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博客是根据周志华的西瓜书和参考资料1、2、3所做的笔记,主要用于学习,非技术类博客,因此存在大量复制粘贴,请见谅。
如果本篇博客有后记部分,则该部分表示的是在书本原有的基础知识上,进行的知识点的扩充。
代码演示见于github仓库
聚类是一种经典的无监督学习方法,无监督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对无标记训练样本的学习,发掘和揭示数据集本身潜在的结构与规律,即不依赖于训练数据集的类标记信息。聚类则是试图将数据集的样本划分为若干个互不相交的类簇,从而每个簇对应一个潜在的类别。
聚类直观上来说是将相似的样本聚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类簇(cluster)。
那首先的问题是如何来度量相似性(similarity measure)呢?这便是距离度量,在生活中我们说差别小则相似,对应到多维样本,每个样本可以对应于高维空间中的一个数据点,若它们的距离相近,我们便可以称它们相似。
那接着如何来评价聚类结果的好坏呢?这便是性能度量,性能度量为评价聚类结果的好坏提供了一系列有效性指标。
谈及距离度量,最熟悉的莫过于欧式距离了:即对应属性之间相减的平方和再开根号。度量距离还有其它的很多经典方法,通常它们需要满足一些基本性质:
最常用的距离度量方法是“闵可夫斯基距离”(Minkowski distance):
当p=1时,闵可夫斯基距离即曼哈顿距离(Manhattan distance):
当p=2时,闵可夫斯基距离即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
我们知道属性分为两种:连续属性和离散属性(有限个取值)。对于连续值的属性,一般都可以被学习器所用,有时会根据具体的情形作相应的预处理,例如:归一化等;而对于离散值的属性,需要作下面进一步的处理:
在进行距离度量时,易知连续属性和存在序关系的离散属性都可以直接参与计算,因为它们都可以反映一种程度,我们称其为“有序属性”;
而对于不存在序关系的离散属性,我们称其为:“无序属性”,显然无序属性再使用闵可夫斯基距离就行不通了。
对于无序属性,我们一般采用VDM(Value Difference Metric)进行距离的计算,例如:对于离散属性的两个取值a和b,定义:
于是,在计算两个样本之间的距离时,我们可以将闵可夫斯基距离和VDM混合在一起进行计算:
若我们定义的距离计算方法是用来度量相似性,例如下面将要讨论的聚类问题,即距离越小,相似性越大,反之距离越大,相似性越小。这时距离的度量方法并不一定需要满足前面所说的四个基本性质,这样的方法称为:非度量距离(non-metric distance)。
由于聚类算法不依赖于样本的真实类标,就不能像监督学习的分类那般,通过计算分对分错(即精确度或错误率)来评价学习器的好坏或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优化目标。一般聚类有两类性能度量指标:外部指标和内部指标。
即将聚类结果与某个参考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以参考模型的输出作为标准,来评价聚类好坏。假设聚类给出的结果为λ,参考模型给出的结果是λ*,则我们将样本进行两两配对,定义:
其中集合SS包含了在 C C C中隶属于相同簇且在 C ∗ C^* C∗中也隶属于相同簇的样本对,集合SD包含了在 C C C中隶属于相同簇但在 C ∗ C^* C∗中隶属于不同簇的样本对,……由于每个样本对 ( c i , a j ) ( i < j ) (c_i,a_j) (i
显然a和b代表着聚类结果好坏的正能量,b和c则表示参考结果和聚类结果相矛盾,基于这四个值可以导出以下常用的外部评价指标:
显然,上述性能度量的结果值均在 [ 0 , 1 ] [0,1] [0,1]区间,值越大越好.
