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初始VUE
1.Vue2基础
2.本地应用
3.网络应用
3.1 axios的格式:
3.2 axios网络请求库
3.3 axios + vue
二、笔记——VUE2
01.认识Vue
02.Vue两大类模板语法
03.Vue数据绑定的2种方式
04.el与data的2种写法
05.MVVM模型
06.数据代理
06.1 Object.defineProperty方法
06.2 理解数据代理
06.3. Vue中的数据代理
07.事件处理
07.1 事件的基本使用
07.2 事件修饰符
07.3 键盘事件
08.计算属性
08.1 姓名案例——插值语法
08.2 姓名案例-methods
08.3 姓名案例-计算属性
08.4 姓名案例-计算属性简写
09.监视属性
09.1 天气案例
09.2 天气案例——监视属性
09.3 天气案例——深度监视属性
09.4 天气案例——监视属性简写
09.5 姓名案例——watch实现
10.绑定样式
10.1 绑定样式——绑定class样式(3种)
10.2 绑定样式——绑定style样式
11.条件渲染
12.列表渲染
12.1 基本列表
12.2 key的原理
12.3 列表过滤
12.4 列表排序
12.5 更新时的一个问题
12.6 Vue监测数据的原理—对象
12.7 模拟一个数据监测
12.8 Vue.set的使用
12.9 Vue监测数据的原理—数组
12.10 Vue监测数据总结
13.收集表单数据
14.过滤器(filter)
15.内置指令
15.1 v-text指令
15.2 v-html指令
15.3 v-cloak指令(没有值)
15.4 v-once指令
15.5 v-pre指令
16.自定义指令
16.1 自定义指令总结
17.生命周期
17.1 引出生命周期
--------------------------------------------------------继续整理ing
65.脚手架文件结构:
66.关于不同版本的Vue:
67.vue.config.js配置文件:
68.ref属性
69.配置项props
70.mixin(混入)
71.插件
71.scoped样式
72.组件化编码流程(通用)
73.总结TodoList案例
三、笔记——VUE3
黑马vue入门
《小黑记事本》
①.新增:生成列表结构(用v-for数组); 获取用户输入(v-model); 回车新增数据(v-on.enter)
②.删除:数据改变,绑定的元素也同步改变;事件的自定义参数;splice方法的作用
③.统计:基于数据的开发方式(v-text、length);v-text指令的作用
④.清空:点击清空所有信息(v-on、v-for(可省))
⑤.隐藏:没有数据时隐藏元素(v-show)
创建vue的三个要素:el(挂载点)、data(数据)、methods(方法)
v-text | 作用:设置标签的内容(textContent)。使用差值表达式{{...}}可替换指定内容 |
v-html | 作用:设置标签的innerHTML。内容中有html结构会被解析为标签;无论v-text指令是什么内容,都只会解析为文本。 |
v-on(基础) | 作用:元素绑定事件。指令可简写为@;事件名不需写on;绑定的方法定义在methods属性中。方法内部是通过this关键字访问定义在data中的数据。 补:事件绑定方法写成函数调用的形式,可传入自定义参数。定义方法时,需定义形参来接收传入的实参,事件后面跟上.修饰符可对事件进行限制。(事件修饰符有很多种,eg:.enter可限制触发的按键为回车) |
v-show | 作用:真假切换元素的显示状态。 原理:修改元素display,实现显示和隐藏。 内容最后都会解析为布尔值(true为显示,false为隐藏) |
v-if | 作用:真假切换元素的显示状态。 本质:操作dom元素来切换显示状态(与v-show的区别) (true,元素存在dom树中;false,元素从dom树中移除) |
v-bind (单向绑定) |
格式为v-bind:属性名=表达式,简写为:属性名=表达式 作用:为元素绑定属性,eg:src 需动态增删class时,建议用对象的方式。 |
v-for | 作用:根据数据生成列表结构 语法:(item,index) in 数据 经常和数组一起使用,也可结合其他指令一起使用。数组长度更新会同步到页面上(是响应式的) |
v-model (双向绑定,用于表单元素) |
作用:便捷设置和获取表单元素的值。 绑定的数据会和表单元素值相关联。 绑定的数据 <——>(双向绑定) 表单元素的值 |
和本地应用的区别:改变了数据来源。
①.axios.get(地址?key=value&key2=value2).then(function(response){},function(err){})
②.axios.post(地址,{key=value,key2=value2}.then(function(response){},function(err){})
axios中文网|axios API 中文文档 | axios
可以把this保存起来,回调函数中直接使用保存的this即可。
尚硅谷vue2+vue3全家桶
1.让Vue工作,必须创建一个Vue实例,且传入一个配置对象;
2.root容器里的代码依然符合html规范,混入了特殊的Vue语法而已;
3.root容器里的代码被称为【Vue模板】
4.Vue实例和容器是一一对应的;
5.真实开发中只有一个Vue实例,并且会配合着组件一起使用;
6.{{xxx}}中的xxx要写js表达式,且xxx可以自动读取到data中的所有属性;
7.一旦data中的数据发生改变,则页面中用到该数据的地方也会自动更新。
注意区分:js表达式 和 js代码(语句)
(1).js表达式:一个表达式会生成一个值,可放在任何一个需要值的地方;
eg:(1).a
(2).a+b
(3).demo(1)
(4).x === y ? 'a' : 'b'
(2).js代码(语句)
(1).if(){}
(2).for(){}
Vue.js 介绍 — Vue.js 中文文档
(1).插值语法:
功能:用于解析标签体内容。
写法:{{xxx}} 其中xxx是js表达式,可直接读取到data中的所有属性。
(2).指令语法:
功能:用于解析标签(包括:标签属性、标签体内容、绑定事件......)。
eg:v-bind:href="xxx" 或简写为 :href="xxx" 。其中xxx同样要写js表达式
注:Vue中有很多的指令,且形式都是:v-????
