栈和队列是在程序设计中常见的数据类型,从数据结构的角度来讲,栈和队列也是线性表,是操作受限的线性表,它们的基本操作是线性表操作的子集,但从数据类型的角度来讲,它们与线性表又有着巨大的不同。本节将首先介绍栈的定义和其不同实现,并且给出栈的一些实际应用。
通过本节学习,应掌握以下内容:
栈 (Stack
) 是限定仅在序列一端执行插入和删除操作的线性表,对于栈而言,可进行操作的一端称为栈顶 (top
),而另一端称为栈底 (bottom
)。如果栈中不含任何元素则称其为空栈。
栈提供了一种基于在集合中的时间来排序的方式,最近添加的元素靠近顶端,旧元素则靠近底端。最新添加的元素被最先移除,这种排序原则也称为后进先出 (last in first out
, LIFO
) 或先进后出 (fast in last out
, FILO
)。
栈在现实中的例子随处可见,如下图所示,球桶中的球构成了一个栈,每次只能从顶部取出一个,放回时也只能置于顶部。假设栈为 S = ( a 0 , a 1 , … , a n ) S=(a_0, a_1, …, a_n) S=(a0,a1,…,an),则栈底元素为 a 0 a_0 a0, a n a_n an 为栈顶元素,栈中元素按的顺序入栈 (push
),而栈顶元素是第一个退栈 (pop
) 的元素。
通过观察元素的添加和移除顺序,就可以快速理解栈所蕴含的思想。下图展示了栈的入栈和出栈过程,栈中元素的插入顺序和移除顺序恰好是相反的。
除了主要的操作(入栈和出栈)外,栈还具有初始化、判空和取栈顶元素等辅助操作。具体而言,栈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如下:
ADT Stack:
数据对象: D = a i ∣ a i ∈ D a t a T y p e , i = 1 , 2 , . . . , n , n ≥ 0 D={a_i|a_i∈DataType, i=1,2,...,n,n\geq0} D=ai∣ai∈DataType,i=1,2,...,n,n≥0
数据关系: R = < a i , a i + 1 > ∣ a i , a i + 1 ∈ D , i = 1 , 2 , . . . , n − 1 R={|a_i,a_{i+1}∈D,i=1,2,...,n-1} R=<ai,ai+1>∣ai,ai+1∈D,i=1,2,...,n−1
a 1 a_1 a1为栈底元素, a n a_n an为栈顶元素
基本操作:
1. __itit__(): 初始化栈
创建一个空栈
2. size(): 求取并返回栈中所含元素的个数 n
若栈为空,则返回整数0
3. isempty(): 判断是否为空栈
判断栈中是否存储元素
4. push(data): 入栈
将元素 data 插入栈顶
5. pop(): 出栈
删除并返回栈顶元素
4. peek(): 取栈顶元素
返回栈顶元素值,但并不删除元素
栈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例如:
除了以上应用外,我们在之后的学习中还将看到栈用作许多算法的辅助数据结构。
和线性表一样,栈同样有两种存储表示方式。
顺序栈是栈的顺序存储结构,其利用一组地址连续的存储单元从栈底到栈顶依次存放。同时使用指针 top
来指示栈顶元素在顺序栈中的索引,同样顺序栈可以是固定长度和动态长度,当栈满时,定长顺序栈会抛出栈满异常,动态顺序栈则会动态申请空闲空间。
顺序栈的初始化需要三部分信息:stack
列表用于存储数据元素,max_size
用于存储 stack
列表的最大长度,以及 top
用于记录栈顶元素的索引:
class Stack:
def __init__(self, max_size=10):
self.max_size = max_size
self.stack = self.max_size * [None]
self.top = -1
由于 top
表示栈顶元素的索引,我们可以据此方便的计算顺序栈中的数据元素数量,即栈长:
def size(self):
return self.top + 1
根据栈的长度可以很容易的判断栈是否为空栈:
def isempty(self):
if self.size() == 0: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由于需要提前申请栈空间,因此我们需要能够判断栈是否还有空闲空间:
def isfully(self):
if self.size() == self.max_size: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入栈时,需要首先判断栈中是否还有空闲空间,然后根据栈为定长顺序栈或动态顺序栈,入栈操作稍有不同:
[定长顺序栈的入栈操作] 如果栈满,则引发异常:
def push(self, data):
if self.isfully():
raise IndexError('Stack Overflow!')
else:
self.top += 1
self.stack[self.top_1] = data
[动态顺序栈的入栈操作] 如果栈满,则首先申请新空间:
def resize(self):
new_size = 2 * self.max_size
new_stack = [None] * new_size
for i in range(self.num_items):
new_stack[i] = self.items[i]
self.stack = new_stack
self.max_size = new_size
def push(self, data):
if self.isfully():
self.resize()
else:
self.top += 1
self.stack[self.top_1] = data
入栈的时间复杂度为 O ( 1 ) O(1) O(1)。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当动态顺序栈满时,原栈中的元素需要首先复制到新栈中,然后添加新元素,但根据《顺序表及其操作实现》中顺序表追加操作的介绍,由于 n
次入栈操作的总时间 T ( n ) T(n) T(n) 与 O ( n ) O(n) O(n) 成正比,因此入栈的摊销时间复杂度仍可以认为是 O ( 1 ) O(1) O(1)。
若栈不空,则删除并返回栈顶元素:
def pop(self):
if self.isempty():
raise IndexError('Stack Underflow!')
else:
result = self.stack[self.top]
self.top -= 1
return result
若栈不空,则只需返回栈顶元素:
def peek(self):
if self.isempty():
raise IndexError('Stack Underflow!')
