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英文:Amoy/Hsiamen)
为福建省下辖副省级行政区,别称鹭岛,有“东方夏威夷”之美誉,是名副其实的“海在城中,城在海上”的国际花园城市,也为联合国承认的全球最美二十座城市中,中国唯一上榜城市。
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端,西接漳州,北邻泉州,东南与大小金门和台湾隔海相望,通行闽南语。
厦门由本岛厦门岛、离岛鼓浪屿、西岸海沧半岛、北岸集美半岛、东岸翔安半岛及大小嶝岛、内陆同安等组成,陆地面积1699.39平方公里。
写文章的动机
想必,大家对厦门已经有一定了解。现在,我想讲讲我写这篇文章的动机。
厦门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经济发达,风景秀丽,清新文艺”——想必这些,是大家对厦门的印象。我是厦门人,我和你们一样,也这么认为。但是,为什么对于我深爱的厦门,我会写出《北上广深,为什么差了个厦门?》这篇文章,来批评我最爱的厦门?为什么我不盛赞厦门?其实很简单。因为,我希望厦门能更优秀。诸多时候,人们只能看到”正面证据”,而对于“反面证据”,我们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将其合理化,这些,其实会阻碍一个人的发展。城市,也一样。只有清楚的知道他的缺点,我们才能成长,不是吗:)
最令人诟病的地方:GDP
在大家眼里,厦门是一座经济发达的城市。对省外的朋友来说,厦门是福建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但大家可能想不到,若单论GDP,2017年,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是“厦门(福建3)4300亿元,同比增长7.5%。”没错,厦门的GDP仅仅排在了福建省第三,位于泉州,福州之后。这也是厦门最让诸多人诟病的地方:厦门GDP体量那么小,谈什么经济发达?虽然,经济不能“唯GDP论”,但我们不能否认,厦门的GDP太小,而且不符合大众的普遍认知。那么,厦门的GDP,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其实,GDP,仅仅是数字,单从GDP角度切入大谈厦门经济也未免无聊,单调。因此,我们更应该去回望,厦门从头顶“经济特区”光环以来,其经济发展,到底经历了哪些有趣的故事?
历史之前,先看看现在
在聊聊历史前,我先说说为什么,我要起这个文章标题。2017年,《第一财经》公布的最新城市等级排名中,厦门为“新一线城市”,位列北上广深下一梯队。但你有没有想过,同样是经济特区,为什么深圳是一线城市,而厦门却屈居于,“新一线城市”名下呢?
厦门,其头衔有我们所熟悉的“经济特区”,“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为深圳,厦门,珠海,汕头,以及最后的海南。副省级城市,全国共十五个,除了计划单列市,其他全为省会。计划单列市,全国仅有厦门,大连,宁波,深圳,青岛五座城市。能看出,同时拥有“经济特区”,“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这三种头衔的,只有深圳。所以,北上广深,为什么差了个厦门?
(经济特区,就是实行某些自由港政策,降低关税,引进外资。副省级城市,行政单位,亦即厦门市市长由中央直接任命管理,而非省政府任命管理。计划单列市,国家掌管经济发展,城市财政和中央财政直接挂钩,无需上缴省会财政)
厦门的经济发展史:1980-1993
1980年以前,中国经历了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结果便是“穷困潦倒,民不聊生。”弯路让这头雄狮沉寂了数十年。终于,我们开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于是,邓小平同志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厦门是一个幸运儿。作为四大经济特区之一,为全国之首发展经济,引进外资。那时的厦门,正如现在的雄安,满腹荣耀。
先说说四大经济特区是怎么设置的?我的理解是,基于地理位置所设置:珠海之于澳门,深圳之于香港,厦门之于台湾,汕头之于东南亚华侨。三四十年过去了,回望四大经济特区的发展,各不相同。对于深圳速度,厦门中规中矩,珠海和汕头次之。可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为什么出现了如此之大的差距?
