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

3-传输层

文章目录

  • 3-传输层
    • 3.1-传输层服务
    • 3.2-多路复用和多路分用
      • 分用
      • 无连接分用
      • 面向连接的分用
    • 3.3-UDP
        • UDP校验和
    • 3.4-可靠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
      • 概述
      • rdt1.0
      • rdt2.0
      • rdt2.1
      • rdt2.2
      • rdt3.0
        • 性能分析
    • 3.5-流水线机制滑动窗口协议
      • 滑动窗口协议
      • GBN
        • 练习题
      • SR
    • 3.6-TCP
      • 3.6.1-概述
      • 3.6.2-TCP可靠数据传输
        • RTT和超时
        • 发送方事件
        • TCP重传示例
        • 快速重传机制
      • 3.6.3-TCP流量控制
      • 3.6.4-TCP连接管理
    • 3.7-拥塞控制原理
      • 3.7.1-拥塞的成因
        • 场景1-无限缓存
        • 场景2-缓存有限
        • 多跳网络
      • 3.7.2-拥塞的方法
    • 3.8-TCP拥塞控制
      • 慢启动SlowStart
      • Threshold变量
      • Loss事件处理
      • TCP拥塞控制算法

本节内容:

  • 理解基本理论、基本机制

    • 多路复用、多路分用
    • 可靠数据传输
    • 流量控制
    • 拥塞控制
  • 掌握Internet传输层协议

    • UDP:无连接传输服务
    • TCP:面向连接的传输服务
    • TCP拥塞控制

3.1-传输层服务

计算机网络MOOC_301_传输层概述.pdf

传输层协议为运行在不同Host上的进程提供了一种逻辑通信机制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1张图片

逻辑通信机制:两个进程仿佛是连接在一起的,不需要了解传输介质,物理距离,经过多少路由器等

端到端的传输层协议:

  • 发送方:将应用递交的消息分层Segments,并向下传输给网络层

  • 接收方:将接收方的segments组装成消息,上交给应用层

传输层与网络层区别

  • 网络层提供主机之间的逻辑通信机制

  • 传输层提供应用进程之间的逻辑通信机制

3.2-多路复用和多路分用

为什么要进行多路复用/多路分用?

如果某层下一个协议直接对应多个协议/实体,那么需要复用/分用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2张图片

如上图,主机2的P1和P2进程同时与1、3主机建立连接,那么需要正确地交付进程,这时候需要多路分用

多路分用:传输层依据头部信息将收到的Segment交给正确的Socket,即不同的进程

多路复用:在发送之前为每块数据封装上头部信息,交给网络层。

分用

主机接收IP数据报(datagram)

  • 每个数据报携带源IP、目的IP
  • 每个数据报携带传输层的段(segment)
  • 每个Segment携带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
  • 主机接收Segment后,传输层提前IP、端口,将segment导入对应socket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3张图片

无连接分用

  1. 利用端口号创建Socket
DatagramSocket mySocket1 = new DatagramSocket(99111);
DatagramSocket mySocket1 = new DatagramSocket(99222);
  1. UDP的Socket使用二元组标识(IP+port)

  2. 主机收到UDP段

    1. 检查段中目的端口号
    2. 将UDP段 导向 对应Socket
  3. 来自不同源的数据包被导向同一个Socket(只要目的IP+端口是一样的)

例:

创建一个6428端口的服务器Socket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4张图片

面向连接的分用

  1. TCP的Socket使用四元组标识
    1. 源IP、端口
    2. 目的IP、端口
  2. 接收端创建多个进程,相当于多个Socket用于区分连接

例:

多进程的服务器,假设你不仅在ping服务器,还使用http连接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5张图片

例:多线程web服务器:

进程创建多个线程,操作系统会自动创建并分配socket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6张图片

3.3-UDP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RFC 768]

特点

  • 基于Internet IP协议
  • 能够复用分用
  • 简单的错误校验功能(Checksum)

为什么需要在传输层检验:

  • 路由器转发过程中也可能出错
  • 链路层功能专一一点比较好

Best Effort服务:UDP段可能丢失、不按顺序到达

无连接

  • 不需要建立握手
  • 每个报文独立于其他段

UDP优点

  • 延迟少:无需建立连接,eg: DNS
  • 实现简单:无需维护连接状态
  • 头部开销小(8字节,TCP20字节)
  • 没有拥塞控制:上层应用可以更好的控制发送时间
  • 可以自己造轮子【doge】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7张图片