数据只能从data流向页面。
数据既可以从data流向页面,也可以从页面流向data。
注:①.双向绑定一般都用在表单类元素上(eg:input、select等)
②.v-model:value 因为v-model默认收集value值,所以可简写为v-model ,
(1).el的2种写法:
①.new Vue时,配置的el属性
new Vue({
el: '#root',//el的第(1)种写法
data: {
name: 'jack',
}
})
②.先创建Vue实例,后再通过vm.$mount('#root')指定el的值
const v = new Vue({
data: {
name: 'jack',
}
})
console.log(v)
v.$mount('#root') //el的第(2)种写法
(2).data的2种写法:
①.对象式:new Vue时,配置的data{ A : B }
new Vue({
el: '#root',
data: { //data的第(1)种写法:对象式
name: 'jack',
}
})
②.函数式(Vue所管理的函数)
//data的第(2)种写法:函数式(vue所管理的函数)
new Vue({
data() {
console.log('@@@', this) //此处的this是Vue实例对象
return {
name: 'hello'
}
}
})
注:Vue所管理的函数,一定不要写箭头函数。若写了箭头函数,则this不再是Vue实例,而是window的实例.
如何选择:目前哪种写法都可;之后学习到组件时,复用的data必须用函数式,否则会报错。
(1).M:模型(Model):data中的数据
(2).V:视图(View):模板代码
(3).VM:视图模型(ViewModel):Vue实例( eg:new Vue({...}) )
观察:
·data中所有的属性,都出现在了vm身上。
·vm身上所有的属性以及Vue原型上所有属性,在Vue模板中都可以直接使用。
语法:Object.defineProperty(obj, prop, descriptor)
参数:obj
要定义属性的对象。prop
要定义或修改的属性的名称。descriptor
要定义或修改的属性描述符。
返回值:被传递给函数的对象。
数据代理:通过一个对象对另一个对象中属性的操作(读/写)
Vue中的数据代理:通过vm对象来代理data对象中属性的操作(读/写)。
优点:更加方便的操作data中的数据。
基本原理
通过Object.defineProperty()把data对象中所有属性添加到vm上。为每一个添加到vm上的属性,都指定一个getter/setter。在getter/setter内部去操作(读/写)data中对应的属性。
名字:{{_data.name}}
地址:{{address}}
事件基本使用:
welcome to {{name}}
Vue中的事件修饰符:
回车 |
——> | enter |
删除 | ——> | delete(捕获“删除”和“退格”键) |
退出 | ——> | esc |
空格 | ——> | space |
换行 | ——> | tab (特殊按键之一,必须配合keydown使用) |
上 | ——> | up |
下 | ——> | down |
左 | ——> | left |
右 | ——> | right |
(1).配合keyup使用时:按下修饰键的同时,再按下其他键,随后释放其他键,事件才能被触发
(2).配合keydown使用时:正常触发事件。
姓:
名:
全名: {{fname.slice(0,2)}}-{{lname}}
姓:
名:
全名:{{fullname()}}
计算属性:
1.定义:要用的属性不存在,通过已有的属性计算得来的。
2.原理:借助了Object.defineproperty方法提供的getter和setter
3.get函数什么时候执行?
