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评分】⭐️
【微信公众号:漫游在云海的鲸鱼】支持复制粘贴读书笔记
续文见上篇:读书笔记:《道德经》老子(上)
目录
- 原文
- 第四章 拙与巧
- 1.为什么不崇尚才能呢?
- 2.抛弃聪明机巧
- 4.蠢人精明,智者愚笨
- 5.怀抱素朴,守护纯真
- 6.知人者智
- 7.自知者明(无)
- 8.只缘身在此山中(无)
- 9.最巧即最笨
-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错了吗?
- 11.你能分清“知不知”与“不知知”吗?
- 第五章:弱与强
- 3.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 4.自胜者强
- 6.立志不易,强行更难
- 7.强横者不得好死
- 第六章 静与动
- 1.浮躁:现代人的癌症
- 3.以静养智
- 4.宁静致远
- 5.清静无为天下正
- 7.大器晚成
- 8.百无一用是书生
- 第七章 进与退
- 1.为什么说“上善若水”?
- 2.无私才能成就自己
- 3.“无用”才有“大用”
- 7.从小事做起
- 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第八章 :仕与隐
- 2.功成身退
- 3.再说功成身退
- 4.三说功成身退
- 5.政事省,民风淳
- 第九章:战与和
- 第十章:修身与养生
原文(太多了我懒得一一对应了)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则大者宜为下。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四章 拙与巧
人类的确应为自己制造出的精巧机械而自豪,但难道我们不同样应该为自己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感到脸红?人类真的应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可我们难道不同样应该为自己利用聪明才智相互勾心斗角、相互阴谋陷害、相互讹诈欺骗而感到羞耻?
想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鹤立鸡群、出人头地,几乎是所有现代人的奋斗目标,是每一个人在竞争中成功的标志,因而也是现代人学习的动力,它自然也就成了现代人精神苦闷的根源——人们也许还记得苏轼“人生识字忧患始”的喟叹,也许还记得曹雪芹“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衷言。
1.为什么不崇尚才能呢?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先来看看那些会咬文嚼字也只会咬文嚼字的文人雅士吧,他们不惜费神、费时、费纸、费墨来呻吟怀才不遇,翻来覆去地哀叹生不逢时,牢骚满腹地埋怨英雄无用武之地。好像人人都自我感觉良好,动不动就自比管、乐,口口声声要学究天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似乎只要自己生于楚汉之际,与刘邦、项羽逐鹿中原必定胜券在握;“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似乎在沧海横流、天崩地裂之时,自己真的能在谈笑之间就把天下搞定;“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似乎在铁马金戈、冲锋陷阵之中,自己真的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取敌人上将之首。我们也许把这些看成是文人一时兴起的胡夸,可他们每个人说此话写此诗时却非常认真,由衷地表现了各自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虽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樵夫目不识丁,驰骋疆场的将军士兵不屑于舞文弄墨,他们大多没有为后人留下第一手表白心事的文字,可是通过正史或野史的记载、民谐及歌谣的传唱,我们得知不分男女,不论贵贱,每种人都认为只有自己最最聪明能干,连尚不会骗人的笨伯也为自己的聪明沾沾自喜,连尚未开化的土著人也认为只有自己才配得上“贤人”的美称。
荣誉就像财富一样,容易激起人们强烈的占有欲,赢得别人对自己才能的赞叹和博得别人对自己财富的艳羡一样,容易激起人们强烈的冲动。运动员希望自己永远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拳击手希望自己是举世无敌的拳王,选美大赛上每位姑娘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艳压群芳的世界小姐,战场上的士兵都希望自己抢到头功,甚至学校里的小学生也希望自己排名全班或全校第一。除极少数怯懦者或厌世者外,人们无一不想成为生活中的佼佼者,无一不想在各自所从事的领域里独占鳌头。
2.抛弃聪明机巧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正是由于人类的聪明才智,以其丰富的知识、精湛的技艺和先进的科学,使人类的许多梦想成真——前人曾希望人能像鲲鹏一样展翅云天一日千里,今天的飞机载人一天可以从东半球飞到西半球,更不用说到月亮上来来往往的宇宙飞船了,飞行的速度让所有的鸟儿“望尘莫及”;前人曾希望自己能有火眼金睛,好看清千里之外和万物之内的东西,今天的电子望远镜能直视亿万里之外的星际,X光线和B超能照出物体内的所有形体,这一切会叫孙悟空也自叹弗如;前人曾希望自己长有“顺风耳”,能听清千里之外的声音,今天任何听力没有问题的人都可与万里之外的亲朋通话,在电视上听到南极企鹅的鸣叫,会让神话中的“顺风耳”感到脸红;今天电脑的计算速度,原子弹的爆炸威力,导弹摧毁目标的准确性,种种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前人连想也不敢想。
然而,也正是人类的聪明才智,使我们很难见到碧水青山,今天满大街跑的汽车和满天飞的飞机,固然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也严重污染了空气,固然使交通更加快捷,但也使我们的精神更加浮躁。许多国家的确制造了不少威力无比的杀人武器,可它们不仅威胁到各自的敌国,也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眼下地球上库存的核武器可将全人类毁灭上千次,到头来我们自己让自己生活在死亡恐怖之中。如今发达的农业技术虽然使亩产量成倍增加,但也使无数草原更快地变为荒漠,使无数森林更快地变为荒山。我们的确早已登上了月球,不久的将来可望登上火星,可我们已经快要把地球糟蹋得不适于人类居住了。
聪明才智所带来的科学成就的确让人骄傲,而聪明才智在地球上所造成的惨象又叫人沮丧。弓箭、罗网、机关、枪弹的智巧多了,天空的鸟儿就成批地被射杀;钩饵、渔网、竹篓的智巧多了,水底的鱼儿就大量地被捕杀;陷阱、地雷、暗器多了,地上的野兽就无处藏身;工厂的烟囱和地上的汽车多了,大气中臭氧层就被破坏;斧头和锯子越来越先进,森林的面积也就越来越小。现在动物的品种越来越少,有些甚至已经绝迹或濒临灭绝,水和空气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清澈的水和清新的空气几乎成了稀世之宝,大片的森林被砍光,辽阔的草原被破坏,沙尘暴也频繁地光顾我们。如今我们头上掩蔽了日月的光明,脚下毁坏了山川的精华。
人类正在用自己的才智为自己建造天堂,同时也正在用自己的才智为自己挖掘坟墓。万物之中要数人类最有智慧,同时万物之中也要数人类最为荒唐——只有人类一边用聪明才智制造大量先进武器在战场上杀人,一边又生产大量的灵丹妙药在后方抢救伤病;只有人类一边花费大量的金钱研制精密准确的导弹残害生灵,一边又花费更多的金钱研制更加精密准确的反导弹系统;也只有人类一边建造庞大的水厂沉淀清洁饮用水,一边又惊人地污染水源;更只有人类一边打太极拳、练瑜伽功以求长生,一边又抽香烟、吸毒品让自己短命。
4.蠢人精明,智者愚笨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志向远大”预示着鹏程万里,“胸无大志”当然就意味着毫无出息;“聪明能干”无疑是对俊杰的称赞,而“愚笨糊涂”明显是对笨蛋的贬斥。就像姑娘害怕被人说成“丑八怪”一样,谁也不愿意被人说成是“糊涂虫”,更不愿意被人骂为“没出息”。然而,“有前途”和“没出息”是否就判若天壤?“聪明”与“愚蠢”是否就形同冰炭?应诺与呵声又有多大差别?善美与丑恶又有多大距离?