首先,厦门之于台湾,和深圳之于香港,实际上在改革开放时期是不相上下的。1980年代,香港贵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台湾在大陆被称为“宝岛”,同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和台湾,都有着让祖国大陆乍舌的发达经济。80,90年代,台湾省的GDP是中国大陆的四分之一。香港我暂且查不到数据,但目前香港,仍是世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我们先回顾最初的发展:四大经济特区最开始发展速度最快的其实并不是深圳,而是厦门,也就是1980年后的那几年。当时国共关系良好密切,厦门营商环境特别良好,台资十分看重祖国大陆,这一庞大的市场。厦门作为首先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自然有利于引进台资以及海外华人的其他资金。但后来怎么了呢?因为李登辉,陈水扁的上台,导致了台海政治局势异常不稳定。不得而知,在此时站在国家的角度,对于厦门的投资建设会非常不稳定。
那么这时候,深圳的性价比便凸显出来。香港和大陆关系稳定,资金实力雄厚的香港,很看重深圳这一试点。深圳招商引资简单方便,营商环境开始大大甩过厦门。国家开始重视深圳,厦门,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1980年代初那几年,国家的重点工业从原本想要建设在厦门,但迫于台海的政局动荡,国家不敢贸然进场,从而将基地转向了福建,甚至是内陆地区,而不是建在厦门。工业的撤资,极大影响厦门的发展。于是,厦门的经济增速开始慢慢沉默。
但是,沉默很久的厦门突然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1990年,台湾石油大王开启了海沧计划。计划是,要在厦门市海沧区,投资70亿美金建设重工业。70亿美金,放在现在都是一笔巨资。对于1990年,全国上等的好米一斤只需要五毛钱,美元兑换人民币是1:8.5的时代,堪比天文数字。但由于两岸的政局不稳定,台湾政府当局阻挠,最后把这个计划迁入了台湾本岛的云林,而非建设在这个,已经把地平好,等着台湾来建设的厦门市海沧区。
台湾和香港的地缘差异,导致了深圳高速发展,以及厦门的发展减缓。那么,厦门可不可以拜托对台资的依赖?厦门身为华侨聚居地,完全可以引进其他外资,为什么非要台资?经济特区成立之初,厦门得天独厚的经济政策优势,完全可以大放光彩。但是,厦门市市政府主政者的故步自封,没有能大胆的先试先行,让厦门在起跑线上输了别人一大截,并且从此再无机会赶上。
时间慢慢过去,中国大陆在90年代后期,特别的东南沿海地区,开始逐渐走向一体化改革开放。全国改革开放时代到来,让经济特区的某些自由港政策,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具备竞争优势了。我们看到厦门完完全全,错过了那段最需要,而且最能高速发展的十年。虽然发展得还算可以,但是本该和深圳一样有着惊人“深圳速度”的厦门,却没有在最该,且本该高速超常发展的年代里,创造一个叫做“厦门速度”的名词。
1980-1993年来,厦门的低调,让顶着“经济特区光环”的厦门人,只能眼睁睁看着深圳的惊人发展。面对自己的中规中矩,厦门人不由得感到心痛。可以看出,从最开始几年的惊人发展,到后来十年,台湾政局震荡,导致了厦门的没落和让人失望,特区光环已然不再。但是,厦门却在1993年迎来了机遇,让多少人眼前一亮。
厦门经济发展史:1993-2000
厦门的新市长上任,厦门开启了新篇章。从筼筜湖开始的城市花园建设,从厦门岛开始的基础设施改建,为如今厦门城市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厦门开始主动引进外资,引进了戴尔,太古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入驻。厦门开始建设高崎国际机场,开始建设厦门港这一天然良港,开始建设一系列轨道交通。这一系列的措施,让厦门开启了高速发展时代,并且获得了国家的赞赏以及一系列好评,甚至受到了央视的常常报道:联合国宜居奖,国家宜居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等。
那十年,是厦门高速发展的十年,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让厦门在全国人民奠定了形象基础:干净,整洁,宜居,经济高速发展,开始有了一些经济特区的发达景象。
但是,历史好像开了一个非常大的玩笑。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人,应该非常怀念厦门的那个年代。那时候的厦门,经济高速发展得让人只有仰慕的份,连想都不敢想。而且,那个年代的人,很怀念一个人,叫赖昌星。不得不说,虽然赖昌星的逃税给国家带来了损失,但是那时候,厦门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赖昌星。所以为什么很多老厦门人,在赖昌星被抓走的时候,感到惋惜?因为他们都知道,赖昌星在的时候,厦门人生活的都很幸福,城市的现代化的速度异常之快。
1999年,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曝光。其涉案金额之巨,办案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案件涉及面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经济大案。案件的主角是厦门远华集团董事长赖昌星。其于1994年成立远华集团,从成立到1999年案发,远华集团从事走私犯罪活动达五年之久,走私货物总值人民币530亿元,偷逃税额人民币300亿元,合计造成国家损失830亿元,堪称中国1949年以来查处的最大一起经济犯罪案件。
这桩案件当时轰动了全国,比现在的什么所谓的明星还要轰动,举国震惊。这一举动,让大家颠覆了对厦门的印象。厦门从一个在别人看来人民素质高,人民生活富裕,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变成了一个只会走私,道德败坏的地方。这桩案件,为厦门的城市形象抹了不少黑。
这差不多是2000年以前,厦门经济发展历程。不管如何,这20年的发展,已经为厦门无法和深圳在同一经济地位奠定了基础。
厦门经济的发展限制
我们来看看近代的厦门经济发展受到了哪些限制?
