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能成为世界第三的操作系统吗?

鸿蒙能成为世界第三的操作系统吗?_第1张图片

6 月 2 日,鸿蒙又一场发布会如约而至。

从诞生之初的「PPT 系统」、「按揭开源」,到源码公布后的「套皮安卓」、「抄袭可耻」,再到如今的立场屁股之争,鸿蒙用两年不到的时间搅动了天下风云。

Go 语言之父 Rob Pike 早在 2000 年的时候就说过,“系统软件研究不再有意思了。”而在那个年代,Android、iOS 系统尚未问世,第一支 Symbian 手机也刚上市,没有人能预料到后来的移动操作系统会有沧海桑田般的巨变。

关于鸿蒙的技术原理和底层实现,我没有资格过多置喙。对于开源,我的态度向来很明确——让时间说真话。开源是建立信任、冲散阴影的最佳方式,每一次发版、每一次 issue 的反馈与解决,都是在给予社区最直观的态度。

因此,对于鸿蒙,我的态度也很明确——不看它说了什么,要看它做了什么。从技术路线的角度看,现阶段兼容 Android 生态无可指摘,未来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做到自主可控,靠的也并非华为一家之功。

我对鸿蒙的期待是——先成为世界第三的操作系统吧!

世界第三,难吗?

竞技体育曾有过一句名言——第二名是最大的输家。在商业层面上,这句话也同样成立,比如对技术、产品、资金资源要求颇高的云计算行业,就是一个赢家通吃的残酷战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一方,一般都自带庞大的用户群体、规模化的开发者资源、强大而完善的社区生态。而第二名及以下的挑战者们,往往需要花费更多。

另辟蹊径者不是没有,但成功者往往寥寥无几。操作系统领域并不是一个新事物,也远远谈不上什么新技术,这只是一个在 20 年前就被人评价为“没什么意思”了的行业。但在中国,操作系统行业却是“缺芯少魂”之痛中的重要一环。

鸿蒙最终构建的蓝图,就是华为 slogan 的终极体现——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但在现阶段来看,最受关注的,仍旧是在移动端发布的鸿蒙系统。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移动端鸿蒙系统仍旧是现阶段发展的重心和关注焦点。

在 Android、iOS 雄霸的时代,也有过一批全新面貌的操作系统曾在两大巨头的夹缝中求生存。而时至今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谁曾是世界第三的操作系统。

Firefox OS,另辟蹊径的失败

2016 年 2 月 5 日,是 Firefox OS 被盖棺定论的一天:2.6 版本后,Mozilla 将正式停止开发 Firefox OS。而这,距其诞生之日起不过 5 年时间。

Firefox OS 在设计之初,便选择了复用 Android 开源项目的代码,这种技术路线跟当前的鸿蒙有其相似之处,也是最为现实的选择。

当时的这个项目被称为“Boot to Gecko”,底层实现被称之为 B2G 架构。这个架构的独特之处在于彻底去除了 Android 中的整个 Java 层,取而代之的是通过 Gecko 渲染 Web 内容,借此实现近乎裸机运行的性能表现。按照 Mozilla 工程师的说法,这种设计使得 B2G 在性能方面具备了非常先进的优势,可以让 Web 内容获得类似原生代码的运行表现。

鸿蒙能成为世界第三的操作系统吗?_第2张图片

B2G 架构

工程实现上,B2G 项目开发团队证明了 Web 技术是可以用来打造智能手机的,同时整个 UI 界面也都可以用 HTML、CSS 和 JavaScript 来创建。2013 年的 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搭载 Firefox OS 的商业化手机正式亮相,首发设备包括 ZTE Open 和 Alcatel One Touch 两款手机。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后来也发布了搭载 Firefox OS 的智能手机——Ascend Y300II。

那次的 MWC 让 Firefox OS 大出风头,甚至连其公关团队都没想到奥斯卡也没能抢走它的头条,与其一起出现在了 Twitter 的热榜上。而当时的 Firefox OS,甚至还远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看起来,它的未来好像无比光明。

