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读后感

   

《家》的读后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家》是一本具有批判性激进主题和青春热情风格的小说。我虽然不是第一次拜读巴金的《家》,但每次重读完后,心中的愤怒和热情都犹如滔滔江水在胸中汹涌澎湃。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家》以辛亥革命军阀混战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取材于作者感受至深的老家生活经历,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程。巴金曾说:“书中人物都是我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的或者亲身经历过的。”这就必然决定了《家》的现实主义风格。《家》通过对美丽生命被封建制度摧残的艺术再现,控诉了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的黑暗、腐朽与罪恶,但又同时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觉醒与反抗,号召了现实生活中更多青年投入到社会革命的洪流中。

      《家》塑造了三代人的典型形象,在那个军阀割据地方,小规模战争时起时停的背景下,长一辈的人以高老太爷为代表,他们大都是前清的官员,梦想着有一天清朝复辟;下一辈的人以克文、克明、克安、克定为代表,他们靠着父亲或祖父的财产,过着奢侈、闲懒的生活;而年轻的一代以觉民、觉慧为代表,他们想要冲出这种“象牙的监牢”,立誓要用自己的双手来建造新的生活,甚至想要“为祖先赎罪”。在这形形色色的人当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他们大都是个矛盾体。高老太爷表面讲道德,说仁义,但实际上顽固、专制,随意扼杀儿孙的幸福。大哥觉新“思想是新的,行为却是旧的”,他仿佛既属于他叔叔们那一类人,又属于年轻一代有新思想的人。觉慧,确实有着新思想,他大胆追求自由,追求幸福,但不得不说他的有些行为中却存在着封建的影子,他对小时给自己温暖,如今落魄的仆人视而不见,对大哥多是指责,一直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这又是什么造成的呢?是那个时代,那个封建主义动摇,新思想崛起新旧交替的时代。

      《家》除了重点塑造高老太爷、觉慧、觉新这三个典型外,《家》还注重刻画了一些生动而富于特征的女性形象,如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恶果的小姐梅芬,善良厚道的弱女子瑞珏以及纯洁,刚烈,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丫头鸣凤等等。巴金代这些女子,也代现实生活中许多为了封建礼教作了不必要的牺牲品的年轻女子叫了一声“冤枉!”

      《家》在故事情节构造方面借鉴了《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从而展现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巴金在《家》中通过将觉新和觉慧两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人生道路作鲜明对照,写出了封建大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道路,走到它亲手掘成的墓穴,写出了包含在那里面的挣扎、斗争和悲剧,写了那些可爱的生命是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灭亡或走向新的征程。小说用这血淋淋的事实,向我们控诉了家长制和旧礼教对于青春、爱情、生命的漠视和摧残,而封建压迫者在扼杀他人幸福的同时也丧失了自己的人性。《家》的故事情节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玩龙灯的一段,从中我看到了封建思想统治下人性的黑暗,他们用花炮烧玩龙灯的人的身体,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这……是多么令人悲哀,令人愤懑!

      《家》以辛亥革命前后军阀混战为大背景,也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的深受封建毒害,有的起身反抗,让三十年代的年青人认识到了封建主义的危害,敢于追求幸福,追求社会变革。

        时至今日,封建礼教已被消灭,但《家》中的很多内容,仍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深思。觉慧在《家》中说“我们是青年,我们不是畸人,我们不是愚人,我们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些新思想让觉慧反抗,也正事这些反抗使觉慧能够有离开这个家,去上海寻求新生活的勇气。当然,我们现在并不需要像觉慧那样反抗自己的家庭,不需要像觉慧一样向旧的封建制度做抗争。但是,觉慧的斗争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现在的大学生,安于现状,逐渐失去了曾经奋斗的动力,无数曾经优秀的学生在大学四年后泯然众人矣。究其原因,恐怕与他们缺乏信念,没有继续奋斗脱不了关系,所以我们需要坚定信念,需要奋斗,为自己的幸福而奋斗。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