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之美

历经两个月的时间,终于看完了王争的《设计模式之美》。

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作者对设计理念、设计模式思考的比较深,而且将这些思想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使设计模式显得不那么空;另外这本书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讲设计的理念,讲的比较通透,这是很难得,因为无论哪种设计模式,最终都会映射回理念,设计理念才是根本性的东西。

通过阅读设计模式相关的书籍,现在已经完成了5篇文章:

  1. Go设计模式(5)-类图符号表示法
  2. Go设计模式(4)-代码编写优化
  3. Go设计模式(4)-代码编写
  4. Go设计模式(3)-设计原则
  5. Go设计模式(2)-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6. Go设计模式(1)-语法

后面也会进入设计模式文章的书写,这么做虽然导致学习进度慢了,但是能够将这些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那就是值得的。

下面是做的读书笔记,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如果觉得合适,可以去极客时间购买全本。

读书笔记

  1. 开篇词

    • 只会写能用的代码,我们永远成长不成大牛,成长不成最优秀的那批人
    • 写好的代码是为未来节省时间
  2. 为什么说每个程序员都要尽早地学习并掌握设计模式相关知识

    • 应对面试中的设计模式相关问题;
    • 告别写被人吐槽的烂代码;
    • 提高复杂代码的设计和开发能力;
    • 让读源码、学框架事半功倍;
    • 为你的职场发展做铺垫
  3. 从哪些维度评判代码质量的好坏?如何具备写出高质量代码的能力?

    • 可维护性:所谓“代码易维护”就是指,在不破坏原有代码设计、不引入新的bug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地修改或者添加代码。
    • 可读性:需要看代码是否符合编码规范、命名是否达意、注释是否详尽、函数是否长短合适、模块划分是否清晰、是否符合高内聚低耦合等等
    • 可扩展性:代码的可扩展性表示,我们在不修改或少量修改原有代码的情况下,通过扩展的方式添加新的功能代码。
    • 灵活性:如果一段代码易扩展、易复用或者易用,我们都可以称这段代码写得比较灵活。所以,灵活这个词的含义非常宽泛,很多场景下都可以使用
    • 简洁性:代码简单、逻辑清晰,也就意味着易读、易维护
    • 可复用性:尽量减少重复代码的编写,复用已有的代码
    • 可测试性:代码的可测试性差,比较难写单元测试,那基本上就能说明代码设计得有问题
  4. 面向对象、设计原则、设计模式、编程规范、重构,这五者有何关系?

    • 设计模式之美_第1张图片
  5. 理论一:当谈论面向对象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 面向对象编程是一种编程范式或编程风格。它以类或对象作为组织代码的基本单元,并将封装、抽象、继承、多态四个特性,作为代码设计和实现的基石。
    • 面向对象编程语言是支持类或对象的语法机制,并有现成的语法机制,能方便地实现面向对象编程四大特性(封装、抽象、继承、多态)的编程语言。
  6. 理论二:封装、抽象、继承、多态分别可以解决哪些编程问题?

    • 封装:也叫作信息隐藏或者数据访问保护。类通过暴露有限的访问接口,授权外部仅能通过类提供的方式(或者叫函数)来访问内部信息或者数据。
    • 抽象:人类处理复杂性的有效手段
    • 继承:继承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代码复用,用来表示类之间的is-a关系
    • 多态:提高代码的扩展性和复用性
  7. 理论三:面向对象相比面向过程有哪些优势?面向过程真的过时了吗?

    • 面向对象编程比起面向过程编程,更能应对这种复杂类型的程序开发;面向对象编程相比面向过程编程,具有更加丰富的特性(封装、抽象、继承、多态),利用这些特性编写出来的代码,更加易扩展、易复用、易维护;
  8. 理论四:哪些代码设计看似是面向对象,实际是面向过程的?

    面向过程编程风格符合人的流程化思维方式;而面向对象编程风格正好相反,是一种自底向上的思考方式。

    • 滥用getter、setter方法
    • Constants类、Utils类的设计问题
    • 基于贫血模型的开发模式
  9. 理论五:接口vs抽象类的区别?如何用普通的类模拟抽象类和接口?

    • 抽象类实际上就是类,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类,这种类不能被实例化为对象,只能被子类继承。我们知道,继承关系是一种is-a的关系,那抽象类既然属于类,也表示一种is-a的关系。相对于抽象类的is-a关系来说,接口表示一种has-a关系,表示具有某些功能。对于接口,有一个更加形象的叫法,那就是协议(contract)。
    • 抽象类更多的是为了代码复用,抽象类能够优雅的保证多态特性
    • 接口就更侧重于解耦
    • 如果我们要表示一种is-a的关系,并且是为了解决代码复用的问题,我们就用抽象类;如果我们要表示一种has-a关系,并且是为了解决抽象而非代码复用的问题,那我们就可以使用接口。
  10. 理论六:为什么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有必要为每个类都定义接口吗?

    • 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这条原则的另一个表述方式,是“基于抽象而非实现编程”。
    • 越抽象、越顶层、越脱离具体某一实现的设计,越能提高代码的灵活性,越能应对未来的需求变化。好的代码设计,不仅能应对当下的需求,而且在将来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仍然能够在不破坏原有代码设计的情况下灵活应对。
  11. 理论七:为何说要多用组合少用继承?如何决定该用组合还是继承?