可对于 B2G 项目的成员来说,事实却并非如此。几乎团队所有人都赞同,Firefox OS 无法按照 Android 和 iOS 的路子战胜他们。功能上,赢不了 Google;设计上,干不过 Apple。另辟蹊径成了唯一的选择。

B2G 团队的蹊径是——廉价版智能手机。

Firefox OS 喊出了连接下一群十亿用户的口号,选择去攻坚以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这背后的选择基于这样一个判断:Firefox OS 需要规模化,而规模化只能去新兴市场找寻。我之前曾经写过一篇题为 《印度手机市场的诸神之战》 的文章,里面也介绍了当前印度手机市场的乱战,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Firefox OS 设计的廉价版智能手机有多厉害呢?只需要 128 MB 的 RAM 就可运行!在远远落后于同期 Android 设备的硬件基础上,Firefox OS 跑了起来,整机成本不到 35 美元。

但最终结局并不美好,极低端的硬件基础虽然能跑起来,但不支持多任务,也没有吸引到主流应用厂商为其开发 Web 版本,软件生态相当匮乏。软件生态的点同样是鸿蒙未来发展的一大困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会有国内厂商愿意开发鸿蒙版本应用?究竟有多少个人开发者愿意在鸿蒙系统上贡献自己的代码?也正是有这样的顾虑,当前阶段下兼容安卓是无可厚非的。

新兴市场的确对手机有巨大的需求,可事实证明,他们要的是 iPhone,或者是性价比超高的智能手机,而不是廉价的智能手机。否则,他们宁愿使用功能机。

而这,又引出了另一个世界第三的故事。

KaiOS,当代世界第三

KaiOS 的 CEO Codevill 曾经跟 Firefox OS 有过一段缘分,他在 TCL 做工程师的时候曾为 Firefox OS 系统开发过一款低端智能机。谈到后来 Firefox OS 的失败,他认为其定位为智能手机平台是关键失误:只要是智能手机,大家就会拿它跟 Android 系统比,如果没有一个能跟 Android 媲美的生态系统,失败就是必然。

后来 Codevill 开始创业以后,挖来了 30 多位前 Mozilla 员工一起开发 KaiOS 这个平台。他们将其定位为——更智能的功能手机。在 KaiOS 看来,一个基于 Web 的平台更适合从未使用过智能手机的人。

KaiOS 与 Firefox OS 有很大的不同。例如,用户界面是基于物理按键和非触摸显示屏设计的。应用程序图标很小,屏幕底部有一个区域,带有“取消”和“确认”等输入选项。KaiOS 针对低端硬件平台进行了优化,它只需要 256MB 的内存就可以运行,从这个层面上看跟 Firefox OS 的思路不谋而合。但更重要的点是,它支持 3G、4G、WiFi、GPS 和 NFC 等等信号模式与功能。

鸿蒙能成为世界第三的操作系统吗?_第3张图片

4G KaiOS 主界面

复盘 Firefox OS 的失败时,我们发现没有得到主流软件厂商的支持是一个关键点。而 KaiOS 的运气就好多了:建立之初便与 Facebook、Twitter 建立了合作关系,随后更是得到了由 Google 牵头的融资,将谷歌的关键服务带给所有 KaiOS 用户。

鸿蒙能成为世界第三的操作系统吗?_第4张图片

KaiOS 界面中的 Google Assistant

2019 年 5 月,KaiOS 宣布完成了 50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由 Cathay Innovation 领投,跟投公司包括 Google 和 TCL。截至目前,KaiOS 宣布其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超过一亿的用户规模,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三大操作系统。而且其所锚定的用户人群,也基本上确定了不会与 Android、iOS 产生正面竞争关系,真正摸索出了一条出路,但与前两者相比体量仍是云泥之别。

一亿用户的规模,就可以成为世界第三的操作系统,看起来好像也并不是那么难?

