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哲学‖简析“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宗教哲学‖简析“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_第1张图片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宗派,而《坛经》作为禅宗的奠基之作,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千百年来,对于这本书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不同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体悟。随着年岁增长,知识的积累,笔者近日重读《坛经》,又有了新的认识。下面仅对于书中“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则著名公案,不揣浅陋简述自己的理解。


原文简述

(慧能)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



宗教哲学‖简析“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_第2张图片

有人认为“风吹幡动,不离风、不离幡、不离心。若离风则幡不曾动,若离幡则不见风动,若离心则不知何为动(风、幡和心都在动)”。也有人认为风和幡均未动,这一结论在先人僧肇就有类似的《物不迁论》进行论述,其结论为:“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丽天而不周。”这种观点认为生活如同放电影一样,动态图像是由许多静止不动的图像串联而成,只是由于我们的心动,欺骗了我们的眼睛而已。


涉及到哲学的问题,本就晦涩难懂,关乎宗教的理论,就更是复杂,众说纷纭。下面简单谈谈我的理解。佛教传统观念认为“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风也好,幡也罢,都是“色空”的体现,既然为空,如何能动?能够动静的,唯有自己的本心罢了。关于“色空”理论一直是佛教饱受诟病的一部分,但是这也正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关键点之一。深入理解“色空”也就能更好的理解许多佛教的经旨。按照现代科学理论,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物质都可以细分为分子、原子、电子、质子等,最后分析的结果是,目前已知的基本粒子,均具有二重性:一是粒子性,另一是波动性。这种波粒二重性的量子理论认为,当基本粒子处于离子状态时,它是实体(佛教“色相”);当基本粒子处于波动状态时,它是能量,没有实体(佛教“空相”)。所以“色空”的理论似乎在科学上也得到了证实。风和幡既然是“色空”的体现,两位小和尚争论不休,无非是未查真实,住相而动,心中将风和幡在不同时刻所表现出的形态加以区分的结果。所以慧能说“仁者心动”。

宗教哲学‖简析“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宗教哲学‖简析“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