    • 继承有诸多作用,但继承层次过深、过复杂,也会影响到代码的可维护性

    • 继承主要有三个作用:表示is-a关系,支持多态特性,代码复用。而这三个作用都可以通过组合、接口、委托三个技术手段来达成。除此之外,利用组合还能解决层次过深、过复杂的继承关系影响代码可维护性的问题。

  12. 实战一(上):业务开发常用的基于贫血模型的MVC架构违背OOP吗?

    • 只包含数据,不包含业务逻辑的类,就叫作贫血模型
    • 数据和对应的业务逻辑被封装到同一个类中,叫充血模型
    • 基于贫血模型的传统的开发模式,重Service轻BO;基于充血模型的DDD开发模式,轻Service重Domain
  13. 实战一(下):如何利用基于充血模型的DDD开发一个虚拟钱包系统?

    • 对于支付这样的类似转账的操作,我们在操作两个钱包账户余额之前,先记录交易流水,并且标记为“待执行”,当两个钱包的加减金额都完成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将交易流水标记为“成功”。在给两个钱包加减金额的过程中,如果有任意一个操作失败,我们就将交易记录的状态标记为“失败”。我们通过后台补漏Job,拉取状态为“失败”或者长时间处于“待执行”状态的交易记录,重新执行或者人工介入处理。
  14. 实战二(上):如何对接口鉴权这样一个功能开发做面向对象分析?

    • 面向对象分析(OOA)、面向对象设计(OOD)、面向对象编程(OOP),是面向对象开发的三个主要环节
  15. 实战二(下):如何利用面向对象设计和编程开发接口鉴权功能?

    • 面向对象分析的产出是详细的需求描述
    • 面向对象设计的产出是类
      • 划分职责进而识别出有哪些类:罗列名词或者功能点
      • 定义类及其属性和方法:我们识别出需求描述中的动词,作为候选的方法,再进一步过滤筛选出真正的方法,把功能点中涉及的名词,作为候选属性,然后同样再进行过滤筛选。
      • 定义类与类之间的交互关系:泛化、实现、关联、聚合、组合、依赖,只保留了四个关系:泛化、实现、组合、依赖
      • 将类组装起来并提供执行入口
  16. 理论一:对于单一职责原则,如何判定某个类的职责是否够单一?

    • 单一职责原则:一个类只负责完成一个职责或者功能。不要设计大而全的类,要设计粒度小、功能单一的
      类。单一职责原则是为了实现代码高内聚、低耦合,提高代码的复用性、可读性、可维护性
    • 实际上,在真正的软件开发中,我们也没必要过于未雨绸缪,过度设计。所以,我们可以先写一个粗粒度的类,满足业务需求。随着业务的发展,如果粗粒度的类越来越庞大,代码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这个粗粒度的类,拆分成几个更细粒度的类。这就是所谓的持续重构。一些常用判断指标:
      • 类中的代码行数、函数或者属性过多;
      • 类依赖的其他类过多,或者依赖类的其他类过多;
      • 私有方法过多;
      • 比较难给类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 类中大量的方法都是集中操作类中的某几个属性。
  17. 理论二:如何做到对扩展开放、修改关闭?扩展和修改各指什么?

    • 开闭原则:添加一个新的功能,应该是通过在已有代码基础上扩展代码(新增模块、类、方法、属性等),而非修改已有代码(修改模块、类、方法、属性等)的方式来完成。关于定义,我们有两点要注意。第一点是,开闭原则并不是说完全杜绝修改,而是以最小的修改代码的代价来完成新功能的开发。第二点是,同样的代码改动,在粗代码粒度下,可能被认定为“修改”;在细代码粒度下,可能又被认定为“扩展”。
    • 最常用来提高代码扩展性的方法有:多态、依赖注入、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以及大部分的设计模式
  18. 理论三:里式替换(LSP)跟多态有何区别?哪些代码违背了LSP?

    • 里氏替换原则:子类对象能够替换程序(program)中父类对象出现的任何地方,并且保证原来程序的逻辑行为(behavior)不变及正确性不被破坏。
    • 多态与里氏替换原则的区别:多态是面向对象编程的一大特性,也是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一种语法。它是一种代码实现的思路。而里式替换是一种设计原则,是用来指导继承关系中子类该如何设计的,子类的设计要保证在替换父类的时候,不改变原有程序的逻辑以及不破坏原有程序的正确性。
  19. 理论四:接口隔离原则有哪三种应用?原则中的接口该如何理解?

    • 接口隔离原则:客户端不应该强迫依赖它不需要的接口
    • 接口隔离原则与单一职责原则的区别:单一职责原则针对的是模块、类、接口的设计。接口隔离原则提供了一种判断接口的职责是否单一的标准:通过调用者如何使用接口来间接地判定。
  20. 理论五:控制反转、依赖反转、依赖注入,这三者有何区别和联系?

    • 控制反转(IOC):框架提供了一个可扩展的代码骨架,用来组装对象、管理整个执行流程。程序员利用框架进行开发的时候,只需要往预留的扩展点上,添加跟自己业务相关的代码,就可以利用框架来驱动整个程序流程的执行。这里的“控制”指的是对程序执行流程的控制,而“反转”指的是在没有使用框架之前,程
      序员自己控制整个程序的执行。在使用框架之后,整个程序的执行流程可以通过框架来控制。流程的控制权从程序员“反转”到了框架。
    • 依赖注入(DI):不通过new()的方式在类内部创建依赖类对象,而是将依赖的类对象在外部创建好之后,通过构造函数、函数参数等方式传递(或注入)给类使用。
      • 通过依赖注入的方式来将依赖的类对象传递进来,这样就提高了代码的扩展性,我们可以灵活地替换依赖的类
    • 依赖反转原则(DIP):高层模块不要依赖低层模块。高层模块和低层模块应该通过抽象(abstractions)来互相依赖。除此之外,抽象(abstractions)不要依赖具体实现细节(details),具体实现细节(details)依赖抽象(abstractions)。
  21. 理论六:我为何说KISS、YAGNI原则看似简单,却经常被用错?