else:
return self.stack[self.top]
栈的另一种存储表示方式是使用链式存储结构,因此也常称为链栈,其中 push
操作是通过在链表头部插入元素来实现的,pop
操作是通过从头部删除节点来实现的。
栈的结点实现与链表并无差别:
class Node:
def __init__(self, data):
self.data = data
self.next = None
def __str__(self):
return str(self.data)
栈的初始化函数中,使栈顶指针指向 None
,并初始化栈长:
class Stack:
def __init__(self):
self.top = None
# 栈中元素数
self.length = 0
返回 length
的值用于求取栈的长度,如果没有 length
属性,则需要遍历整个链表才能得到栈长:
def size(self):
return self.length
根据栈的长度可以很容易的判断栈是否为空栈:
def isempty(self):
if self.length == 0: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入栈时,在栈顶插入新元素即可:
def push(self, data):
p = Node(data)
p.next = self.top
self.top = p
self.length += 1
由于插入元素是在链表头部进行的,因此入栈的时间复杂度为 O ( 1 ) O(1) O(1),在这种情况下链尾作为栈底 。
若栈不空,则删除并返回栈顶元素:
def pop(self):
if self.isempty():
raise IndexError("Stack Underflow!")
ele = self.top.data
self.top = self.top.next
self.length -= 1
return ele
由于删除元素仅需修改头指针指向其 next
域,因此出栈的时间复杂度同样为 O ( 1 ) O(1) O(1)。
若栈不空,返回栈顶元素即可,但栈顶元素并不会被删除:
def peek(self):
if self.isempty():
raise IndexError("Stack Underflow!")
return self.top.data
本节我们将对比栈的不同实现之间的异同:
接下来,我们首先测试上述实现的链表,以验证操作的有效性,然后利用实现的基本操作来解决实际算法问题。
首先初始化一个顺序栈 stack
,然后测试相关操作:
# 初始化一个最大长度为4的栈
s = Stack(4)
print('栈空?', s.isempty())
for i in range(4):
print('入栈元素:', i)
s.push(i)
print('栈满?', s.isfully())
print('栈顶元素:', s.peek())
print('栈长度为:', s.size())
while not s.isempty():
print('出栈元素:', s.pop())
测试程序输出结果如下:
栈空? True
入栈元素: 0
入栈元素: 1
入栈元素: 2
入栈元素: 3
栈满? True
栈顶元素: 3
栈长度为: 4
出栈元素: 3
出栈元素: 2
出栈元素: 1
出栈元素: 0
首先初始化一个链栈 stack
,然后测试相关操作:
# 初始化新栈
s = Stack()
print('栈空?', s.isempty())
for i in range(4):
print('入栈元素:', i)
s.push(i)
print('栈顶元素:', s.peek())
print('栈长度为:', s.size())
while not s.isempty():
print('出栈元素:', s.pop())
测试程序输出结果如下:
栈空? True
入栈元素: 0
入栈元素: 1
入栈元素: 2
入栈元素: 3
栈顶元素: 3
栈长度为: 4
出栈元素: 3
出栈元素: 2
出栈元素: 1
出栈元素: 0
[1] 匹配符号是指正确地匹配左右对应的符号(符号允许进行嵌套),不仅每一个左符号都有一个右符号与之对应,而且两个符号的类型也是一致的,下表展示了一些符号串的匹配情况:
符号串 | 是否匹配 |
---|---|
[]()() | 匹配 |
[(())() | 不匹配 |
{([]())} | 匹配 |
(())[]} | 不匹配 |
为了检查符号串的匹配情况,需要遍历符号串,如果字符是 (
、[
或 {
之类的开始分隔符,则将其写入栈中;当遇到诸如 )
、]
或 }
等结束分隔符时,则栈顶元素出栈,并将其与当前遍历元素进行比较,如果它们匹配,则继续解析符号串,否则表示不匹配。当遍历完成后,如果栈不为空,则同样表示不匹配:
def isvalid_expression(expression):
stack = Stack()
symbols = {')':'(', ']':'[', '}':'{'}
for s in expression:
if s in symbols:
if stack:
top_element = stack.pop()
else:
top_element = '#'
if symbols[s] != top_element:
return False
else:
stack.push(s)
return not stack
由于我们只需要遍历符号串一边,因此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 ( n ) O(n) O(n),算法的空间复杂度同样为 O ( n ) O(n) O(n)。
[2] 给定一链表(带有头结点) L : L 0 → L 1 → … → L n L: L_0 \rightarrow L_1 \rightarrow … \rightarrow L_n L:L0→L1→…→Ln,将其重排为: L 0 → L n → L 1 → L n − 1 … L_0 \rightarrow L_n \rightarrow L_1 \rightarrow L_{n-1}… L0→Ln→L1→Ln−1…。
例如链表中包含 9 个元素,则下图现实了重排前后的链表元素情况:
由于栈的先进后出原则,可以利用栈与原链表的配合进行重排,首次按遍历链表,将每个结点入栈;栈中元素的出栈顺序为原链表结点的逆序,然后交替遍历链表和栈,构建新链表。
def reorder_list(L):
p = L.head.next
if p == None:
return L
stack = Stack()
while p!= None:
stack.push(p)
p = p.next
l = L.head.next
from_head = L.head.next
from_stack = True
while (from_stack and l != stack.peek() or (not from_stack and l != from_head)):
if from_stack:
from_head = from_head.next
l.next = stack.pop()
from_stack = False
else:
l.next = from_head
from_stack = True
l = l.next
l.next = None
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均为 O ( n ) O(n) O(n)。
线性表基本概念
顺序表及其操作实现
单链表及其操作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