(1).初次读取时会执行一次(因为有缓存机制,所以再读取就不调用。)
(2).当依赖的数据发生改变时会被再次调用
4.优势:与methods实现相比,内部有缓存机制(可复用),效率更高,调试方便
5.注:
(1).计算属性最终会出现在vm上,直接读取使用即可。
(2).若计算属性要被修改,则必须写set函数去响应修改,且set中要引起计算时的数据发生改变。
姓:
名:
全名:{{fullName}}
简写(只有在不考虑set的前提下才能使用简写):
姓:
名:
全名:{{fullName}}
Today is a {{info}} day
监视属性watch:
Today is a {{info}} day
深度监视:
(1).Vue中的watch默认不监测对象内部值的改变(一层)。
(2).配置deep:true可监测对象内部值改变(多层)。
Today is a {{info}} day
a的值为:{{numbers.a}}
b的值为:{{numbers.b}}
Today is a {{info}} day
computed和watch之间的区别:
1.computed能完成的功能,watch都可以完成。
2.watch能完成的功能,computed不一定能完成。(eg:watch可以进行异步操作。)
姓:
名:
全名:{{fullName}}
写法:class="xxx" 其中xxx可以是字符串、数组、对象。
①.字符串写法,适用于:样式的类名不确定,需要动态指定。
②.数组写法,适用于:要绑定的样式个数不确定、名字也不确定。
③.对象写法,适用于:要绑定的样式个数确定、名字也确定,但是要动态决定用不用
{{name}}
{{name}}
{{name}}
写法:(其中的key不能乱写,需要存在的属性)
①.对象写法, :style="{fontSize : xxx}" ,其中xxx是动态值。
②.数组写法, :style="[a,b]" ,其中a、b是样式对象。
{{name}}
{{name}}
v-if | v-show | |
写法 | (1).v-if="表达式 " (2).v-else-if="表达式 " (3).v-else="表达式 " |
v-show="表达式" |
特点 | 不展示DOM元素,直接被移除。 | 不展示DOM元素,不移除,仅仅是使用样式隐藏。 |
适用于 | 切换频率较低的场景。 | 切换频率较高的场景。 |
注 | v-if可以和 :v-else-if、v-else一起使用。 | 使用v-if时,元素可能无法获取到;但使用v-show时,一定可以获取到元素。 |
当前的n值是:{{n}}
Hello
NN
COOL!
v-for指令
语法:v-for="(item,index) in xxx" :key="yyy"
用于展示列表数据。可遍历:数组、对象、字符串(用得少)、指定次数(用得少)
人员列表(遍历数组)
-
{{p.name}}--{{p.age}}---{{index}}
汽车信息(遍历对象)
-
{{k}}--{{val}}
测试遍历字符串(用得少)
-
{{index}}--{{string}}
遍历指定次数(用得少)
-
{{index}}--{{number}}
key是虚拟DOM对象的标识,当数据发生变化时,Vue会根据【新数据】生成【新的虚拟DOM】,随后Vue进行【新虚拟DON】与【旧虚拟DOM】的差异比较,比较规则如下:
人员列表(遍历数组)
-
{{p.name}}--{{p.age}}---{{index}}
filter()方法:创建一个新数组,新数组中的元素是通过检查指定数组中符合条件的所有元素
人员列表
-
{{p.name}}--{{p.age}}---{{p.sex}}
人员列表
-
{{p.name}}--{{p.age}}---{{p.sex}}
人员列表
-
{{p.name}}--{{p.age}}---{{p.sex}}
学校名称:{{name}}
学校地址:{{address}}
学校名称:{{school.name}}
学校地址:{{school.address}}
学校面积:{{school.area}}
学生信息
姓名:{{student.name}}
性别:{{student.sex}}
年龄:真实{{student.age.rAge}},对外{{student.age.sAge}}
-
{{f.name}}--{{f.age}}
学生信息
姓名:{{student.name}}
性别:{{student.sex}}
爱好:{{student.hobby}}
年龄:真实{{student.age.rAge}},对外{{student.age.sAge}}
-
{{f.name}}--{{f.age}}
Vue监视数据的原理:
1.vue会监视data中所有层次的数据。
2.如何监测对象中的数据?
通过setter实现监视,且要在new Vue时就传入要监测的数据。
(1).对象中后追加的属性,Vue默认不做响应式处理
(2).如需给后添加的属性做响应式,请使用如下API:
Vue.set(target, propertyName/index, value) 或
vm.$set(target, propertyName/index, value) 或
3.如何监测数组中的数据?
通过包裹数组更新元素的方法实现,本质就是做了两件事:
(1).调用原生对应的方法对数组进行更新。
(2).重新解析模板,进而更新页面。
4.在Vue修改数组中的某个元素一定要用如下方法:
(1).使用这些API:push()、pop()、shift()、unshift()、splice()、sort()、reverse()
(2).Vue.set()或vm.$set()
注:Vue.set() 和 vm.$set() 不能给vm 或 vm的根数据对象(即:vm._data) 添加属性!
