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枉凝眉》的童声合唱传来,两个轻盈身影翩翩起舞。这是谁家在穿越古时和现代?
1 起因
可以说是机缘巧合,不过,一定程度上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家中原本有《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的儿童版纸质书籍,通俗文字和精美插图让它们在书架上被拿取阅读的频率很高;
当纸质书已经翻看得封面掉落、内页卷曲,连妹妹四岁和大人们闲聊时都能准确说出宝钗和黛玉的头饰细微不同之处时,孩子们有天无意间在网上看到红楼梦戏曲的经典段落,赞叹不已,心生向往,所以妈妈沿着戏曲线索搜寻了儿童舞台段落;
没想到儿童的戏剧表演段落也异常精彩。于是又根据几位主角信息,搜寻发现了儿童版《红楼梦》电视剧,不多不少,总共九集。此外,情节紧凑,“服、化、道”样样精美,经得起推敲的用心。真是意外的惊喜!
2 影视剧目
于是,不知不觉中,小姐妹俩对《红楼梦》关注的涉及面更广,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感知得以全方位“开花”:
1、扮演“红楼”角色。
2、背诵“红楼”诗词歌赋。
3、收看“红楼”晚会节目和剧组人员采访。
4、学唱“红楼”戏曲。姐妹俩会自行分角对唱,倾情投入,有样学样。
5、穿“红楼”衣裙。轻移莲步,掩面而笑,就连喝水,都模仿剧中黛玉初入贾府时的谨慎观察和闺秀气度,用帕遮口,不露声色。
3 三访大观园
端午小长假,非常时期,不宜远游。
爸爸看到小朋友们对《红楼梦》这么感兴趣,家里俨然成了表演片场,妈妈俨然成了“专职剧务”,不禁提议:早餐后就出发,去青浦的“大观园”一访。不用出本市,一家四口来场“说走就走”的半日别致旅行。
真是又一次有滋有味的行走。回来后,姐妹俩兴致不减,感触更深,于是又把《红楼梦》儿童版电视剧看了第十遍…………
之所以说是“又一次”,是因为此前已两次游览大观园:一次是在2014年,那时姐姐五岁,妹妹还没出生;另一次是在2017年,那时姐姐八岁,妹妹两岁。
这次“三去大观园”,不同阶段,体会迥然。
用妹妹的话来说是:
我了解了省亲别墅;
我感受到了那里的美;
我看到了那里的景象,知道了他们家的模样、面积和风格;
孩子们能脱口而出谁的园子。也为看到和剧中一样的家居和物件而欣喜,为在绿色浓郁如画景色中穿行而沉静。
而姐姐呢,恰巧在五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文中学到《红楼梦》选篇,课后老师要求大家写读后感作文。这对姐姐完全不是难事,她独自在房间里书写,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也许,对她们幼小的心灵读来可能还太深刻,他们还能完全不懂得其中的人生哲理和悲凉意味。但,“有所体悟”是埋下的美学种子,在未来适当的时侯会生机勃勃。
4 感知和思考
对古代名著的多方位体会让孩子们丰富了感知,加深了思考。
妹妹自幼能体察细微情感,在观影或生活互动中感知力强。时常会学着剧里的宝钗和黛玉,在家也时常拿把墨画古扇,踱步遇到我们时轻巧一笑,用一块不知哪里寻来的小手绢遮住嘴巴。
而当《红楼梦》最后一集播放,看到其中家道败落人去楼空、各自天涯消亡零落时,她伤心不已,痛哭流涕。
姐妹俩共看《红楼梦》,连带着小演员们出演的中秋晚会戏曲节目后的《穆桂英挂帅》和《包拯铡美案》都唱得摇头晃脑、连贯流畅、一气呵成。
她们还细细研读妈妈打印出的《好了歌》,感受了其中的悲情四溢。
她们也会有所思考、深度发问:
“为什么古代有的政策会这样,被抄家后还会男人被流放、女人被买卖啊?”
“为什么古代女孩子在笑的时候和饭前漱口的时候,都要用手帕遮着脸啊?”
“为什么封建社会要让女孩子’女子无德便是才’?”
5 记录和视频
三游大观园那次,妈妈随队随性拍摄,有感而发,尽兴记录,回来后制作了游览视频。由原来的三小时共60个镜头的素材,剪辑为3分钟共25个镜头的视频。
将素材浓缩在数分钟的动态展示中,既是对经典的致敬形式之一,也是为孩子们眼中红楼梦的增一份别样感知和解读思考记录。
我还想待有空时为孩子们拍摄主题为“红楼一梦”的视频。初步提纲想法来源于孩子们的关注点:
妙玉品茶对话宝玉;
贾府败落后,刘姥姥悲伤回忆巧儿讨要蝈蝈时;
鸳鸯姐姐等的行酒令;
《好了歌》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元妃省亲时的“然终无意趣和“铛”一声惊钟敲响:“丑时三刻已到,请娘娘入座回宫!”…………
正如端午假期三访大观园后,已编辑视频的末祯画面里诗句自拟所感慨的:
“红楼一梦随风散,镜花水月千年谈!”
这是一部百年经典,值得钻研体会。
相信在未来,我们都会每读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