体道之士对诸如“有前途”与“没出息”、“聪明”与“愚蠢”这一切,心既无所分别,意更无所好恶。他们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人生追求和情感态度上和俗人大异其趣。
俗人总想向人显示自己在事业上如何辉煌,自己的未来多么美好,迷于浮华虚荣,溺于权势利禄,在荣华势利的追逐中刚一得手,那得意的神态像是在考场上独占鳌头,那兴奋劲儿像是参加丰盛的筵席,那快乐的神情又像是登高远眺美景;体道之士则从不炫耀自己,滚滚红尘怎么也搅扰不了他淡泊宁静的心境,那浑浑沌沌的样子好像只知嘻笑的婴儿,那闲闲散散的模样好像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他们的心灵是那样常虚常静无去无来,永远不会恣情纵欲而逐外失真。
俗人对声色权势心醉神迷,总是那副志得意满、沾沾自喜的样子,“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是他们的做人原则,老是想着如何揩社会的油水。他们吃一点亏就大喊大叫,结果反而总是吃别人的亏;他们受不得一点委屈,有一点委屈就四处张扬,结果一辈子受尽窝囊气;他们时刻想着爬在别人肩上或站在别人头上,向世人夸耀自己是如何了不起,结果却总是受别人的欺侮和嘲弄;他们看起来精明强干、野心勃勃,到头来却破败潦倒、一事无成。体道之士看上去糊里糊涂、昏头昏脑,简直就是一副蠢人心肠,他们遇事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愿别人上当,结果世人都愿意给他们行方便;他们宁可委屈自己也绝不委屈别人,结果自己反而扬眉吐气、激昂青云;他们从来不以自己的才华惊世骇俗,结果却能承担并完成历史责任;他们只求奉献而不求索取,结果却从社会中得到了许多助益;他们从不与别人争权夺利,结果他没有一个竞争对手,在所从事的领域独领风骚。
前一种人似精明而实愚蠢,后一种人似笨拙而实聪明;前一种人似目光远大而实则浮躁矜骄,后一种人似立志不高而实则精神超旷、胸襟博大。陶渊明在《杂诗十二首》之四中比较过这两种人的为人处世: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那些昂首天外的“当世士”,那些志在四海的“大丈夫”,看上去真个是志大才高、好生了得!而那些只想“起晚眠早”、子孙绕膝的体道之士,似乎只知道求田问舍平庸得可以!其实不然,“大丈夫”和“当世士”害怕人生一事无成,希望以耀眼的才华、惊人的业绩和盖世的功名,使自己生前为人所敬重钦仰,死后为人所怀念追思,他们为此而在红尘中匆匆忙忙、熙熙攘攘,在求名求利、患得患失中了此一生。他们将所谓“志四海”横亘于胸中,在宦海风波中沉浮,在名利之途奔波,身心长期处于烦躁、焦虑和紧张之中,恰似“冰炭满怀抱”那样惴惴不安。他们常以丧失人格换得富贵,以出卖灵魂买来荣华,以精神的卑下猎取世俗的高位。体道之士既已透悟富贵荣华外在于生命,便无利禄之求和声名之累,因而目前所遇莫非真乐:远离了官场的明争暗斗,尽可在子孙亲人的共处中相慰相濡;用不着为穷达贵贱而烦心,尽可在“觞弦”中潇洒度日;既不必披星早朝也不用挑灯草诏,尽可随意“起晚眠常早”。
体道之士之所以不同于俗人,“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精明,我独笨拙;俗人牛气冲天,我独有所不足,是因为他们以天地的胸怀从事人世事务,充满了人世关怀又超越了人际羁绊,是因为他们重视进“道”和履“道”的生活。
5.怀抱素朴,守护纯真
无名无形的“道”又称为“朴”,像“道”一样,“朴”未雕、未琢、未剖、未分为器之前,也是无所分、无所定、无所名——既不是酒器,也不是瓢碗;既不像鼓瑟,也不像琴笙。正因为什么东西也不是,什么东西也不像,“朴”才有可能做成各种东西,才有可能雕成各种器皿。
只有用“朴”做成各种器皿,而各种器皿绝对做不成“朴”。同样,“道”才是天地万物的宗主,而天下谁也不能臣服和支配“道”。
君主若能抱“朴”守“道”,天下万物将会自动地归附;要抱“朴”守“道”就得无名无为,无心于天地而阴阳自和。
君主若是与臣下争能、逞勇、斗巧,那么他就不能成为万民之主,国家也会在他统治下动荡不安乃至颠覆灭亡。与人争能、逞勇、斗巧属于偏至之才,偏至之才不仅以才自名,如智者、勇者、巧者、力者等等,而且这种人才绝对不能用人而只能用于人。智者可以通过斗智让他认输,勇者可以通过武力让他屈服,巧者可以通过工程让他献艺,力者可以通过负重让他效力。历史上的法家、兵家、儒家、墨家、名家、农家、阴阳家等偏至之才,无一不为君主所用。刘劭在《人物志》中早就说过,法家之才可任为司寇,骁雄之才可任为将帅,文学之才可任为史官,辩论之才可胜任外交,能巧之才可负责制作。君主要是与臣下争能、逞勇、斗巧,那么他就只是偏于一才,偏于一才就不能总达众才,不能总达众才又如何能驾驭群才?不能驾驭群才又如何能为万民之主?
君主与臣下争能、逞勇、斗巧,天下的英才就会被埋没、压抑、窒息。君主要是炫耀自己的勇武,国人都将显得怯懦——谁敢与自己的君主斗勇呢?君主要是夸耀自己的文才,国人都可能写不好文章——谁敢与自己的君主比才呢?君主要是显示自己的智慧,国人都可能成为笨蛋——谁敢与自己的君主争能呢?万一真的出现这种现象,那的确是人民和君主的双重不幸,君主偏于一才使得一才处权而众才失任,一人逞能使得全国人无能,这样的国家能不积贫积弱、动荡灭亡吗?
抱“朴”守“道”之君不偏于一才,不偏于一才就质无其名,恰如未琢之“朴”和未裂之“道”一样,他不怯不勇,不愚不智,不拙不巧。不偏于一味才可调和众味,不偏于一才才可容纳众才。大道裂才有名,真朴散而有器。有名有器后才设立官长,设立官长后就要分出等级以定尊卑,立下标准以判贤愚,确立是非以辨善恶。
6.知人者智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平民百姓不能知人就要吃亏上当,领袖人物知人的能力更不可缺少,不能知人就不能善任,琐屑的事务可能派给天才,重要的工作又分给笨蛋,这无疑会给事业带来重大损失,甚至会使已成的事业毁于一旦。诸葛亮史称神机妙算,在知人这个问题上也有过失算的时候。他的部下马谡平时能言善辩,常常在他面前滔滔不绝地谈论战略战术。诸葛亮错把马谡口中夸夸其谈的大话,当成了他实际调兵遣将的才干。在街亭与张郃的对阵中,命令马谡为前军总指挥。一到临战,马谡不仅进退无方,还违抗诸葛亮的调度,结果蜀军被打得四处逃窜,损兵失地,马谡的狗尾巴全露出来了。
像诸葛亮这样的丞相知人固然重要,就是像我们这些小民同样要学会识别人,要能知道谁只能泛泛而交,谁可做终身的知己;谁只能与他一起享富贵,谁才可与他一起共患难。有些人欢迎直言批评,有些人只能接受婉言相劝,如果当直言却委婉,该委婉反而直言,一定会收到事与愿违的效果。在选择朋友上如此,在选择夫妻时亦然。不少人婚前被对方的甜言蜜语弄得神魂颠倒,婚后不得不喝下自己酿造的爱情苦酒。
7.自知者明
仅就才能这一项来说吧,许多庸人却以天才自居,狂妄自大,不安于平凡的工作岗位;天才反而自轻自贱,悲观畏缩,压抑和埋没了自己潜在的优势。有些杰出的天才甚至长期被自卑所困扰。俄罗斯大文豪屠格涅夫在出版《猎人笔记》之前,一直怀疑自己的文学才华,几次准备放弃文学创作。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写出了令人惊叹的不朽之作《逻辑哲学导论》后,仍然觉得自己缺乏哲学才能,一天半夜他去敲罗素的房门,失望地问这位英国的大哲学家说:“我是不是个白痴?我能不能从事哲学事业?”有许多科学攻关到了关键时刻,因科研承担者对自己才能缺乏自信导致半途而废。
我们总是一眼就能看到别人脸上的斑点,很难注意到自己脸上的疮疤;两眼能直视千里之外,但从来就看不见自己的睫毛。
8.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自己看不清自己的主要原因,就和身在庐山反而看不清庐山真面目是一个道理。要使自己对自我有自知之明,还得让自己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之外,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分析和评价自己,曾参称他每天反省自己三次。反省就是自己把自己作为对象进行审视,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审判官。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这样才能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有自知之明的人为人处事都有主见,听到别人吹捧既不会飘飘然,受到别人打击也不至于垂头丧气,就像庄子所说那样:“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9.最巧即最笨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世上有形的事物都不可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没有一条百分之百的直线,也没有一个百分之百的圆形;装得再满的容器也会留下空隙,做得再完满的工作也会留下遗憾;再高的山岳总会有山顶,再长的河流总会有尽头,能臻于至善至美、无穷无尽之境的只有“道”。
