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严谨的写作思路。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表达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以及由此折射出作者的价值取向,从而联系实际,形成自己对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认识。

重点:对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认识。

难点:训练简洁而有通俗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设置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梁启超先生对责任有着怎样的认识?

设计意图:回顾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研读探究

1、论苦

要求:略读课文1―3段,思考完成以下题目。

①填空:贫而不苦是因为(知足),失意不苦是因为(安分),老、病、死不苦是因为(达观),真正的痛苦因为(责任)。

②为什么“身上背负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③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④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

⑤这部分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论乐

快速浏览第四段,思考:

①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②作者认为这种乐的决定权在谁呢?

③这一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担责任

读课文五、六段,思考:

①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证明什么?

②作者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③最后一段证明了什么内容呢?“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积累名言佳句;运用略读理解文章内容,采用探究合作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三、精细研读,品味语言

1、品读“然则”。(过渡衔接词语)

提示: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品读“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引用名言)

提示:联系开头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身之忧苦”与前面“苦后是乐”的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品读“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了语气助词“哩”)

提示: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味凝重中的轻灵。

4、品读“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

提示:从内容角度提问凝重,从此据的角度体味简练。

5、品读“苦中真乐”。(作者的苦乐观)

提示:与“苦乐循环”“尽责任”联系起来看。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语言既凝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的语言风格。

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

1、联系自己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的感

受,谈谈对课文中“苦乐循环”表述的理解。

2、你所希望的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该如何实现?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形成自己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认识。

板书:

分 最苦:  未尽责任          有苦才有乐 

                                              苦中有真乐

说 最乐:  尽了责任          责任小得小乐

                                              责任大得大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