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ABC真的适用于所有的所有项目意义的分析么?
这个问题源于我们小组自身的感受。本次团队项目的提案过程中我们使用了NABC (Need, Approach, Benefit, Competitor)的分析方法。我们小组的开发项目是基于声音控制的一款手机游戏,不得不承认,尽管我们觉得我们的想法很刺激,但是运用NABC的方法加以分析后,总觉得不”给力”。到底是方案不给力呢,还是NABC不给力呢,还是我们没有把方法用对(我们不给力)? 个人感觉NABC似乎更使用于功能性软件(software with a dedicated functionality), 而并不太使用于游戏。因为总体来说,不同游戏间的区别相对于功能性软件来说更小,那么他们的NABC似乎就不是评价他们最重要的指标了。
2,算法设计性任务如果进行WBS, 如何写成较固定的Work Item?
这个问题来源我自己的经历。我负责团队项目中声音识别算法的部分。我发现这个部分很难在真正开始设计前进行breakdown。因为你很难知道你最后要使用哪一种方法?会有多少工作量。
3,DEV要不要TEST自己的代码? 还是一直专注于写?让专门的TEST来做?
4,对于一个已经有一定规模的软件,增加功能重要还是精简功能重要?
《移山之道》的最后一章,讲“发布阶段和之后”,提到如果一个模块如果不能实现预期的设计需求,就要视状况砍掉。除此之外,用户/场景分析,迭代式开发等方法强调的都是不断地”增加”,就像微软的大多数软件,体积庞大,功能复杂 ,保住了大多数的用户,但是也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5,大企业文化 下的开发风格 vs小团队/个人的开发风格?
读《移山之道》,尽管只是在软件开发这一主题上,但能感觉到里面充斥着企业文化(微软),与个人意志(作者)的交织。但就这本书而言,我认为前者胜于后者。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本书可以叫做《软件开发在微软》。既然如此,他的方法真的适用于别的团队,特别是更小一个的团队,做更小一点的项目的开发么?
by Qi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