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端开发开篇:一篇文章了解到底什么是微服务?

在开聊微服务之前,先要介绍下单体应用。如果你不知道单体应用的痛,那也不会深刻理解微服务的价值。

传统的it架构的缺陷:认识单体应用的弊端,再谈微服务

什么是单体应用?
所谓的单体应用就是指一个war包包含了项目的所有功能。
① 单体应用的优点
不管是什么样的架构模式都会有其优点所在,单体应用的优点如下所示:
容易部署:这个不容置疑,整个项目就一个war包,部署特别方便。
容易运行/测试:这个也上面也类似,我们在测试阶段只需要启动一个war包即可。
但是相比优点缺点反而更加明显,下面讲述一下单体应用的缺点。
② 单体应用的缺点
复杂性高:随着业务的不断迭代,项目的代码量会急剧的增多,项目模块也会随着而增加,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就会变成的很复杂,整个项目就会变成的非常复杂,在新增和修改代码的时候都会做很多的测试,很容易会由于一处的变动影响之前业务的功能。
部署评率低:随便代码的增多,首先部署会越来越消耗时间,还有我们在修复一个很小很小的bug的时候整个项目都要重新部署,所以我们会集中一个时间点部署多个需求。
可靠性差:这个很容易理解,假如某个影响出现了死循环,导致内存溢出,会影响整个项目挂掉。
扩展性差:我们在新增业务的时候,代码层面会考虑在不影响现有的业务基础上编写代码,提高了代码的复杂性。

单体应用架构(左)和微服务架构(右)对比,一图胜千言(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必删):

服务端开发开篇:一篇文章了解到底什么是微服务?_第1张图片服务端开发开篇:一篇文章了解到底什么是微服务?_第2张图片

     早些年,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应用技术栈大致可分为 LAMP(Linux + Apache + MySQL + PHP)和 MVC(Spring + iBatis/Hibernate + Tomcat)两大流派。无论是 LAMP 还是 MVC,都是为单体应用架构设计的,其优缺点如上,以 MVC 架构为例,业务通常是通过部署一个 WAR 包到 Tomcat 中,然后启动 Tomcat,监听某个端口即可对外提供服务。早期在业务规模不大、开发团队人员规模较小的时候,采用单体应用架构,团队的开发和运维成本都可控。但单体应用架构(Monolithic Architecture也叫一体化架构、整体式架构)开发的应用系统,如CRM、ERP等大型应用,随着新需求的不断增加、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团队开发人员的不断扩张,企业更新和修复大型整体式应用(单体应用)变得越来越困难,单体应用架构就会开始出现问题。于是服务化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

什么是服务化?

这里我就不谈一些官方的、教条主义的概念了。用通俗的话来讲,服务化就是把传统的单机应用中通过 JAR 包依赖产生的本地方法调用,改造成通过 RPC 接口产生的远程方法调用。一般在编写业务代码时,对于一些通用的业务逻辑,我会尽力把它抽象并独立成为专门的模块,因为这对于代码复用和业务理解都大有裨益。

在过去的项目经历里,我对此深有体会。以微博系统为例,微博既包含了内容模块,也包含了消息模块和用户模块等。其中消息模块依赖内容模块,消息模块和内容模块又都依赖用户模块。当这三个模块的代码耦合在一起,应用启动时,需要同时去加载每个模块的代码并连接对应的资源。一旦任何模块的代码出现 bug,或者依赖的资源出现问题,整个单体应用都会受到影响。

为此,首先可以把用户模块从单体应用中拆分出来,独立成一个服务部署,以 RPC 接口的形式对外提供服务。微博和消息模块调用用户接口,就从进程内的调用变成远程 RPC 调用。这样,用户模块就可以独立开发、测试、上线和运维,可以交由专门的团队来做,与主模块不耦合。进一步的可以再把消息模块也拆分出来作为独立的模块,交由专门的团队来开发和维护。

可见通过服务化,可以解决单体应用膨胀、团队开发耦合度高、协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什么是微服务?

