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思维(1):思考和深度思考总结

思考思维(1):思考和深度思考总结_第1张图片 

 

一、所谓思考:信息加工的过程


人脑是由万亿个细胞构成的:

在脑的内部的万亿个脑细胞中,约有1000亿个活跃的神经细胞位于大脑皮层和白质中。每个神经细胞与体内的1000-10000个其他的神经细胞交换着信息.每秒通过大脑的上百万个信号使得我们能够思考、感觉和运动,并能自动控制体内的所有神经细胞进程.

即思考是什么?:信息加工的过程。

思考的本质是不断自我循环提问的过程,总结规律和作出决策。不论是快思考就是通过已经总结过的规律和经验的运用。慢思考就是寻找新的规律来作出决策。

思考能力即思考力:取决于大小、方向、作用点。即认知能力、目标、关键点。

二、思考的分类:慢思考和快思考


人的大脑有两个系统,分别是感性的系统1和理性的系统2:

前者由边缘系统主导,后者由前额叶皮层主导。由于前额叶皮层形成时间远远晚于边缘系统,所以人类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系统1对人基因的影响远大于系统2。实验表明,人日常生活中99%甚至更多的时间都是系统1在起作用。

系统1反应快,耗能少,且处于默认启动状态,即快思考。

系统2反应慢,耗能多,且多数时候都在睡觉,即慢思考。

前者是猛张飞,后者是智诸葛。

三、思考的方法


人类将人之思维活动内在“程式”的运作方式,称之为:思考方法。如:

1.形象法——通过图像的静态或动态对意向进行的加工。它具有视感效应。

2.归纳法——是根据某一法则(概念、定理或公式)的推理与演算而进行的总结与综合。

3.逆向法——是对意向进行的反归纳,也是一种有效的逻辑推理。

4.移植法——在推理的过程中,加入新鲜的内容。

5.聚合法——对新旧的信息内容进行捏造、扭曲与同化。

6.水平法——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的聚合。

7.垂直法——单方面或某一角度进行的归纳。

8.发散法——根据已有的信息资料并沿着不同的方向对意向进行的推理与演算。

9.演绎法——顺应某一架构进行的归纳。如:按照一定的时间、路程、思想或观念来归纳等等。

四、思考的工具:归类、排序、推理、假设


多数人认为自己的思考能力不行,其实有90%都是因为「信息补偿量」不足。「信息补偿量」不足,要么放弃,要么我们就会选择一些可以轻松得到的信息(迷信、鸡汤、停于皮毛的方法)。

轻松去得到的信息,我们就习惯给自己简单的答案。习惯简单给自己答案,很多问题还是没法解决。

 

思考思维(1):思考和深度思考总结_第2张图片

绿色部分代表「已知信息」,红色部分是代表「未知信息」,通过思考工具,

1、归类:就是对已有信息进行分类。最简单的入门思考方式

思考思维(1):思考和深度思考总结_第3张图片

 

2、排序:也就是整理已有信息的顺序。需要综合考虑。 

思考思维(1):思考和深度思考总结_第4张图片

 

3、推理:根据已知信息推导出未知信息。高级的思考工具:工作A->价值B。

思考思维(1):思考和深度思考总结_第5张图片

4、假设:就是想象一些原本不存在的信息。极大补偿未知信息。

比如爱因斯坦在1905年6月的某一天,坐公交车去专利局上班时,路过伯尼尔钟楼时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假设:“如果公交车以光速移动,那么从车上看钟楼的指针会不会是静止的呢?”

这就是有关狭义相对论的假设。做出假设后,他本人做成了大量论据的支撑,20世纪也有太多物理学家或其它科学家也为此做了大量论证。比如1919年的日蚀证明,就证明了光也会发生扭曲。

 

五、思考的层次:浅度、中度、深度,智慧


思考思维(1):思考和深度思考总结_第6张图片

 

1、感知信息(浅度思考) 

你突然看到餐桌,放置了“苹果、香蕉、榴莲”等水果。你本人,和水果之间,就会建立“很想吃、黄颜色的、味道难闻”等感受,这就是感知信息,类似快思考。

2、认知信息(中度思考) Why的追问

虽然凭感知我们可以解决生活大多数问题,但很多问题还是没法解决的。

这时你就会对「感知信息」进行关于Why的追问,就会产生「认知信息」(知识)了。

比如你问:

“为什么苹果是甜的呢?为什么香蕉是黄颜色的呢?”答案是“机酸和糖的比例,叶黄素”等生物学上的知识。

 3、底层信息(深度思考) 

当「认知信息」变得太多怎么办?这就需要你动用「底层信息」,也就是启动深度思考能力了。

比如我们刚刚问到“为什么苹果是甜的呢?”