Fuchsia 和鸿蒙

Fuchsia 和鸿蒙可能是被放在一起对比最多的新兴操作系统了:同样是新生事物,同样背靠大厂,同样起于物联网系统,同样野心勃勃。

早在鸿蒙还是华为备胎的时候,Fuchsia 已经被放出风来是 Android 的替代品。为什么 Google 靠着 Android 系统几乎垄断了智能手机行业,却还要做一个新的操作系统来革自己的命?

最可能的原因,还是在于基于 Linux 的 Android 系统的生态过于分裂。库克就经常在 WWDC 上嘲讽 Android 的升级数据,iOS 最新版本能接近 70%的升级率,而 Android 版本很多时候的升级率甚至在个位数。

Linux 里大部分开发者只关心服务器的世界,而 Android 为了弥补 Linux 上的缺点又打上了一个厚厚的中间层,不断地做着妥协。而 Google 的野心在于,它想构建一个多端适配的超级操作系统。

Fuchsia 是站在成熟操作系统肩膀上被设计出来的新型操作系统,其分层模块化的设计使得 Fuchsia 可以非常方便地剪裁定制操作系统,以用于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智能设备,以及路由器、智能音箱、机器人,甚至是 Google 的无人驾驶汽车。

而在早前的 5 月 25 日,Google 终于向市场推出了 Fuchsia OS:从 Nest Hub 开始,这个新操作系统可以在实际的消费类设备上运行了。

鸿蒙能成为世界第三的操作系统吗?_第5张图片

据报道,Nest Hub 基于 Fuchsia OS 的更新会在未来几个月内陆续推出,考虑到界面和体验将保持不变,用户可能不会有直接的感知。

考虑到界面和体验将保持不变,用户可能不会有直接的感知

这样的表述有没有觉得有些类似?没错,鸿蒙开始推送升级的时候,有人就发现华为手机用户的数据并不会被抹除,从体验上看感知并不大。也正是因为数据不会被清除的特性,鸿蒙再次被质疑为套皮安卓。但在我个人看来,国内华为手机用户的庞大数量,注定了其并不会有一步到位的激进升级,否则用户体验会大打折扣。

我之前因为工作关系,跟华为内部另一条操作系统线的技术同学有些交流,也跟中科院软件所、拓林思的操作系统专家们有过几次采访。我发现,不论是服务器操作系统,还是移动端操作系统亦或是桌面操作系统,整体行业已经在国外数十年的领先和耕耘下形成了巨大的先发、垄断优势。国内的操作系统领域技术人才、操作系统市场规模都太小,无法形成健康的生态让行业真正地运转起来。

对于鸿蒙,最大的挑战不在于技术。事实上华为公司在 Linux 的贡献度上一直是国内企业的前列,技术储备基本没有问题。真正的难题还是开发者规模和合作伙伴生态,前者的 iOS 约有 2400 万开发者,后者的 Android 约有 2000 万开发者,而鸿蒙的口径只有百万级。合作伙伴生态层面,国内主流手机厂商对于鸿蒙的接受程度有多高存疑,主流软件厂商对鸿蒙的投入程度存疑。

按鸿蒙掌舵人王成录的说法,2 亿存量华为手机的鸿蒙升级如果给用户较好的体验,可能让鸿蒙生态能站住脚来,而未来的两年则期望硬件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在移动端卷土重来。

事实依旧很难,但在核心技术领域想取得突破向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前国内对于鸿蒙的期待有些过于超前,对于鸿蒙的质疑也有些过于刺耳。如果 2 亿华为手机能成功升级到鸿蒙系统,去重之后的用户规模应该就能追上 KaiOS 了,那么先成为一个世界第三的操作系统或许是当前最实际的目标。

至于未来究竟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万物互联,华为搞不定的,难道 Google 就行了?

饭要一口一口吃,让时间说真话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Android,安卓,android,移动开发,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