从 2014 年开始,得益于以 Docker 为代表的容器化技术的成熟以及 DevOps 文化的兴起,服务化的思想进一步演化,演变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微服务。

微服务( Microservice )微服务并非什么新的概念。实际上,很多 SOA 实施成熟度比较好的企业,已经在使用和实施微服务了。只不过,它们只是在闷声发大财,并不介意是否有一个比较时髦的名词来明确表述 SOA 的这个发展演化趋势罢了。微服务其实就是服务化思路的一种最佳实践方向,遵循 SOA 的思路,各个企业在服务化治理的道路上走的时间长了,踩的坑多了,整个软件交付链路上各个环节的基础设施逐渐成熟了,微服务自然而然就诞生了。当然,之所以叫微服务,是与之前的服务化思路和实践相比较而来的。早些年的服务实现和实施思路是将很多功能从开发到交付都打包成一个很大的服务单元(一般称为 Monolith ) ,而微服务实现和实施思路则更强调功能趋向单一,服务单元小型化和微型化。如果用“茶壶煮饺子”来打比方的话,原来我们是在一个茶壶里煮很多个饺子,现在(微服务化之后)则基本上是在一个茶壶里煮一个饺子,而这些饺子就是服务的功能,茶壶则是将这些服务功能打包交付的服务单元。如图:

服务端开发开篇:一篇文章了解到底什么是微服务?_第3张图片

所以,从思路和理念上来讲,微服务就是要倡导大家尽呈将功能进行拆分,将服务粒度做小,使之可以独立承担对外服务的职责,沿着这个思路开发和交付的软件服务实体就叫作“微服务”,而围绕着这个思路和理念构建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和指导思想,笔者将它称为“微服务体系”。

那么微服务相比于服务化又有什么不同呢?

继续以前面举的微博系统为例,可以进一步对内容模块的功能进行拆分,比如内容模块又包含了 feed 模块、评论模块和个人页模块。通过微服务化,将这三个模块变成三个独立的服务,每个服务依赖各自的资源,并独立部署在不同的服务池中,可以由不同的开发人员进行维护。当评论服务需求变更时,只需要修改评论业务相关的代码,并独立上线发布;而 feed 服务和个人页服务不需要变更,也不会受到发布可能带来的变更影响。

由此可见,微服务化给服务的发布和部署,以及服务的保障带来了诸多好处。

总结来说,微服务架构是将复杂臃肿的单体应用进行细粒度的服务化拆分,每个拆分出来的服务各自独立打包部署,并交由小团队进行开发和运维,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应用交付的效率,并被各大互联网公司所普遍采用。

微服务中的spring-cloud

Spring Cloud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微服务框架,2016n年推出1.0的release版本. 虽然Spring Cloud时间最短, 但是相比Dubbo等RPC框架, Spring Cloud提供的全套的分布式系统解决方案。

Spring Cloud 为开发者提供了在分布式系统(配置管理,服务发现,熔断,路由,微代理,控制总线,一次性token,全居琐,leader选举,分布式session,集群状态)中快速构建的工具,使用Spring Cloud的开发者可以快速的启动服务或构建应用、同时能够快速和云平台资源进行对接。

以下是微服务架构主要的一个技术栈:

服务端开发开篇:一篇文章了解到底什么是微服务?_第4张图片

推荐几篇不错的文章:

文章1:https://blog.csdn.net/u013628152/article/details/82463194?utm_medium=distribute.pc_relevant.none-task-blog-BlogCommendFromMachineLearnPai2-4.nonecase&depth_1-utm_source=distribute.pc_relevant.none-task-blog-BlogCommendFromMachineLearnPai2-4.nonecase

文章2:https://blog.csdn.net/qinaye/article/details/82840625

 

你可能感兴趣的:(服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