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战略1.0

2017-01-15文:而立虚云逸见

好久没有写以自己思考为主的文字了

今日复习了一下,李笑来老师在得到的专栏,然后写一点感想,可能和他的主要概念结合并不太紧密。想听笑来老师高见的,请订阅得到APP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以下是个人感悟,不喜欢就别看了。

笑来先生前面的几篇文章,我感觉最厉害的认知是“注意力最贵”。展开来讲就是凡是能用钱节省的时间都是划算的,凡是能用时间或者钱换的注意力持续都是值得的。在我看开,我们所有的成就都是由于可持续注意力造成的累积效应。

生活中,我们有时候过分关自己以外的无关事物。让注意力在无形中消散一空。作为主流人群或许要周密考虑,所以左顾右盼,非主流则不必如此。

所以凡是在生活或者工作中处于不利地位而被轻视的人,就可以选择“边缘策略”。所谓的边缘策略就有一点像下棋里的“金角、银边、草肚皮”中的“金角”和“银边”。(通过先占据棋盘的角和边来发展自己)

边缘战略1.0_第1张图片

我的一个朋友就在工作中处于边缘部门的边缘人。于是他索性顺势而为地选择了“边缘策略”。我认为所有的边缘组织、部门和个人都可以采取一定程度的边缘战略。

所谓边缘部门,一般不会明目张胆的被叫做边缘部门。没有哪个公司老总会说自己公司的哪个部门是边缘部门,都会说其实你们的部门很关键。但所有的重要资源都不会流向这个部门,这个部门就是典型的边缘部门。

人也一样,没有哪个部门领导会说哪个人是我们部门的边缘人,但是所有的资源都绕着你走,你就知道你已经被边缘化了。

其实,在公司的边缘人分成两种,一种是干事有你,但所有公司可以分配的资源都绕开你。一种是干事也不怎么用你,你好好打杂就行,但好处你也别想分到。

有国企性质的企业中的边缘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介于这两者之间。要不要你干事儿可以商量,但实质利益基本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不用承担太多事情的边缘人,有相对比较自由时间。

请允许我用历史上的事例来类比一下这样的情况。先从个人层面说起:比如中国,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大家都想当皇帝,都忙不迭的称王。唯有朱元璋奉行“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政策,最终问鼎天下,龙袍加身。

国家层面也是一样,在英伦三岛也是一样,英国成为“大英帝国”之前,欧洲大陆群雄逐鹿,此起彼伏,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兰西、俄罗斯、普鲁士等大国博弈,英国则在大陆的对岸隔岸观火,奉行“光荣孤立”的原则,只在必要时联合弱国攻击敢于出头的强国。

再看美国,它奉行的是“孤立主义”政策,其本质也是“边缘战略”,先韬光养晦在自己家里边发展,边等待时机。终于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闷声大发财”,最终取代英国成为超级大国。

以上三个例子,诠释了边缘模式的发展战略(即边缘战略),我们每一个人可以从中吸取一点启示:我们可以先选择一个小领域的某个技能或者在一个小角落里发展自己,不要和那些膀大腰圆的实力派们争夺现有的市场(或者叫生存空间)。等到自己发展的足够强大之后再跳出那个对我们来说越来越小的角落,俯视那些曾经让我们胆战心惊的实力大佬,从此一飞冲天,去拓展出自己的新疆土。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需要有很大耐心的战略,不要让人发现你在过分“韬光养晦”,免得被过分孤立,失去人缘。要像英国参加欧洲事物那样,寻找时机提前排除潜在大国的威胁那样,与周围人适度互动,以达到“和光同尘”的效果。

这样,当你崛起的时候,别人不会过分地不适应。

至于如何与周围人互动来“和光同尘”,是一门极需要实践感受的学问。但可以肯定的常识是:互动太多,则影响自己发展;互动太少,则自己人脉容易受损,在困难时得不到丝毫帮助。

所以与人互动重在平衡,可以考虑提高互动的质量来减少互动的数量,或者在某一时期侧重于互动数量,另一时期侧重于互动质量。

其实,对于在具体环境中,如何操作边缘战略?以及什么时候以“协作战略”来替代“边缘战略”,需要每个面临边缘环境的人,发挥临场指挥加以解决。

关于边缘战略和协作战略,以及它们在个人层面的应用,我自己也很懵懂,故而抛砖以待明玉。望有识之士能加我公众号,直接发信息,阐述高见,不吝赐教,感激不尽。

最后,我想说一点感想,没有哪个人天生喜欢使用边缘战略。每个正常人都希望不同形式的鲜花和掌声。不过有时候因为各种机缘,导致各种情况的边缘人大量存在,你可以不给他们鲜花和掌声,你也可以无视他们。

但如果你要故意刁难他们。万一,当年如小树苗的他们,在夹缝中顶开压着的巨石,终究长成参天大树。到时候,你情何以堪?

你可能感兴趣的:(边缘战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