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

2021 年 12 月末,我在微信里面读了 Alan (詹雨安,Heptabase 开发者)的文章,立即对更名不久的 Heptabase 来了兴趣。

靠着海玮的邀请,我加入了 Heptabase 的 Discord ,做了自我介绍。当然,也加入了那个「传说中的 waitlist 」。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1张图片

将近 2 个月过去了,寒假快要结束,我终于有机会上手使用了。

不过并非是 waitlist 轮到我了 —— Heptabase 开始了 Open Beta ,付费就可以使用。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2张图片

Heptabase 的收费方法,让很多跃跃欲试的用户感到了不舒服 —— 一来没有免费试用期;二来优惠价格是 7 美金每月,且只提供交 1 年费用的选项,不支持按月缴纳。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3张图片

Heptabase 官方保证,如果使用一周内不满意,可以全额退款。

既然有保障,我就安心交了钱,成为了 Open Beta 阶段的一名 Pro 用户。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4张图片

咱们先来看看我试用的情况。

对笔记工具来说,下面几个标准化的功能,是必须的:

  • 采集

  • 整理

  • 输出

下面咱们一一来检视一下。

首先是信息的采集。在 Heptabase,这个动作你可以在 Timeline 「模块」轻松实现。在 Timeline 里,每一张卡片按照输入的时间顺序排列。你平时怎么往社交媒体上灌水,这里都可以照做不误。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5张图片

Timeline 输入界面很简单,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插图可以直接拖拽加入,自动上传到 Heptabase 的图床。输入框也支持代码块、引用等常见格式。输入的时候,之前的笔记会变成浅色,让人精力集中在新卡片的输入操作上。

是不是只能在这个地方输入卡片呢?当然不是。它负责帮助你记录一些转瞬即逝的想法(fleeting note),避免你有分类上的焦虑。后面我们还会看到其他输入途径。

输入到 Heptabase 里面的所有卡片,存放在哪里呢?都会出现在 Card Library 里面。这里,每一张卡片都是平等的,不论它属于哪一个,或哪几个项目。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6张图片

当然,你也可以通过 Card Library 上方的筛选功能进行过滤,找到那些你目前关注的卡片。

下面咱们来说说信息的整理和组织。这其实是 Heptabase的关键特色——可视化

我一直使用 Roam Research 来实践卡片笔记写作法。对我来说,Roam Research 在「可视化组织卡片」这一点上,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因为在 Roam Research 里,针对笔记关联,你只能看到两种视图。

一种是宏观的,它基本上就是一团乱麻。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7张图片

另一种是微观的,它只能展现某张卡片的近邻,况且还不能区分这些联系所属的某个话题、项目,因此也是一锅杂烩汤。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8张图片

Heptabase的亮点在于,给了你中观视角。这个维度,叫做 Whiteboard ,也就是「白板」。

打开 Map 「模块」,你就能看到整个儿笔记库里面全部的白板,以及它们构成的「二维地图」。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9张图片

这些白板都可以拖拽移动和缩放。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10张图片

你当然可以根据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布。这样将来自己俯瞰知识疆域的时候,可以拿眼一扫,便知道哪里还需要补充,哪里的果实已经成熟。

当然你不可能满足这样的单一视图。因为 Zettelkasten 核心单元是卡片。而在这个视图里,卡片的关联是看不清楚的。

所以,你可以开启白板,视野为之一变。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11张图片

你可以轻易看到卡片的两种不同关联方式。

一种是卡片内的链接引用,例如这张卡片。输入的时候用 @ 就可以选择其他卡片标题作为链接插入。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12张图片

点击其中的蓝色字符,可以跳转到对应的卡片上。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13张图片

而另外的一种,则是卡片之间显性的连接线。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14张图片

有趣的是,卡片间不仅可以建立关联,还可以在关联上添加文字。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15张图片

这个事儿就有意思了。要知道构建知识图谱,链接上的属性是不可或缺的。Roam Research 是靠了 Discourse Graph 的 RoamJS 插件,才提供了这一功能补充。

用箭头表明的关联,可并不是单单绘制在了白板上那么简单。它给用户以线索的同时,也明确在系统中记录了对应的关联。

你打开每一则卡片,都有 Info 选项。你可以在其中查看连接关系,以及卡片内部的引用关系,二者是并行的。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16张图片

除了 Connections 和 Backlinks 外,你会看到还有个选项卡,叫做 Whiteboards 。没错,一张卡片可以同时属于若干个白板。这样卡片就能真正在项目间复用了。修改卡片的时候,你不必去顾虑还需要在其他项目里更新同步,因为每一个项目,只是卡片关联的视图。卡片本身在哪里?还记得吧?