    • KISS原则:尽量保持简单
      • 不要使用同事可能不懂的技术来实现代码
      • 不要重复造轮子,要善于使用已经有的工具类库
      • 不要过度优化
    • YAGNI原则:你不会需要它
      • 要去设计当前用不到的功能
      • 不要去编写当前用不到的代码
      • 不要做过度设计
  22. 理论七:重复的代码就一定违背DRY吗?如何提高代码的复用性?

    • DRY原则:Don’t-Repeat-Yourself,不要写重复的代码

    • 三种典型的代码重复情况:实现逻辑重复、功能语义重复和代码执行重复

      • 代码的实现逻辑是相同的,但语义不同,我们判定它并不违反DRY原则

      • 代码的实现逻辑不重复,但语义重复,也就是功能重复,我们认为它违反了DRY原则

      • 代码中存在“执行重复”,违反了DRY原则

    • 提高代码复用性方法

      • 减少代码耦合
      • 满足单一职责原则
      • 模块化
      • 业务与非业务逻辑分离
      • 通用代码下沉
      • 继承、多态、抽象、封装
      • 应用模板等设计模式
    • RuleofThree:第一次编写代码的时候,我们不考虑复用性;第二次遇到复用场景的时候,再进行重构使其复用

  23. 理论八:如何用迪米特法则(LOD)实现高内聚、松耦合?

    • 高内聚低耦合
      • 高内聚:就是指相近的功能应该放到同一个类中,不相近的功能不要放到同一个类中
      • 松耦合:在代码中,类与类之间的依赖关系简单清晰
    • 迪米特法则:不该有直接依赖关系的类之间,不要有依赖;有依赖关系的类之间,尽量只依赖必要的接口
  24. 实战一(上):针对业务系统的开发,如何做需求分析和设计?

    • 面向对象设计聚焦在代码层面(主要是针对类),那系统设计就是聚焦在架构层面(主要是针对模块),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
  25. 实战一(下):如何实现一个遵从设计原则的积分兑换系统?

    • 业务开发包括哪些操作:接口设计、数据库设计和业务模型设计(也就是业务逻辑)
    • 为什么要分MVC三层开发
      • 分层能起到代码复用的作用
      • 分层能起到隔离变化的作用
      • 分层能起到隔离关注点的作用
      • 分层能提高代码的可测试性
      • 分层能应对系统的复杂性
  26. 实战二(上):针对非业务的通用框架开发,如何做需求分析和设计?

    • 软件设计开发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分析、设计和实现这三个阶段的界限划分并不明显
    • 框架非功能性需求:框架的易用性、性能、扩展性、容错性、通用性等
    • 复杂框架设计技巧:画产品线框图、聚焦简单应用场景、设计实现最小原型、画系统设计图等
    • 不管做任何事情,如果我们总是等到所有的东西都想好了再开始,那这件事情可能永远都开始不了。有句老话讲:万事开头难,所以,先迈出第一步很重要
  27. 实战二(下):如何实现一个支持各种统计规则的性能计数器?

    • 面向对象设计和实现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合适的代码放到合适的类中
    • 选择哪种划分方法,判定的标准是让代码尽量地满足低耦合、高内聚、单一职责、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等之前讲的各种设计原则和思想,尽量地做到代码可复用、易读、易扩展、易维护
  28. 理论一:什么情况下要重构?到底重构什么?又该如何重构?

    • 定义:重构是一种对软件内部结构的改善,目的是在不改变软件的可见行为的情况下,使其更易理解,修改成本更低。
    • 初级工程师在维护代码,高级工程师在设计代码,资深工程师在重构代码
    • 重构大致分为大规模高层次的重构和小规模低层次的重构
  29. 理论二:为了保证重构不出错,有哪些非常能落地的技术手段?

    • 最可落地执行、最有效的保证重构不出错的手段应该就是单元测试
    • 为什么要写单元测试
      • 单元测试能有效地帮你发现代码中的bug
      • 写单元测试能帮你发现代码设计上的问题
      • 单元测试是对集成测试的有力补充
      • 写单元测试的过程本身就是代码重构的过程
      • 阅读单元测试能帮助你快速熟悉代码
      • 单元测试是TDD可落地执行的改进方案
  30. 理论三:什么是代码的可测试性?如何写出可测试性好的代码?