学生信息
姓名:{{student.name}}
爱好:{{student.hobby}}
年龄:{{student.age}}
性别:{{student.sex}}
-
{{h}}
-
{{f.name}}--{{f.age}}
注:v-model的三个修饰符:
lazy:失去焦点再收集数据
number:输入字符串转为有效的数字
trim:输入首尾空格过滤
定义:对要显示的数据进行特定格式化后再显示(适用于一些简单逻辑的处理)。
语法:
注:1.过滤器也可以接收额外参数、多个过滤器也可以串联。
2.并没有改变原本的数据,是产生新的对应的数据。
显示格式化后的时间
现在是:{{time}}
(计算属性)现在是:{{fmtTime}}
(methods)现在是:{{getFmtTime()}}
(过滤器)现在是:{{time|timeFormater}}
(过滤器实现传参)现在是:{{time|timeFormater('YYYY-MM-DD')|mySlice}}
{{msg | mySlice}}
学过的指令:
v-bind : 单向绑定解析表达式,可简写为:xxx
v-model : 双向数据绑定
v-for : 遍历数组/对象/字符串
v-on : 绑定事件监听,可简写为@
v-if : 条件渲染(动态控制节点是否存在)
v-else : 条件渲染(动态控制节点是否存在)
v-show : 条件渲染(动态控制节点是否展示)
本节课的 v-text指令:
1.作用:向其所在的节点中渲染文本内容。
2.与插值语法的区别:v-text会替换掉节点中的内容,{{xxx}}插值语法则不会。
你好,{{name}}
你好
本节课的 v-text指令:
1.作用:向其所在的节点中渲染文本内容。
2.与插值语法的区别:v-text会替换掉节点中的内容,{{xxx}}插值语法则不会。
你好,{{name}}
你好
1.作用:向指定节点中渲染包含html结构的内容。
2.与插值语法的区别:
3.严重注意:v-html有安全性问题!!
你好,{{name}}
本质:是一个特殊属性,Vue实例创建完毕并接管容器后,会删除v-cloak属性。
用css配合v-cloak可以解决网速慢时页面展示出不该展示的{{xxxxx}}插值语法等内容的问题。
你好,{{name}}
初始化的n值是:{{n}}
当前的n值是:{{n}}
1.跳过其所在节点的编译过程。
2.可利用它跳过:没有使用指令语法、没有使用插值语法的节点。会加快编译。
3.用这个方法可以提速。
Vue其实很简单
当前的n值是:{{n}}
需求1:定义一个v-big指令,和v-text功能类似,但会把绑定的数值放大十倍。
需求2:定义一个v-fbind指令,和v-bing功能类似,但可以让其所绑定的input元素默认获取焦
//需求1:定义一个v-big指令,和v-text功能类似,但会把绑定的数值放大十倍。
//需求2:定义一个v-fbind指令,和v-bing功能类似,但可以让其所绑定的input元素默认获取焦点。
当前的n值是:
放大十倍后的n值是:
(1).局部指令:
new Vue({ new Vue({
directives:{指令名:配置对象} 或 directives:{指令名:回调函数}
}) })
(2).全局指令:
Vue.directive('指令名',配置对象) 或 Vue.directive('指令名',回调函数)
(1).bind:指令与元素成功绑定时调用。
(2).inserted:指令所在元素被插入页面时调用。
(3).update:指令所在模板结构被重新解析时调用。
1.指令定义时不加v-,但是使用时要加v-:
2.指令名如果是多个单词,要使用kebab-case短横符命名方式,不要用camelCase驼峰命名方式。
当前的n值是:
放大十倍后的n值是:
|—— node_modules
|—— public
| |—— favicon.ico:页签图标
| |—— index.html:主页面
|—— src
| |—— assets:存放静态资源
| | |——logo.png
| |—— component:存放组件
| | |——HelloWorld.vue
| |—— App.vue:汇总所有组件
| |—— main.js:入口文件
|—— .gitignore:git版本管制忽略的配置
|—— babel.config.js:babel的配置文件
|—— package.json:应用包配置文件
|—— README.md:应用描述文件
|—— package-lock.json:包版本控制文件
(1).vue.js与vue.runtiome.xxx,js的区别:
(1).vue.js是完整版的Vue,包含:核心功能 + 模板解析器。
(2).vue.runtime.xxx.js是运行版的Vue,只包含:核心功能,没有模板解析器。
(2).因为vue.runtime.xxx.js没有模板解析器,所以不能使用template这个配置项,需要使用render函数接收到的createElement函数去指定具体内容。
使用vue inspect > output.js可查看Vue脚手架的默认配置。 使用vue.config.js可对脚手架进行个性化定制,详情见:配置参考 | Vue CLI
被用来给元素或子组件注册引用信息(id的替代者)
应用在html标签上获取的是真实的DOM元素,应用在组件标签上是组件实例对象(vc)
使用方式:
//打标识:
......