用途

  • 容忍丢失、速率敏感服务,如流媒体
  • DNS、SNMP

UDP上实现可靠数据传输

  • 应用层增加可靠性机制
  • 应用层增加错误恢复机制

UDP校验和

目的:检查UDP段在传输中是否发生错误

发送方计算校验和:

  • 将段分成 16-bit * n 个整数
  • 计算所有整数的和,进位移动后相加,按位取反,得到校验和
  • 将checksum放入对应字段

接收方计算校验和,并对比校验和,如果不相等就丢掉。(相等还有错误的概率比较小)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8张图片

3.4-可靠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

概述

什么是可靠:不错、不丢、不乱

为什么需要可靠数据传输协议(rdt):

  • 可靠数据传输对各层都很重要
  • 网络Top-10问题
  • 信道的不可靠特性决定了可靠数据传输协议的复杂性

服务角度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9张图片

实现角度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10张图片

接口

  • rdt_send:被上层应用调用,将数据交给rdt以发送给对方
  • udt_send:被rdt调用,在不可靠信道上向接收方传输数据(IP协议)
  • rdt_rcv:当数据包接收时调用
  • deliver_data:被rdt调用,向上层应用交付数据

程序就是状态机

利用状态机(Finite State Machine, FSM)刻画传输协议: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11张图片

rdt1.0

特点:

  • 底层信道完全可靠(理想结构)
  • 接收方和发送方的FSM独立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12张图片

发送方直接发,接收方直接收就行了

rdt2.0

特点:

  • 信道会产生位错误
  • 差错检验
  • ACK/NAK
  • 重传

可以使用校验和检测错误

  • 确认机制(Acknowledgements, ACK):接收方告诉发送方正确收到
  • NAK:接收方告诉发送方数据包发生了错误
  • 发送方收到NAK后,重传分组

基于此协议的rdt协议称为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协议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13张图片

发送方每次发送一个数据包都需要等待接收端确认信号,这称为停等协议

缺陷:

  • 如果NAK/ACK自己错了怎么办?

rdt2.1

如果NAK/ACK自己错了怎么办?

  • 为ACK/NAK增加校验和(如hamming码
  • 增加额外的控制消息
  • 重传
  • 产生重复分组

如何解决重复分组问题?

  • 序列号(Sequence Number):发送方给每个分组增加一个序列号
  • 接收方丢弃重复分组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14张图片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15张图片

rdt2.2

无NAK消息协议:只使用ACK

  • 接收方告知最后一个正确分组
  • ACK消息中加入正确分组的序列号
  • 发送方接收到重复ACK的消息后,相当于收到NAK,重传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16张图片

rdt3.0

特点:

  • 信道可能错误、丢失,校验和也会错误
  • 增加定时器

解决方法:发送方等待一段时间,如果没收到反馈,那么重传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17张图片

性能分析

rdt能正确工作,但性能不好

eg: 1Gbps链路,15ms端到端传播延迟,1KB分组

T t r a n s m i t = L R = 8   k b / p k t 1 0 9   b / s e c = 8 m s T_{transmit} = \frac{L}{R} = \frac{8\ kb/pkt}{10^9\ b/ sec} = 8 ms Ttransmit=RL=109 b/sec8 kb/pkt=8ms
发送方利用率:发送方发送时间百分比
U s e n d e r = L / R R T T + L / R = 0.00027 U_{sender} = \frac{L / R}{RTT + L/R} = 0.00027 Usender=RTT+L/RL/R=0.00027
即,在1Gbps链路上,每30ms才能发送一个分组,即 33   K B / s e c 33\ KB/sec 33 KB/sec, 说明网络协议限制了物理资源的利用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18张图片

3.5-流水线机制滑动窗口协议

流水线机制:一次发3个,或者一次发5个,可以提高效率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19张图片

实现流水线协议:

  • 更大的序列号范围
  • 更大的存储空间用来缓存分组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20张图片

滑动窗口协议

滑动窗口协议:Sliding-window protocol

窗口:允许使用的序列号范围,尺寸为N,表示最多能等待确认N个消息

滑动窗口:随着协议的运行,窗口在序列号课件向前滑动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21张图片

GBN

Go-Back_N协议:

发送方:

  • 假定序列号有 k-bit,空间 2 n 2^n 2n

  • 窗口尺寸N,最多允许N个分组未确认【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22张图片

  • ACK:确认序列号 1-n 的分组均已被正确接收

  • 为未确认的分组设置定时器

  • 超时:重传序列号大于等于N,还未收到ACK消息

  • 发送方扩展FSM【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23张图片

接收方:

  • 没有缓存
  • ACK:简单发送最高序列号的正确分组的ACK
  • 乱序到达的分组:
    1. 直接丢弃(没有缓存)
    2. 重新确认整理好最大的、按序到达的分组

eg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24张图片

练习题

数据链路层采用 GBN 协议,发送方已经发送了编号为0~7的帧。当计时器超时时,若发送方只收到0、2、3号帧的确认,则发送方需要重发的帧数是多少?分别是那几个帧?

解:3号表示0-3号都接收了,4567没有接收,需要重发:4、5、6、7

SR

GBN缺陷:重传时会重传很多数据包,导致不必要的开支

Selective Repeat协议:

  • 接收方对每个分组单独确认,设置缓存机制,可以接收乱序到达的分组
  • 发送方只重传没收到的ACK分组
    • 为每个分组设置定时器
  • 发送方窗口:
    • N个练习序列号
    • 已发送未确认的分组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25张图片

SR困境

序列号比较小,窗口比较大时,会发生错误,于是我们规定 N S + N R ≤ 2 k N_S+N_R\leq2^k NS+NR2k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26张图片

3.6-TCP

3.6.1-概述

特点

  1. 点对点,沿途路由器不会影响连接状态
  2. 可靠的、按序的字节流
  3. 流水线机制
    • tcp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机制设置窗口尺寸
  4. 缓存,连接双方都有缓存
  5. 全双工:同一连接中能传输双向字节流
  6. 面向连接
    • 通信双方在发送数据之前必须建立连接
    • 连接状态只在两端维护
    • 连接包括:双方主机缓存、连接状态变量、Socket
  7. 流量控制机制

TCP段结构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27张图片

序列号:segment中第一个字节编号,建立TCP连接时,双方随机选择序列号

ACKs:希望收到的下一个字节的序列号,

累计确认:该序列号之前的所有字节均被正确接收

TCP规范中没有规定如何处理乱序到达的Segment,需要自己实现,(手动@cs144)

3.6.2-TCP可靠数据传输

RTT和超时

设置定时器和超时时间:稍大于RTT。避免不必要的重传和丢失时反应过慢。

估计RTT:

SampleRTT: 测量从段发出到收到ACK的时间

ExtimatedRTT: 测量多个RTT,求平均值
R T T E s t i m a t e d = ( 1 − α ) ∗ R T T E s t i m a t e d + α ∗ R T T S a m p l e {RTT}_{Estimated} = (1-\alpha)*{RTT}_{Estimated} + \alpha*{RTT}_{Sample} RTTEstimated=(1α)RTTEstimated+αRTTSample
超时时间 = R T T E s t i m a t e d + 安全边界 {RTT}_{Estimated} + 安全边界 RTTEstimated+安全边界

RTT变化大,边界就变大

测量RTT变化值:
R T T d e v = ( 1 − β ) ∗ R T T D e v + β ∗ ∣ R T T S a m p l e − R T T E s t i m a t e d ∣ {RTT}_{dev} = (1-\beta)*{RTT}_{Dev} + \beta * |{RTT}_{Sample} - {RTT}_{Estimated}| RTTdev=(1β)RTTDev+βRTTSampleRTTEstimated
一般 β = 0.25 \beta = 0.25 β=0.25

超时时间:
T i m e o u t I n t e r v a l = R T T E s t i m a t e d + 4 ∗ R T T D E V TimeoutInterval = {RTT}_{Estimated} + 4*{RTT}_{DEV} TimeoutInterval=RTTEstimated+4RTTDEV

发送方事件

  • 从应用层收到数据
    1. 创建Segment
    2. 序列号
    3. 开启定时器
    4. 设置超时时间
  • 超时
    1. 重传引起超时的Segment
    2. 重启定时器
  • 收到ACK
    1. 确认此前未确认的Segment
    2. 更新SendBase
    3. 如果窗口还有未确认的分组,重启定时器

TCP重传示例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28张图片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29张图片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30张图片

快速重传机制

如果Sender收到对同一数据的3个ACK后,会假定该数据之后的段丢失,Sender会在定时器超时之前进行重传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31张图片

