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插入排序算法
折半插入排序算法
2路插入排序算法
表插入排序算法
对链表进行再加工
suchen-shipt-git/码农苏苏 - 码云 - 开源中国 (gitee.com)https://gitee.com/suchen-shipt-git/susu
插入排序算法是所有排序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算法,其主要的实现思想是将数据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的插入到有序的表中,最终得到的序列就是已经排序好的数据。
直接插入排序是插入排序算法中的一种,采用的方法是:在添加新的记录时,使用顺序查找的方式找到其要插入的位置,然后将新记录插入。
很多初学者所说的插入排序,实际上指的就是直接插入排序算法,插入排序算法还包括折半插入排序、2-路插入排序,表插入排序和希尔排序等,后序文章都会一一讲到。
例如采用直接插入排序算法将无序表{3,1,7,5,2,4,9,6}
进行升序排序的过程为:
图 1 直接插入排序(1)
图 2 直接插入排序(2)
图 3 直接插入排序(3)
图 4 直接插入排序(4)
图 5 直接插入排序(5)
图 6 依次插入记录4,9和6
直接插入排序的具体代码实现为:
#include
//自定义的输出函数
void print(int a[], int n ,int i){
printf("%d:",i);
for(int j=0; j<8; j++){
printf("%d",a[j]);
}
printf("\n");
}
//直接插入排序函数
void InsertSort(int a[], int n)
{
for(int i= 1; i-1 && x < a[j]){ //采用顺序查找方式找到插入的位置,在查找的同时,将数组中的元素进行后移操作,给插入元素腾出空间
a[j+1] = a[j];
j--;
}
a[j+1] = x; //插入到正确位置
}
print(a,n,i);//打印每次排序后的结果
}
}
int main(){
int a[8] = {3,1,7,5,2,4,9,6};
InsertSort(a,8);
return 0;
}
运行结果为:
1:13752496
2:13752496
3:13572496
4:12357496
5:12345796
6:12345796
7:12345679
直接插入排序算法本身比较简洁,容易实现,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2)
。
< 插入排序算法2路插入排序算法 >
上一节介绍了直接插入排序算法的理论实现和具体的代码实现,如果你善于思考就会发现该算法在查找插入位置时,采用的是顺序查找的方式,而在查找表中数据本身有序的前提下,可以使用折半查找来代替顺序查找,这种排序的算法就是折半插入排序算法。
该算法的具体代码实现为:
纯文本复制
#include
void print(int a[], int n ,int i){
printf("%d:",i);
for(int j=0; jtemp) {
high=mid-1;
}else{
low=mid+1;
}
}
//有序表中插入位置后的元素统一后移
for (j=i; j>low; j--) {
a[j]=a[j-1];
}
a[low]=temp;//插入元素
print(a, 8, i);
}
}
int main(){
int a[8] = {3,1,7,5,2,4,9,6};
BInsertSort(a, 8);
return 0;
}
运行结果为:
1:13752496
2:13752496
3:13572496
4:12357496
5:12345796
6:12345796
7:12345679
折半插入排序算法相比较于直接插入排序算法,只是减少了关键字间的比较次数,而记录的移动次数没有进行优化,所以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仍是 O(n2)
2-路插入排序算法是在折半插入排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减少其在排序过程中移动记录的次数从而提高效率。
具体实现思路为:另外设置一个同存储记录的数组大小相同的数组 d,将无序表中第一个记录添加进 d[0] 的位置上,然后从无序表中第二个记录开始,同 d[0] 作比较:如果该值比 d[0] 大,则添加到其右侧;反之添加到其左侧。
在这里的数组 d 可以理解成一个环状数组。
使用 2-路插入排序算法对无序表{3,1,7,5,2,4,9,6}
排序的过程如下:
最终存储在原数组时,从 d[7] 开始依次存储。
2-路插入排序算法的具体实现代码为:
#include
#include
void insert(int arr[], int temp[], int n)
{
int i,first,final,k;
first = final = 0;//分别记录temp数组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位置
temp[0] = arr[0];
for (i = 1; i < n; i ++){
// 待插入元素比最小的元素小
if (arr[i] < temp[first]){
first = (first - 1 + n) % n;
temp[first] = arr[i];
}
// 待插入元素比最大元素大
else if (arr[i] > temp[final]){
final = (final + 1 + n) % n;
temp[final] = arr[i];
}
