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今天接着前两篇,接着掰扯掰扯这个职业的一些特点。由于个人认知边界的局限,我就与我自己所比较熟悉商业领域的职业做对比,来看看这两类职业中的同与不同。
我把商业领域的企业叫公司,把心理咨询领域的企业叫机构(一般都说心理咨询机构,为了方便就简称吧)。
我想了几个维度,就分维度来说吧:
1、客户
我自己所在的商业领域主要是TO B业务的,主要以管理咨询为主,如战略、组织、品牌、营销等,所以全部都是企业客户,而且基本上是一些规模比较大,发展比较成熟的企业。为什么是这种特质的企业?因为只有这类型的企业,在度过了前期求生存的阶段之后,才开始思考上层建筑相关的命题,并衍生对于企业长远发展所需的战略、组织、品牌等方面服务的需求,同时有能力为这种需求进行买单。
在心理咨询这个领域,如果主要是做个案和团体治疗,基本上面对的还是C端客户,所以这方面是机构和个人会有关于心理咨询的协议/合约,咨询师对于个案的情况、咨询的内容以及团队中每个个体对在场所有人所暴露的个体情况都负有保密义务。由于国内大众对求助心理咨询还存在认知上的偏离,以及大众有限的支付能力,这部分的市场需求还远远没有发展起来。据说,只有当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真正发展起来的时候,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才能充分呈现。对于我们国家的中产阶级而言,尚面临着房贷和因病致贫的压力,没有更多的支付意愿在心理咨询上。但以心理学为基础,会衍生出相关的企业培训、情商训练、亲子关系、亲密关系、EAP等领域的产品和服务。
整体而言,心理咨询、EAP等在国内的发展远远达不到欧美发达国家。从全球范围来看,心理学发展刚开始是欧洲那边发展的比较早,比较好,后来传到美国,然后日本、然后中国台湾(台湾是心理学发展的很成熟,同时中国本土化做的最好的地方了),进入中国内地并开始发展也就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情,所以这也注定了国内的这个产业当下的乱象丛生、鱼龙混杂、从业人员参差不齐、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等乱象,甚至包括客户的成熟度,也还是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2、工作方式
商业领域的工作方式,公众可以想象的关键词和画面可能就是朝九晚五、写字楼、职业套装、高级白领等,这也确实是相当大比例大众的工作情景写实。
而心理咨询领域,形式则相对灵活,可以挂靠多家心理咨询机构,也可以只在一家机构里接个案,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劣,适合不同个体在不同阶段发展需要的选择。
3、推广
其实To B领域的推广往往以公司品牌为主。举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西门子、格力、苹果等,大家基于对这些公司品牌实力的认可,对这些公司的产品会有优先购买的意愿以及愿意支付品牌溢价。
而在心理咨询领域,往往比较注重的是咨询师个人的背景以及口碑,即便是有一定规模的心理咨询机构,也往往依托于某一个心理咨询师的知名度和品牌,然后逐渐打开市场,如武志红的工作室,苏晓波的工作室。
4、进入职业之后的培训
在大众的认知里,当进入一家公司,做起某份职业之后,除了公司给员工安排的培训,如果员工还想提升某方面的技能或者在哪方面进行拓展的话,基本上以员工为自发主体进行其需求培训课程的选择。对其职业而言,这些需求不是职业要求,大部分也不是公司规定,如果不参加,对其职业发展本身没有什么必然的影响,而参加了,也可能只会间接的促进自己的工作,比如可以更好的理解客户的需求,能更好的与领导、同事沟通啊,或者能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等等吧。总之呢,这些培训课程,于职业发展本身来讲,是可选项,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然而,对于心理咨询这个职业来讲,就不一样了,是必须项,是职业和伦理要求,为什么?
除了进入心理咨询这个职业,需要一定的培训和理论基础外,从事了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的人(本内容不针对心理咨询机构非心理咨询师的岗位,如新媒体运营、推广、运营等),在开始这个职业之后,也就意味着以后每年的培训不能停,为什么?
1)每个咨询师都要有一种或两种疗法为主的该疗法的学习和精进,每一种心理咨询疗法也都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心理咨询师需要与时俱进,进行知识迭代。
2)现在心理咨询也有一个大的走向,那就是“整合”,就是咨询师会根据来访者的情况灵活的运用不同的心理流派的技术对来访者做工作。这样的话,也就意味着咨询师不能固步自封,要多疗法学习和应用。
Anyway,一句话总结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就是:一入其中深似海,从此存款是路人。
以上是我的一些理解,也是基于我到目前为止所能看见的,做的职业上的比较。由于个体视野和认知的局限,也欢迎这两个领域之外职业差异上的补充。
Mary@BJ
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