答案是“不同苹果内机酸和糖分的比例不一样”。

也是因为“果实受光合作用,淀粉逐渐转化成糖分,而同时单宁酸和有机酸被限定了,抑制了酸和涩的感觉。”

于是人类会想到一个捷近,“为什么不直接问一次,事物产生的终究原因呢?”

“为什么苹果是甜的?”是因为苹果这个物种的进化所导致。

“它需要让自己变甜,这样才可能让动物吃掉果肉,吐掉果核,从而帮助苹果把种子播种到其它地方。”

「底层信息」的好处在于,它绕开了复杂冗余的信息。直接到达“第一因”,亚里士多德叫做”第一性原理”。

 4、智慧思考

六、深度思考: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是指事物最基本的运行规矩,是事物运行的“元起点”,是一切问题的“元问题”。我们可以称之为“本质的本质”。第一性原理是深度思考的最终追求,它即是深度思考的起点,也是深度思考的终点。那如何才能找到第一性原理?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不断质疑和推翻问题的前提条件与假设。

总结:通过反复思考不断接近问题的本质,思考现象背后的原理

为什么说是“不断逼近”呢?

因为深度思考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做到在第一次对某问题进行思考时就触其本质,但却可以在一次次的自我追问与深度思考后,越来越接近它的本质,直到有一天终于触及那个本质,并将它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来。

比如“自由”是什么?清晰说出它的本质可不仅靠一次深度思考就能做到的。

如果将这个定义具体化,可以看到它有如下5方面的表现。

1、精准的用词和打比方

著名的商业咨询顾问刘润曾说“所谓洞察本质,就是会打比方。”

只有在洞察事物的本质后,才会联系到大家所熟知的事物,从而打出精妙的比方。

比如,刘润老师在文中举例,小米生态链的负责人刘德跟他说“小米生态链中为什么会有很多既不‘高科技’也不‘智能’的产品,原因是这些生意对于小米而言是‘烤红薯’生意。小米发展到今天,已经有3亿用户,其中2.5亿是活跃用户,他们除了需要小米手机、充电宝、手环等科技产品外,也需要毛巾、床垫等高品质日用品。所以与其让这些流量白白耗散掉,不如利用这些流量来转化一些营业额。就像一个火热的炉子,它的热气散就散了,不如借助余热顺便来烤一些红薯。”这个“烤红薯生意”,就是因为洞察了这种生意的本质,而这无疑就是深度思考的结果。

 2、对各种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有清晰的理解和表述

喜欢深度思考的人常会痴迷于一些重要概念的定义。

比如:“什么是爱?”

佛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中给“爱”这个概念下了定义,“真正的爱是要唤起对方的生命力,也就是要丰富别人的。”像这样对概念的清晰理解与表述,绝对是经过很多次“深度思考”才能得到的。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对爱的定义则是”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

比如:“什么是幸福?”

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对“幸福”这个概念的定义也进行了多年的求索和深度思考。在他的幸福1.0版本中,他认为幸福就是生活满意度,包含有三个不同元素: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十年之后,他又提出了幸福2.0。此时,他将幸福定义为生命的丰盈和蓬勃,包含了五个元素:积极情绪、投入、意义、人际关系和成就。正如我之前所说,深度思考往往不是一次性的思考,更多时候它都是持续的思考状态。在这样持续的思考中,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直至触及。

然而,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阅历,没有看过足够的书,单单只凭“深度思考”怕也是无用。阅历、阅读和与人交流就像是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可以不断催化“深度思考”这个过程,帮助它一次次地发酵,最终走近问题的本质。

 3、“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刘未鹏在他的《暗时间》一书中写道,“看一个问题的解法,必然要看其解法所诞生的过程,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否则这个解法就只是一个问题的解法,记住了也无法推广。” 而相反,如果我们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们就能提炼出更具一般性的解决思路与原则,这种思路和原则就可以被迁移去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

举例来说,你看了一个电影,连连称好。我问你“好在哪里?”你说“很感人”。这个简单的回答显然是没有经过“深度思考”,这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4、比一般人有更多更深刻的自我觉知

常常深度思考的人,不论对概念还是问题都会有持续的思考。这种习惯也会迁移到对自己的探究之中,从而拥有更加深刻的自我觉知。

举例来说,你发现每次只要男朋友拒绝了你约会的要求,你都会非常生气,即使他的拒绝理由十分合理。这个时候如果能进行深度思考,也许你会发现,每次都生气的根本原因在于你有一个十分强烈的EGO(自我),这个强烈的EGO让你很难心平气和的接受拒绝。然后你继续思考,为什么自己会有如此强烈的EGO呢?这个问题很难马上就有答案,但随着思考的深入和在脑中长时间的停留,你最终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觉知。

 5、比一般人更能发现规律、趋势以及掩盖在趋势下不变的东西

看到一件事只想到一件事,看到一个问题只想到一个问题,而不是发现背后隐藏的规律,这样的人显然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七、深度思考比勤奋重要


我们从早就被告诫,学习工作要勤奋些,因而整天忙忙碌碌的,但这样是否一定会有效果?

