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热爱写作,愿意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
铭记于心 | ||
---|---|---|
✨我唯一知道的,便是我一无所知✨ |
1956年8月,在 美国汉诺斯小镇宁静的达特茅斯学院中,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马文·闵斯基(Marvin Minsky,人工智能与认知学专家),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信息论的创始人),艾伦·纽厄尔(Allen Newell,计算机科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等科学家正聚在一起,在那样一个宁静的日子里,开着一个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的会议,而这次会议的影响却极其深远,会议的主题是用机器来模仿人类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智能
,会议足足开了两个月的时间,虽然大家没有达成普遍的共识,但是却为会议讨论的内容起了一个名字:因此,1956年也就成为了人工智能元年
人工智能充满未知的探索道路曲折起伏。如何描述人工智能自1956年以来60余年的发展历程,学术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6个阶段:
1946年,全球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诞生。它最初是为美军作战研制,每秒能完成5000次加法,400次乘法等运算。ENIAC为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1950年,艾伦·图灵提出“图灵测试”。若电脑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些列问题,且其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则通过测试
人工智能发展初期的突破性进展大大提升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期望,人们开始尝试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研发目标。然而,接二连三的失败和预期目标的落空(例如,无法用机器证明两个连续函数之和还是连续函数、机器翻译闹出笑话等),使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入低谷
专家系统开始进入人们视野,并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网络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人工智能的创新研究,促使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走向实用化。
该时期的标志性事件:
1997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简称IBM)深蓝超级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
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
2017年,深度学习大热。AlphaGoZero(第四代AlphaGo)在无任何数据输入的情况下,开始自学围棋3天后便以100:0横扫了第二版本的“旧Go”,学习40天后又战胜了在人类高手看来不可企及的第三个版本“大师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泛在感知数据和图形处理器等计算平台推动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大幅跨越了科学与应用之间的“技术鸿沟”,诸如图像分类、语音识别、知识问答、人机对弈、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从“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突破,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新高潮
写在最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伙伴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