人类所谓“巧”不过是指工于心计、善于投机,可是,任你怎么周密的算计也难免失算,任你怎样善于投机也难免败露,最后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红楼梦》中的名角王熙凤就是一个生动的典型。她生就“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不仅是贾府中“有名的泼辣货”,也是贾府中实际上的当权人。为人口巧心狠,诡计多端,处世精明而又干练,办事大胆而又沉稳,即使用现在的标准来看也要算难得的女强人。
她凭借贾府中太上皇贾母的宠爱,依靠娘家的权势,一方面铁面无私地镇压家奴,一方面又毫不手软地惩治家族内部的异己,用心之歹毒和手段之凶狠叫人咋舌。同时,为了支撑日渐衰败的贾府,她又丧心病狂地搜括和聚敛财富。凤姐的精明能干和圆滑泼辣,贾府上上下下的人都领教过。然而,她的那些聪明机巧却帮了她的倒忙,曹雪芹这样给她算命: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译成现在的话就是说:“玩弄阴谋诡计聪明得过了分,到头来却断送了她自己的性命!活着时已把心操碎,死了后成了个野鬼魂。原指望家族兴旺人安宁,却落得个家破人散似山崩。枉费了提心吊胆的大半生,真好像虚无缥缈半夜三更一场梦。”
老天好像专门和她作对:她拼命聚敛财富,事实上挖了贾府的墙脚,伤了这个大家族的元气;她冷酷地镇压家奴,却引起了更激烈的反抗;她在家庭的争权中成了胜利者,却结下了更多的怨仇,甚至她的丈夫也对她心怀不满。她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时,一个丫鬟对她的丈夫贾琏说:“奶奶这样,还得再请个大夫瞧瞧才好啊!”贾琏连忙啐道:“呸!我的性命还不保,我还管她呢!”王熙凤在床上听到丈夫这番话后“眼泪直流”,伤心地对身边的丫鬟说:“如今枉费心计,挣一辈子的强,偏偏儿的落在人后头了!”在她缠绵病榻之际,被她整死的尤二姐的阴魂还跑来挖苦她说:“姐姐的心机用尽了,咱们二爷糊涂,也不领姐姐的情。”
别人搞了他的“小动作”他自己有时还全然觉察不到,就是觉察到了也全然不把它放在心上。人家不管做了什么对不起他的事,他好像从来没有装进脑子里。他那张宽大的脸庞上,一天到晚都挂着笑容。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错了吗?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时下走红的名言,不少中国人恨不得天天把它挂在嘴上。当然因说话的人不同,这句话的含意自然也有别:此话要是出自青少年之口,那是莘莘学子以此自期自勉——希望通过广泛阅读和丰富见闻,使自己将来成为见多识广的栋梁之材;此话要是出自成年人之口,或者是他们以此自负——意在表明自己见闻广博和学识弘通,或者是他们以此自欺——像井底之蛙在夸耀眼界开阔。不过,不管说此话的人意图如何,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八个字已是人人爱说的口头禅,更是人人爱听的恭维话。人们要么把它当作求取知识的途径,要么把它视为学识渊博的象征。
11.你能分清“知不知”与“不知知”吗?
现代科学技术用“突飞猛进”还不足以形容它的神速与神奇,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期内,向内人类可以改变人自身的基因结构,可以改变人自身的性别特征,可以进行人类自身的无性繁殖,向外人类不仅不再受环境的摆布,而且正在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环境,人可以从地球到月球上来来往往,奔月的嫦娥见了也会心生嫉妒;可以在太空中自由漫步,就是孙悟空也要甘拜下风;可以在两个星球之间随时“见面”“通话”,就是神话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也会自愧不如。人类看起来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然而,科学技术在使人类变得更有能力的同时,也使人类变得更加狂妄;在使人类变得更加聪明的同时,也使人类变得更加愚蠢;在使人类不断加深对外在自然认识的同时,也使人类越来越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性。我们不仅常常错把对大自然的破坏,视为对大自然的改造和征服,还常常错把人类整体的力量,当作自己个人的智慧,甚至常常错把对自然奥秘的有限了解,看成是对大自然全部秘密的揭示。这样,我们比古人更容易患“强不知以为知”的老毛病。
孔子曾十分严肃地告诫学生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子和孔子所强调的不仅是求知时理智上的诚实,同时也是为人道德上的真诚。
和老子一样,苏格拉底也从不否定认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他的影响下西方的智者一直在追问人类认识的可能性,到近现代更是如此,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到罗素的《人类的知识——其范围与限度》,他们从来没有中断过对人类认知的范围、限度、可能性和确定性的探询。
第五章
3.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原文
段一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段二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甘于雌柔,归于婴儿,回归真朴,也就是重新回到大朴未亏、大道未裂的境界。归于婴儿的人与婴儿在精神境界上也不是一回事。婴儿世事未经、天真未丧,处于一种无知无识的浑沌之境,他们顺心而动,率性而行,尚属一种对自己无知无识的自然状态。
世俗常常尚刚强而轻阴柔,无数事件的最终结果恰好嘲弄了这一世俗偏见:柔能克刚,阴能制阳,弱能胜强。古今不少军事家以这一思想为指导,成功地运用以弱胜强的思想原则,在中国军事史上创造了许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4.自胜者强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健康的思想情感、不良的生活习惯,甚至还有一些见不得人的欲望。如果成了这些思想、情感、欲望、习惯的俘虏,我们就会变得放荡、荒淫、自私和粗野,那样,什么坏事和丑事都干得出来,我们就成了披着人皮的野兽。
就以学习弹琴来说吧。从钢琴上弹奏出来的乐调实在妙不可言,但学习弹钢琴却枯燥无味。有一个音乐家特地写了一首钢琴曲,表现练习弹钢琴的无聊。在琴键上练习各个指头的力量,翻来覆去弹奏同一支乐曲,许多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单调的动作,最后就半途而废,中止练习。没有自我克制的能力,绝对成不了钢琴演奏家。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对人的心理有深刻的洞见,他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就是人的本能欲望,它充满着欲望的强烈冲动,一味寻求满足和快乐。自我代表理性和常识,它按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行事,主要是控制和压抑本我的无理要求。如果说本我是一匹野马,那么自我就是这匹野马的骑手。超我是心理中高尚的道德意识,是人们常常所说的良知、良能一类东西,它代表着人们心理中存在的理想因素。在心理结构中,自我与超我往往联合起来同本我斗争,不让本我那些无理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满足。平时我们说自己这段时间心里很矛盾,其实正是自我在与本我进行着较量。每个人都免不了有卑鄙的欲望,谁都想寻求到独享的快乐,但多数情况下这些欲望被压制了,如严寒的冬天早晨赖在被窝里无疑比早起舒服些,但许多人仍坚持黎明即起;在异性问题上喜新厌旧是某种普遍倾向,也可以说是每个人的本能,年轻貌美的姑娘和风华正茂的小伙,肯定比黄脸婆娘和驼背老汉更有吸引力,但大部分伉俪仍然白头到老,难舍难分。这是因为心理中自我和超我占了上风,制止了本我胡作非为的冲动。有的人是人伦典范,高尚无私,主要是由于他们心理结构中超我的力量很强;另一些人成了流氓地痞,也是由于他们听从本我贪欲的支配,最后像动物那样为所欲为。