第一,地理位置。
首先,厦门地处福建省东南端。福建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形势,有着大片大好河山。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但这并不利于福建省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地区若想发展,必须优先进行工业化。但是福建省,这一70%都是山地的省份,实在不具备”地利“的属性。所有的东南沿海省份,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是全国最发达的四个省份,但是唯独福建,小家碧玉,没有大放光彩。
回望2007年的PX项目,这是厦门市政府,准备投资的百多亿项目。PX年产值能让GDP增加800多亿,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厦门当时的GDP仅仅是1300多亿,这对厦门的经济发展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考虑到是重工业落户,许多市民也根本不了解PX项目,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始游行(不得不提,厦门真的民主),害怕重工业会导致城市的空气质量下降,生活水平降低,政府那年真是头疼,于是被迫将这一计划迁至漳州。市民们多把观点放在了环境上,却不知道这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多大意义。这不是一个企业的迁移,而是一条完整的工业生产链的迁移。城市规划局里,政府早早把海沧区定位为工业发展中心,早早把石化工业作为厦门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却被市民叫停,导致了规划已久的厦门支柱产业渐渐淡出厦门。PX之后的石化项目也遭到了同样的待遇。厦门人在胜利PX项目离开保住了环境的同时,却忘记了这个项目的离开让经济上产生的空白要厦门如何去填补?
(当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另外一个角度了。这里,暂且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
第二,经济腹地。
厦门无疑是闽南金三角的经济龙头。但他的辐射范围非常之小,只能局限于福建省,再远一点就是浙江,江西,潮汕地区。厦门的竞争对手是谁?厦门往北抢不过上海,往西抢不过广深,这导致厦门的辐射区域仅仅只能局限在,经济腹地狭小的闽南地区。
当然,目前国家大力支持海上丝绸之路,特别是海西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级战略。这无疑让厦门遇到了机遇。厦门作为海西龙头,其辐射范围致力于扩大到浙江温州以及潮汕地区。但之后如何发展,我们还未知,暂且不在此谈及。
第三,台海问题。
说到厦门,就绕不开对面的台湾。经济发展翻天覆地,中国经济奇迹增速三十年,台湾经济停滞二十年,导致目前,台湾对大陆的吸引力逐年下降。落户厦门的台湾企业,也只是一些中小企业,营商环境大不如前。台湾虽然经济停滞,但是台湾省在中国的所有省份中依旧算是非常发达的,完全可以排在第五的位置,肯定还是有大企业的存在。但是,当台湾的大企业进驻中国内陆的时候,他却不顾地缘,血缘,直接投奔长三角,珠三角去了,这真是对厦门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厦门如弃婴一般生活,继续开始了自生自灭。其次,我们看看地理位置:福州之于台北,厦门之于台中,漳州之于高雄。台湾最大的两座城市,在地理上完全不和厦门相对,实在尴尬。台中是台湾的第三大城市,第二梯队之首,但是他的经济实力以及城市的现代化程度都不及厦门。到底是台中帮助厦门,还是厦门帮助台中,很难想象。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道:厦门从经济特区开始建立以来,几乎没有什么对台优势政策。其经济发展,完全没有依靠台湾。当然,不得不说,正因为这一关键要素,极大的增加了,厦门不在一线城市的概率。
第四,人口面积因素。