    • 通过编写测试用例,反向优化代码设计。可测试性差的代码,本身代码设计得也不够好,很多地方都没有遵守我们之前讲到的设计原则和思想,比如“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思想、依赖反转原则等。重构之后的代码,不仅可测试性更好,而且从代码设计的角度来说,也遵从了经典的设计原则和思想。
    • 主要通过mock、二次封装等方式解依赖外部服务。
    • 代码可测性:所谓代码的可测试性,就是针对代码编写单元测试的难易程度。对于一段代码,如果很难为其编写单元测试,或者单元测试写起来很费劲,需要依靠单元测试框架中很高级的特性,那往往就意味着代码设计得不够合理,代码的可测试性不好。
    • 编写可测试性代码的最有效手段:依赖注入是编写可测试性代码的最有效手段。通过依赖注入,我们在编写单元测试的时候,可以通过mock的方法解依赖外部服务,这也是我们在编写单元测试的过程中最有技术挑战的地方。
    • 常见的Anti-Patterns:代码中包含未决行为逻辑,滥用可变全局变量,滥用静态方法,使用复杂的继承关系,高度耦合的代码
    • 确实是太耗时了
  31. 理论四:如何通过封装、抽象、模块化、中间层等解耦代码?

    • 解耦保证代码松耦合、高内聚,是控制代码复杂度的有效手段。
    • 衡量标准:把模块与模块、类与类之间的依赖关系画出来,根据依赖关系图的复杂性来判断是否需要解耦重构。
    • 解耦方法:封装与抽象、中间层、模块化、设计思想与原则
  32. 理论五:让你最快速地改善代码质量的20条编程规范(上)

    • 命名:命名的关键是能准确达意,要可读可思考
    • 注释:注释的目的就是让代码更容易看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33. 理论五:让你最快速地改善代码质量的20条编程规范(中)

    • 函数、类多大合适:不超过一屏
    • 一行代码多长合适:不超过IDE显示的宽度
    • 善用空行分割单元块
  34. 理论五:让你最快速地改善代码质量的20条编程规范(下)

    • 将复杂的逻辑提炼拆分成函数和类
    • 通过拆分成多个函数或将参数封装为对象的方式,来处理参数过多的情况
    • 函数中不要使用参数来做代码执行逻辑的控制
    • 函数设计要职责单一
    • 移除过深的嵌套层次,方法包括:去掉多余的if或else语句,使用continue、break、return关键字提前退出嵌套,调整执行顺序来减少嵌套,将部分嵌套逻辑抽象成函数。
    • 用字面常量取代魔法数。
    • 用解释性变量来解释复杂表达式,以此提高代码可读性。
  35. 实战一(上):通过一段ID生成器代码,学习如何发现代码质量问题

    • 设计模式之美_第2张图片
  36. 实战一(下):手把手带你将ID生成器代码从能用重构为好用”

    • 根据checklist来进行优化
    • 第一轮重构:提高代码的可读性
    • 第二轮重构:提高代码的可测试性
    • 第三轮重构:编写完善的单元测试
    • 第四轮重构:所有重构完成之后添加注释
  37. 实战二(上):程序出错该返回啥?NULL、异常、错误码、空对象?

    • 函数出错返回数据类型,有4种情况,它们分别是:错误码、NULL值、空对象、异常对象
  38. 实战二(下):重构ID生成器项目中各函数的异常处理代码

    • 作为一名程序员,起码对代码要有追求啊,不然跟咸鱼有啥区别!
  39. 总结回顾面向对象、设计原则、编程规范、重构技巧等知识点

    • 很好的总结,强烈建议一看
  40. 运用学过的设计原则和思想完善之前讲的性能计数器项目(上)

    • 好的设计一定是结构清晰、有条理、逻辑性强,看起来一目了然,读完之后常常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差的设计往往逻辑、代码乱塞一通,没有什么设计思路可言,看起来莫名其妙,读完之后一头雾水
  41. 运用学过的设计原则和思想完善之前讲的性能计数器项目(下)

    • 学会这个逐步优化的方法,以及其中涉及的一些编程技巧、设计思路,能够举一反三地用在其他项目中
  42. 单例模式(上):为什么说支持懒加载的双重检测不比饿汉式更优?

    • 单例设计模式(SingletonDesignPattern)理解起来非常简单。一个类只允许创建一个对象(或者实例),那这个类就是一个单例类,这种设计模式就叫作单例设计模式,简称单例模式。

    • 单例用处:从业务概念上,有些数据在系统中只应该保存一份,就比较适合设计为单例类。比如,系统的配置信息类。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单例解决资源访问冲突的问题。

    • 实现单例模式关注点:

      • 构造函数需要是private访问权限的,这样才能避免外部通过new创建实例;
      • 考虑对象创建时的线程安全问题;
      • 考虑是否支持延迟加载;
      • 考虑getInstance()性能是否高(是否加锁)。
    • 单例实现方式:

      • 饿汉式的实现方式是:在类加载的时候,instance静态实例就已经创建并初始化好了,所以,instance实例的创建过程是线程安全的

      • 懒汉式相对于饿汉式的优势是支持延迟加载。这种方法需要关注线程安全。

      • 双重检测

      • 静态内部类

      • 枚举

  43. 单例模式(中):我为什么不推荐使用单例模式?又有何替代方案?

    • 单例对OOP特性的支持不友好
    • 单例会隐藏类之间的依赖关系
    • 单例对代码的扩展性不友好
    • 单例对代码的可测试性不友好
    • 单例不支持有参数的构造函数
    • 替代方案有:静态方法、工厂模式、IOC容器、程序员自己保证等
  44. 单例模式(下):如何设计实现一个集群环境下的分布式单例模式?