// 插入元素比最小大,比最大小
else {
k = (final + 1 + n) % n;
//当插入值比当前值小时,需要移动当前值的位置
while (temp[((k - 1) + n) % n] > arr[i]) {
temp[(k + n) % n] =temp[(k - 1 + n) % n];
k = (k - 1 + n) % n;
}
//插入该值
temp[(k + n) % n] = arr[i];
//因为最大值的位置改变,所以需要实时更新final的位置
final = (final + 1 + n) % n;
}
}
// 将排序记录复制到原来的顺序表里
for (k = 0; k < n; k ++) {
arr[k] = temp[(first + k) % n];
}
}
int main()
{
int a[8] = {3,1,7,5,2,4,9,6};
int temp[8];
insert(a,temp,8);
for (int i = 0; i < 8; i ++){
printf("%d ", a[i]);
}
return 0;
}
运行结果为:
1 2 3 4 5 6 7 9
2-路插入排序相比于折半插入排序,只是减少了移动记录的次数,没有根本上避免,所以其时间复杂度仍为O(n2)
。
前面章节中所介绍到的三种插入排序算法,其基本结构都采用数组的形式进行存储,因而无法避免排序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移动的问题。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只能改变数据的存储结构,改用链表存储。
表插入排序,即使用链表的存储结构对数据进行插入排序。在对记录按照其关键字进行排序的过程中,不需要移动记录的存储位置,只需要更改结点间指针的指向。
链表的存储结构用代码表示为:
#define SIZE 100
typedef struct {
int rc;//记录项
int next;//指针项,由于在数组中,所以只需要记录下一个结点所在数组位置的下标即可。
}SLNode;
typedef struct {
SLNode r[SIZE];//存储记录的链表
int length;//记录当前链表长度
}SLinkListType;
在使用数组结构表示的链表中,设定数组下标为 0 的结点作为链表的表头结点,并令其关键字取最大整数。则表插入排序的具体实现过程是:首先将链表中数组下标为 1 的结点和表头结点构成一个循环链表,然后将后序的所有结点按照其存储的关键字的大小,依次插入到循环链表中。
例如,将无序表{49,38,76,13,27}
用表插入排序的方式进行排序,其过程为:
从表插入排序的实现过程上分析,与直接插入排序相比只是避免了移动记录的过程(修改各记录结点中的指针域即可),而插入过程中同其它关键字的比较次数并没有改变,所以表插入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仍是O(n2)
。
在表插入排序算法求得的有序表是用链表表示的,也就注定其只能进行顺序查找。而如果想用折半查找的算法,就需要对链表进行再加工,即对链表中的记录进行重新排列,具体做法为:遍历链表,将链表中第 i 个结点移动至数组的第 i 个下标位置中。
例如,上表是已经构建好的链表,对其进行再加工的过程为:
重新排列的具体代码实现为:
纯文本复制
#include
#include
#define SIZE 6
typedef struct {
int rc;//记录项
int next;//指针项,由于在数组中,所以只需要记录下一个结点所在数组位置的下标即可。
}SLNode;
typedef struct {
SLNode r[SIZE];//存储记录的链表
int length;//记录当前链表长度
}SLinkListType;
//重新排列函数
void Arrange(SLinkListType *SL){
//令 p 指向当前要排列的记录
int p=SL->r[0].next;
for (int i=1; ilength; i++) {
//如果条件成立,证明原来的数据已经移动,需要通过不断找 next 域,找到其真正的位置
while (pr[p].next;
}
//找到之后,令 q 指针指向其链表的下一个记录所在的位置
int q=SL->r[p].next;
//条件成立,证明需要同下标为 i 的记录进行位置交换
if (p!=i) {
SLNode t;
t=SL->r[p];
SL->r[p]=SL->r[i];
SL->r[i]=t;
//交换完成后,该变 next 的值,便于后期遍历
SL->r[i].next=p;
}
//最后令 p 指向下一条记录
p=q;
}
}
int main(int argc, const char * argv[]) {
SLinkListType *SL=(SLinkListType*)malloc(sizeof(SLinkListType));
SL->length=6;
SL->r[0].rc=0;
SL->r[0].next=4;
SL->r[1].rc=49;
SL->r[1].next=3;
SL->r[2].rc=38;
SL->r[2].next=1;
SL->r[3].rc=76;
SL->r[3].next=0;
SL->r[4].rc=13;
SL->r[4].next=5;
SL->r[5].rc=27;
SL->r[5].next=2;
Arrange(SL);
for (int i=1; i<6; i++) {
printf("%d ",SL->r[i].rc);
}
return 0;
}
运行结果为:
13 27 38 49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