6.立志不易,强行更难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奥勃洛莫夫》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冈察洛夫的代表作,书名就是书中主人公的名字。奥勃洛莫夫禀性既宽宏善良又聪明敏感,对艺术和文学都有兴趣,并且还多少有点儿童的天真,对于天下的罪恶深恶痛绝。可惜他的意志特别薄弱,他是个占有五百个农奴的地主,小时在家里娇生惯养,大学毕业后混迹官场,觉得应付上司是件令人头痛的苦差事,就辞职撒手不干了,闲居在圣彼得堡的公寓里。他每天都有新计划,但每天都什么事也不想干。早晨起来穿好衣服,照照镜子,躺在沙发上抽抽烟,脑袋里装有许多增进农奴福利的计划,但这些计划总是胎死腹中,他连把它们写在纸上的毅力也没有,种种措施随便想想就丢开,更不用说将它们付诸实践了。出门散步成了他最大的负担,连坐起来穿拖鞋也万分不高兴,最少得费一两点钟犹豫。他公寓的主人想重新装修房子,搬家对他来说简直是一大灾难。他整天闷在家里与那些名为朋友实为食客的人聊聊天,抽抽雪茄烟,似水的流年就像这样一日日消磨过去了。后来一个单纯天真的姑娘见这么一个聪明善良的男子汉埋在小房子里,就想用爱情来激荡起他生命的勇气,使他的一生有一番作为。他们真的双双堕入了情网,大家都爱得难舍难分,但是他一想到假如与她结婚就得去乡下料理一些琐事,心里就害怕极了,他宁可抛弃爱情也不能不待在房里,不能不躺在沙发上,最后他选择了与情人分手。连火辣辣的爱情也撞不出一点生命的火花,可见奥勃洛莫夫的自制力是多么差。后来他与房东女儿结婚了,结婚的原因倒不是他爱她,而是他觉得这样方便——他可以不出房子不下楼。没有多久他因太缺少运动而死于脑溢血。一个人的惰性竟然这样深,想来真叫人不寒而栗。
所谓“强行”不是说盲目瞎干,而是指勉励自己坚持把一件事干到底的毅力和恒心。我们都曾有过这样那样的志向,都曾有过无数美好的憧憬向往,有人想当航海家,有人想当数学家,有人想当文学家,有人想当将军,有人想从事教育,有人想翱翔太空……但能将早年愿望付诸实践者寥寥无几。有的是由于客观环境不允许,有的是由于主观期望过高,但大部分人是由于没有坚持到底的毅力,致使自己半途而废、壮志成空。
孔子在春秋末期想“克己复礼”,他的主张一开始就不受欢迎,诸侯们忙着争权夺利,小民们忙自己的一日三餐,谁还对他说得天花乱坠的“周礼”感兴趣呢?大王公卿根本不知道“克己”为何物,老百姓不得不当牛做马,“克己”对上层和下层都毫无意义。这位老夫子在自己的鲁国两次被逐出境,在卫国受到不准入境的耻辱,在陈国和蔡国遭受围攻,在商周饿得东倒西歪。他当然明白自己的理想不合潮流,但仍然坚持四处游说。他为人的座右铭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明明知道不能成功,但还是要坚持干下去。
7.居卑处下,忍辱含垢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又柔又软,死后的尸体则僵而且硬。草木生长的时候又柔又软,死后的枝干则又枯又干。看看婴儿那娇嫩的手脚,少女那柔软轻盈的身段,是那样富于生命的活力,再看看春天陌上的柔桑,原野里青青的嫩芽,河岸飘拂的柳丝,无一不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看看老人那一身嶙峋的瘦骨,还有那笨拙僵硬的四肢,一眼便知他们已进入了生命的暮年,不禁让人联想起那阴森死寂的坟墓,再看看冬日干枯黄脆的败叶,道路两旁的老树枯枝,无一不预示着萧条、衰败乃至死亡。可见,无论是人还是物,生则柔软而死便干枯,也就是说,坚硬的东西与死亡相关,柔软的东西与生命相连。
天下大概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它柔弱到自己全无定形,遇圆则为圆,遇方便成方,随河床以蜿蜒,因峭壁而激荡;它柔弱到从不向任何人说“不”,它谁都可以舀取,谁都可以泼洒,谁都可以携带,谁都可以饮用。
俗话说“水随人愿”,用来浇花它就使花儿鲜艳,用来灌田它就使禾苗茁壮,用来发电它就给家家送去光明,用来做饮料它就为人人解饥渴,用来沐浴它就帮人们清污涤秽……俗话说“水往下流”,与人们喜欢“高攀”大不一样,水的本性喜欢居卑处下,总是从上方往下方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与人们艳羡“高高在上”大不相同,水高高兴兴地从高山奔向低谷,它绝不长久停留在“显眼”的地方。
水也不像人那样喜欢“争功请赏”。它上天为甘霖,下地为润泽,遍育群生而不分亲疏,泽及万物而不求回报,工农业没有它就不能生产,动植物离开它就将干枯,可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如何“重要”,更不夸耀自己是如何“伟大”,它总是那样谦卑、退让、不争。然而,天下又有什么东西比水更坚强、更浩大的呢?正是因为它总往下方滴,坚硬的顽石才被它滴穿;正是因为它总往低处流,最后才汇成了汪洋大海;正是因为它柔软无比才使它斩之不断——“抽刀断水水更流”;正是因为它利物而不争才使万物离不开它——“没有水的地方就没有生命”。水的坚强不正是由于它的柔弱,它的浩大不正是由于它能处下吗?道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可惜只有少数人才身体力行。
第六章 静与动
1.浮躁:现代人的癌症
在人类历史的起点,质朴淳厚的民风没有遭到破坏,个个都衣禽兽之皮,人人都食草木之实,寒则求衣,饥则觅食,大家怡然自得地拍着肚皮四处游走吟唱。当时,人们的思想澄澈而透明,人们的心灵恬淡而平静。历史进入了文明社会以后,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随着个人情欲的激活,对财富的贪婪搅扰了内心的平静,对权势的追逐损害了思想的澄明。我们成天只是关心银行存款的增减,只是看重官场地位的沉浮,只是注意社会名声的大小,完全沉湎于尘世的物欲之中,涉世越深,机心越重,精神成天焦灼不安,思想因而也蔽塞不明,不仅观物难得其正,行事也有违其常。只有重新回到历史的原初之思,重新恢复思想的澄明和心灵的宁静,我们才能洞察世事和明察万物,才能守护生命的真性并与“道”同体。
从自然界蓬勃生长的万物中不难看出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它们无一不是从“无”到“有”,又从“有”返“无”。大海潮生潮落,百草花开花谢,人类社会也如同大自然一样,大地上草木枯荣相继,世界各国也都是盛衰更迭,没有一朵花儿能够长开不败,也没有一个国家是长盛不衰的。
一个人在故乡生故乡长,成人后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和难舍的亲人,独个儿去外乡闯荡天下、建功立业,等到白发皤然、牙齿脱尽之后,不管是一事无成还是名满天下,又总是希望能重归故土。出塞征战的将军盼望能生入玉门关,身在异国的游子希望能埋骨桑梓地,一曲“少小离家老大回”能引起人们广泛的共鸣,我们常把这形象地称为“叶落归根”。
岂止人老“重归故土”,岂止树木“叶落归根”,世上纷纷纭纭的万类万物莫不“各归其根”——起初从哪里来最后又回到哪里去。这里“各归其根”的“根”就是“静”。“静”是纷纭万物共有的根源与本性,返本归根就是复归于“静”,复归于“静”也就是回归于各自的本性——平静的池塘水波不兴,顽童投进一块石子后便荡起涟漪,涟漪一圈圈慢慢扩大又慢慢消失而重归于平静;深山的松树与幽篁一片寂静,一阵疾风激起松涛掀动竹林,疾风过后又仍是“山静如太古”;晴朗的天空突然间阴云密布,转眼就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要不了多久又还是雨过天晴、风和日丽。
万物回归自己的本性叫作“复命”,“复命”是事物变化之中不变的法则,了解和认识该法则叫作“明”。假如不了解这一法则而轻举妄动就必定要招灾惹祸。假如事物不能回归自己的本性——复归于静,其结果会令人毛骨悚然:要是唐山大地震一直不停止,富士山的火山一直在爆发,那景象该是多么叫人恐怖;要是天空一直电闪雷鸣,要是1998年的暴雨一直不停地下着,地球上所有的人类都将成为鱼鳖。人类社会也是一样,要是一个民族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就将枯竭;要是一个国家长期处于震荡运动之中,这个国家就会逐渐衰弱或分裂瓦解。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任何人如果一直精神躁动而不能恢复虚静的状态,不管是从政还是治学抑或经商都将一事无成。
当我们的精神变得浮躁,当我们的思想已不澄明,当我们的心灵失去恬静,我们就非得下一番致虚守静的功夫不可。水静才能鉴物,人静才能明理。洞明万事之“常”就不偏不倚不温不凉,不偏不倚则无所不容、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就无不周遍,无不周遍也就同乎天地、合于自然,同乎天地、合于自然也就通于大“道”,而体乎“道”且能行乎“道”的人就能长久,这样,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残,终身就能免于危险。