    • 一个类只允许创建唯一一个对象(或者实例),那这个类就是一个单例类,这种设计模式就叫作单例设计模式,简称单例模式。唯一的范围指的是进程内。
    • 线程唯一一般通过hashmap来实现
    • 集群相当于多个进程构成的一个集合,“集群唯一”就相当于是进程内唯一、进程间也唯一。也就是说,不同的进程间共享同一个对象,不能创建同一个类的多个对象。可以将单例对象序列化并存储到外部共享存储区,获取的时候加锁,用完释放锁。
    • “多例”指的就是,一个类可以创建多个对象,但是个数是有限制的,比如只能创建3个对象。在单例类用HashMap存储多个对象,getInstance的时候通过传值选择使用哪个对象。
  45. 工厂模式(上):我为什么说没事不要随便用工厂模式创建对象?

    • 当每个对象的创建逻辑都比较简单的时候,我推荐使用简单工厂模式,将多个对象的创建逻辑放到一个工厂类中
    • 当创建逻辑比较复杂,是一个“大工程”的时候,我们就考虑使用工厂模式,封装对象的创建过程,将对象的创建和使用相分离
  46. 工厂模式(下):如何设计实现一个Dependency-Injection框架?

    • DI容器相当于一个大的工厂类,负责在程序启动的时候,根据配置(要创建哪些类对象,每个类对象的创建需要依赖哪些其他类对象)事先创建好对象。当应用程序需要使用某个类对象的时候,直接从容器中获取即可。正是因为它持有一堆对象,所以这个框架才被称为“容器”。
    • DI容器的核心功能一般有三个:配置解析、对象创建和对象生命周期管理
    • DI容器的实现原理,其核心逻辑主要包括:配置文件解析,以及根据配置文件通过“反射”语法来创建对象
  47. 建造者模式:详解构造函数、set方法、建造者模式三种对象创建方式

    • 工厂模式是用来创建不同但是相关类型的对象(继承同一父类或者接口的一组子类),由给定的参数来决定创建哪种类型的对象。建造者模式是用来创建一种类型的复杂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的可选参数,“定制化”地创建不同的对象。
    • 创建对象使用建设者模式的原因
      • 我们把类的必填属性放到构造函数中,强制创建对象的时候就设置。用通过set()方法设置,那校验这些必填属性是否已经填写的逻辑就无处安放了
      • 类的属性之间有一定的依赖关系或者约束条件
      • 希望创建不可变对象
  48. 原型模式:如何最快速地clone一个HashMap散列表?

    • 如果对象的创建成本比较大,而同一个类的不同对象之间差别不大(大部分字段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对已有对象(原型)进行复制(或者叫拷贝)的方式,来创建新对象,以达到节省创建时间的目的。这种基于原型来创建对象的方式就叫作原型设计模式,简称原型模式。
    • 原型模式有两种实现方法,深拷贝和浅拷贝。
  49. 代理模式:代理在RPC、缓存、监控等场景中的应用

    • 代理模式(Proxy Design Pattern)在不改变原始类(或叫被代理类)代码的情况下,通过引入代理类来给原始类附加功能。可以让代理类和原始类实现相同接口或者使用继承。
    • 所谓动态代理(Dynamic Proxy),就是我们不事先为每个原始类编写代理类,而是在运行的时候,动态地创建原始类对应的代理类,然后在系统中用代理类替换掉原始类。
    • 代理模式常用在业务系统中开发一些非功能性需求,比如:监控、统计、鉴权、限流、事务、幂等、日志。我们将这些附加功能与业务功能解耦,放到代理类统一处理,让程序员只需要关注业务方面的开发。除此之外,代理模式还可以用在RPC、缓存等应用场景中。
  50. 桥接模式:如何实现支持不同类型和渠道的消息推送系统?

    • 桥接模式应用场景比较局限,在实际的项目中并没有那么常用
    • 桥接模式是这么定义的:“将抽象和实现解耦,让它们可以独立变化。
  51. 装饰器模式:通过剖析Java-IO类库源码学习装饰器模式

    • 装饰器模式主要解决继承关系过于复杂的问题,通过组合来替代继承。它主要的作用是给原始类添加增强功能。
    • 第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是:装饰器类和原始类继承同样的父类,这样我们可以对原始类“嵌套”多个装饰器类。
    • 第二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是:装饰器类是对功能的增强,这也是装饰器模式应用场景的一个重要特点。
    • 代理模式中,代理类附加的是跟原始类无关的功能,而在装饰器模式中,装饰器类附加的是跟原始类相关的增强功能。
  52. 适配器模式:代理、适配器、桥接、装饰,这四个模式有何区别?

    • 两种实现方式:类适配器和对象适配器,类适配器使用继承关系来实现,对象适配器使用组合关系来实现
    • 实际的开发中,到底该如何选择使用哪一种呢?判断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 Adaptee 接口的个数,另一个是 Adaptee 和 ITarget 的契合程度。
    • 使用场景
      • 封装有缺陷的接口设计
      • 统一多个类的接口设计
      • 替换依赖的外部系统
      • 兼容老版本接口
      • 适配不同格式的数据
    • **代理模式:**代理模式在不改变原始类接口的条件下,为原始类定义一个代理类,主要目的是控制访问,而非加强功能,这是它跟装饰器模式最大的不同。
    • **桥接模式:**桥接模式的目的是将接口部分和实现部分分离,从而让它们可以较为容易、也相对独立地加以改变。
    • **装饰器模式:**装饰者模式在不改变原始类接口的情况下,对原始类功能进行增强,并且支持多个装饰器的嵌套使用。
    • **适配器模式:**适配器模式是一种事后的补救策略。适配器提供跟原始类不同的接口,而代理模式、装饰器模式提供的都是跟原始类相同的接口。
  53. 门面模式:如何设计合理的接口粒度以兼顾接口的易用性和通用性?

