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WEB【三层架构】

如需温习上一节的内容,请点击下方链接进行跳转:

javaweb之文件上传与富文本编辑器_云彩123的博客-CSDN博客目录一、web文件上传与下载1、概述:2、原理:3、实现方式:4、SmartUpload组件使用:二、富文本编辑器1、概述:2、常用的富文本编辑器:3、CKeditor的使用步骤:如需温习上一节的内容,请点击下方链接:javaweb之application&javabean封装_云彩123的博客-CSDN博客目录一、application1、概述:2、常用方法:3、经典案例:application实现统计网站访客4、application对象常用的方法https://blog.csdn.net/m0_64522859/article/details/124089762


目录

一、什么是三层:

Etytity在三层架构中的作用:

他们三者是如何联系的?

二、为什么使用三层?

三、与两层的区别??

1.Javaweb经历了三个时期

2.JavaWeb经典三层框架

软件分层模式


一、什么是三层:

UI(表现层): 主要是指与用户交互的界面。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和显示处理后用户需要的数据。

BLL:(业务逻辑层): UI层和DAL层之间的桥梁。实现业务逻辑。业务逻辑具体包含:验证、计算、业务规则等等。

DAL:(数据访问层): 与数据库打交道。主要实现对数据的增、删、改、查。将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提交给业务层,同时将业务层处理的数据保存到数据库。(当然这些操作都是基于UI层的。用户的需求反映给界面(UI),UI反映给BLL,BLL反映给DAL,DAL进行数据的操作,操作后再一一返回,直到将用户所需数据反馈给用户)

JavaWEB【三层架构】_第1张图片

每一层都各负其责,那么该如何将三层联系起来呢?

1、单项引用(见下图)

2、这时候实体层(Entity)来了。(注:当然,实体层的作用不止这些)

Entity(实体层):它不属于三层中的任何一层,但是它是必不可少的一层。

Etytity在三层架构中的作用:

  • 1、实现面向对象思想中的"封装";
  • 2、贯穿于三层,在三层之间传递数据;(注:确切的说实体层贯穿于三层之间,来连接三层)
  • 3、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这样理解:每张数据表对应一个实体,即每个数据表中的字段对应实体中的属性(注:当然,事实上不是这样。为什么?1>,可能我们需要的实体在数据表对应的实体中并不存在;2>,我们完全可以将所有数据表中的所有字段都放在一个实体里)
  • 4、每一层(UI—>BLL—>DAL)之间的数据传递(单向)是靠变量或实体作为参数来传递的,这样就构造了三层之间的联系,完成了功能的实现。

但是对于大量的数据来说,用变量做参数有些复杂,因为参数量太多,容易搞混。比如:我要把员工信息传递到下层,信息包括:员工号、姓名、年龄、性别、工资....用变量做参数的话,那么我们的方法中的参数就会很多,极有可能在使用时,将参数匹配搞混。这时候,如果用实体做参数,就会很方便,不用考虑参数匹配的问题,用到实体中哪个属性拿来直接用就可以,很方便。这样做也提高了效率。

注:这里为什么说可以暂时理解为每个数据表对应一个实体??答:大家都知道,我们做系统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服务,用户可不关心你的系统后台是怎么工作的,用户只关心软件是不是好用,界面是不是符合自己心意。用户在界面上轻松的增、删、改、查,那么数据库中也要有相应的增、删、改、查,而增删改查具体操作对象就是数据库中的数据,说白了就是表中的字段。所以,将每个数据表作为一个实体类,实体类封装的属性对应到表中的字段,这样的话,实体在贯穿于三层之间时,就可以实现增删改查数据了)

综上所述:三层及实体层之间的依赖关系:

JavaWEB【三层架构】_第2张图片

思想来源于生活:

JavaWEB【三层架构】_第3张图片

服务员:只管接待客人;

厨师:只管做客人点的菜;

采购员:只管按客人点菜的要求采购食材;

他们各负其职,服务员不用了解厨师如何做菜,不用了解采购员如何采购食材;厨师不用知道服务员接待了哪位客人,不用知道采购员如何采购食材;同样,采购员不用知道服务员接待了哪位客人,不用知道厨师如何做菜。

他们三者是如何联系的?

