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廓检测
边缘检测虽然能够检测边缘,但是其边缘并不是连续的,图像轮廓用于检测一个整体,来用于后续进行其他处理。opencv提供了两个函数来完成这些操作:
findContours():该函数可以查找轮廓
drawContours():绘制轮廓
轮廓与边缘的区别在于:轮廓是一条完整、连续的边缘。轮廓上的像素点表示实际图像中的连续曲线–即物体的外形轮廓。
函数的具体用法:
contours, hierarchy = cv2.findContours(img, mode=, method=)
传入参数说明:
img : 传入图像
mode: 轮廓的检索模式,其具体参数如下:
RETR_EXTERNAL:只检索最外面的轮廓
RETR_LIST:检索所有轮廓,并将其保存到一条链表中
.最简单的轮廓建立方式,不保存其父子关系。
此时的hierarchy中 Fist_Child、Parent的值均为-1存储。
RETR_CCOMP:检索所有轮廓,并将它们组织为两层,顶层为各部分的外部边界,第二层为空洞的边界;
RETR_TREE:检索所有的轮廓,并重构嵌套轮廓的整个层次;比较常用
method : 轮廓逼近方法 其参数如下:
CHAIN_APPROX_NONE:以Freeman链码的方式输出轮廓,所有其他方式输出多边形(顶点的序列).
CHAIN_APPROX_SIMPLE:压缩水平的、垂直的和斜的部分,函数只保留终点部分
等等
返回参数说明:
contours:该返回值返回的是一组轮廓信息,每个轮廓由若干个点组成。其类型为list,因此可以使用索引来寻找第i个轮廓上的第i个点。存储在该变量内的每个元素的类型为ndarray类型。获取轮廓的个数可以使用:
len(contours)
获取每个轮廓的点数使用:
len(contours[想要索引的第i个元素]
使用.shape获取每个轮廓的属性
hierarchy :图像内的轮廓可能存在包含关系,这样就形成了父子轮廓。一般被包围的轮廓称为父轮廓,其内部的轮廓称为子轮廓。
每个轮廓都有四个元素来说明其关系,其思想可以参照二叉树的思想。形式为:
[
Next:后一个轮廓编号
Previous:前一个轮廓索引
Fist_Child: 第一个子轮廓编号
Parent: 父轮廓索引编号
]
二、代码实现
1、 代码如下:
为了更高的准确率,使用二值图像:
def f_contours():
img = cv.imread("cup.jpg")
# draw会改变原图,这里做一个备份
img_copy = img.copy()
gray = cv.cvtColor(img, cv.COLOR_BGR2GRAY)
ret, thresh = cv.threshold(gray, 128, 255, cv.THRESH_BINARY)
cv_show(thresh)
# 这个函数只支持接收单颜色通道图像,否则报错
contours, hierarchy = cv.findContours(thresh, cv.RETR_TREE, cv.CHAIN_APPROX_NONE)
print(len(contours))
result = cv.drawContours(img_copy, contours, -1, (0, 0, 255), 2)
cv_show(result)
关于自己实现可能出现的报错:
error: (-210:Unsupported format or combination of formats) [Start]FindContours supports only CV_8UC1 images
解释为findContours函数只支持接受cv_8UC1格式的图片,含义为8表示一个像素点存储空间大小为8bit,U表示数据时无符号整型, C表示颜色通道,那么C1就表示颜色通道数为1,记得这里使用灰度图喔!
# 面积 cnt代表想要计算的当前轮廓,可以使用cnt = contours[i]来索引
cv2.contourArea(cnt)
# 周长 True表示闭合
cv2.arcLength(cnt, True)
轮廓近似:有些时候整体轮廓为矩形,但是轮廓边界有一些线条毛刺,想要规则的轮廓的话,可以使用轮廓近似。
其思想就是将细微曲线使用直线来进行近似,对于曲线上面的点,可以测量其距离两端组成直线的距离,然后通过设置一个合理的阈值,小于阈值距离的点,就可以近似为端点构成的直线上的点。当距离大于阈值时,就可以连接两端点构成两条直线,然后看中间的点能不能用这两条直线来代替。
代码如下:
def f_contours():
"""
轮廓查找与绘制
:return:
"""
# 临时用画板画了一张下面的图片演示边界
img = cv.imread("kk.png")
# draw会改变原图,这里做一个备份
img_copy = img
draw_img = img.copy()
# 转化呢灰度图
gray = cv.cvtColor(img, cv.COLOR_BGR2GRAY)
# 阈值二值化处理
ret, thresh = cv.threshold(gray, 100, 255, cv.THRESH_BINARY)
cv_show(thresh)
# 这个函数只支持接收单颜色通道图像,否则报错
contours, hierarchy = cv.findContours(thresh, cv.RETR_TREE, cv.CHAIN_APPROX_NONE)
print(len(contours))
result = cv.drawContours(img_copy, contours, -1, (0, 0, 255), 2)
cv_show(result)
cnt = contours[1]
# 该出的0.1为可调参数,参数越小,边界细节越多
epsilon = 0.1*cv.arcLength(cnt, True)
approx = cv.approxPolyDP(cnt, epsilon, True)
result1 = cv.drawContours(draw_img, [approx], -1, (0, 0, 255), 2)
cv_show(result1)
效果如下图:
0.1参数下的边界图,可以把这个参数理解为学习率或者步长类似的概念:
步长越大跨度越大,原来的边界都被直线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