    • 门面模式,也叫外观模式,门面模式为子系统提供一组统一的接口,定义一组高层接口让子系统更易用。
    • 接口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类、模块、系统是否好用。所以,我们要多花点心思在接口设计上。我经常说,完成接口设计,就相当于完成了一半的开发任务。只要接口设计得好,那代码就差不到哪里去。
    • 门面模式可以解决易用性、解决性能问题、解决分布式事务问题
  54. 组合模式:如何设计实现支持递归遍历的文件系统目录树结构?

    • 应用场景特殊,数据必须能表示成树形结构
    • 组合模式:将一组对象组织(Compose)成树形结构,以表示一种“部分 - 整体”的层次结构。组合让客户端可以统一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的处理逻辑。
    • 将一组对象(文件和目录)组织成树形结构,以表示一种‘部分 - 整体’的层次结构(目录与子目录的嵌套结构)。组合模式让客户端可以统一单个对象(文件)和组合对象(目录)的处理逻辑(递归遍历)。
  55. 享元模式(上):如何利用享元模式优化文本编辑器的内存占用?

    • 享元模式的意图是复用对象,节省内存,前提是享元对象是不可变对象。
    • 定义中的“不可变对象”指的是,一旦通过构造函数初始化完成之后,它的状态(对象的成员变量或者属性)就不会再被修改了。
    • 代码结构:它的代码实现非常简单,主要是通过工厂模式,在工厂类中,通过一个 Map 来缓存已经创建过的享元对象,来达到复用的目的。
    • 应用单例模式是为了保证对象全局唯一。应用享元模式是为了实现对象复用,节省内存。缓存是为了提高访问效率,而非复用。池化技术中的“复用”理解为“重复使用”,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
  56. 享元模式(下):剖析享元模式在Java-Integer、String中的应用

    • 在 Java Integer 的实现中,-128 到 127 之间的整型对象会被事先创建好,缓存在IntegerCache 类中。
    • 在 Java String 类的实现中,JVM 开辟一块存储区专门存储字符串常量,这块存储区叫作字符串常量池,类似于 Integer 中的 IntegerCache。
  57. 观察者模式(上):详解各种应用场景下观察者模式的不同实现方式

    • 创建型设计模式主要解决“对象的创建”问题,结构型设计模式主要解决“类或对象的组合或组装”问题,那

      行为型设计模式主要解决的就是“类或对象之间的交互”问题

    • 定义:在对象之间定义一个一对多的依赖,当一个对象状态改变的时候,所有依赖的对象都会自动收到通知

    • 一般情况下,被依赖的对象叫作被观察者(Observable),依赖的对象叫作观察者(Observer)

    • 设计模式要干的事情就是解耦。创建型模式是将创建和使用代码解耦,结构型模式是将不同功能代码解耦,行为型模式是将不同的行为代码解耦,具体到观察者模式,它是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代码解耦

  58. 观察者模式(下):如何实现一个异步非阻塞的EventBus框架?

    • 同步阻塞是最经典的实现方式,主要是为了代码解耦;异步非阻塞除了能实现代码解耦之外,还能提高代码的执行效率;进程间的观察者模式解耦更加彻底,一般是基于消息队列来实现,用来实现不同进程间的被观察者和观察者之间的交互。
    • 框架的作用有:隐藏实现细节,降低开发难度,做到代码复用,解耦业务与非业务代码,让程序员聚焦业务开发。
    • EventBus 翻译为“事件总线”
    • 当调用 register() 函数注册观察者的时候,EventBus 通过解析@Subscribe 注解,生成 Observer 注册表。当调用 post() 函数发送消息的时候,EventBus 通过注册表找到相应的可接收消息的函数,然后通过 Java 的反射语法来动态地创建对象、执行函数。对于同步阻塞模式,EventBus 在一个线程内依次执行相应的函数。对于异步非阻塞模式,EventBus 通过一个线程池来执行相应的函数。
    • 很多人觉得做业务开发没有技术挑战,实际上,做业务开发也会涉及很多非业务功能的开发,比如今天讲到的 EventBus。在平时的业务开发中,我们要善于抽象这些非业务的、可复用的功能,并积极地把它们实现成通用的框架。
  59. 模板模式(上):剖析模板模式在JDK、Servlet、JUnit等中的应用

    • 模板模式主要是用来解决复用和扩展两个问题。其中,复用指的是,所有的子类可以复用父类中提供的模板方法的代码。扩展指的是,框架通过模板模式提供功能扩展点,让框架用户可以在不修改框架源码的情况下,基于扩展点定制化框架的功能。
    • 模板方法模式在一个方法中定义一个算法骨架,并将某些步骤推迟到子类中实现。模板方法模式可以让子类在不改变算法整体结构的情况下,重新定义算法中的某些步骤。
  60. 模板模式(下):模板模式与Callback回调函数有何区别和联系?

    • 从应用场景上来看,同步回调跟模板模式几乎一致。它们都是在一个大的算法骨架中,自由替换其中由某个步骤,起到代码复用和扩展的目的。而异步回调跟模板模式有较大差别,更像是观察者模式。

    • 从代码实现上来看,回调和模板模式完全不同。回调基于组合关系来实现,把一个对象传递给另一个对象,是一种对象之间的关系;模板模式基于继承关系来实现,子类重写父类的抽象方法,是一种类之间的关系。

  61. 策略模式(上):如何避免冗长的if-else/switch分支判断代码?