比如:厨师会做:炒茄子、炒鸡蛋、炒面——此时构建三个方法( cookEggplant()、cookEgg()、cookNoodle())

顾客直接和服务员打交道,顾客和服务员(UI层)说:我要一个炒茄子,而服务员不负责炒茄子,她就把请求往上递交,传递给厨师(BLL层),厨师需要茄子,就把请求往上递交,传递给采购员(DAL层),采购员从仓库里取来茄子传回给厨师,厨师响应cookEggplant()方法,做好炒茄子后,又传回给服务员,服务员把茄子呈现给顾客。

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操作。

在此过程中,茄子作为参数在三层中传递,如果顾客点炒鸡蛋,则鸡蛋作为参数(这是变量做参数)。如果,用户增加需求,我们还得在方法中添加参数,一个方法添加一个,一个方法设计到三层;何况实际中并不止设计到一个方法的更改。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茄子、鸡蛋、面条作为属性定义到顾客实体中,一旦顾客增加了炒鸡蛋需求,直接把鸡蛋属性拿出来用即可,不用再去考虑去每层的方法中添加参数了,更不用考虑参数的匹配问题。

这样讲,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可以明白。(待会实例解释吧)


二、为什么使用三层?

使用三层架构的目的:解耦!!!

同样拿上面饭店的例子来讲:

(1)服务员(UI层)请假——另找服务员;厨师(BLL层)辞职——招聘另一个厨师;采购员(DAL)辞职——招聘另一个采购员; (2)顾客反映:

  • 1、你们店服务态度不好——服务员的问题。开除服务员;
  • 2、你们店菜里有虫子——厨师的问题。换厨师;

任何一层发生变化都不会影响到另外一层!!!


三、与两层的区别??

两层:

JavaWEB【三层架构】_第4张图片

(当任何一个地方发生变化时,都需要重新开发整个系统。"多层"放在一层,分工不明确耦合度高——难以适应需求变化,可维护性低、可扩展性低)

三层:

(发生在哪一层的变化,只需更改该层,不需要更改整个系统。层次清晰,分工明确,每层之间耦合度低——提高了效率,适应需求变化,可维护性高,可扩展性高)

综上,三层架构的优势:

  • 1,结构清晰、耦合度低
  • 2,可维护性高,可扩展性高
  • 3,利于开发任务同步进行, 容易适应需求变化

三层架构的优劣势:

  • 1、降低了系统的性能。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采用分层式结构,很多业务可以直接造访数据库,以此获取相应的数据,如今却必须通过中间层来完成。
  • 2、有时会导致级联的修改。这种修改尤其体现在自上而下的方向。如果在表示层中需要增加一个功能,为保证其设计符合分层式结构,可能需要在相应的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中都增加相应的代码
  • 3、增加了代码量,增加了工作量

1.Javaweb经历了三个时期

①JSP Model1第一代

JSP Model1是JavaWeb早期的模型,它适合小型Web项目,开发成本低!Model1第一代时期,服务器端只有JSP页面,所有的操作都在JSP页面中,连访问数据库的API也在JSP页面中完成。也就是说,所有的东西都耦合在一起,对后期的维护和扩展极为不利。

JavaWEB【三层架构】_第5张图片

②JSP Model1第二代

JSP Model1第二代有所改进,把业务逻辑的内容放到了JavaBean中,而JSP页面负责显示以及请求调度的工作。虽然第二代比第一代好了些,但还让JSP做了过多的工作,JSP中把视图工作和请求调度(控制器)的工作耦合在一起了。

JavaWEB【三层架构】_第6张图片

③JSP Model2

JSP Model2模式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MVC完整的结构了。

·JSP:视图层,用来与用户打交道。负责接收用来的数据,以及显示数据给用户;

·Servlet:控制层,负责找到合适的模型对象来处理业务逻辑,转发到合适的视图;

JavaBean:模型层,完成具体的业务工作,例如:开启、转账等。

JavaWEB【三层架构】_第7张图片

这就是javaweb经历的三个年代,JSP Model2适合多人合作开发大型的Web项目,各司其职,互不干涉,有利于开发中的分工,有利于组件的重用。但是,Web项目的开发难度加大,同时对开发人员的技术要求也提高了。

2.JavaWeb经典三层框架

我们常说的三层框架是由JavaWeb提出的,也就是说这是JavaWeb独有的!

所谓三层是表述层(WEB层)、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以及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WEB层:包含JSP和Servlet等与WEB相关的内容;

·业务层:业务层中不包含JavaWeb API,它只关心业务逻辑;

·数据层:封装了对数据库的访问细节;

  注意,在业务层中不能出现JavaWeb API,例如request、response等。也就是说,业务层代码是可重用的,甚至可以应用到非Web环境中。业务层的每个方法可以理解成一个万能,例如转账业务方法。业务层依赖数据层,而Web层依赖业务层!

