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读过格吕宁一本很神奇的书——《奇特的一生》,俄国生物学家柳比契夫的传奇故事和他的时间统计法。
先来体会一下这位老人家有多牛。 柳比歇夫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到一九五五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三十五篇地蚤标本。共一万三千只。其中五千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三百种。
柳比歇夫从一九一六年开始记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在革命的岁月里,在战争的年代中,住院也罢,在出门考察途中的火车上也罢,始终坚持不懈。看来,没有任何原因、任何事件、任何情况能不让他在日记中写上几行。
我翻着他的日记,一会儿看看一九六0年的,一会儿看看一九七0年的,瞅一下一九四0年,看一眼一九四一年,——哪一年都是一模一样,千篇一律。天哪,实在谈不上是什么日记。哪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记着当天干过的事,注明用了几个钟头几分钟,还注了些莫名其妙的数字。我看看战前的日记,也如出一辙。没有记叙,没有细节,没有思考,——一般构成日记中心内容的那些东西一概不见。
柳比歇夫本人并没有要求人家承认这是日记,他认为他那些本本是“时间统计”。 他在26岁时独创了这种『时间统计法』,通过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通过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此来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从而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期间他不断完善这一统计方法,并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1916年至1972年)
下面是有关时间统计法描述的片段:
我发现,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了一些图,列了一些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实际记录大概是这个样子的:基本科研——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分类昆虫学——二十小时五十五分
附加工作——五十小时二十五分
组织工作 ——五小时四十分
——奇特的一生 (Kindle 位置 511-514). Kindle 版本.
那么基础科研的59小时做了什么呢?分类工作——《分类法的逻辑》
报告草稿——六小时二十五分
杂事——一小时0分
校对《达达派研究》——三十分
数学——十六小时四十分
日常参考书:里亚曾诺夫——五十五分
日常参考书:生物学——十二小时O分
学术通信——十一小时五十五分
学术札记——三小时二十五分
图书索引——六小时五十五分
合计——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奇特的一生 (Kindle 位置 517-527). Kindle 版本.
这样子,会不会太细致了。从一九一六年到一九七二年他去世的那一天,五十六年如一日,柳比歇夫一丝不苟地记下他的时间支出。他的历史长编一天也没有中断过;连儿子的夭亡也挡不住他在这份没完没了的结算表上记上一笔。 我们还可以随便拿哪一项继续分析下去,就拿第六项吧——日常参考书:生物学——十二小时。这十二小时花在什么上面,一目了然,误差不超过一分钟。陀布尔让斯基《人类的进化》,三百七十二页,看完(共十六小时五十五分)——六小时四十五分
亚诺什·卡罗埃《动物有没有思想》,九十一页 ——二小时0分
贝尔格的手稿——二小时0分
聂考洛,奥斯维尔陀,十七页——四十分
拉特纳的手稿——一小时三十分
合计——十二小时五十五分”
奇特的一生 (Kindle 位置 528-532). Kindle 版本.
多年来经常看表的结果,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机体深处滴答滴答走着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成为一种感觉兼知觉器官。我作出这样推断的根据是:我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一小时三十五分”、“一小时五十分”;然而当时他自然没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着他;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面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明在冷冰冰地流逝。
柳比歇夫开始的时候同旁人差不多,跟所有年轻人一样,渴望着建树功勋,成为拉赫美托夫,成为超人。一步步,他才逐渐回复天性,冒出人的弱点,他鼓起勇气继续前进,攀登越来越陡峭的高峰——追求人性,追求那最最朴实的人性。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象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这样,对人、对那门科学都要好一些。柳比歇夫的长处首先在于他懂得这些道理要比其他人早得多。
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他规定,短距离,二三公里路,最好步行,省得为了等车浪费时间、损害神经。步行还有一个好处,因为反正需要散步。
工作越深入,面也越宽。先是需要认真研究一下数学,后来又轮到哲学。他逐步发现生物学同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所钻研的分类法,促使他批判地对待达尔文主义,特别是那种认为自然淘汰是进化主导因素的理论。他不怕人家责备他陷入活力主义、唯心主义,但应当研究哲学。 已经晚了,但他终于明白,
应当不断挖掘一切时间潜力。明摆着,人不能者是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应当正确利用工作时间。从时间中去找时间。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刨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柳比歇夫写道,“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