    • 定义:定义一族算法类,将每个算法分别封装起来,让它们可以互相替换。策略模式可以使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它们的客户端(这里的客户端代指使用算法的代码)
    • 策略模式:解耦策略的定义、创建、使用
  62. 策略模式(下):如何实现一个支持给不同大小文件排序的小程序?

    • 策略模式主要的作用还是解耦策略的定义、创建和使用,控制代码的复杂度,让每个部分都不至于过于复杂、代码量过多。除此之外,对于复杂代码来说,策略模式还能让其满足开闭原则,添加新策略的时候,最小化、集中化代码改动,减少引入 bug 的风险。
  63. 职责链模式(上):如何实现可灵活扩展算法的敏感信息过滤框架?

    • 将请求的发送和接收解耦,让多个接收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这个请求。将这些接收对象串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这个请求,直到链上的某个接收对象能够处理它为止。
    • 职责链模式有两种常用的实现。一种是使用链表来存储处理器,另一种是使用数组来存储处理器,后面一种实现方式更加简单。
  64. 职责链模式(下):框架中常用的过滤器、拦截器是如何实现的?

    • 职责链模式常用在框架开发中,用来实现框架的过滤器、拦截器功能,让框架的使用者在不需要修改框架源码的情况下,添加新的过滤拦截功能。这也体现了之前讲到的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的设计原则。
  65. 状态模式:游戏、工作流引擎中常用的状态机是如何实现的?

    • 有限状态机,英文翻译是 Finite State Machine,缩写为 FSM,简称为状态机。状态机有3 个组成部分:状态(State)、事件(Event)、动作(Action)。其中,事件也称为转移条件(Transition-Condition)。事件触发状态的转移及动作的执行。不过,动作不是必须的,也可能只转移状态,不执行任何动作。

    • 状态模式通过将事件触发的状态转移和动作执行,拆分到不同的状态类中,来避免分支判断逻辑。

    • 状态机三种实现方式:

      • 第一种实现方式叫分支逻辑法。利用 if-else 或者 switch-case 分支逻辑,参照状态转移图,将每一个状态转移原模原样地直译成代码。对于简单的状态机来说,这种实现方式最简单、最直接,是首选。

      • 第二种实现方式叫查表法。对于状态很多、状态转移比较复杂的状态机来说,查表法比较合适。通过二维数组来表示状态转移图,能极大地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 第三种实现方式叫状态模式。对于状态并不多、状态转移也比较简单,但事件触发执行的动作包含的业务逻辑可能比较复杂的状态机来说,我们首选这种实现方式。

  66. 迭代器模式(上):相比直接遍历集合数据,使用迭代器有哪些优势?

    • 迭代器中需要定义 hasNext()、currentItem()、next() 三个最基本的方法。待遍历的容器对象通过依赖注入传递到迭代器类中。容器通过 iterator() 方法来创建迭代器。

    • 迭代器的三个优势

      • 迭代器模式封装集合内部的复杂数据结构,开发者不需要了解如何遍历,直接使用容器提供的迭代器即可;

      • 迭代器模式将集合对象的遍历操作从集合类中拆分出来,放到迭代器类中,让两者的职责更加单一;

      • 迭代器模式让添加新的遍历算法更加容易,更符合开闭原则。除此之外,因为迭代器都实现自相同的接口,在开发中,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替换迭代器也变得更加容易。

  67. 迭代器模式(中):遍历集合的同时,为什么不能增删集合元素?

    • 迭代器模式主要作用是解耦容器代码和遍历代码
    • 一种是遍历的时候不允许增删元素,另一种是增删元素之后让遍历报错。第一种解决方案比较难实现,因为很难确定迭代器使用结束的时间点。第二种解决方案更加合理。Java 语言就是采用的这种解决方案。增删元素之后,我们选择 fail-fast 解决方式,让遍历操作直接抛出运行时异常。
  68. 迭代器模式(下):如何设计实现一个支持快照功能的iterator?

    • 容器既支持快照遍历:在容器中,为每个元素保存两个时间戳,一个是添加时间戳 addTimestamp,一个是删除时间戳 delTimestamp,每个迭代器也保存一个迭代器创建时间戳 snapshotTimestamp

    • 让容器既支持快照遍历,又支持随机访问:可以在 ArrayList 中存储两个数组。一个支持标记删除的,用来实现快照遍历功能;一个不支持标记删除的(也就是将要删除的数据直接从数组中移除),用来支持随机访问

  69. 访问者模式(上):手把手带你还原访问者模式诞生的思维过程

    • 大部分设计模式的原理和实现都很简单
    • 定义:允许一个或者多个操作应用到一组对象上,解耦操作和对象本身
    • 一般来说,访问者模式针对的是一组类型不同的对象(PdfFile、PPTFile、WordFile)。不过,尽管这组对象的类型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继承相同的父类(ResourceFile)或者实现相同的接口。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 我们需要对这组对象进行一系列不相关的业务操作(抽取文本、压缩等),但为了避免不断添加功能导致类(PdfFile、PPTFile、WordFile)不断膨胀,职责越来越不单一,以及避免频繁地添加功能导致的频繁代码修改,我们使用访问者模式,将对象与操作解耦,将这些业务操作抽离出来,定义在独立细分的访问者类(Extractor、Compressor)中。
  70. 访问者模式(下):为什么支持双分派的语言不需要访问者模式?