//或获取方法:this.$refs.xxx
功能:让组件接收外部传来的数据。父与子的组件通信之间经常使用。
(1).传递数据:
(2).接收数据:
//第一种方式(只接收):
props:['name']
//第二种方式(限制类型):
props:{
name:String
}
//第三种方式(限制类型、必要性,指定默认值):
props:{
name:{
type:String, //类型
required:true, //必要性
default:'老王' //默认值
}
}
备注:props是只读的,Vue底层会监测你对props的修改,若进行了修改,就会发出警告,若业务需求确实需要修改,那么请复制props的内容到data中一份,然后去修改data中的数据。
功能:可把多个组件共用的配置提取成一个混入对象
使用方式:
第一步定义混合,例:
{
data(){....},
methods:{....}
....
}
第二步使用混入,例:
//(1).全局混入:
Vue.mixin(xxx)
//(2).局部混入:
mixins:['xxx']
功能:用于增强Vue
本质:包含install方法的一个对象,install的第一个参数是Vue,第二个以后的参数是插件使用者传递的数据。
//定义插件:
对象.install = function (Vue, options){
//1.添加全局过滤器
Vue.filter(....)
//2.添加全局指令
Vue.directive(....)
//3.配置全局混入(合)
Vue.mixin(....)
//4.添加实例方法
Vue.prototype.$myMethod = function(){...}
Vue.prototype.$myProperty = xxxx
}
//使用插件:
Vue.use()
作用:让样式在局部生效,防止冲突。
//写法:
(1).实现静态组件:抽取组件,使用组件实现静态页面效果
(2).展示动态数据:
(2.1).数据的类型、名称是什么?
(2.2).数据保存在哪个组件?
(3)..交互————从绑定事件监听开始
--------------------------------------------------------------------------------------
先整理vue2。只带了vue3的笔记
创建vue3
## 创建工程
npm init vite-app
## 进入工程目录
cd
## 安装依赖
npm install
## 运行
npm run dev
其为Vue3.0中的一个新配置项,值为一个函数
(1).setup是所有Composition API(组合API)
(2).组件中所用到的:数据、方法等,均要配置在setup中。
(3).setup函数的两种返回值:
①.若返回一个对象,则对象中的属性、方法,在模板中均可直接使用。【重点!】
②.若返回一个渲染函数:则可自定义渲染内容。
(4).注:
①.尽量避免与Vue2.x配置混用
● Vue2.x配置(data、methods、computed...)中可访问到setup中的属性、方法。
● 但在setup中不能访问到Vue2.x配置(data、methods、computed...)。
● 若有Vue2和Vue3中有重名的变量,则优先使用setup中的变量。
②.setup不能是一个async函数,因为返回值不再是return的对象,而是promise,模板看不到return对象中的属性。(后期如需返回一个Promise实例,则需要Suspense和异步组件的配合)。
● 作用:定义一个响应式的数据
● 语法:const xxx = ref(initValue)
○ 创建一个包含响应式数据的引用对象(reference对象,简称ref对象)。
○ JS中操作数据:xxx.value
○ 模板中读取数据:不需.value,直接:
● 备注:
○ 接收的数据可以是:基本类型、也可是对象类型。
○ 基本类型的数据:响应式依然是靠Object.defineProperty()
的get
与set
完成的。
○ 对象类型的数据:内部“求助
”了Vue3.0中的一个新函数——reactive
函数。 【Vue3把Proxy的实现写在了reactive函数中】
● 作用:定义一个对象类型的响应式数据(基本类型不要用它,要用ref
函数)
● 语法:const 代理对象 = reactive(源对象)
接收一个对象(或数组),返回一个代理对象(proxy的实例对象,简称proxy对象)
● reactive定义的响应式数据是“深层次的”。
● 内部基于ES6的Proxy实现,通过代理数据对象操作源对象内部数据。
1. Vue2.x的响应式
● 实现原理:
○ 对象类型:通过Object.defineProperty()
对属性的读取、修改进行拦截(数据劫持)。
○ 数组类型:通过重写更新数组的一系列方法来实现拦截(对数组的变更方法进行包裹)。
Object.defineProperty(data,'count',{
get(){},
set(){}
})
● 存在问题:
○ 新增属性、删除属性,界限不会更新。
○ 直接通过下标修改数组时,界面也不会自动更新。
2. Vue3.0的响应式
● 实现原理:
○ 通过Proxy(代理):拦截对象中任意属性的变化,包括:属性值的读写、添加、删除等。
○ 通过Reflect(反射):对源对象的属性进行操作。
○ MDN文档中描述的Proxy与Reflect:
● Proxy:Proxy - JavaScript | MDN
● Reflect: Reflect - JavaScript | MDN
new Proxy(data, {
//为了捕获到数据的修改而写的
//读取p的某个属性时调用
get(target, prop) {
