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N(K-NearestNeighbor)算法经常用来解决分类与回归问题, KNN算法的原理可以总结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通过数据之间的相似度进行分类。就是通过计算测试数据和已知数据之间的距离来进行分类。
如上图,四边形代表测试数据,原型表示已知数据,与测试数据最近的一个已知数据为红色的’whale’,所以对这个测试数据的预测值也为’whale’,这是取k值为一的情况,k表示要取最近的k个已知数据进行预测。k取大于一时则以占比较多的那类数据为预测结果,通常k值不等于一,容易产生过拟合的情况。
算法流程:
KNN算法的难点在于距离计算以及k值的确定
测试数据与训练数据的距离计算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用如曼哈顿距离,欧式距离,余弦距离等。在KNN算法中常使用的距离计算方式是欧式距离,计算公式如下
K值选择问题,李航博士的一书「统计学习方法」上所说:
选择较小的K值,就相当于用较小的领域中的训练实例进行预测,“学习”近似误差会减小,只有与输入实例较近或相似的训练实例才会对预测结果起作用,与此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学习”的估计误差会增大,换句话说,K值的减小就意味着整体模型变得复杂,容易发生过拟合;
选择较大的K值,就相当于用较大领域中的训练实例进行预测,其优点是可以减少学习的估计误差,但缺点是学习的近似误差会增大。这时候,与输入实例较远(不相似的)训练实例也会对预测器作用,使预测发生错误,且K值的增大就意味着整体的模型变得简单。
K=N(N为训练样本个数),则完全不足取,因为此时无论输入实例是什么,都只是简单的预测它属于在训练实例中最多的类,模型过于简单,忽略了训练实例中大量有用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K值一般取一个比较小的数值,例如采用交叉验证法(简单来说,就是把训练数据在分成两组:训练集和验证集)来选择最优的K值。
总结:
Iris也称鸢尾花卉数据集,是一类多重变量分析的数据集。数据集包含150个数据集,分为3类,每类50个数据,每个数据包含4个属性
iris以鸢尾花的特征作为数据来源,常用在分类操作中。该数据集由3种不同类型的鸢尾花的50个样本数据构成。其中的一个种类与另外两个种类是线性可分离的,后两个种类是非线性可分离的。
四个属性:
Sepal.Length(花萼长度),单位是cm;
Sepal.Width(花萼宽度),单位是cm;
Petal.Length(花瓣长度),单位是cm;
Petal.Width(花瓣宽度),单位是cm;
查看数据集: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if __name__=='__main__':
#鸢尾花数据集
datas = load_iris()
print(datas)
sklearn的其他数据集可见:
sklearn提供的自带的数据集 - nolonely - 博客园 (cnblogs.com)
iris = datasets.load_iris()
feature = iris['data']
target = iris['target']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feature, target,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2022)
# print(x_train)
knn = 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3)
train = knn.fit(x_train, y_train)
#print(knn)
y_pred = knn.predict(x_test)
y_true = y_test
print('模型的分类结果:', y_pred)
print('真实的分类结果:', y_true)
print(knn.score(x_test, y_test))
import sklearn.datasets as datasets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iris = datasets.load_iris()
feature = iris['data']
target = iris['target']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feature, target,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2022)#8:2划分数据集
# print(x_train)
knn = 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3)
train = knn.fit(x_train, y_train)
#print(knn)
y_pred = knn.predict(x_test)
y_true = y_test
print('模型的分类结果:', y_pred)
print('真实的分类结果:', y_true)
print(knn.score(x_test, y_test))
test1 = knn.predict([[6.6, 3.1, 4.7, 2.6]])#测试
print(test1)
在三个k值中k=20时分类效果最好
(可以使用交叉验证来求最佳的k值,参考博客:史上最全KNN_knn数据集 )
优点:
1.理论简单,容易实现,既可以分类也可以回归;
2.精度高,对异常值不敏感,几个异常值无关大碍;
3.新数据可以直接加入数据集而不必进行重新训练。
缺点:
1.分类计算量大时,内存开销大,必须保存全部数据集,即空间复杂度高;
2.无法给出基础结构信息,无法知晓平均实例样本与典型实例样本具有什么特征,即无法给出数据的内在含义(决策树),可解释性差;
3.对于稀疏数据集束手无策,要求样本数据平衡,否则预测偏差比较大。
4.只适用于监督学习,就标签表明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