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0

我是个初次接触这方面的小白,为了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我在b站上找了相关视频进行学习。我现在跟的是百合学姐的基金课程,从初级阶段到进阶阶段,详细地讲解了基金的相关知识,并且通俗易懂,个人觉得还挺适合我这样的小白的。


    在这里,我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首先介绍一下百合学姐~


1. 心理学、教育学硕士;

2. 擅长设计有用、易学、好玩的课程;

3. 创办了长投学堂小白理财训练营;

4. 2012年开始系统学习股票投资、基金投资、保险等理财投资知识;

5. 出版了《第一次买基金就稳赚》,可在亚马逊下载电子书来看。


基金是一种投资品,那什么是基金呢?

    这里所说的基金是指证券市场上的基金,即有一家基金公司收集很多投资者的钱,汇集在一起,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各种各样投资以获取收益的一种投资品。

    而通过投资获得或者遭到的风险,则由投资人按投资比例进行共享或共担。

    概括一下:集合投资、收益共享、风险共担。

那都有哪些参与方呢?

    1. 投资者。投资者不擅长投资,就可以把钱交给基金管理公司。

    2. 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经理)。负责从专业角度选择股票、债券等投资品进行投资。但是,基金经理也不会把所有的钱都投出去,他们会保留一部分现金来应对突发状况。比如投资人因为急用,想把投资的现金拿回来。

    3. 基金托管人(银行)。银行作为第三方,全权保证钱的安全,同时需要收取管理费用。

    那么,股票、债券都是投资品,我们学了投资知识也可以自己去买,为什么要通过基金来投资他们呢?现在说说基金独有的三大优势。

    1. 买基金的起手金额少。股票不是想买就能买的,手里钱少的小伙伴经常苦恼自己手里的钱根本买不了多少支股票,同时还要收取大量手续费。怎么办呢?买基金呀。基金公司把投资者的钱聚集起来,切分成一小份一小份,从而去买不同的股票,让投资者即使只有几十元也能方便投资,甚至还有节余留作其他规划。

    2. 基金能有效分散风险。一千元可能只够买一只股票,但可以用来买好多只基金,从而让资产配置做到分散风险。俗话说,鸡蛋不能都放在同一个框里。

    同理,买一只股票可能需要好几百,万一某天我们买的这个产品像曾经的诺基亚一样陨落,而我们不能有效地分散风险,那这些钱就是打水漂了。因此,如果我们想同时投资不同的股票或债券来分散风险,就需要大量的基金来支撑。

    但是单单是买一只股票也要好几百,一次性买十几只,怎么着也得上万块。基金就不一样了,它是基金公司向大量投资者募集几千万甚至上亿的钱,然后用这些钱投资几十或上百只不错的股票或债券。我们买入基金,哪怕只是几百元,也是将钱分散到了所有的股票或债券上,大大降低了我们投资单个股票的风险。

    3. 基金有专业的基金经理帮忙打理。试想,若是巴菲特帮你打理,那岂不是睡觉都能笑醒了。基金经理相对于什么也不懂的小白真是专业得多了。但是,股票就只能靠自己来打理,自己分析公司、选择股票了。而买基金的话,我们只需要选择基金,剩下的事便是基金经理帮你做了。从而省心、省力又省时地实现资产增值。


    看到这儿,是不是有小伙伴们开始动心了呢?

    但是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对于新手小白,千万不能急于求成。现阶段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相关知识,稳扎稳打。相信所有的投资新手都会问,投资基金的风险会不会很高呢?

    答案是,基金的风险不能笼统地说高或低。要结合以下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风险相对较小的那只。

    基金的风险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1. 不同基金的风险不同,同一只基金的风险,可能比债券高,但是比股票低,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基金投资产品的种类,基金投资产品的风险越高,这只基金的风险也就越高。

    2. 基金的资金量大小、基金经理的能力,也会影响基金的风险程度。

    看到这里,你是否会说基金好复杂啊,我们直接找个有经验的人给我们推荐一个好的基金不就完事了吗?答案是不能。我们要对基金有正确的认知。不同种类基金风险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基金才是好的基金。

    我们每个人的投资目的、投资时长、风险承受能力都不同,所以我们选择的基金类型也因人而异,最符合我们的那款基金才是做好的。

    例如,根据年龄的不同,我们有不同的需求。同样为了退休生活而保障,对于40岁的人来说,投资方向就是稳健增益型,选择中等风险的基金;对于20岁的人来说,你还年轻,有能力面对更大的风险,那投资方向就可以是高收益的中高等风险的基金。

    所以,选择基金一定要匹配自身情况,依靠自己的知识来判断,不能指望别人的推荐。

    因此,大家要努力学习呀,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走上人生巅峰。今天的内容就辣么多啦,我们下期见~

内容来源于公众号:武林少女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