3.以静养智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恰如一汪清澈的湖水,只有平静时才能映出周围群山的倒影。如果水波汹涌、动荡奔腾,那就除了听到自己的响声外,绝不会映出天上的星月与地上的山峰。同样,只有静才能涵养自己的心灵,浮躁不安只能使自己变得荒疏浅陋。
根机和城府深的人遇事三缄其口,根机和城府浅的人遇事信口开河,恬静总是属于那些智者。智者的恬静并不是由于“静是好的”才学会恬静,而是他的智慧使他洞明了世事,他对生命的体验使他透悟了人生,世上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扰乱他的心境,因此自然而然地归于平静安宁。
4.宁静致远
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几乎是智慧的象征,兼备宰相之器与将略之才,关羽、张飞这些赳赳武夫,在他鹅毛扇的挥动下东征西讨,决胜于千里之外。读一读《隆中对》就不难发现,诸葛亮对当时全国局势的认识多么深刻,对未来历史走向的预见多么准确深远,几句话就勾画出了三国鼎立的蓝图,尤其令人叹服的是后来三国局面的形成似乎是出自他的设计。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认为,大丈夫立身处世,应以静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以朴素来培养自己的道德操守,生活简朴而又恬淡寡欲,才能显示自己的志趣;心境安定而又精神专一,才能见识深远。要想学习有成,心境就必须保持绝对的宁静;要想增长才干,就必须刻苦学习。不学习怎么能增长才干,不恬静又怎么能进行学习呢?轻浮懈怠不能思虑深远,心境躁动便不能陶冶性情。
诸葛亮在汉末社会动荡混乱之际,隐居隆中,躬耕陇亩,静观天下之变,思考国家的未来,他的沉静天性使他能高瞻远瞩,从已成之局预料将成之势,《三国志》概述他的志向说:“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因而出山之前就被他的同辈称为“卧龙”。
清静无为的人求学则与日俱进,从政则会大功告成,指挥千军万马则无往而不胜。有人以为将军只需要勇敢无畏,清静无为只是学者、书生所必须具备的品性,其实这是天大的误解。在两军对阵的关键时刻,最要紧的是头脑冷静,只有冷静才能准确判断敌我的形势,不能清静而躁动不安的人就会鲁莽行事,鲁莽行事就可能一败涂地。因而容易轻躁冲动的人只宜当士兵,当统帅就可能让许多士兵送命。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士兵们可以奋不顾身冲锋陷阵,而指挥战斗的统帅则必须冷静镇定,稍有轻躁就将自乱阵脚、自陷绝境。
7.大器晚成
体“道”之士和超群之才也同样不容易被人们所认识,因为他们恬淡、默然而不喜欢自我表现。谦和、退让更使人觉得他们十分无能,不愿与时人争是非,不屑与世俗辩曲直,既不降心奉上以求恩宠,也不违心媚俗以邀时誉,听其言好像淡而无味,观其行好像又笨又拙,谁相信这样的人还会怀抱奇才妙道呢?
如今恬淡谦退之士无疑会被人们视为缺乏“竞争力”的“落伍者”,而“大器晚成”更可能被人们当作笑谈。眼下干什么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呢?
古人培养人才的方法与我们今天正好相反,他们认为要造就大才就得“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要成就大业就应该“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正是靠这些“笨”办法,我们民族过去产生了许多文学、艺术、科学、政治等领域的世界伟人,而今天求“快”求“速”却偏偏欲速则不达,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在科学、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各个领域里都没有产生过几位真正的大师。一位名牌大学的校长也沉痛地说,过于急功近利使我们不可能培养出科学大师,过分的浮躁使我们没有办法沉潜于学问。
为什么“大器晚成”呢?无论是已成“大器”的政治家还是科学家,都需要长时间锻炼和知识积累。政治家要做到目光远大和人情练达,离不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科学大师更须具有渊博的学识,且不说科学中那种“百科全书”式的通才,即使是某一学科领域里的杰出专家,也首先要做到“道欲通方”,然后才可能“业须专一”。除了极少数才智卓绝的天才之外,我们大多数常人要由博返约并自成一家,能一蹴而就地“快速”成才吗?这个世上毕竟天才少而凡人多。走上诺贝尔奖领奖台的好像还没有一个是少年神童。
这只鸟三年不亮翅,是为了能专心地长羽毛和翅膀;不飞翔是为了考验朝廷中的大臣,不鸣叫是为了好细心地体察民情。虽然它现在还没有飞动,一旦飞起来就直冲云霄;虽然它至今还没有鸣叫,一旦叫起来就会使世人大为震惊。
又过了半年,楚庄王亲自临朝听政,一下子就废除了十几种不得民心的政令,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个在野的贤人。楚国腐败的政治归于清明,昏庸的官吏全被革职,经济日益繁荣昌盛,国力也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几年前还是乱糟糟的政局一下子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
韩非子认为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经历,是我们所说的“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的生动体现。
8.百无一用是书生
在同一社会里智者也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有些智者的思想既适应了自己时代的需要,又迎合了普遍的社会心理,因而他们的思想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他们的学说成了一时的“显学”,他们本人自然也成了“思想精英”或“精神领袖”,人们称他们为“导师”“圣人”“天才”。有些人的思想则落后于自己的时代,他们的学说被人视为“老古董”,他们本人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冬烘先生”。另有些智者由于其思想大大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尽管他们的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行,可就是没有人能理解,更没有人去实行;尽管他们的言论有宗旨,行事有原则,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学习体会,更没有人愿意遵守和效仿。
譬如当全社会的人都在“奋勇争先”的时候,我们却倡导“甘居人后”;当人们都崇尚“雄强”的时候,我们却提倡甘于“雌柔”;当人们都变得圆滑机巧的时候,我们却主张笨拙淳厚;当人们都艳羡富贵的时候,我们却强调清贫自守;当人们都在学习“竞争”的时候,我们却宣扬“退让不争”“忍辱含垢”,难怪我们的学说被世人所冷落,难怪我们自己被大家视为“怪人”了。
第七章 进与退
如果大家都将眼光盯在“前边”和“上头”,都想自己“上榜”而不想“落榜”,无形中就产生了残酷的竞争,并恶化了人们的“生存环境”,使人与人相互暗算和倾轧,使大家彼此牵制和拆台,最后形成了霍布斯所谓“人对人是狼”或萨特所谓“他人即地狱”的可悲景象。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河谷之王,就是因为江海甘心居于河谷的“下面”,因而百川愿意奔向它,归附它;如果像我们人类一样总想“高高在上”,百川会向它那儿流去吗?江海会成就它的汪洋浩瀚吗?老子所说的居“卑”处“下”在“后”,并不是要人们意气消沉,要大家自甘颓废,而是强调人应该有一种谦卑的品格,一种无私的精神,一种博大的胸怀。不用说,老子更不是要教人们学会“精致”的狡猾——为了将来“领先”,现在有意“居后”,为了以后爬到“上面”,现在装模作样地处在“下边”,就像西方政客们拉选票时取悦民心那样。这种行为既自私又虚伪,比那些明目张胆要“抢先”“靠前”的人更可恶。江海难道是想成为江海才处在“下方”的吗?是由于它甘心情愿处在“下方”才成为江海的呵!
