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得不了解的“花钱之痛”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收到礼物的时候很开心,特别是当收到的礼物刚好是,你想买又舍不得买的那件,比如一个LV的包包?

杜克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Dan Ariely解释说,收礼物的快乐来自于得到礼物却又不必忍受花钱之痛。

想象自己花钱买一个号称能包治百病的包包,那真是一时爽转念又肉痛。

想象明天孩子入学要交2万学费,OMG又是一大笔钱要出去!

你肯定也意识到了,我们人类真是太难了,挣钱辛苦,花钱还很痛。

行为经济学上,将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花钱之痛(the pain of paining)。

你不得不了解的“花钱之痛”_第1张图片

每当我们和我们赚的钱分开时,都会造成心理上的“痛苦”。

无论你支付的金额是多是少,都会发生这种“痛苦”。

如果你以现金支付(而不是信用卡或自动付款),这种“痛苦”会增加。

究其原因,当你用信用卡支付,没有现金的质感,同时是下个月才真正扣钱,也因此不如花现金那么痛。这也意味着,你用信用卡付款的时候比用现金更加大手大脚。

为了避免乱花钱,美国有对夫妻每周一去取款机取款,然后全部现金消费,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好自己的预算和花销。

没错,我们的消费会影响我们花钱的痛感,对应的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花钱之痛来管理我们的消费行为,以及我们的消费享受。

你不得不了解的“花钱之痛”_第2张图片

假设你要去土耳其坐热气球,有两种支付方式,一种是提前1个月付钱,另一种是在下热气球的那一刻付。哪一种能让你玩得更开心?

很明显,相较于“刚享受这浪漫的体验之后支付200欧元,在欢乐一刻享受花钱之痛”,提前付款能让你玩得更开心。没错,把花钱的时间前置,能够减少你真正付费时的肉痛感。

除了付款前置,其他减少肉痛的方法包括用信用卡,允许自动扣款(甚至不发通知)。

反之,要想痛感明显,你可以选择,用现金,刷卡打开扣款通知,甚至就把花钱的过程显性化。比如每花一笔钱,自己就拿个小本本记下来,再次提醒一下自己又花钱了。

你不得不了解的“花钱之痛”_第3张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当你在想方设法调节自己的花钱之痛来调节消费的时候,商家可是没闲着。他们也致力于痛感调节你的花钱痛感来掏空你的腰包。

商家最惯用的手段就是,打折。

你不得不了解的“花钱之痛”_第4张图片

打折最直接的效果是让消费者觉得自己不是在花钱,而是在省钱、在赚钱,把亲爱的你的注意力从花钱这件事上转到你买这件打折商品,省了多少钱。

所以无论是不是真的打折,很多时候商场都会标出一个原价,一个打折价。看到这原价和打折价之间的差价,消费者往往就觉得这是他赚的钱。这个差价有个专业术语叫做交易效用,交易效用越大,你购买这件打折物品的意愿越强。

再比如,商家鼓励你办充值卡,充3000送3000,相当于打了五折,你觉得自己赚了啊,花钱的痛感也降低。但很有可能,你这卡里6000元一辈子都用不完。

再比如赌场,如果你拿现金在桌上下注,肯定是每一次出手都觉得痛,赌场让你把钱换成筹码,你的痛感就没那么强烈了。

你不得不了解的“花钱之痛”_第5张图片

虽然大家都喜欢买打折货,但人是奇怪的动物,通常会认为贵的才是好的,便宜无好货。

有心理学家做实验,同样的一款能量饮料,分别告诉两组人不同的价格:2.89美金和0.89美金,被告知2.89美金的那组人回来报告自己好像没那么累,而0.89美金那组人觉得饮料不起作用,还是很累。

See,没有花钱之痛,可能你对商品的效用感知也没有。

还有研究者把同样一瓶红酒标注上不同的价格标签给人们喝,有时候标90块,有时候标10块,同步扫描他们的大脑。结果发现,相比起喝便宜的红酒,人们在喝贵红酒的时候,大脑当中奖赏区域的激活也更强。也就是说,我们大脑也受到价格的影响。

你不得不了解的“花钱之痛”_第6张图片

嗯,不怪你,价格作弄的是你的大脑,不是你。

另外,每个人对花钱之痛的感知是不一样的,月薪五万的人花200块可能觉得是洒洒水不太痛,而月薪3000的人可能就会觉得这是一大笔开销。

钱的来源也影响花钱之痛,捡的钱,赌博的钱,彩票中的钱,花起来也不痛也因此花得很快。

同样的,人们花年终奖的爽快程度又比月薪高很多,月薪给人感觉是一点点挣的,而年终奖好像就是忽然来的,虽然也是自己应得的,但比花月薪的谨慎程度低很多。

所以啊,经济学假定人是理性的,但人,从来就不是理性的啊!在消费主义蓬勃发展的前提下,我买故我在,理性算个毛线!Whatever~~

我们再回到开篇说到的买礼物,最好的礼物就是自己舍不得买又很想要的,原因是自己不用忍受花钱之痛。那么花钱之痛哪去了?

转移到送礼物的人身上了啊!

哈哈哈。

更多好玩有启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个人公众号新青年阵地:theyoung007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不得不了解的“花钱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