console.log(`有人读取了p身上的${prop}属性`, target, prop)
//prop是target的形参,故用x[y]的写法,而非x.y
// return target[prop]
return Reflect.get(target, prop)
},
//修改p的某个属性、或给p追加某个属性时调用
set(target, prop, value) {
console.log(`有人修改了p身上的${prop}属性,我要去更新界面了`)
// target[prop] = value
Reflect.set(target, prop, value)
},
//删除p的某个属性时调用
deleteProperty(target, prop) {
console.log(`有人删除了p身上的${prop}属性,我要去更新界面了`)
// delete target[prop]
// return delete target[prop]
return Reflect.defineProperty(target, prop)
}
})
proxy.name = 'tom'
● 从定义数据角度对比:
○ ref用于:基本类型数据
○ reactive用于:对象(或数组)类型数据
○ 注:ref也可用于定义对象(或数组)类型数据,它内部会自动通过reactive
转为代理对象。
● 从原理数据角度对比:
○ ref通过Object.defineProperty()
的get
与set
来实现响应式(数据劫持)。
○ reactive通过使用Proxy来实现响应式(数据劫持),并通过Reflect(反射对象)操作源对象内部的数据。
● 从使用数据角度对比:
○ ref定义的数据:操作数据需要.value
,读取数据时模板中直接读取不需要.value
。
○ reactive定义的数据:操作数据与读取数据均不需要.value
。
● setup执行的时机
○ 在beforeCreate之前执行一次。
○ setup里的this不指向任何东西,所以setup的this是undefined。
● setup的参数
○ props:值为对象。包含:组件外部传递过来,且组件内部声明接收了的属性。
○ context:上下文对象
■ attrs:值为对象。包含:组件外部传来,但未在props配置中声明的属性,相当于vue2中的this.$attrs。
■ slots:收到的插槽内容,相当于vue2中的this.$slots。
■ emit:分发自定义事件的函数,相当于vue2中的this.$emit。
● 与Vue2.x中computed配置功能一致
● 写法
import {computed} from 'vue'
export default {
name:'Demo',
setup(){
//数据
// 用reactive直接写
let person = reactive({
firstName : '张',
lastName : '三',
})
//计算属性——简写(没有考虑计算属性被修改的情况)
person.fullName = computed(()=>{
return person.firstName + '-'+person.lastName
})
//计算属性——完整写法(考虑读和写)
person.fullName = computed({
get(){
return person.firstName + '-'+person.lastName
},
set(value){
const nameArr = value.split('-')
person.firstName = nameArr[0]
person.lastName = nameArr[1]
}
})
}
}
● 与Vue2.x中watch配置功能一致
● 两个小“坑”
○ 监视reactive定义的响应式数据时:oldValue无法正确获取、强制开启了深度监视(deep配置失效)。
○ 监视reactive定义的响应式数据中某个属性【该值要为对象才奏效】时:deep配置有效
○ 六种常见情况:
import {reactive, ref,watch} from 'vue'
export default {
name:'Demo',
// Vue2里监视的写法
//#region
// watch: {
//简写写法
/* sum(newValue,oldValue){
console.log('sum的值变化了',newValue,oldValue)
} */
//完整写法
/* sum:{
immediate:true,
deep:true,
handler(newValue,oldValue){
console.log('sum的值变化了',newValue,oldValue)
}
} */
// },
//#endregion
setup(){
//数据
let sum = ref(0)
let msg = ref('你好!')
let person = reactive({
name:'张三',
age:18,
job:{
j1:{
salary:20
}
}
})
// Vue3里的写法
//情况一:监视ref所定义的一个响应式数据
watch(sum,(newValue,oldValue)=>{
console.log('sum的值变化了',newValue,oldValue)
},{immediate:true})
//情况二:监视ref所定义的多个响应式数据
watch([sum,msg],(newValue,oldValue)=>{
console.log('sum或msg的值变化了',newValue,oldValue)
},{immediate:true})
/* 情况三:监视ref所定义的多个响应式数据的全部属性,但是!