1.为什么说“上善若水”?
谁不希望听到掌声?谁不想得到鲜花?谁愿意遭人唾弃?谁乐意被人怜悯?难怪谁都有其人生的优越感目标,每个人都想“超越”别人。在从政的人中,胸怀“霸气”者想当万民之主,有经纶之才者想拜相封侯,胆大强横者想独霸一方,甚至连落草为寇者也想“占山为王”。男歌唱演员希望成为歌坛“歌王”,女电影明星希望成为影坛“皇后”,体操运动员希望成为“体操王子”,诗人当然也希望摘下诗坛桂冠。“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这是昔日皇帝的野心。“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当今领袖的壮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这是从前文人的人生追求。“要么成为大公司的总管,要么站在学术界的前沿。”——这是眼下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这是古代妇女对自己“居”社会“上头”丈夫的自豪。“我先生是全国首富。”“我先生是公司总裁。”——这是如今女性对成功丈夫的夸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这是近代外国伟人的名言。“不想当世界冠军的运动员,就不是最佳选手。”——这是现代普通教练对运动员的激励。
然而,“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每国的国王只能有一个,各国首相仅限于一人,各项运动项目中冠军金牌只有一块,诗坛桂冠也不可能同时戴在几个人头上,可在现实生活中又人人都想获得权势和荣誉,用曹操的话来说,天下不知多少人想“称帝”,多少人想“称王”,不知多少人想夺冠军,多少人想当“皇后”。为了龙袍加身,为了权倾朝野,为了称雄体坛,为了……千百年来人类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悲喜剧。神话传说中就有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不周之山”的故事,触折了“天柱”,弄断了“地维”,以致“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争权夺利反而更不“文明”。且不说春秋无义战,且不说刘项相争,且不说王莽篡汉,单是现代史上的军阀混战,就不知使多少人变成刀下鬼、阶下囚。争夺皇权就要刮起血雨腥风,争夺兵权便会尸横遍野,争夺话语权同样要搅得乌烟瘴气。到头来,争夺皇权的大多饮恨而亡,争夺兵权的大多血洒疆场,争当冠军的大多铩羽而归,争夺话语权的大多仍然让别人发号施令,而那些“壮志已成大业”的胜利者,情况也并不更加美妙,“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这句名言,肯定会让那些志得意满者听了心灰意冷。
水的确和人不同,它没有想到要与别人“争上游”,也没有想去占别人的“上风”,而是一心朝低处流,始终往下方滴。人与水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方式,最后自然就落得两种决然相反的下场:拼命“争上游”的往往被卷进了漩涡,竭力想“占上风”的常常被摔得粉碎,而往下滴的最终滴穿了石头,朝低处流的终于汇成了咆哮的黄河,汇成了漭漭的长江,汇成了壮观的湖泊,汇成了浩瀚的海洋。这倒是应验了“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民谚。
【我的书评】
他好像特别喜欢用水往低处流这个例子来说明清静无为的道理,但是这个例子简直毫无说服力呀,为什么?因为水往低处流是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自然现象啊!要是往高处流,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天空中走路了……
【原文】
在常人眼中,“往低处流”是“犯傻”,“往高处走”才聪明。可是“聪明”人最后干了傻事,“犯傻”的水结果却比人聪明。自命“聪明”的人类好像该问问这是“为什么”了。
做人要像水那样避高趋下,顺其自然而无所违逆;心境要像水那样清明渊深,永远保持其恬淡虚静;对人要像水那样利泽万物,博施广润而不求回报;说话要像水那样严守信用,逢圆便回旋,遇方就转折,遭堵必停蓄,开决又流动;为政要像水那样清污涤垢,铲除一切渣滓败类,还社会以安宁,还民风以淳朴;处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装在圆器中就成为圆,注入方盒中又变成方,随物赋形而不滞于一;行动要像水那样不失时机,一入冬就结冰,一开春便融化。
水一身而兼有七善,还从未受到别人的嫉妒和刁难,这是因为它从不凭借优势爬在别人的头上,从不利用方便占据万物的“上游”,不与万物相争又怎会招来万物的怨恨?
水可以说是“上善”的化身。
2.无私才能成就自己
人们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己。拔一毛而利天下,这种“蠢事”他们是绝不干的;为了一己或一家的蝇头微利,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牺牲所有人的幸福;为了煮熟自己的一个鸡蛋,他们不惜烧掉别人一栋房子;把自己看成是宇宙的中心,让全世界都围绕自己私利的轴心旋转。
谁也不否认这些极端自私者的小聪明,同时谁都知道这是一种十分卑鄙的辁才小慧。他们像是蠹虫,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而蛀空房屋的大梁;他们又像老鼠,把地基全都打洞钻空,在楼房倒塌之前逃之夭夭;他们也像鳄鱼,在将别的小鱼吞到口中之前,还要假惺惺地流一通眼泪。
3.“无用”才有“大用”
“实”和“有”代表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而“虚”和“无”则意味着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导致我们民族过分的实用主义倾向。抽象的逻辑学既不能求官又不能挣钱,所以先秦的名家不像儒家那样香火绵绵;艰深的数学既不能治国又不能齐家,所以从前国子监里没有一个贵族子弟愿意学它;即使在今天逻辑学给我们带来的世俗“好处”仍然有限,所以它还是各所大学里的冷门;眼下数理化倒是时髦起来了,因为学好了它们可以出国可以致富;不过数学中“理论数学”远不如“实用数学”那么走俏,原因自然是它没有后者那么“实用”。
理科学生绝不“染指”文科,因为文科知识“虚”而“无用”;文科学生中学中文的便不看历史,学经济的更不读诗词,因为历史之于中文毫无“用处”,诗词之于经济更是“毫不沾边”。致使我们的工科院校只能培养“匠人”,难得产生走在世界前沿的科学家;文科系所只能培育出一批画地为牢的学究,很少造就那种文史哲兼通甚至横跨文理的学界名流。
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等千里之堤决口之后,再去堵漏洞就非常困难,而在堤溃之前堵塞蚁穴易如反掌;等到火势烧到了屋顶,再去叫消防队来灭火就为时已晚,而在火星刚起时将它灭掉便不费吹灰之力。
两人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树苗长成;九层的观礼台,从一锹一锹的泥土筑起;万丈的高楼,要一砖一瓦地砌成;千里之遥的路程,必须从脚下第一步开始。
为人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小事做起。如果没有宏图大志,没有高远的目标,只是天天忙碌于琐事,那样的人生就会碌碌无为,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庸人;如果只有远大的志向,而不愿意做艰苦的工作,那就会志大才疏,空泛而不切实际。荀子有一段话与我们上面所说的意思相同,而且同样说得精彩,现在把这段名言摘在下面,省去我们许多不必要的啰唆。
积土成为万仞高山,风雨就从山中兴起;积水成为千寻深渊,蛟龙就会在这儿生长;积累平凡的好事就成为道德,精神因而得到升华,智慧因而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境界因而逐渐具备。所以,不从一步一步开始,千里万里的路程就走不到;不从细小的水流积累,浩瀚的江海就形不成。骏马一跃不能跳到十步,驽马拉着车走上十天,所跑的路程就非常可观,它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搞雕刻的情况也是一样,如果刻几下就丢开,连朽木也雕不成;如果勤勤恳恳地刻下去,金石也会刻成漂亮的图案。
第八章
2.功成身退
端着装得过满的茶杯,再怎么平稳小心也容易荡溢出来,倒水时应在盈满以前就停止;锥子捶打得过于尖锐,再怎么小心也容易折断;刀刃磨得过于锋利,再怎么小心使用也要变钝;聚敛的财富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一方面会招来忌妒和觊觎的目光,一方面也易于腐蚀财富的拥有者,怎么谨慎也不可能永远保有满堂金玉;因大富大贵而炫耀骄人,那简直是在自寻灾难,无论如何也躲不过飞来的横祸。当壮志已经实现,当事业已告成功,我们最好是含藏收敛急流勇退。
天上月圆月缺,地上花开花谢,河中潮涨潮落,四季暑往寒来,不管是自然还是社会,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永远固定不变。就像天上找不到一轮凝固不变的满月,世间也不可能有永远处在生命巅峰的完人;就像登上山顶观看了壮丽的日出便要下山,我们在事业上饱览过人生的“无限风光”也要从功名的顶峰上走下来;就像舞台上的演员不能老让聚光灯照着自己,在事业的舞台上“亮相”以后就应退入后台,否则观众就会给我们喝倒彩。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飞鸟被人射尽了,良弓自然成了主人的废物;狡兔被人捉光了,猎狗的末日也不会太远。他知道自己只是越王用来射杀“吴国”的“良弓”,是他用来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现在吴国已经灭亡,越王的目的已经实现,越王很快将把自己像弓一样折断和扔掉。与越王一起共患难没有问题,同他一起享富贵就有危险。于是,他携着自己心爱的知己荡舟五湖,潇洒地度过了自己的余生,成了历代功臣效法的典范。试想,如果范蠡像韩信那样大模大样地居功自傲,越王还会有好果子给他吃吗?