内部指标即不依赖任何外部模型,直接对聚类的结果进行评估,聚类的目的是想将那些相似的样本尽可能聚在一起,不相似的样本尽可能分开。
对数据集 D = [ D 1 , D 2 , . . . , D m ] D= [D_1, D_2,..., D_m] D=[D1,D2,...,Dm],假定通过聚类给出的簇划分为 C = [ C 1 , C 2 , . . . , C k ] C=[C_1,C_2,...,C_k] C=[C1,C2,...,Ck],参考模型给出的簇划分为 C ∗ = [ C 1 ∗ , C 2 ∗ , . . . , C s ∗ ] C^*=[C_1^*,C^*_2,...,C_s^*] C∗=[C1∗,C2∗,...,Cs∗].相应地,令 λ \lambda λ与 λ ∗ \lambda^* λ∗分别表示与 C C C和 C ∗ C^* C∗对应的簇标记向量,我们将样本两两配对考虑,定义:
基于上面的四个距离,可以导出下面这些常用的内部评价指标:
原型聚类即“基于原型的聚类”(prototype-based clustering),原型表示模板的意思,就是通过参考一个模板向量或模板分布的方式来完成聚类的过程,常见的K-Means便是基于簇中心来实现聚类,混合高斯聚类则是基于簇分布来实现聚类。
K-Means的思想十分简单,首先随机指定类中心,根据样本与类中心的远近划分类簇,接着重新计算类中心,迭代直至收敛。但是其中迭代的过程并不是主观地想象得出,事实上,若将样本的类别看作“隐变量”(latent variable),类中心看作样本的分布参数,这一过程正是通过EM算法的两步走策略而计算出,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最小化平方误差函数E:
给定样本集 D = [ D 1 , D 2 , . . . , D m ] D= [D_1, D_2,...,D_m] D=[D1,D2,...,Dm], "k均值”(k-means)算法针对聚类所得簇划分 C = [ C 1 , C 2 , . . . , C k ] C=[C_1,C_2,...,C_k] C=[C1,C2,...,Ck]最小化上述平方误差,其中 μ i = 1 ∣ C i ∣ ∑ x ∈ C i x \mu_i=\frac{1}{|C_i|}\sum_{x\in C_i}x μi=∣Ci∣1∑x∈Cix是簇 C i C_i Ci的均值向量.直观来看,式(9.24)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了簇内样本围绕簇均值向量的紧密程度,E值越小则簇内样本相似度越高。
算法流程如下:
更新当前均值向量后,不断重复上述过程,直到结果不再更新,迭代停止,算法停止,得到最终的簇划分。
在运行 K-均值算法的之前,我们首先要随机初始化所有的聚类中心点,下面介绍怎样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常需要多次运行 K-均值算法,每一次都重新进行随机初始化,最后再比较多次运行 K-均值的结果,选择代价函数最小的结果。这种方法在较小的时候(2-10)还是可行的,但是如果较大,这么做也可能不会有明显地改善。
没有所谓最好的选择聚类数的方法,通常是需要根据不同的问题,人工进行选择的。选择的时候思考我们运用 K-均值算法聚类的动机是什么。有一个可能会谈及的方法叫作肘部法则。关 于“肘部法则”,我们所需要做的是改变值,也就是聚类类别数目的总数。我们用一个聚类来运行 K 均值聚类方法。这就意味着,所有的数据都会分到一个聚类里,然后计算成本函数或者计算畸变函数。代表聚类数字。
我们可能会得到一条类似于这样的曲线。像一个人的肘部。这就是“肘部法则”所做的,看起来就好像有一个很清楚的肘在那儿。从 1 到 2,从 2 到 3 之后,你会在 3 的时候达到一个肘点。在此之后,畸变值就下降的非常慢,看起来就像使用 3 个聚类来进行聚类是正确的,这是因为那个点是曲线的肘点,畸变值下降得很快, = 3之后就下降得很慢,那么我们就选 = 3。当你应用“肘部法则”的时候,如果你得到了一个像上面这样的图,那么这将是一种用来选择聚类个数的合理方法。
k-means:在大数据的条件下,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内存。
优化k-means的建议:
减少聚类的数目K。因为,每个样本都要跟类中心计算距离。
减少样本的特征维度。比如说,通过PCA等进行降维。
考察其他的聚类算法,通过选取toy数据,去测试不同聚类算法的性能。
hadoop集群,K-means算法是很容易进行并行计算的。
算法可能找到局部最优的聚类,而不是全局最优的聚类。使用改进的二分k-means算法。
二分k-means算法:首先将整个数据集看成一个簇,然后进行一次k-means(k=2)算法将该簇一分为二,并计算每个簇的误差平方和,选择平方和最大的簇迭代上述过程再次一分为二,直至簇数达到用户指定的k为止,此时可以达到的全局最优。
与k均值算法类似, “学习向量量化” (Learning Vector Quantization,简称LVQ)也是试图找到一组原型向量来刻画聚类结构,但与一般聚类算法不同的是,LVQ假设数据样本带有类别标记,学习过程利用样本的这些监督信息来辅助聚类。
首先LVQ根据样本的类标记,从各类中分别随机选出一个样本作为该类簇的原型,从而组成了一个原型特征向量组,接着从样本集中随机挑选一个样本,计算其与原型向量组中每个向量的距离,并选取距离最小的原型向量所在的类簇作为它的划分结果,再与真实类标比较。
若划分结果正确,则对应原型向量向这个样本靠近一些
若划分结果不正确,则对应原型向量向这个样本远离一些
讲 p 5 p_5 p5更新为 p ′ p' p′后,不断重复上述过程。
现在可以看出K-Means与LVQ都试图以类中心作为原型指导聚类,高斯混合聚类(Gaussian Mixed Model,GMM)则采用高斯分布来描述原型。现假设每个类簇中的样本都服从一个多维高斯分布,那么空间中的样本可以看作由k个多维高斯分布混合而成。
对于多维高斯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如下所示:
其中u表示均值向量,∑表示协方差矩阵,可以看出一个多维高斯分布完全由这两个参数所确定。接着定义高斯混合分布为:
α称为混合系数 ∑ i = 1 k α i = 1 \sum_{i=1}^k{\alpha_i}=1 ∑i=1kαi=1,这样空间中样本的采集过程则可以抽象为:(1)先选择一个类簇(高斯分布),(2)再根据对应高斯分布的密度函数进行采样
此时只需要选择 P M P_M PM最大时的类簇并将该样本划分到其中,看到这里很容易发现:这和贝叶斯分类不是神似吗,都是通过贝叶斯公式展开,然后计算类先验概率和类条件概率。但遗憾的是:这里没有真实类标信息,对于类条件概率,并不能像贝叶斯分类那样通过最大似然法美好地计算出来,因为这里的样本可能属于所有的类簇,这里的似然函数变为:
可以看出:简单的最大似然法根本无法求出所有的参数,这样 P M P_M PM也就没法计算。但是可以通过使用EM算法进行迭代优化求解,首先对高斯分布的参数及混合系数进行随机初始化,计算出各个 P M P_M PM(即 γ j i \gamma _{ji} γji,第i个样本属于j类),再最大化似然函数(即LL(D)分别对α、u和∑求偏导 ),对参数进行迭代更新。
高斯混合聚类的算法流程如下图所示:
不断重复上述过程。
高斯混合模型与K均值算法的相同点是:
而它相比于K 均值算法的优点是,可以给出一个样本属于某类的概率是多少;不仅仅可以用于聚类,还可以用于概率密度的估计;并且可以用于生成新的样本点。
密度聚类则是基于密度的聚类(density-based clustering),它从样本分布的角度来考察样本之间的可连接性,并基于可连接性(密度可达)不断拓展疆域(类簇)。其中最著名的便是DBSCAN算法。
简单来理解DBSCAN便是:找出一个核心对象所有密度可达的样本集合形成簇。首先从数据集中任选一个核心对象A,找出所有A密度可达的样本集合,将这些样本形成一个密度相连的类簇,直到所有的核心对象都遍历完。DBSCAN算法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第1-7行中,算法先根据给定的邻域参数找出所有核心对象;
然后在第10-24行中,以任一核心对象为出发点,找出由其密度可达的样本生成聚类簇,直到所有核心对象均被访问过为止.
层次聚类是一种基于树形结构的聚类方法,常用的是自底向上的结合策略(AGNES算法)。假设有N个待聚类的样本,其基本步骤是:
可以看出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计算两个类簇的相似度,这里有多种度量方法:
显然,最小距离由两个簇的最近样本决定,最大距离由两个簇的最远样本决定,而平均距离则由两个簇的所有样本共同决定。
层次聚类法的算法流程如下所示:
K最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分类算法,是一个理论上比较成熟的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机器学习算法之一。
KNN | K-Means |
---|---|
1.KNN是分类算法 2.属于监督学习 3.训练数据集是带label的数据 |
1.K-Means是聚类算法 2.属于非监督学习 3.训练数据集是无label的数据,是杂乱无章的,经过聚类后变得有序,先无序,后有序。 |
没有明显的前期训练过程,属于memory based learning | 有明显的前期训练过程 |
K的含义:一个样本x,对它进行分类,就从训练数据集中,在x附近找离它最近的K个数据点,这K个数据点,类别c占的个数最多,就把x的label设为c。 | K的含义:K是人工固定好的数字,假设数据集合可以分为K个蔟,那么就利用训练数据来训练出这K个分类。 |
相似点
都包含这样的过程,给定一个点,在数据集中找离它最近的点。即二者都用到了NN(Nears Neighbor)算法思想。
由于数据以及需求的多样性,没有一种算法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数据类型、数 据簇或应用场景,似乎每种情况都可能需要一种不同的评估方法或度量标准。例 如,K均值聚类可以用误差平方和来评估,但是基于密度的数据簇可能不是球形, 误差平方和则会失效。在许多情况下,判断聚类算法结果的好坏强烈依赖于主观 解释。尽管如此,聚类算法的评估还是必需的,它是聚类分析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之一。
聚类评估的任务是估计在数据集上进行聚类的可行性,以及聚类方法产生结 果的质量。这一过程又分为三个子任务。
估计聚类趋势。
这一步骤是检测数据分布中是否存在非随机的簇结构。如果数据是基本随机的,那么聚类的结果也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可以观察聚类误差是否随聚类类别数量的增加而单调变化,如果数据是基本随机的,即不存在非随机簇结构,那么聚类误差随聚类类别数量增加而变化的幅度应该较不显著,并且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K对应数据的真实簇数。
判定数据簇数。
确定聚类趋势之后,我们需要找到与真实数据分布最为吻合的簇数,据此判定聚类结果的质量。数据簇数的判定方法有很多,例如手肘法和Gap Statistic方 法。需要说明的是,用于评估的最佳数据簇数可能与程序输出的簇数是不同的。 例如,有些聚类算法可以自动地确定数据的簇数,但可能与我们通过其他方法确定的最优数据簇数有所差别。
测定聚类质量。
在无监督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考察簇的分离情况和簇的紧 凑情况来评估聚类的效果。定义评估指标可以展现面试者实际解决和分析问题的 能力。事实上测量指标可以有很多种,以下列出了几种常用的度量指标,更多的 指标可以阅读相关文献。
轮廓系数、均方根标准偏差、R方(R-Square)、改进的HubertΓ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