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本专栏的目的:总结混合预编码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大佬团队(Robert W. Heath Jr,Ayach Omar El,Alkhateeb Ahmed等人)从2012年至今所发表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目的在于探索大佬们一步步走上这个领域的顶端的科研历程,也作为自己学习研究过程的记录,同时与各位同学一起学习、探讨。
当天线数目趋于无穷大,信道的奇异向量和阵列响应向量有怎样的关系?
1、传统通信系统中,每个天线配有专用的射频链,这使得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的准则对信号的幅度和相位进行灵活调整,但在Massive MIMO 通信系统中,由于大规模天线部署,若配备相同数量的射频链则会产生大量的能耗。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之前的研究工作提出过antenna seletion和equal gain transmission,但这些方法都不是针对大规模天线场景,具体来说,他们都是在具有丰富散射的瑞利信道下进行的算法设计,而Massive MIMO 毫米波信道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稀疏散射,即dominant path的数量是有限的。
2、在传统MIMO预编码的设计和性能分析时,通常假设在具有丰富衰落的瑞利衰落信道下(scattering levels are too rich),但毫米波信道的高路损使信道稀疏散射特性。
因此本文采用稀疏散射信道模型(基于extended S-V 的有限散射信道)
1、理论推导得出结论:当天线数目趋于无穷大时,传统的beam steering方案用于毫米波通信中,性能和无约束的基于SVD的precoder和combiner性能相同。
2、最优的beam steering只有角度参数需要被反馈给BS,因此无需复杂的码本设计,极大的降低反馈开销。
基站端 N t N_t Nt根天线配备 N R F t N_{RF}^t NRFt个射频链发送 N s N_s Ns个数据流,用户端 N r N_r Nr根天线配备 N R F r N_{RF}^r NRFr个射频链接收 N s N_s Ns个数据流。
其中, L L L为cluster数量,每个cluster中只有一个ray, α l \alpha_l αl表示第 l l l个路径的复增益,服从 ( 0 , 1 ) (0,1) (0,1)正态分布, α t \boldsymbol\alpha_t αt和 α r \boldsymbol\alpha_r αr表示发送天线阵列响应向量和接收天线阵列响应向量, ϕ l r \phi_l^r ϕlr和 ϕ l t \phi_l^t ϕlt表示水平方向(方位角)的到达角和发射角, θ l r \theta_l^r θlr和 θ l t \theta_l^t θlt表示垂直方向(俯仰角)的到达角和发射角。
注意:本文中考虑基站和用户端均为全向天线,因此 α l \alpha_l αl独立于上述四个角度,若考虑指向性天线,则 α l \alpha_l αl~ C N ( 0 , Λ r ( ϕ l r , θ l r ) Λ t ( ϕ l t , θ l t ) ) \mathcal{CN}(0,\Lambda^r(\phi_l^r,\theta_l^r)\Lambda^t(\phi_l^t,\theta_l^t)) CN(0,Λr(ϕlr,θlr)Λt(ϕlt,θlt)),其中 , Λ ( ) ,\Lambda() ,Λ()表示阵元指向性增益。
本文假设BS和UE都部署均匀面阵UPA,天线阵列响应向量可表示为
其中W为y轴方向的阵元数目,H为z轴方向的阵元数目,因此总的天线阵元数目 N = W H N=WH N=WH。
由于单用户单流场景,因此速率最大化等价于等效SNR最大化
其中 W \mathcal W W和 F \mathcal F F是符合恒模约束的BF向量可选集,由于模拟域调相是通过移相器完成的,因此信号幅度恒定,只改变相位。
对信道进行奇异值分解