3.再说功成身退
顾名思义,“功成身退”是先要“功成”然后才能“身退”,不仅不反对建功立业,反而十分崇尚个人的丰功伟业。如果没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没有救世济民的宏伟抱负,那不过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无所谓仕进也无所谓退隐。“身退”是以“功成”为其先决条件,“隐居”是以“出仕”为其逻辑前提,没有积极进取的志向还谈什么退隐林泉的幽情?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襟怀又哪来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雅韵?
诸葛亮当年在南阳躬耕陇亩时,“每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以春秋时帮齐桓公建立霸业的名相管仲自期,以战国时率燕、赵、韩、魏、楚五国大军打败齐国的名将乐毅自许,虽然他自己总是谦称为“山人”和“野老”,可时人都将他视为隆中“卧龙”。看看他在“隆中对”纵论天下大势时的风采,听听他对时局走向的精僻分析,就知道他对国家兴亡是何等关切,对苍生祸福是何等挂怀。假如孔明真的只是一位“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散淡人”,任你曹刘怎样龙争虎斗,不管国家如何四分五裂,都无妨他隆中高卧、抱膝长吟,自然他也不会赢得一代又一代人的景仰。正是他那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正是他那“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才有“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流芳。
假如范蠡没有和越王勾践一起卧薪尝胆,在吴越之战中为国立下赫赫武功,一辈子只是荡舟五湖撒网度日,那他就像太湖边的无数渔父一样草草一生,断然不会有人还能记起他的名字,更不会博得无数后人的赞叹和钦敬。
陶渊明如果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旷潇洒,没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刚烈慷慨,没有“丈夫志四海”或“猛志逸四海”的雄心壮怀,他肯定不会成为历代文人咏叹的典范,诗人们也不会讴歌“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种豆南山下”的农夫多的是,何苦偏偏要去赞美陶渊明呢?
4.三说功成身退
照理说年老回家休息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可对有些人来说,一说要回家养老像丢了魂似的,最轻松的事情反而成了最沉重的负担。其中有些人可能觉得国家、企业和单位离不开自己,没有自己谁来签字,谁来批“条子”,谁来最后拍板呢?少了自己国家就可能动乱,企业也许会垮台,单位或许要乱套。这种想法多半是自己高看了自己,无意识地加重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分量。其实,离开了“你”以后,国家照样发展,公司照样赚钱,单位照样红火,而且“你”退休后,国家、企业和单位被更有能力的人领导,说不定更加蒸蒸日上。说来也许有点冷酷,可这是明摆着的事实:人们希望我们“退席”往往胜过要我们“出席”。教授是人类才智最高的阶层之一,是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照理说应该恳请他们为国家和单位服务终身,可实际情形真叫人沮丧,许多国家的大学都在制定新校规,好让老教授们提前退休,以便给年轻一代腾出空位置。真个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呵。
另有一些人不愿退休是舍不得交红印,是舍不得交出掌握红印时的种种“好处”。实权在手时家里门庭若市,轿车送往迎来,人们前呼后拥,好不威风气派!一旦交出了红印,马上就“门前冷落鞍马稀”,过去周围的那些谦恭的笑脸一下子换成了冷面,恭维、捧场、送礼、说情全都消失了,昨天还觉得这个世界离不开自己,一交出红印才知道自己原来是这个世界多余的人。有了红印就有尊严、价值、地位、财富和威风,谁愿意随随便便交出红印呢?
古时我国虽有退休制度,但大部分人还是不闭眼睛不交权,从前叫作“恋栈”。白居易有一首名为《不致仕》的诗歌,挖苦那些弯腰驼背的老翁,仍然留恋高官厚禄舍不得告老回家。“谁不爱富贵?谁不恋君恩?”他们一直到爬不动还念念不忘权势名利,还在想着要趁机为子孙后代经营安乐窝:“可怜八九十,齿堕双眸昏。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这种人实在可恶!