注:1.此处无法正确获取oldValue的值!!暂时没有办法解决该问题。
2.强制开启了深度监视(对deep配置true或false都无效)
*/
watch(person,(newValue,oldValue)=>{
console.log('person变化了',newValue,oldValue)
},{deep:false})//此处的deep配置无效
//情况四:监视reactive所定义的一个响应式数据中的某一个属性
watch(()=>person.name,(newValue,oldValue)=>{//写成函数形式
console.log('person的name变化了',newValue,oldValue)
})
//情况五:监视reactive所定义的一个响应式数据中的某些属性
watch([()=>person.name,()=>person.age],(newValue,oldValue)=>{//写成函数形式
console.log('person的name变化了',newValue,oldValue)
})
// 情况六(特殊情况):
watch(()=>person.job,(newValue,oldValue)=>{//写成函数形式
console.log('person的job对象变化了',newValue,oldValue)
},{deep:true}) //此处由于监视的是reactive所定义的对象中的某个属性,这里的某个属性依然是对象,所以deep配置有效
//返回一个对象(常用)
return {
sum,
msg,
person
}
}
}
● watch的套路:既要指明监视的属性,也要指明监视的回调。
● watchEffect的套路:不指明监视哪个属性,监视的回调中用到哪个属性,就监视哪个属性。
● watchEffect有点儿像computed:
○ 但computed注重的计算出来的值(回调函数的返回值),所以必须要写返回值。
注:computed的回调什么时候执行?
①.初始化的时候执行时;
②.所依赖的数据发生变化时。
○ 而watchEffect更注重的是过程(回调函数的函数体),所以不用写返回值。
注:watchEffect的回调什么时候执行?
①.回调中所依赖的数据发生变化时。
//watchEffect所指定的回调中用到的数据只要发生变化,则直接重新执行回调。
watchEffect(()=>{
const x1 = sum.value
const x2 = person.age
console.log('watchEffect所指定的回调执行了')
})
● Vue2生命周期
● Vue3生命周期
● Vue3.0中可继续使用Vue2.x中的生命周期钩子,但有两个被更名:
○ beforeDestroy
改名为beforeUnmount
○ destroyed
改名为unmounted
● Vue3.0也提供了Composition API形式的生命钩子,与Vue2.x中的钩子对应关系如下:
Vue3.0的 API | Vue2.x的 API(Hook inside setup ) |
---|---|
beforeCreate |
setup() |
created |
setup() |
beforeMount |
onBeforeMount |
mounted |
onMounted |
beforeUpdate |
onBeforeUpdate |
updated |
onUpdated |
beforeUnmount |
onBeforeUnmount |
unmounted |
onUnmounted |
● 什么是hook?——本质是一个函数,把setup函数中使用到的数据、方法、钩子等一系列的Composition API【组合式API(例:ref、reactive、计算属性与监视、生命周期、setup里写的API......等)】进行了封装。
● 类似于vue2.x中的mixin
● 自定义hook的优势:复用代码,让setup中的逻辑更清楚易懂。
● 作用:创建一个ref对象,其value值指向另一个对象中的某个属性。
● 语法:const name = toRef(person,'name')
● 应用:要将响应式对象中的某个属性单独提供给外部使用时。
● 扩展:toRefs与toRed功能一致,但可批量创建多个ref对象,语法:toRefs(person)
setup(){
//数据
let person = reactive({
name:'张三',
age:18,
job:{
j1:{
salary:20
}
}
})
//返回一个对象(常用)
return {
person,
//toRef和toRefs
//toRef
name:toRef(person,'name'),
age:toRef(person,'age'),
salary:toRef(person.job.j1,'salary'),
//toRefs
...toRefs(person)//在对象中再引入对象可用...
}
}
}
● shallowReactive:只处理对象最外层(第一层)属性的响应式(浅响应式)。
● shallowRef:只处理基本数据类型的响应式(此时和ref一样),不进行对象的响应式处理(这是与ref的区别)。
● 什么时候使用?
○ 若有一个对象数据,结构比较深,但变化时只是最外层(第一层)属性变化 ===> shallowReactive。
○ 若有一个对象数据,后续功能不会修改该对象中的属性,而是用生成的新对象来替换 ===> shallowRef。
a.b的值:{{a}}
//用于替换
//用于点击之后增加,该操作无效,因为shallowRef只能用于替换,但不会修改该对象中的属性。
...............
...............
