十一岁的夏天

以前看过一部美国电影,生活类型,温馨,自由,安静,有担忧也有小快乐,就这样在明亮的日子里伴随着喜忧慢慢度过。里面的氛围都是我所渴望的,也自此对美国小电影上了瘾,生活失望了,疲惫了,便来美式电影中来寻找宁静,窥探他们的宁静,每次都没令我失望。

《十一岁的夏天》,便是如此。四个十一岁的小女孩,小学毕业的那个夏天,聚在一起,放飞自我,共同见证青春。她们的活泼,给成人的油腻生活注入了亮色,更重要的是每个母亲都尊重支持女孩的团聚。

女孩们既有生活中的隐痛,又有对即将升入初中的担忧,却在这个悠闲自在的假期,抱团取暖,淡释了生活中的不幸,也消除了对未来的担忧,收获了甜蜜的友情,更丰富了彼此的年华。

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与生活和解,利兹的哥哥在伊拉克战争中失去双腿,杰西与母亲的新男友相处不睦,珀莉的母亲因为失业带着她和年幼的弟弟流离失所,寄居车内,穿着破烂衣服很久没有洗澡的珀莉,在凡妮莎家玩耍时洗了澡,而凡妮莎热爱自己的表演梦最终却未能入选角色。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不堪承受的隐痛,大家聚在一起共同面对沉重和失望,没有因为他人的痛苦暗喜和嘲讽,更没有冷漠。

利兹一家无处可住,凡妮莎母亲看到他们一家三口在路边借用共用水池洗漱,诚意请到自己家里。被他人点破自己的困窘是很丧气的事情,但利兹一家最后还是接受了凡妮莎一家的好意,住进了安排的干净明亮的客房,有感激,但没有人情牵绊,轻松前行。

好好享受自己的悲伤吧,这是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悲伤固然难过,却是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现在我们却避谈不幸,因为讲出来收获的不是同情,而是祥林嫂式的冷漠和嘲笑。

这个社会一直是变质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鲁迅小说里描绘的丑恶人性百年之后仍在演绎。

更甚者,中国人过分讲究人情,付出必须要求回报,没有回报便会破口大骂,如此便让那些需要他人帮助的人都深藏了自己的脆弱,脆弱掩盖多了便会爆发,所以现在的中国人都很偏激,没有健全的心理,不敢暴露自己的脆弱,既怕被人轻视,也怕接受以后背负的沉重精神包袱。

国人自己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所以,这样的国家是可怕的,人人心理都隔了一道防线,崩久必溃,所以你无法预测人心什么时候会爆发,人人都隐藏了想说的话,说真话害怕被穿小鞋,被攻击。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社会越来越脆弱,却没有人拯救,人人都活在自危当中。一碰就碎的局面正在路上。想寻求一方净土,还得回归美国电影当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一岁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