5.政事省,民风淳
必要的法律和规章当然不可少,但光靠法律和规章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所以时下政府既主张以法治国,也强调“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西方企业家们把条条框框称为管理的“硬件”,而把抚慰职工情感、统一职位思想的方法和手段称为“软件”。假如大家从心底想把国家或单位搞上去,他们就觉得这些法律和规章是楼上的栏杆,是行路时的拐杖,就会自觉地去维护它和遵守它;假如大家对政府或单位没有感情,对头头更是反感,加之头头又总喜欢出风头,他们一定会觉得这些法律和规章是一根根绳索,是一条条锁链,是头头们想尽办法整人的鬼把戏,他们时时感受到束缚和牵制。可以想象,人们一旦有这种反抗情绪,法律和规章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一个高明的领导人并不是要时时管住自己的下属,更不是要让他们觉得处处有人在盯着自己,相反,他既使人们团结在自己周围,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拼命奋斗,又让人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每个人为自己国家或自己单位效力,完全不是由于领导的强迫和监督,也不是出于法律的强制和制度的规定,而是他们自觉自愿的行为,是一桩自自然然的事情。
最好的领导甚至下属还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是虽然知道他的存在,但不知道他的才能和政绩,再次的是对他的才能十分钦佩,对他的人品非常敬重,更次的领导是订立许多条条框框,下级因心存恐惧而不得不工作,最差劲的领导是无才而又要卖弄才能、无德却偏要显得德高的那些家伙,他们喜欢无事生非、无中生有地整人,下属暗地里总是蔑视他们、咒骂他们。
“其政闷闷”绝不是要领导糊里糊涂,也不是要领导毫无原则,而是要他们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又不伤人,正直而又不无所顾忌,明亮而又不至于刺眼。他们从不轻易发号施令,但大家都忠于职守,从不露才扬己炫耀聪明,但人人都愿意为他效力,既不逞能也不居功,“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第九章
在“驱巨兽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这一回中,孔明用地雷和烈火将孟获的主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得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得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左右将士,无不感叹。”孔明到底不愧为孔明,他不仅对自己的国家非常热爱与忠诚,对人类的苦难也有深切的怜悯与同情,也有对杀戮同类的深切愧疚与自责,所以面对满谷敌人的尸体,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勒铭燕然” 庆功邀赏,而是痛苦感叹唏嘘流泪,以凶丧的仪式处理胜利,难怪被征服的南方兄弟也尊称他为“慈父”了。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灾祸没有过于不知足的了,罪过没有过于贪得无厌的了。不幸的是,统治者常常就不知满足,昏君更往往贪得无厌,因而不义的战火就烧个没完。为了满足国王征服的野心,就是送上千百万人的性命也要夺得一寸土地;为了满足国王奢侈的生活,无数男儿的鲜血只换回了几颗葡萄;为了国王的荣耀和尊严,不惜让大地上血流成河,不惜让荒野白骨成堆……统治者为了显示他的威严和强大,总想使别人怕他而不是爱他,总想使邻邦臣服他而不是亲善他,总是想让天下财富个人独占而不愿与人分享,总想让别人屈服而不是让人信服,所以他们总是抑制不住燃起战火的冲动。
一提起将军,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他们“壮志饥餐胡虏肉”那种令敌胆寒的气概,会想到他们“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那种粗豪威猛的形象,会想到他们“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那种万人听命的威风,还会想到“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那誓追穷寇的勇武;一说到战争,人们马上会想起满目怒火的士兵冲锋呐喊,想起鲜血淋漓的肉搏场面,想起抢攻敌人阵地时的奋不顾身,当然还有那胜利会师的欢呼雀跃,或身死城陷的惨烈悲壮。诗人们也着意渲染战争的残酷,赞美将军的英武,描绘将士的震怒,表现杀敌的勇敢。
【我的书评】
这本书里面这些冠冕堂皇反反复复地仁义礼智信之类的说教我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浑身都起鸡皮疙瘩,太肉麻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革命为什么需要武力?就是因为二战期间那些日本人是坏到骨髓里了呀!你去跟那群疯狗一般的恶魔说清静无为,和平相处,他们恐怕还没等你说完就一枪毙了你。哪有那么多大道理,有些人是感化不了的,对于他们,唯有用武力将其从地球上消灭社会才能安定繁荣,而不是靠华而不实的嘴炮。
第十章
【我的书评】
观古今於须臾,抚四海於一瞬。
【原文】
清除了所有杂念就能深入静观,此时的心灵像浩瀚的宇宙,“江天一色无纤尘”。内视静观则无所不见,回心反听则无所不闻。感官虽然日接万物,心底却似雁过无痕,眼中有妓而心中无妓,任何诱惑都不能搅扰精神的恬静;心里尽管世事洞然明白透彻,处世却不涉心机不用私智,全然如赤子似的有口无心,大可与麋鹿相处与鸟兽同游。
鸟儿只要筑一个小巢便“栖香正稳”,蛇只要有一个小洞便心满意足,老鼠只要一个窄窝便其乐无穷。鸟离巢,蛇出洞,鼠别窝,要么是因为饥肠辘辘出去寻找食物,要么是因为发情出去追逐“情人”,要么是因为它们的窝巢被其他动物破坏,可以肯定,它们出走绝不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家”太简陋寒酸,比不上别人的宽敞豪华。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古今中外的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是人懂得“仁义礼智”,有的说是人具有理性,有的说是人创造了语言。这三种说法都失之武断和片面:看看战场上人与人相互残杀,商场上人与人相互利用,老虎与老虎、蛇与蛇之间肯定不会如此残忍;一边发明尖端武器用来杀人,一边又制造良药抢救伤病,也很难说到底是人还是兽更有理性;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语言倒是不假,既用它来进行交流也用它来进行欺骗,但谁能肯定各类禽兽之间没有语言交流?老虎的高声吼叫,黄鹂的圆润啼鸣,夜莺的甜美歌声,它们以此在同类中呼朋引类,可见禽兽发出的声音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同类的理解也不存在什么困难,至今还没有听说有哪类禽兽聘请人类去做它们的语言翻译。
我认为人不同于禽兽的地方,是禽兽的欲望有限,而人的欲壑难填。禽兽对食物绝不挑肥拣瘦,对“情侣”也不知道喜新厌旧,对“窝居”更不作更高的要求。它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绝对符合它们各自的本性,它们对物质和“情侣”的欲求,绝不超出它们的本能。人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在餐桌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什么“生猛海鲜”,什么“山珍野味”,什么“珍羞馔玉”,什么“虎髓驼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无不尝遍,只要条件允许我们会一直吃到对所有美味都没有胃口。唐诗中就描写了这种因贪馋饕餮而对佳肴美食生厌的现象,餐桌上“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而食客却“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我们对居室也同样挑剔苛求。自从人类告别了穴居野处以后,谁都讨厌荆扉、白屋、陋室、贫窟,都想住进华堂、大厦、庄园、别墅乃至宫阙,历代诗文中都少不了对“桂殿兰宫”“雕梁画栋”“玉宇琼楼”的描摹和艳羡。“大观园”中虽然装点了“稻香村”,那不过是政客附庸风雅;古代虽然传下了名文《陋室铭》,那不过是诗人在抒写高情,并不真的表明政客文人们想居陋室住茅房。至于人们对美色的贪婪也许更甚于对美食的垂涎,当代一位心直口快的将军说:“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特洛伊王子勾引斯巴达王后海伦,并不是他自己娶不上太太;西门庆已是妻妾成群,还要去引诱并占有潘金莲;常人也惯被异性弄得魂不守舍:“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由于人类对诸如声色、财富、荣誉、权势的欲望无限膨胀,导致生活越来越奢侈糜烂,心灵越来越放纵驰荡。我们沉湎于各种物欲中不能自拔,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喧杂的音调使人耳朵发聋,贪吃美食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纵逸放荡,稀奇珍宝使人丧心病狂。
欲望和野心一旦漫无节制,尘世一切美味、美声、美色可能都难合其胃口,社会中一切财富、虚荣、权势可能都难使其满足。得到了马上又生厌倦,享受过后便觉空虚,这又将诱发人们寻求更新、更大的刺激,而所求总是多于所得,于是,嗜欲弄得五脏六腑骚动不宁,贪婪使得精神苦闷烦躁。
因此,体“道”的君子生活单纯朴素,但求安饱而不逐声色之娱,也就是常言所说的“为腹不为目”。因为“腹”受而不取,纳而不留,易足而不贪,“目”则易迷于五色,看而不生厌,愈见愈不知足。“目”驰于外,“腹”止于内。“为腹”是以物养己,“为目”则是以己徇物;“为腹”是顺其天性,“为目”则伤于自然;“为腹”反求诸己,使精神内守而不外求,心灵因而恬淡宁静,“为目”则驰骛于外,使心神狂躁不宁,在物欲中丧失生命的真性。
只有解脱名利的羁绊和生死的束缚,个体完全从自我占有、自我中心的恋我心态中超脱出来,让自己“纵浪大化中”,精神才会“不喜亦不惧”,心灵世界就像浩浩天宇,任云去鸟来过留无迹;又像那汪洋大海,任它波连浪接永远渊静深沉。岂止宠辱不惊,甚至生死无碍,还有什么大患能使我们心神不宁呢?
多欲必定要俯首求人、低三下四,以不光彩的行为求得“光彩”的名利,其为人自然就奴颜婢膝;自私则以自我为中心,看不见也容不下个人之外的天地,其人格哪能不琐屑渺小?俗话说:无欲则刚,无私者大。
无欲者既不想邀功请赏,又不想追名逐利,无求于人才能挺起脊梁,不看人眼色才能扬眉吐气;无私者以天下之名为名,以天下之利为利,以天下之苦乐为其苦乐,其精神自然就宏放,其胸怀自然就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