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学校,只要教得好,为什么不能去?

今早,今日头条推来一篇文章,讲孙楠夫妇将女儿送去徐州的华夏女子学校事件。无论是底下的评论还是微博上面,都是争议、骂声一片。

什么大清早灭亡了,什么耽误孩子前程了,什么三从四德在现在来看太毁三观了等……看得我感触颇深。

为什么学习女红就会毁了孩子呢?为什么学了女红的孩子,大家会觉得她的未来是属于缝纫场所呢?因为狭隘。

女红、古琴、书法、礼仪、舞蹈、绘画、泥塑等,作为国学一部分,却很少有人愿意吸收其中的精华,闻之就视为糟粕了。

一些狭隘的人,只看到女红是古代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缝缝补补,却看不到它也是现代女孩闲暇时可养耐性的一针一线。事实上,不是女红跟不上时代变迁,而是人的思想没能同步进步。

有多少人,十指纤纤,被人称之为“适合弹钢琴的手”,却很少有人记得,古琴也和钢琴一样,是可以修身养性的乐器。只不过,钢琴是外来的,随着鸦片战争的霍乱而来,古琴是自有的,带着古老文化的传播传承。

书法、礼仪自是不必多说,人如其字,见字如见人,是飘逸也好,是大气也罢,总归是互联网时代,一个人外在文化的体现。礼仪也是,没有人说现代女子该学的礼仪还是不露足、要细语、不与异性同桌而食等,妆容柔和,待人温和,处事平和等,早已成为许多人待人接物的标准。正如林徽因所说: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坚强。

舞蹈、绘画更是不必说了,是很多男孩女孩从小的必须课。只不过,学古典舞的人变少了,人们更多的是去学那些动次大次节奏感更强的舞蹈了。好像舞蹈的速度能代表发展的速度一样,力量感代替了轻柔,快律动代替了意境。而国画早已和古琴一样,被许多人抛诸脑后了,只能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学素描、油画,仿佛越是写实、多彩的绘画才越能描绘出人们心底的颜色,是彩虹,而非黑白。

再说泥塑,不过是娱乐的一种方式,跟现代孩子去学乐高一样,只是在愉悦心情的同时,让人学会专注,学会适度,发挥想象力,拥有创造力。

所以,在完成了学业后,利用寒暑假去上上经典课,学学古技艺,我不觉得这是件可嘲讽的事情。人们鼓励孩子去更广阔的地方增长见识,却忽略了见天地、见众生的目的终究还是见自己。

天地辽阔,用脚丈量不完,芸芸众生,用眼见识不尽。真正属于一个人的,不是脚下的一亩三分地,也不是眼前的视线范围内,而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它是一个奇妙的东西,随着年龄、阅历不断变大,获取未曾接收过的知识,也是让它不断扩张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于善于包容与接纳的人来说,旧识新讲,也可以意义非凡。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女子学校,只要教得好,为什么不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