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的土壤

中国不缺德,到底缺啥

这是白说一书中的一个文章标题。

这篇文章的开头就有提到我们都比较熟悉的小悦悦事件。以及和小悦事件相关的老人碰瓷事件。小悦悦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各界人士十分关注。而对于我自己,也为这个世界做了一次300人的演讲。

我记得我在演讲当中有提到一个很深的观点,就是好人难当。因为在社会当中出现了太多像老人摔倒被扶反被碰瓷等事件。从而导致了很多人不愿意再去帮助弱势群体。此时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中国社会的病态吗?难道中国社会的人民都这么缺德吗?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浅薄的思想,就像我们简单的二元对立逻辑,不是好人就一定是坏人,不是朋友就一定是敌人。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人性是极其复杂的。没有纯粹的好,也没有纯粹的坏。就像我们越长大越会发现没有所谓的好人和坏人之分。因为人性之中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

而一个社会的体制,它更多的是激发我们好的一面,还是激发我们坏的一面,这个很重要。我们来深度分析一下摔倒的老人为什么会敲诈救他的人。因为在那个年代,老人的医疗保险不够健全。大部分老人没有独立的个人收入。老人一摔倒将会面临的是少吃几千元,多吃上万甚至几十万的医疗费用。其实对于老人来讲,最大的痛苦并不是来自于那个时候肉体的疼痛,而是来自于对自己孩子的考虑。我依然很深刻的记得我的父亲曾经对我说,如果有一天我得了重病在一起,我来了,千万不要救我,就让我离开这个世界吧!因为我怕的是即便你付出了高额的医疗费用,也救不活我,或者只是让我延长了几个月,或者几年的寿命。所以当配合这个想法的时候,我们开始能理解为何老人摔倒后会敲诈救他的人。很简单,因为钱。人只有在被逼到绝境的时候才不得已采用极端的做法。害自己或者害他人。

所以完善社会的医疗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相关的地区配套,对于社会矛盾的发生以及犯罪率的降低,都会有显著的帮助。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而改革开放,开放的不但是市场,经济。更多的是人性。社会也从鼓吹大公无私变成了尊重人性和响应人性。而对于人性是自私的,这个点其实也可以应用到公益活动中来。我记得之前我有写过一篇关于周总理的文章。如果我们的自私是为了获得帮助他人之后,内心所感受到的那份喜悦。那这种自私其实更能体现出来的,就是无私。而社会公益,它其实顺求的就是让我们内心当中的善能够得到发泄。不管是来源于迷信当中的“多积阴德,造福子孙。”还是来源于,在帮助他人之后,我们内心当中所感受到的那种释然,或者是他人的夸奖和赞美。其实都是顺应了人性的一个特点。

中国的社会其实缺乏的永远不是道德,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民族。其文化底蕴之深厚。是目前世界各国都难以匹比的。而教育,法律,社会保障,社会监督。等相关体制的配合及发展。其实就是为我们内心中的德,铸造土壤。

因为我自己就是生活在一个比较民主的公司。也是目前社会中特别有名的互联网公司。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我们经理曾经对我们说了一句话,公司的KPI考核以及我们的晋升和工资薪酬的制度。决定了我们工作的积极性以及我们服务客户的态度。现在也是我在该公司工作的第4个月。这一点我也深深感受到了。体制的构建其实就是激发一个人的潜力和好的品性的基础。

一个好的制度,其实更多的是形成双方或者多方的共赢,即便是牺牲,也是牺牲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或者大部分人的一小部分利益。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们公司是一个以客户至上为基础的公司。而公司的制度,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关注于服务人员以及客户的收益。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为止,公司的名声还是相对比较好。

其实对于社会而言,教育法律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教育不是让人性变好,而是约束人性中的负面欲望,扬善弃恶。法律不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是最低的道德底线。而处于中间,社会媒体而形成的社会舆论。其实是不断地倡导道德公义和爱期待更多的响应以及不断的抵制影响社会良好风尚的行为。

所以于社会于公司与家庭而言,好的制度协议规范将会对于减少矛盾,持续进步有着极大的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品德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