机械地重复,毫无意义地忙碌,这是许多人的真实写照。他们坚信,只有勤奋才能让自己过上好生活!可结果呢?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单纯地卖力工作并不能如预期的那样给自己带来想象中的生活,甚至还会使处境更糟糕。

一向习惯于忙碌的人,即使任劳任怨、技术熟练,他们也只能成为工作所需要的“人手”,而不是“人才”。因为他们只会用手操作,按照所熟悉的流程按部就班地去做,却从来没想过要用头脑进行工作。

要聪明,不要拼命。不仅要卖力地工作,更要巧妙地工作。每一个想成为“人才”者,都要努力做到:用脑去想,用心去做,更有技巧,更有深度地工作。

当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要学会刨根掘底。之所以产生问题,一定是有原因的,并且原因不止一个。很多问题的原因,往往都是隐藏在纷繁复杂的表现后面的。因此对问题的前因后果,要用心琢磨,深入思考,要争取从百般头绪、纠缠中,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面对各种疑难问题,应从最小处着眼,细处入手,找到最恰当的办法措施,从而化难为易,真正解决问题。

在工作中,要想解决重重问题,取得好的成绩,必须得深思熟虑。因此,做每一件事情都要用心,争取一次把问题解决掉。例如,面对一台出了故障的机器,如果只是随便检修一下,能使其正常运转就算完事儿了,就是思维表象化的表现。而如果能对机器来一次全面的清查,把所有的隐患都统统清除掉,就是进行了深入思考。考虑得深入一些,争取把事情一次做对,将节省重做的时间、精力,因而将产生最大的效益,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

唯有步步深入地想问题,才能触及问题的根本。要在实践中多思考、多摸索,找出解决问题的良策,并对之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在遇到表相不同但性质类似的问题时,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将其解决。

不能深刻思考的原因之一是知识单薄,见识短浅。对于各种问题的思考往往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所以不但要掌握本行业的知识,还要尽量掌握些行业之外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面对问题,思想考量与归纳总结起来才会在行在理,得心应手。

不能深刻思考的原因还在于,无法形成专注力。对于一个问题,很多人往往是只思考了几分钟就已经觉得很烦了,于是就此让思考停在了浅层。

要想进行深入思考,得让问题在脑子里多“浸泡”,散步的时候、等公交的时候、上卫生间的时候……都可以拿出来想一想。要充分利用各种时间思考,你的思考时间比别人长,自然获胜的把握也会大一些。

如今时下,信息爆炸,人们每天都忙着看手机、上网,自认为所获颇丰,却从来没有进行过深入思考。很多人就此迷失了,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在浑浑噩噩中按部就班着。人的大脑是非常活跃也很有惰性的,如果你不给它安排一些思考任务,它就会慢慢消沉下去,不再做任何的思考,进而会变得越来越迟钝。人的思维一旦变得懒惰起来,整个人就会变得肤浅,遇事浅尝辄止,导致事情没进展,从而导致身心焦躁难安。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进行深度思考,给予大脑当头一棒,迫使其清醒过来。

正在努力打拼的你,千万别陷入“瞎忙的迷宫”,应让自己变得聪明。要学会用心去工作,用积极的思考发现问题,用深度思考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忙得有效率。

八、如何进行深度思考?


 1、 向自己发问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让我们无限的探究下去,从而帮我们形成长期的、一贯的思考路径。所以,深度思考的关键就在于向自己发问,而且常常不是只问一个问题就结束,而是持续的问下去。

比如:当你要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你可以先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然后再一层一层地问下去。

 2、 情绪的无纷扰

我们只能在水面平静的时候才看得清上面的倒影,也只能在情绪无纷扰的时候才能看得清问题的本质。所有在情绪中做出的决定都不会是高品质的决定,这是因为情绪会干扰认知。正念静心以及对情绪运行机制的了解和学习,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情绪。(幸福研习社中来自陈克老师的情绪课以及谷兰老师的情绪静心课,都可以帮到您。)

 3、 思考要有持续性和开放性

对于复杂问题,我们往往无法在一次深度思考中完成;相反,我们需要在思考中不断地接纳各种输入,包括自己的阅历、阅读以及与人的交流,然后再思考,再接纳输入,直到最后洞察本质。修炼我们的内在人格的稳定性,就是对开放性的最好支持。

从昨天到今天中午,我与几位朋友分别进行了深度对话,帮助他们进行了比较深入地自我认知。其实这也是“深度思考”能力的一种现实转化。 

“深度思考”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自我训练逐步养成。但一旦养成习惯,就不会觉得辛苦,反能成为乐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思维,认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