得到酉阵 U ∈ C N r × N r \mathbf U\in \mathbb C^{N_r \times N_r} U∈CNr×Nr和 V ∈ C N t × N t \mathbf V\in \mathbb C^{N_t \times N_t} V∈CNt×Nt,以及由奇异值组成 Σ ∈ C N r × N t \mathbf \Sigma\in \mathbb C^{N_r \times N_t} Σ∈CNr×Nt,最优combiner w o p t = U ( 1 ) \mathbf w^{opt}=\mathbf U^{(1)} wopt=U(1),最优precoder f o p t = V ( 1 ) \mathbf f^{opt}=\mathbf V^{(1)} fopt=V(1)。
可通过以下数学推导,证明当天线趋于无穷大,BS和UE端的steering vector指向最大路径增益对应的方向时,性能渐近最优,即与无约束最优波束赋形向量性能无限接近,对ULA和UPA皆成立。
对于ULA天线模型,当天线阵元数量N趋近于无穷且信道路径数远小于N时,发送阵列响应和接收阵列响应中的向量都是正交的,即阵列响应中的某一列与其他列张成的子空间正交。
证明过程如下:
由于响应向量维度为 N × 1 N \times 1 N×1且 sin ( ϕ l ) − sin ( ϕ k ) ≠ 0 \sin(\phi_l)-\sin(\phi_k) \neq 0 sin(ϕl)−sin(ϕk)=0,因此第二行可以看作是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由几何级数求和公式可以得到(a);当N趋于无穷大,L-1远小于N,因此L-1项之和趋于0,证毕。
因为阵列响应中的某一列与其他列投影为0,可得到结论:阵列响应中的某一列与其他列张成的子空间正交。
由于式(5)表示的UPA响应可以分解为两个ULA响应的Kronecker积(实际上在仿真中就是这么生成UPA响应的),即
因此类似proof of lemma 1证明即可,如下所示
其中第二个等式成立是因为 ( A ⊗ B ) ( C ⊗ D ) = ( A C ⊗ B D ) (A \otimes B) (C \otimes D)= (AC \otimes BD) (A⊗B)(C⊗D)=(AC⊗BD),剩余证明过程与proof 1相同。
基于Lemma 1和 Corollary 2 , 我们可以得到 Theorem 3 来将阵列响应向量与信道矩阵的奇异向量联系起来
信道矩阵的每一个右奇异向量在弦距离(可理解为两个向量的距离)上收敛于一个路径对应的发送天线阵列响应向量,每一个左奇异向量类似地收敛于一个接收天线阵列响应向量,对应的奇异值收敛于 N t N r L ∣ α l ∣ 2 \frac{N_tN_r}{L}|\alpha_l|^2 LNtNr∣αl∣2
信道模型(3)可写成矩阵形式
其中
为了将式(8)和信道矩阵的SVD建立联系,我们对式(8)进行两个操作
a)将矩阵D的相位提取出来并与发送阵列响应相乘
b)将式(8)扩展,引入信道的零空间
因此式(8)可进一步写成
其中 D ~ = \tilde D= D~=
可以看到式(9)与H的SVD分解形式相同。因此Theorem 3 说明了当N趋于无穷时,稀疏散射信道的矩阵形式“收敛于”信道矩阵的SVD分解形式。据此可以得到推论4
推论 4
因此UE只需要将角度信息反馈给BS即可,这相比传统MIMO需要反馈量化的(奇异)向量来说,反馈开销大大降低。
并且,事实上UE本身并不需要估计完成的高维信道矩阵H,在信道阶段只需要估计主导的路径角度即可!
未完待续。。。。
1、这篇论文是Omar El Ayach, Robert W. Heath等人关于混合预编码的早期研究,所提出的推论验证了Massive MIMO的优势,并进行了严格的数学证明。本文作者所在的团队也从此开启了混合预编码的研究(挖坑、填坑)之路,是一篇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文章。
2、天线数趋于无穷大的假设是在Massive MIMO 研究初期很多理论工作的一个重要假设(2010年Mazzeta提出),基于这种假设,可以揭示出Mssive MIMO 相对于MIMO的诸多优势。 但随着Massive MIMO理论工作的完善, 学术界也应该更多的考虑在天线数为64、128这些更practical的情况下的混合预编码算法设计。
The capacity optimality of beam steering in large millimeter wave MIMO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