JavaWEB【三层架构】_第8张图片


软件分层模式


1.为什么需要分层

 业务处理的代码与JSP代码混在一起,不易于阅读,不易于代码维护,采用三层软件设计架构后,软件系统在可扩展性和可复用性方面得到极大提高,

2.软件设计中的分层模式
分层模式是最常见的一种架构模式;甚至可以说分层模式是很多架构模式的基础。

3.分层
    ①分层模式是将解决方案的组件分隔不同的层中(分工合作,细化)
    ②每一层的组件应保持内聚性(部门之间常联系)
    ③每一层都应与其下面的各层保持松耦合


4.三层架构: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
    ①表示层:位于最外层 ( 最上层 ),使用户能够直接访问,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界面。在 Web 应用程      序中,表示层一般以 JSP 文件、HTML文件为主;

    ②业务逻辑层: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对业务逻辑处理的封装,在业务逻辑层中,通常会定义些接口,表示层通过调用业务逻辑层的接口实现各种操作,      如数据有效性的检验. 业务辑描述等相关功能,业务逻辑层经常放在 service 包或 biz 包下,btz 是英文 buslness 的缩写,意思是 '业务逻      辑";

    ③数据访问层:该层实现对数据的保存和读取操作。数据访问,可以访问关系数椐库、文件或 XML 文档等。数据访问层通常放在 dao 包下,DAO 是      英文 Data Access Object 的缩写,意思是 "数据访问对象 ";

5、解释“强内聚,松耦合”:

IT界有一句很著名的口号:强内聚、松耦合。

  即使是最初级的程序员,在常常的被教导中,他也了解了这句口号的含义:我们的程序要模块化,模块要完成明确的一组关联的服务功能,要求它的各部分是相关的、有机组合起来是完整体(外部程序来看黑盒子),模块的内部各成分之间相关联程度要尽可能高(强内聚);而模块与模块之间又要求是可分拆的、少依赖的(松耦合)。

  人们易于实现强内聚的模块,例如:一个函数实现一个独立的功能,这就是强内聚。

  人们不易实现松耦合,因为,孤独的模块毫无意义,只有模块间的相互协调地工作,才能实现系统的目的。而对于模块间的相互关系的设计,没有一定的经验是难以把握。耦合的强度依赖于:(1)一个模块对另一个模块的调用;(2)一个模块向另一个模块传递的数据量;(3)一个模块施加到另一个模块的控制的多少;(4)模块之间接口的复杂程度。等等。

  当然,“强内聚、松耦合”也是有矛盾的,如:内聚性越强,则要求的函数越多(每个函数只作一件“事”),这样,将它们组合成“大”的功能,也就越复杂,就不可能达到松耦合。因此,应在二者之间作出平衡与折衷的选择,这也体现程序员的水平。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系统是有层次的,即系统可以分为子系统,模块可分为子模块,“强内聚、松耦合”的“度”的把握,应结合系统的次层性来考虑,即通常应在层次性上作出折衷,如:模块内子程序(下一个层次上)应共享数据(有一定的耦合度),而减少全局变量能降低子程序性间的耦合性。

  面向对象的语言进一步强化了“强内聚、松耦合”,类的封装性既强调了相关内容(数据及其操作)的内聚,又强调了类的独立性和私密性。而类的继承性以及友元等,就是在松耦合的原则下规范了类之间的关联关系。类与类之间通常通过接口的契约实现服务提供者/服务请求者模式,这就是典型的松耦合。

  “强内聚、松耦合”对于程序编写分工、程序的可维护性以及测试都有重要的关系,如:从设计角度来看,在“强内聚、松耦合”的指导下进行的设计得到的程序模块,符合项目管理的WBS(工作分解结构)的要求,其相对独立的模块可以分配到具体的程序员进行开发,另外,程序编码外包也必须建立在这种原则的设计之下;从程序生命期角度来看,它有利于提高程序质量,特别是方便于程序的日后维护,即程序模块的相对独立性是可维护性的保证;再从测试角度来看,符合“强内聚、松耦合”的程序,易于对局部(模块)进行黑盒测试,也易于编写测试用的“桩”和“驱动”。

  “强内聚、松耦合”也是对组织结构的要求,项目组分为几个小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各小组的工作应是高度相关的,各小组之间的工作应尽量是较少相关或有明确的接口,从而减少沟通成本。其实,“强内聚、松耦合”是系统中应遵守的普遍原则,我们在许多领域都可以找到它的应用。

  “强内聚、松耦合”是我们不得不念的“三字经”,我们一定要念好它 

你可能感兴趣的:(Javaweb,eclipse,java,java-ee,架构,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