3.6.3-TCP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发送方不会发太多,避免淹没接收端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32张图片

Buffer中可用空间
= RecvWIndow
= RecvBuffer - [LastByteRecv - LastByteRead]

接收方在头部字段将RecvWindow告知发送方,发送方限制自己已发送未ACK数据量不超过RecvWindow尺寸。

如果RecvWindow = 0,发送方会发送很小的字段,避免死锁。

3.6.4-TCP连接管理

TCP传输数据之前需要建立连接

  1. 初始化TCP变量
  2. Client:连接发起者
  3. Server:等待用户连接请求

三次握手:

  1. SYN:客户机向服务器发送SYN段
  2. SYNACK:服务器收到SYN,答复SYNACK段,服务器分配缓存,告知客户端
  3. ACK:客户端收到SYNACK,反馈ACK段,可能包含数据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33张图片

3.7-拥塞控制原理

网络Top-10问题之一

拥塞(Congestion):发送主机太多以至于网络无 法处理,表现为路由器缓存溢出导致的分组丢失,以及路由器缓存排队导致的分组延迟过大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34张图片

3.7.1-拥塞的成因

场景1-无限缓存

假设有两个Sender和两个Receiver,一个无限缓存的路由器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35张图片

因为无限缓存,分组不会丢失,此时没有重传。

吞吐率随着 λ i n \lambda_{in} λin增大, λ o u t \lambda_{out} λout线性增长,直到达到最大throughput: c 2 \frac{c}{2} 2c

随着路由器中缓存增多,时延增长,快接近 c 2 \frac{c}{2} 2c时,时延快速增长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36张图片

场景2-缓存有限

此场景路由器有有限的buffer,Sender会重传分组

λ i n ′ \lambda^{\prime}_{in} λin表示重传的数据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37张图片

  • 情况a:Sender能够获知路由器buffer信息,空闲时才发, λ i n = λ o u t \lambda_{in} = \lambda_{out} λin=λout(理想goodput)
  • 情况b:丢失后重发 λ i n ′ > λ o u t \lambda_{in}^{\prime} > \lambda_{out} λin>λout
  • 情况c:分组丢失或定时器超时后重发, λ i n ′ \lambda_{in}^{\prime} λin变得更大,有效传输更低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38张图片

多跳网络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39张图片

分组丢失时位于传输上游的所有传输都被浪费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40张图片

3.7.2-拥塞的方法

端到端拥塞控制:

  • 网络层不需要显式地提供支持
  • 端系统通过观察loss、delay判断拥塞
  • TCP采用

网络辅助控制:

  • 路由器反馈网络拥塞信息
  • 简单的拥塞指示

ATM ABR拥塞控制

ABR:available bit rate

  • 弹性服务
  • 如果发送方路径 underloaded,使用可用带宽
  • 如果发送方路径拥塞,将发送速率降到最低

RM:resource management cells

  • 交换机设置RM cell位(网络辅助)
    • NI:rate 不允许增长
    • CI:拥塞指示
  • RM cell 由接收方返回给发送方
  • ER:速率字段
    • 拥塞交换机将ER设置得更低
    • 发送方获知路径支持最低速率
  • EFCI:拥塞交换机将其设为1
    • 若RM cell前面的data cell的EFCI,那么发送方在返回的RM cell中置为CI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41张图片

3.8-TCP拥塞控制

Sender限制发送速率:

拥塞变量:CongWIn >= LastByteSent - LastByteActed

$rate = \frac{CongWin}{RTT} $Bytes/Sec

感知网络拥塞:

Loss事件 = timeout 或者 3个重复ACK

发生 loss事件后发送方降低速率,加性增,乘性减(AIMD)

AIMD:逐渐增加发送速率,谨慎检测可用带宽,直到发送loss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42张图片

慢启动SlowStart

TCP建立时指数性增长,避免浪费网络资源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43张图片

初始速率虽然很慢,但是攀升速度快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44张图片

Threshold变量

用来将指数增长转变为线性增长

当CongWin得到Loss事件前值一半时设置为其一半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45张图片

以上方法比较保守,之后映入Series Reno变量

Loss事件处理

3个重复ACK:COngWin减半,线性增长

Timeout:CongWin设为1个MSS,指数增长直到达到Threshold

TCP拥塞控制算法

源码:https://github.com/torvalds/linux/blob/master/net/ipv4/tcp_cong.c

【计算机网络】3-传输层_第4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网络,tcp/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