    • 访问者模式:这个模式的代码实现比较难,所以应用场景并不多
    • 所谓 Single Dispatch,指的是执行哪个对象的方法,根据对象的运行时类型来决定;执行对象的哪个方法,根据方法参数的编译时类型来决定。所谓 Double Dispatch,指的是执行哪个对象的方法,根据对象的运行时类型来决定;执行对象的哪个方法,根据方法参数的运行时类型来决定。
    • 之所以称为“Double”,是因为执行哪个对象的哪个方法,跟“对象”和“方法参数”两者的运行时类型有关。
    • 访问者模式是用 Single Dispatch 来模拟 DoubleDispatch 的实现
  71. 备忘录模式:对于大对象的备份和恢复,如何优化内存和时间的消耗?

    • 备忘录模式的应用场景也比较明确和有限,主要是用来防丢失、撤销、恢复等。
    • 定义:在不违背封装原则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以便之后恢复对象为先前的状态。
    • 对于大对象的备份来说,备份占用的存储空间会比较大,备份和恢复的耗时会比较长。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业务场景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只备份必要的恢复信息,结合最新的数据来恢复;再比如,全量备份和增量备份相结合,低频全量备份,高频增量备份,两者结合来做恢复。
  72. 命令模式:如何利用命令模式实现一个手游后端架构?

    • 命令模式、解释器模式、中介模式。这 3 个模式使用频率低、理解难度大,只在非常特定的应用场景下才会用到
    • 定义:命令模式将请求(命令)封装为一个对象,这样可以使用不同的请求参数化其他对象(将不同请求依赖注入到其他对象),并且能够支持请求(命令)的排队执行、记录日志、撤销等(附加控制)功能。
    • 命令模式用的最核心的实现手段,是将函数封装成对象
    • 客户端发送给服务器的请求,一般都包括两部分内容:指令和数据。其中,指令我们也可以叫作事件,数据是执行这个指令所需的数据。
    • 每个设计模式都应该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应用场景,即这个模式可以解决哪类问题;第二部分是解决方案,即这个模式的设计思路和具体的代码实现。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应用场景。
  73. 解释器模式:如何设计实现一个自定义接口告警规则功能?

    • 解释器模式更加小众,只在一些特定的领域会被用到,比如编译器、规则引擎、正则表达式。
    • 定义:解释器模式为某个语言定义它的语法(或者叫文法)表示,并定义一个解释器用来处理这个语法。
    • 它的代码实现的核心思想,就是将语法解析的工作拆分到各个小类中,以此来避免大而全的解析类。一般的做法是,将语法规则拆分成一些小的独立的单元,然后对每个单元进行解析,最终合并为对整个语法规则的解析。
  74. 中介模式:什么时候用中介模式?什么时候用观察者模式?

    • 中介模式的设计思想跟中间层很像,通过引入中介这个中间层,将一组对象之间的交互关系(或者依赖关系)从多对多(网状关系)转换为一对多(星状关系)。
    • 定义:中介模式定义了一个单独的(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组对象之间的交互。将这组对象之间的交互委派给与中介对象交互,来避免对象之间的直接交互。
    • 观察者模式交互关系一般都是单向的,中介模式的交互关系一般错综复杂
  75. 设计模式、重构、编程规范等相关书籍推荐

    • 设计模式之美_第3张图片

最后

大家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程序员麻辣烫)

我的个人博客为:https://shidawuhen.github.io/

设计模式之美_第4张图片

往期文章回顾:

设计模式

  1. Go设计模式(5)-类图符号表示法
  2. Go设计模式(4)-代码编写优化
  3. Go设计模式(4)-代码编写
  4. Go设计模式(3)-设计原则
  5. Go设计模式(2)-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6. Go设计模式(1)-语法

语言

  1. Go工具之generate
  2. Go单例实现方案
  3. Go通道实现原理
  4. Go定时器实现原理
  5. Beego框架使用
  6. Golang源码BUG追查
  7. Gin框架简洁版
  8. Gin源码剖析

架构

  1. 支付接入常规问题
  2. 限流实现2
  3. 秒杀系统
  4. 分布式系统与一致性协议
  5. 微服务之服务框架和注册中心
  6. 浅谈微服务
  7. 限流实现1
  8. CDN请求过程详解
  9. 常用缓存技巧
  10. 如何高效对接第三方支付
  11. 算法总结

存储

  1. MySQL开发规范
  2. Redis实现分布式锁
  3. 事务原子性、一致性、持久性的实现原理
  4. InnoDB锁与事务简析

网络

  1. HTTP2.0基础教程
  2. HTTPS配置实战
  3. HTTPS连接过程
  4. TCP性能优化

工具

  1. 根据mysql表自动生成go struct
  2. Markdown编辑器推荐-typora

读书笔记

  1. 原则
  2. 资治通鉴
  3. 敏捷革命
  4. 如何锻炼自己的记忆力
  5.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6. 热风-读后感
  7. 论语-读后感
  8. 孙子兵法-读后感

思考

  1. 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
  2. 反对自由主义
  3. 实践论
  4. 评价自己的标准
  5. 服务端团队假期值班方案
  6. 项目流程管理
  7. 对项目管理的一些看法
  8. 对产品经理的一些思考
  9. 关于程序员职业发展的思考
  10. 关于代码review的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Go设计模式,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