既然输在起跑线上,那我们后来居上如何?厦门的领土面积1699,位居全国倒数第六。多数人认为,厦门是大城市,不仅经济发达,面积也肯定得大。但是事实相反,厦门的面积小的可怜,相对于全国各个城市相比,厦门几乎是他们的五分之一。这么小的厦门,怎么发展GDP?很多人都说,深圳也只有2000平方公里。抱歉,深圳是过去三十年的奇迹,你拿奇迹和厦门比,实在不公。厦门的行政面积只有区区1000平方公里,却养着400万人口,实在不易。
厦门的未来,在哪里
第一,环境优势。
厦门,这一海上花园,这一国家第一批海棉城市,无疑是外省人进驻福建的首选城市。福建省70%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导致了厦门的空气质量稳居全国主要城市前五名,这必然是让大家开心的地方。不过,人才的流入肯定会有落户的问题显现,厦门完全可以采取开放政策让更多人落户厦门,为厦门做贡献。但厦门房价高居全国第四,位于北上深之后。岛内人口密度还超过香港,看看房价,岛内八九万,五六万一平数不胜数,就算是比较偏远的地方,最低都在两万每平以上,这实在是无法想象的高度,也完完全全的阻挡了更多企业进驻厦门,更多人口流入厦门。厦门的房价吓走了太多企业和人口,厦门的房地产泡沫一旦被戳破可能对厦门的经济会造成一定破坏。虽然厦门的人口流入依然可观地进行,但是厦门完全可以做的更好,也就是完全可以做到像芝加哥那样人口密度虽然高但是却依旧宜居的大都市。
第二,港口贸易优势。
海西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级战略,无疑给厦门这一“龙头”带来了新一代的机遇。厦门的海港、空港,才是厦门最宝贵的财富和城市竞争的本钱。厦门应该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在历史性的机遇中有所作为,这样我们在多年之后,才不会再次抱憾:曾经有一个绝好的机会摆在我的面前。海西当前,福州筹划海峡金融街,泉州扩大自贸区面积,建成全国最大的台资自贸区,厦门也终于醒悟,在岛内位置建设了“两岸贸易中心核心区”。
第三,制造业优势。
有一种声音说,厦门应该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当然很好,厦门也应该发展金融、服务业。现在厦门的产业结构,二产三产平分秋色。但是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一个城市是依靠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取得成功的。在一个还没有充分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片面强调金融、服务业,无疑是一种陷阱,其后果就是产业的空洞化、泡沫化。珠海、印度阿三就是前车之鉴。没有先进发达的制造业,金融、服务业只能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厦门在制造业上,可以继续重点发展光电产业、电子、机械、航空、造船业、汽车制造、生物制药,尤其是应该重点吸收台湾的半导体晶圆产业。对于厦门,较为现实的定位是:不强求做大,但一定要做强。
关于厦门的其他种种
厦门经济虽然不如深圳,但是依旧远超另外的两个特区,珠海和汕头,并且在中国依旧名列前茅。一些评论说,“厦门是一座被高估的城市”,抱歉,这个黑锅,厦门不背。什么叫高估?经济实力?市民素质?环境指数?
经济实力,GDP密度全国第二,城镇化率全国第六,民生基础全国第六,人均工资全国第七,富人居住地全国第七等等,厦门,被高估了么?市民素质,厦门应该连续五届都是全国文明城市,创下了全国第一,人民素质在全国遥遥领先。17级台风莫兰蒂导致厦门全城沦陷,厦门向全国要捐款了么?全城出城相救,创下了惊人的厦门速度。厦门,被高估了么?环境指数更不用说,一个1699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化率高达48%,还需要用所谓的排名来证明么?
无论之前是否抓住了机遇,是否走过了弯路,那些都已经过去,也都是必经之路。
厦门,在现在这个时代,有着自己的使命。海西战略,海上丝绸之路战略,2017年的金砖会晤厦门会议,无疑一次次给了厦门机遇。厦门未来如何,我不敢断言,不敢臆测。让我们,一起见证。
愿厦门的未来,散发自己的光和热。
美丽厦门,共同缔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