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访问一些网站时,我们会发现,第二次打开速度会明显比第一次快,或许以前我们并不是很清楚这其中的原因,今天用一篇文章,彻底搞懂。
我们知道,一个TCP连接过程包括了建立连接、传输数据和断开连接三个阶段。
HTTP协议是建立在TCP连接基础之上的。
HTTP是一种允许浏览器向服务器获取资源的协议,是Web的基础,通常由浏览器发起请求,用来获取不同类型的文件,例如HTML文件、CSS文件、JavaScript文件、图片、视频等。HTTP也是浏览器使用最广的协议。
如果我们在浏览器地址栏里键入地址:http://baidu.com,浏览器会做哪些处理呢?
首先,浏览器构建请求行信息(如下所示),构建好后,浏览器准备发起网络请求
GET /index.html HTTP1.1
在真正发起网络请求之前,浏览器会先在浏览器缓存中查询是否有要请求的文件。其中,浏览器缓存是一种在本地保存资源副本,以供下次请求时直接使用的技术。
当浏览器发现请求的资源已经在浏览器缓存中存有副本,它会拦截请求,返回该资源的副本,并直接结束请求,而不会再去源服务器重新下载。这样做的好处有:
缓解服务器端压力,提升性能(获取资源的耗时更短了);
对于网站来说,缓存是实现快速资源加载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如果缓存查找失败,就会进入网络请求过程了。
浏览器使用HTTP协议作为应用层协议,用来封装请求的文本信息;并使用TCP/IP作传输层协议将它发到网络上,所以在HTTP工作开始之前,浏览器需要通过TCP与服务器建立连接。也就是说HTTP的内容是通过TCP的传输数据阶段来实现的。
HTTP网络请求的第一步是和服务器建立TCP连接。
建立TCP连接的第一步是需要准备IP地址和端口号。
利用URL地址来获取IP和端口信息。
数据包都是通过IP地址传输给接收方的。由于IP地址是数字标识,比如某个网站的IP是39.106.233.176, 难以记忆,但使用域名(modb.pro)就好记多了,所以基于这个需求又出现了一个服务,负责把域名和IP地址做一一映射关系。这套域名映射为IP的系统就叫做“域名系统”,简称DNS(Domain Name System)。
所以,第一步浏览器会请求DNS返回域名对应的IP。当然浏览器还提供了DNS数据缓存服务,如果某个域名已经解析过了,那么浏览器会缓存解析的结果,以供下次查询时直接使用,这样也会减少一次网络请求。
拿到IP之后,接下来就需要获取端口号了。通常情况下,如果URL没有特别指明端口号,那么HTTP协议默认是80端口。
现在已经把端口和IP地址都准备好了,但是依然不可以建立TCP连接。
因为Chrome有个机制,同一个域名同时最多只能建立6个TCP连接,如果在同一个域名下同时有10个请求发生,那么其中4个请求会进入排队等待状态,直至进行中的请求完成。
当然,如果当前请求数量少于6,会直接进入下一步,建立TCP连接。
排队等待结束之后,终于可以快乐地和服务器握手了,在HTTP工作开始之前,浏览器通过TCP与服务器建立连接。
一旦建立了TCP连接,浏览器就可以和服务器进行通信了。而HTTP中的数据正是在这个通信过程中传输的。
首先浏览器会向服务器发送请求行,它包括了请求方法、请求URI(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和HTTP版本协议。
发送请求行,就是告诉服务器浏览器需要什么资源,最常用的请求方法是Get。比如,直接在浏览器地址栏键入域名,这就是告诉服务器要Get它的首页资源。
另外一个常用的请求方法是POST,它用于发送一些数据给服务器,比如登录一个网站,就需要通过POST方法把用户信息发送给服务器。如果使用POST方法,那么浏览器还要准备数据给服务器,这里准备的数据是通过请求体来发送。
在浏览器发送请求行命令之后,还要以请求头形式发送其他一些信息,把浏览器的一些基础信息告诉服务器。比如包含了浏览器所使用的操作系统、浏览器内核等信息,以及当前请求的域名信息、浏览器端的Cookie信息,等等。
HTTP的请求信息送达到服务器后,服务器会根据浏览器的请求信息来准备相应的内容。
一旦服务器处理结束,便可以返回数据给浏览器了。你可以通过工具软件curl来查看返回请求数据,具体使用方法是在命令行中输入以下命令:
