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关中农村印象之收麦子

过去北方农村收麦子是一年里最重大的事情,俗称“龙口夺食”。

男人们提前去集市上购买农用工具,木叉木锨扫把草帽等等。女人们会提前蒸上一大锅馒头,买一斤平日里不舍得买的白糖,收麦时一家人喝点白糖水补补身体。学校在收麦时也会放两周忙假,从高中到小学都放假,那时农村孩子可以帮大人干好多农活。

承包责任制刚刚开始那几年,农业机械化很差,基本都是手工劳作。到收麦季节,家家户户就象上了发条似的,不敢有半点松懈,担心一场风把麦子刮落了,担心一场雨把丰收的麦子泡出芽了。

每天天不亮,大的小的都会被从睡梦中叫醒,提着割麦的镰刀,拿上水壶和几个馒头,脖子上挂一条腻腻的已经有好多洞洞的毛巾,睡眼惺忪地往地里走去。

麦田地头,黄灿灿的麦穗惹人欢喜,男人们观望麦田整体色泽,用手搓搓麦穗,然后决定当日要收割的麦地。

旧时关中农村印象之收麦子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成熟了的麦芒特别扎,割麦时要穿上长袖衫和长裤子,否则裸露的胳膊和腿被麦芒扎过,用水洗后那是热辣辣得疼,刻骨铭心。割麦姿势也是各异,有人蹲着割,有人弯着腰割。割麦好的人,姿势优美,速度快,左手扒着麦秆,右手镰刀同时割下一大把,一只脚顺势接住倒下来的麦子踢到一边,所有动作连贯一气呵成,而且不断重复,不停下来往前张望,基本上割到一拢地完了才略作休息。

太阳挂在高空时,速度快,人手多的已经割完一块地了。开始装麦车,装车讲究技术,一辆不大的架子车,怎么样能垒得宽垒得高,怎么样能绑结实了麦车不倒,农人们各有各的技巧,路上遇见了总会探讨一番。装好的麦车一个人在前面拉,后面要有一个人帮忙推,否则遇到大坡就上不去还会倒退下来。

前面装车,后面孩子们要捡漏掉的麦子,要颗粒归仓。装好车的麦子会被拉到专用的碾麦场里。

旧时关中农村印象之收麦子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碾麦场都是在正式收麦前要做好。那块地一般都种大麦或着油菜,收割时要连根挖起,地里不能有根须杂物,把地耙得很平后,晚上几家人合力担水,那时没有水管,都是从有水泵的地方用扁担担水,然后再洒到地里,水要洒匀称了,不能太湿不能太干。第二天早上用碌碡一遍遍转圈圈碾,直到碾得又光又瓷实,一个碾麦场就做好了。

倒在麦场里的麦子,马上用麦叉扬开,让太阳能够充分晒到。地里割倒的麦子全部拉到麦场里摊开晒好后,一家人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吃早饭。

家里有老人或小孩在家做饭,进门就可以吃饭,没有人做饭,又饿又渴的女人们不得不忍着,赶紧去做饭,男人们大多数会坐下来喝茶抽烟休息一会。也许太累,农忙时节村子年轻点夫妻心烦气躁,动手打架的,开口对骂的比平时多起来。蓬头垢面,累得人走路打晃,乐观点的见面互相打趣,我们都成土人了,刚从地里钻出来的。

吃过早饭,赶紧就往麦场里赶。要翻一遍场,之后再晒晒就可以碾场了。四轮手扶车带着一个稍大点的碌碡,转着圈圈碾,三十分钟左右,第一遍就碾好了。车走了后开始翻场,用麦叉将碾平的麦杆翻起来,让太阳继续晒晒没有碾下来的麦子。

第二遍碾过之后就可以起场了。起场是比较复杂的活,人越多越好。大人小孩齐上阵,先将最上层的麦秆全部挑走,这个活最累人。挑完麦杆后,就能看见夹杂着麦壳的麦子了,用推板推在一起,几个人用扫把把没有推起来的麦子全部扫干净。起场就算全部结束了。

再剩下最后一道工序,扬场。扬场要等风,没有合适的风向和风力,是没有办法把麦子扬出来的。扬场时趁着风劲用木锨使劲把麦子往空中扬,风会把麦壳吹到一边,干净的麦粒垂直落下来。一个人扬,还得有一个人在下面扫,扫落在麦堆上个别麦壳,这个就是打略。所以扬场特别讲究技术,两个人的节奏要配合好。而且晚上后半夜风比较大,男人们都是晚上住在麦场,一是看麦场的麦子,二是半夜有风时起来扬场。

扬好的麦子就可以暂时装袋了,后面还要晾晒的。有时候东方露白时,麦子才扬出来,没怎么睡觉的男人们又要开始劳作了。不过看着那一袋袋麦子,心里踏实,再累也值了,可以大口吃馍不会饿肚子了。

旧时关中农村印象之收麦子_第3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旧时关中农村印象之收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