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某家长以530万元的价格,在北京西城区文昌胡同的深处一个杂草丛生的院子里,购买了11.4平方米的一个仅能放下一张床的屋子,为了孩子能就读北京实验二小,每平方米46万元的单价创下了学区房单价的纪录。
一年级新生招生季又到来了,学区房仍然热火朝天。
很容易理解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抢学区房的行为。毕竟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
可是,进了口碑非常好的学校,孩子就赢在了起跑线上了?
优质学校的班级里,家境殷实的孩子仍有一大把学习不怎么样的,反观普通学校的每个班级,还不是照样有家境一般,但是学习遥遥领先的孩子。
是时候该研究究竟什么样的学区房才值得家长投资了。
在我国,选择“学区房”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了。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孟母为了让他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
早年,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母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惟妙惟肖!孟母知道后,又皱皱眉头。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我们现在学孟母三迁,寻找合适的学区房,除了追求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也是在追求孩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然而,选择总是有风险的,孟母也是失败了两次之后,才找到了适合孩子的学区房。
《起跑线》中拉吉是服装工作室的老板,虽然有钱,却没有地位。妻子米塔想让女儿接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样女儿就可以进入上流社会,实现一家人的阶级跃迁。
妻子对照《指南》的学校排名,依次对学校进行考察,了解到排名第一的德里文法学校只招收学校范围三公里的学生时,米塔坚决要购买“学区房”。
因为米塔一直担心公立学校学不到东西,孩子会恐惧,会不适应社会,变得孤独沮丧,然后吸毒了怎么办?
然而,择校过程仍然是屡屡受挫。
最后,终于通过作假,女儿进入了最好的幼儿园。谎言总有揭穿的时候,当男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却无法改变此刻的情形。男主不得已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揭露校长的真面目,最后将孩子转到了自己资助的普通学校就读。
我们追逐学区房,就是在追逐好的教育资源,现实中很多人也像剧中的米塔和教育顾问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最好的幼儿园,然后是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考上名牌大学,最后进入名企工作……
我们更重视孩子的能力而非人品,好的学校可以让他们博学多识。电影里说家长都再教育孩子“少即是多,分享就是关爱”,而这些,主角的女儿却是跟着普通学校的孩子学会的。
普通学校里也有一批兢兢业业的校长,致力于改善教育的环境,提供孩子最好的教育,也有一群品格高尚,潜力无限的孩子。
然而,盲目地追寻学区房却让我们看不见这些可爱的人儿。
“老师,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妈妈考上研究生啦!我爸爸也参加进修班啦!”说这话的是普通小学三年级的一个比较腼腆的小姑娘。
小姑娘在班级学习成绩优异,听她的老师评价,这姑娘头脑不算灵活,但是学习非常主动,自习课或者课间都能看到她专心看书的小身板,调皮的同桌不论在旁边怎么瞎玩,好像都无法打扰到她。
原本我还好奇,这个年龄的孩子是怎么做到如此专注。听到她分享的好消息,我想我应该明白了。
她的父母没有把大把的金钱撒在昂贵的学区房上,而是投入到回报比较慢但是回报率高达百分之百的学习中,其中有妈妈努力准备读研的学习,爸爸进修班的学习,女儿的课外书、美术兴趣班、二胡学习……
她的父母所创造的家就是她最好的“学区房”,无论位置在哪,这所学区房所创造的价值永远不会下跌。
追求的学区房氛围不一定需要学校提供,家长也可以为孩子创造优质的学习氛围。
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可塑性比较强,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如果你想要教导他或者是培养他热爱学习的习惯,最简单明了的方法就是,把热爱学习的榜样及早地放在他的眼前。
你们就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榜样,如果你想教育他热爱做某件事,你可以自己去做好,让他们主动模仿你们的行为,这比口头上的教育,更能使他们明白应该做好这些事。
你需要记得这样一句话:儿童喜爱冒充成人的时间,比我们所料想的还要早。
看到爸妈经常伏案写写画画,他也会爱上拿只笔装模作样地写写画画。他会觉得能够做这件事情就是他长大的一个标志或者步骤,而孩子,永远是期待自己快快长大的。
与其将大把的金钱和精力放在挑选和购买学区房这件事上,不如自己做好孩子的榜样,在“家”这个充满爱的小屋里,努力营造一个文明、乐学、尊重的环境,督促孩子与你共同成长。
投资“家”这个学区房,是没有投资失败这个风险的,你投资的越多,你的收益就可以越多,孩子的收益也会更多。
希望焦虑的你我可以为自己的家多投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