// shallowRef只能用于替换,但不会修改该对象中的属性。
let a =shallowRef({
b:0
})
console.log('***',a)
● readonly:让一个响应式数据变为只读(深只读)。
● shallowRead:让一个响应式数据【对象类型的数据让第一层、即最外层】变为只读(深只读)。
● 应用场景:不希望数据被修改时。【eg:用他人数据时,他人不希望数据被无意修改】
● toRaw :
○ 作用:将一个由reactive
生成的响应式对象转为普通对象
○ 使用场景:用于读取响应式对象对应的普通对象,对这个普通对象的所有操作,不会引起页面更新。
● markRaw:
○ 作用:标记一个对象,使其永远不会再成为响应式对象。
○ 应用场景:
1.有些值不应被设置为响应式的,例:复杂的第三方类库等。
2.当渲染具有不可变数据源的大列表时,跳过响应式转换可提高性能。
● 作用:创建一个自定义的ref,并对其依赖项跟踪和更新触发进行显示控制。
● 实现防抖效果:
{{keyWord}}
● 作用:实现祖孙组件之间通信
● 套路:父组件有一个provide
选项来提供数据,子组件有一个inject
选项来开始使用这些数据。
● 具体写法:
1.祖组件中:
setup(){
......
let car = reactive({name:'奔驰',price:'40w'})
provide('car',car)//给自己的后代组件传递数据
......
}
2.孙组件中:
setup(){
......
let car = inject('car')
return {car}
......
}
● isRef:检查一个值是否为一个ref对象。
● isReactive:检查一个对象是否是由reactive
创建的响应式代理。
● isReadonly:检查一个对象是否是由readonly
创建的只读代理。
● isProxy:检查一个对象是否是由reactive
或者readonly
方法创建的代理。
在Options API中,新增或修改,需要分别在data、methods、computed里修改,比较散。
我们可以更加优雅的组织我们的代码,函数。让相关功能的代码更加有序的组织在一起。
在Vue2中: 组件必须有一个根标签
在Vue3中: 组件可以没有根标签, 内部会将多个标签包含在一个Fragment虚拟元素中
好处: 减少标签层级, 减小内存占用
● 什么是Teleport?—— Teleport
是一种能够将我们的组件html结构移动到指定位置的技术。
/*移动位置可以为body、html、css等 */
我是一个弹窗
● 等待异步组件时渲染一些额外内容,让应用有更好的用户体验。
● 使用步骤:
○ 首先:异步引入组件
import { defineAsyncComponent } from 'vue'
const Zizujian = defineAsyncComponent(()=>import('./components/Zizujian'))//异步引入
○ 使用Suspense
包裹组件,并配置好default
与fallback(加载慢了时使用)
【让组件加载慢、等一等的办法:①.网速慢。②.用了Promise】
我是App组件(祖)
稍等,加载中...
● Vue 2.x 有许多全局API和配置。
○ 例如:注册全局组件、注册全局指令等
//注册全局组件
Vue.component('MyButton', {
data: () => ({
count: 0
}),
template: ''
})
//注册全局指令
Vue.directive('focus', {
inserted: el => el.focus()
}
● Vue3.0中对这些API做出了调整:
○ 将全局的API,即:Vue.xxx
调整到应用实例(app
)上:
Vue 2.x 全局 API(Vue ) |
Vue 3.x 实例 API (app ) |
---|---|
Vue.config.xxxx | app.config.xxxx |
Vue.config.productionTip | 移除 |
Vue.component | app.component |
Vue.directive | app.directive |
Vue.mixin | app.mixin |
Vue.use | app.use |
Vue.prototype | app.config.globalProperties |
● data选项应始终被声明为一个函数。
○ Vue2.x中写成:vue data{}
○ Vue3.x中写成:vue data(){} 是为了防止组件在被复用的时候产生数据的关联关系,从而造成干扰。
● 过渡类名的更改:
○ Vue2.x写法
.v-enter,
.v-leave-to{
opacity:0;
}
.v-leave,
.v-enter-to{
opacity:1;
}
○ Vue3.x写法
.v-enter-from,
.v-leave-to{
opacity:0;
}
.v-leave-from,
.v-enter-to{
opacity:1;
}
● 移除keyCode作为v-on的修饰符,同时也不再支持config.keyCodes
【config.keyCodes
定义别名按键】
● 移除v-on.native
修饰符(native为原生)
○ 父组件中绑定事件
○ 子组件中声明自定义事件
● 移除过滤器(filter)
过滤器虽然这看起来很方便,但它需要一个自定义语法,打破大括号内表达式是 “只是 JavaScript” 的假设,这不仅有学习成本,而且有实现成本!建议用方法调用或计算属性去替换过滤器。
● ......看官方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