curl -i https://www.modb.pro/
注意这里加上了-i是为了返回响应行、响应头和响应体的数据。
首先服务器会返回响应行,包括协议版本和状态码。
但并不是所有的请求都可以被服务器处理的,一些无法处理或者处理出错的信息,服务器会通过请求行的状态码来告诉浏览器它的处理结果,比如:
随后,正如浏览器会随同请求发送请求头一样,服务器也会随同响应向浏览器发送响应头。响应头包含了服务器自身的一些信息,比如服务器生成返回数据的时间、返回的数据类型(JSON、HTML、流媒体等类型),以及服务器要在客户端保存的Cookie等信息。
发送完响应头后,服务器就可以继续发送响应体的数据,通常,响应体就包含了HTML的实际内容。
以上这些就是服务器响应浏览器的具体过程
通常情况下,一旦服务器向客户端返回了请求数据,它就要关闭 TCP 连接。不过如果浏览器或者服务器在其头信息中加入了:
Connection:Keep-Alive
那么TCP连接在发送后将仍然保持打开状态,这样浏览器就可以继续通过同一个TCP连接发送请求。保持TCP连接可以省去下次请求时需要建立连接的时间,提升资源加载速度。比如,一个Web页面中内嵌的图片就都来自同一个Web站点,如果初始化了一个持久连接,就可以复用该连接,以请求其他资源,而不需要重新再建立新的TCP连接。
到这里似乎请求流程快结束了,不过还有一种情况你需要了解下,比如当你在浏览器中打开modb.pro后,你会发现最终打开的页面地址是 https://www.modb.pro 。
这两个URL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涉及到了一个重定向操作。跟前面一样,依然可以使用curl来查看下请求geekbang.org 会返回什么内容。
在控制台输入如下命令:
curl -I modb.pro
注意这里输入的参数是-I,和-i不一样,-I表示只需要获取响应头和响应行数据,而不需要获取响应体的数据。
如果响应行返回的状态码是301,状态301就是告诉浏览器,我需要重定向到另外一个网址,而需要重定向的网址正是包含在响应头的Location字段中,接下来,浏览器获取Location字段中的地址,并使用该地址重新导航,这就是一个完整重定向的执行流程。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输入的是 modb.pro,最终打开的却是 https://www.modb.pro 了。
不过也不要认为这种跳转是必然的。如果打开 https://12306.cn,会发现这个站点是打不开的。这是因为12306的服务器并没有处理跳转,所以必须要手动输入完整的 https://www.12306.com 才能打开页面。
如果第二次页面打开很快,主要原因是第一次加载页面过程中,缓存了一些耗时的数据。
DNS缓存和页面资源缓存这两块数据是会被浏览器缓存的。其中,DNS缓存比较简单,它主要就是在浏览器本地把对应的IP和域名关联起来。
下面是缓存处理的过程:
从上图的第一次请求可以看出,当服务器返回HTTP响应头给浏览器时,浏览器是通过响应头中的Cache-Control字段来设置是否缓存该资源。通常,还需要为这个资源设置一个缓存过期时长,而这个时长是通过Cache-Control中的Max-age参数来设置的,比如上图设置的缓存过期时间是2000秒。
Cache-Control:Max-age=2000
这也就意味着,在该缓存资源还未过期的情况下, 如果再次请求该资源,会直接返回缓存中的资源给浏览器。
但如果缓存过期了,浏览器则会继续发起网络请求,并且在HTTP请求头中带上:
If-None-Match:"4f80f-13c-3a1xb12a"
服务器收到请求头后,会根据If-None-Match的值来判断请求的资源是否有更新。
如果没有更新,就返回304状态码,相当于服务器告诉浏览器:“这个缓存可以继续使用,这次就不重复发送数据给你了。”
如果资源有更新,服务器就直接返回最新资源给浏览器。
简要来说,很多网站第二次访问能够秒开,是因为这些网站把很多资源都缓存在了本地,浏览器缓存直接使用本地副本来回应请求,而不会产生真实的网络请求,从而节省了时间。同时,DNS数据也被浏览器缓存了,这又省去了DNS查询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