对, Card Library ,那才是唯一的卡片「真身」所在。

白板刚刚建立的时候,空无一物。你可以从 Card Library 导入卡片。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17张图片

在白板上,你也可以双击加入新的卡片。这就是我们刚才所描述的「另外的输入途径」。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18张图片

你浏览和整理卡片时,自然会有新的想法涌现。这时候,根本不需要回到 Timeline 去输入。在白板中直接可视化加入,更为自然。

白板可以很方便地缩放和移动

而且,连缩放和移动都有对应的快捷键。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19张图片

如果你 看过我的这篇文章,一定会明白我为什么强调一句「缩放」能力,哈哈。没错,我更喜欢大字体,省目力。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20张图片

作为可视化操作的必要功能,卡片可以调整颜色。

例如说,还没有在文章中使用的卡片,默认使用白色。用过的卡片,可以设置成灰色。

在白板上一眼看去,你就很容易分辨哪些内容还没有用到。颜色这个维度巧妙地帮助你分类,避免找不到头绪。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21张图片

卡片都可以进行折叠。当前不必要的细节,尽可以隐藏到卡片标题这一级别。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22张图片

下面我们来谈谈输出功能。

每一张卡片,都可以导出成为 Markdown 格式。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23张图片

图片都已经云端化。所以从 Heptabase 导出的内容,不需要考虑图片搬运的问题。

我尝试了一下,在 Roam Research 和 Bear 里面,都是可以直接拷贝过来利用的。

因为在工具之间交换内容很方便,从卡片网络组织成线性文章,就没有那么大的格式转换压力了。

当然,所谓的输出,不一定得是线性文字。你也完全可以把这个非线性的白板直接分享出去。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24张图片

分享的结果,是别人可以用这个链接,查看你的卡片网络。而且,你还可以选择把后续的更新也不断发布上去。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25张图片

在白板中,你所分享的并非最终华丽严整的输出成果(文字、导图),而是你思路形成的过程,特别是饱含你思维线索的上下文

当别人尝试去理解你的论断时,可以沿着你提供的路标来移动,感受你思维的触发和跳跃。费马当年要是用这种方法写下自己的思考过程,后人也就不用那么挣扎了。大家都会很开心 —— 除了最终证明费马大定理获奖的安德鲁・怀尔斯。

目前 Heptabase 还不支持分享白板的编辑合作功能。所以你在浏览别人分享的思维地图时,还是只读模式。

前面咱们介绍了 Heptabase 的采集、整理和输出功能。看到这里,我已经猜出你想要说什么了:

就这点儿功能,值这么多钱吗?

这事儿咱们得分开来说。

仅就目前的样态来讲,你无论看中 Heptabase 的哪个显性特质,都可以找来某个已有的应用作为替代品。有些替代品,甚至还是免费的

例如说双向链接,这玩意儿现在哪个笔记工具没有?

便捷的时间流输入?Flomo 是这方面的行家。

无限 Canvas ?我从 2017 年就开始用的 Milanote 早就使上了。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26张图片

后来令人惊艳的 Muse ,甚至可以在画布上支持更多的格式,例如视频和 PDF 等,还有非常方便的手绘标注功能。我一度用来给学生批改论文。

你应该能看出,我的 Heptabase 购买决策,绝非出于对现有功能的依赖。事实上,我是看了 Alan 的 Substack 博客后,决定付费订阅的。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27张图片

他的博客,让我真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后生可畏」。

作为大学老师,这些年我见过许多 20 出头,聪明、勤勉的年轻人。但是最近接触到的这几位,包括 Chinat 、  峻峣 和小丁,着实让我感受到了青年们的创造力和激情。他们在大学毕业之前,就有了自己的想法,着手用行动把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而 Alan 则更让我吃惊。他连续 2 次休学,期间工作、创业、思考、输出,用 连续 4 篇文章 把自己的愿景(My Vision)写得明明白白。

Heptabase 的原名,叫做 Project Meta 。它打算构建的,是一个「知识管理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上面要有应用,这些应用叫做 Meta Apps 。

后来,只不过由于 Facebook 进军元宇宙,把 Meta 这个名字抢走了,所以 Project Meta 更名为 Heptabase 。

Alan 自己,是这么介绍 Meta app 的:

Meta App 在产品体验上更像是专注型 App,不同的 Meta App 可以用来处理不同的使用场景。与专注型 App 不同之处在于,所有的 Meta App 都能共享相同的资料库、并且遵守一套如何处理这些资料的协议。不同的 Meta App 能让你用不同的方式使用你的资料,并在必要时为这些资料加上特定的 meta data。举例来说,你有一份文件,负责白板思考的 Meta App 可以把它解读成一个白板上的便利贴,并加上颜色、长宽等 meta data;负责专案管理的 Meta App 可以把这份文件解读成一个 Task,并加上像是“已完成”、“进行中”等 meta data;负责部落格后台管理的 Meta App 可以把它解读成一则贴文,并加上发布日期、浏览数、讚数等 meta data。换言之,使用者的资料是集中的,但是透过不同的 Meta App,你既可以享受到专注型 App 在单点上的强大,又能享受到通用型 App 的整合性。 

这时候你再回过头来,看看 Heptabase 界面左上角。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28张图片

这就是目前已经在 Heptabase 这个「操作系统」运行的 4 个初始 Meta App。

你可能会纳闷儿 —— 这不就 4 个功能吗?哪个软件不是标配?干嘛故弄玄虚?

