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后一点想法

两天读完了Ebay产品经理的Marty Gagan的《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

在读书之前,本来想着读完之后做一个脑图把内容记下来。读完之后发现没这个必要了。因为并不是每一本书都需要把内容记下来,有时候一本书让你意识到某种东西,把你的视角变得更加宏观或者提高认知中某种元素的优先级/比重,那这本书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豆瓣上有人说启示录是资深产品经理的救命良方,更适用于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产品经理。诚然,书中说的许多细节和内容,都是需要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能深刻领悟,像我这种小白,知其一二,已大为满足。

读完之后我脑子里只有一个词:用户、用户、用户

尽管这个词在近两个月内频繁的出现在我眼前,所有互联网人都说:我们要注重用户体验,我们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我们要满足用户需求blablabla。但是看了那么多关于产品的书籍、文章、演讲等,像Marty这样,把用户放在一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去的,几乎没有。

在这本书里面,Marty从产品组的人员结构出发,讲到了产品经理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建议。然后一步步的讲了产品出生到推出的整个过程(产品探索-产品评估-产品定义-产品原型-产品原型测试-产品开发-产品测试-产品迭代)中,应该如何把用户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想要把用户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不得不在前期加入许多步骤,例如产品评估阶段、产品原型测试(这惭愧的是我之前一直认为用户能参与的主要是在产品原型发布之后,根据用户反馈进行功能的增删改和UI的优化)。

其实在产品定义阶段的人物画像,就需要通过用户调研/市场调研进行,这部分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经过查询,我发现腾讯原来有一个腾讯互娱用户研究中心,足足有80号人。http://gad.qq.com/article/detail/34250 这个链接是2017年腾讯TGDC市场分会场上,腾讯互娱用户研究中心总监郑宇对用研中心的组成、日常工作内容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介绍。读完之后,之前觉得产品经理对于市场、对于用户的洞察主观性太强的顾虑也被消除。

在产品实现方法中,Marty推崇的是合理运用敏捷开发和瀑布式开发的方法,这很好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庸之道,因地制宜。https://www.cnblogs.com/xuxueli/p/4402168.html 这篇博客对于现在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式:敏捷开发(XP、SCRUM)、瀑布式开发,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微信张小龙将用户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轻度商业化、不打扰、微信的各种限制政策等,其实在每一次的微信功能迭代上面,我想背后都有着大量的用研支持——不管是定量的、还是定性的。我觉得不管是做产品、做事,都应该像科斯的思考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觉得做产品,应该是产品经理通过自己过人的洞察力,去挖掘需求——这就是为什么某个领域的PM需要全身心的浸入到这个领域中去——当然,这个挖掘需求的动机可能是公司战略的需要,无所谓。通过PM的洞察力发现需求之后,需要通过市场调研、用户调研去验证这个需求是否是伪需求,我猜很多公司考虑时间和成本都没有做这一个步骤,因此市面上会有那么多的伪需求产品。

记录一下启示录比较有价值的结论

评估产品机会

1.产品要解决什么问题(产品价值)

2.为谁解决这个问题(目标市场)

3.机会有多大(市场规模)

4.怎样判断产品成功与否(度量指标或收益指标)

5.有哪些同类产品(竞争格局)

6.为什么我们最适合做这个产品(竞争优势)

7.时机合适吗(市场时机)

8.如何把产品推向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9.成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解决方案要满足的条件)

10.根据以上问题,给出评估结论(继续或放弃)

产品经理反省清单

1. 产品能吸引目标消费者的关注吗?

2. 产品的设计是否人性化,是否易于操作?

3. 产品能在竞争中取胜吗?即使是面对未来风云变化的市场,依旧有取胜的把握吗?

4. 我了解目标用户吗?产品(实际开发出来的产品)是否能得到他们的认可?

5. 产品是否有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产品?我能在两分钟内向公司高管清楚地阐明这些差别吗?能在一分钟内向客户解释清楚吗?能在半分钟内向经验丰富的行业分析师解释清楚吗?

6. 产品能正常运行吗?

7. 产品是否完整?用户对产品的印象如何?销售业绩如何?销售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8. 产品的特色是否与目标用户的需求一致?产品特色是否鲜明?

9. 产品值钱吗?值多少钱?为什么值这么多钱?用户会选择更便宜的产品吗?

10. 我了解其他团队成员对产品的看法吗?他们觉得产品好在哪里?他们的看法是否与我的观点一致?

微信的理念就是用户、用户、用户,《启示录》的整本书也是用户、用户、用户。在设计产品和分析产品的时候,把用户和需求这两个要素的占比放大,时时刻刻想着把用户拉进来,把需求满足起来,这样才能match微信的理念。

《启示录》对于我而言不是一本实操手册,而是一本真正的启示录。

《启示录》最大,也是唯一的启示:用户。这很重要,也足够了。

写于2018.12。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后一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