不,这其实只是「趋同演化」的表象。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29张图片

「功能模块」与 Meta App 之间的差异,是基因层级的。

你要是想搞清楚二者之间的区别,最直观和有趣味的方法,是看看 B 站上面芳斯塔夫的《龙兽争霸》系列。

我对 Alan 的赞叹,并不仅仅因为他打算用更好的设计方式,来建造更加好用的知识管理软件。

打动我的,是他的愿景

Alan 看到了知识积累、生产、创造中存在的问题。显然,人类智力活动的海量潜力,没有能够被有效激发。

于是,他认定了两条解决路径。一个是通过教育改进认知方式;另一个是创造更好的工具。

结合他自己的实际,Alan 选择了第二条路径。他希望通过工具蕴含的方法论要素,来改变用户的知识管理方式。

如果你之前尝试过卡片笔记写作法,并且从中获益,那你应该理解这种类似于「企业流程再造」的打法威力究竟如何。


Alan 对工具技术与知识管理、知识创造的思想来源与 Notion 的创作者们是相通的。你可以从 Notion 的支撑者 一文看到他们对 Doug Engelbart, Alan Kay 和 Ted Nelson 的共同关注与致敬。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30张图片

这篇 My Vision: A Forgotten History 里, Alan 用心思考了先驱们的远见、创举和悲剧。读来让人不胜唏嘘。

许多天才的悲剧,在于过度超前时代。有先进的理念,但配套技术跟不上,是个什么结果?你可以参考《寻秦记》中的桥段。

不过对于后人来说,只要不以成败论英雄,肯从故纸堆中寻找这些天才的奇思妙想,跟迅猛发展的技术结合,或能期待不同的结果。

近处的例子,是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几十年前,这种方法就被提出,被热捧后遭遇了寒冬。项目资助被停止,实验室解散。那时候全世界没有几个人敢宣称自己做人工智能,否则极易引发群嘲。

而今天我们知道了,当初人工智能先驱们的窘境,是因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大数据积累没有完成,硬件算力没有跟上,并非是神经网络的理念有错误。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过去的这十年,人们见证了重装上阵的神经网络,能让围棋国手垂泪。

Notion 的创建者们和 Alan 都认为,Doug Engelbart, Alan Kay 和 Ted Nelson ,甚至是 Vannevar Bush 们所期待的技术赋能,时机已经成熟。或者说,可以一试了。

当然,Alan 也把卡片笔记写作法融入在了设计中。

现在谈论 Heptabase 发展成熟后的情形,为时尚早。Alan 给自己设定了一个 10 年的目标。目前只是这个系统的初级形态而已。

看得出来,Heptabase 走得很稳。要不怎么会有这么长的 waitlist,以及只能「趸交一年」的付费选项。

如你所见,我这篇文章的构思、材料积累与组织,使用 Heptabase 完成。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31张图片

其体验嘛,很顺畅。随着一张张卡片被涂成灰色,你会感觉到那种点滴进步的成就感在积累。

随着本文写完,在地图 Meta App 里,这个项目也被收缩成了最小化的样子。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32张图片

所有的卡片,还在那里静静等待着,期待某天我(或合作者)在另一个项目复用与召唤。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33张图片

你试过 Heptabase 了吗?感受如何?有没有把它融入你现有工作系统和流程的解决方案?欢迎留言,我们一起交流讨论。

本文首发于少数派网站,参与 2021 年度征文。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请点击「阅读原文」链接,到少数派上帮我点个赞吧

感觉有用的话,点赞 +「在看」,把它转发给你身边有需要的朋友。

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加星标,避免错过新推送提示。新书上市,请多关照。


欢迎关注我的视频号,时常更新。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34张图片

欢迎来知识星球,查看已经积累下的数十篇精华帖子。更欢迎你提出自己的好问题。

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_第35张图片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限制,文中部分链接可能无法正常显示与跳转。如需访问,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查看链接齐备的版本。 

延伸阅读

  • AI 帮我找卡片挺好,但能不能帮我创作出新的相关卡片啊?

  • 如何用 Roam Research 践行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写在写先」?

  • 为什么你要用卡片笔记法?

  • 如何交互可视化你的卡片式笔记网络?

  • 如何交互可视化 Roam Research 局部笔记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可视化,java,人工智能,大数据,编程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