“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纯时间来说,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十一小时三十分。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我逐渐改进我的统计,最后形成了我现在使用的方法……
“所有看过的东西,我都要仔细研究。怎么研究?如果一本书谈的是我不大了解的新东西,我就尽量做摘要。凡是比较重要的书,我都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的简介。根据以往的经验,需要做这些工作的书,可以走出一定的量。
每一年过去,柳比歇夫都要进行分析研究,统计学的一切办法都用上了。素材有的是——那便是每个月的小结。
柳比歇夫按照他那尽善尽美的几何学来安排他的生活,不景一年两年的事了。他的漫长的一生,没有重大的偏差,确认了他的方法的胜利。他在他自己身上做了实验,得到成功。
门捷列耶夫对分类工作的热忱,好比是他智慧的光学仪器,通过这个仪器,他能洞察世界。他天赋才能中的这一特性帮助他发现了周期律,找到了大自然中的元素表。他的发现的实质,符合他的全部天性、他的习惯和他的爱好。
对一位科学家来说,整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即使这一工作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例如做做复制品的卡片目录,但从事这一工作时,感到很愉快。这种快感,实际上就是意义本身。
这种为科学家和分类学家所独具的想法,在柳比歇夫身上也可以找到。每个科学家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种特性,那就是要把混乱的东西归纳成体系,发现其内在的联系,总结其规律性。但对柳比歇夫来说,分类则是他主要的学术研究。分类同太阳系,同元素表,同平衡系统,同植物分类,同血液循环系统都有关系:无处不存在着体系,到处他都能发现体系。
搞分类学是他的使命;分类学能引伸出哲学、历史;分类学是他的武器。
他在自己一九一八年的札记中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体系,甚至建立了令人发笑的体系——他的傻劲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有时是进步的,不一而足。他写到大学章程的缺点,就立刻要求建立一个体系,规定章程的体系。
他用各种各样的体系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他有保管资料的体系、通信的体系、保存照片的体系等等。无数的日期、姓名、事件,柳比歇夫应用起来简直得心应手,这是因为他把这些材料都按一种巧妙的体系分别铭刻在头脑之中。至少可以这么认为,当需要的时候,即使不能“记忆如泉涌”,他也能象从书架上抽出一本需要的手册一样,在脑中找到这些材料。
除了时间统计法之外,他还有几条守则: 1. 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 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 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 睡得很多,十小时左右; 5. 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这几条守则不可能要求别人去遵守,这几条守则是他个人的守则,是按自己生活和自己身体的特点拟订的:他好象在研究自己工作能力的心理特点,在研究最适合自己工作能力的日常生活制度。
他几乎从未抱怨过自己没有时间。我早就注意到,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不,最好还是用另一种说法:他们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些。
象柳比歇夫这样的人,似乎同时间建立了一种神秘的、谁也猜不透的关系。这样的人无所畏惧地面对这位贪婪之神。
他需要的东西极有限:有一个放书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有一个宁静安说的工作环境就够了。当然,宁静安谧这一个要求不算低。在我们的时代,宁静安谧是奇货。不过柳比歇夫需要的宁静安谧是最简朴的一种——只要寂静和摆脱紧张任务就是了。
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确。这是一条永不停顿的自我认识的道路。
柳比契夫在时间管理上,与二十英里的法则(参阅《选择卓越,从二十英里法则开始》)讲述的原理相似:目标明确,每天用合理的速度持续的推进,就会不断完成宏伟的目标。
如何才能采用时间记录法来实现自己『奇特的一生』。一般任务管理工具侧重任务的分类和分享,记录执行笔记(如things,wunderlist),但没有记录和统计工作量。有统计时间的番茄钟,但过于侧重时间记录,在分类和检索上偏弱。
我希望有一个任务管理工具:能够对任务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的项目和目标;
方便的记录在每项任务的净工作时间,让我记录下来我每天为梦想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努力;
可以方便的检索未完成和已完成的任务;
可以定量的按日、周、月、年,统计我在每个目标上付出的努力,进行周、月、年的汇总。
所以,我学习了python,自己动手写了一个基于H5的工具,命名为TMTask(Twenty Miles Task,对不起柳比契夫先生没用您的名字),放在ladouban网站上自己用。
通过大约1个多月的时间的使用,有几个心得:每次专注一个任务,效率更高。早上从任务列表调出6个左右的任务,然后找出一个最重要的,开始专注执行。
开始关注净工作时间。一个任务,可能需要分几次专注工作才能完成,每次停顿,可以记录一个净工作时间,完成的时候,看到自己投入的时间,或者超出预期很多,或者低于预期,但是逐渐对工作的分块和时间更有感觉。
每天结束,总结结果,感觉很充实。有的任务已经完成存档,有的虽然没有完成,但是有投入时间的记录,感觉这件事在实实在在的推进。也就是『每天为自己的梦想做一点事』。
最后,时间管理就是总结一套系统,开始像机械一样的遵守和执行。这个系统需要包括几个环节:收集、分类、执行记录、归档、统计、优化,不断优化时间的利用率。没有最好的,只有是否适合自己的。
正在完善的TMTask是这个样子的:
最后总结一下,6个月前,我给自己立了个flag,学习Python的开发,拥抱数据分析;每天用工作后的1-2个小时做这个事情,基本上是从零开始,中间学习了Python、Javascript、爬虫的编写、Flask、JQuery、MySQL、Bootstrap、服务器部署、Git,到现在,完成了还算凑合的辣豆瓣网站(爬取mobi电子书资源提供链接分享)和TMTask的开发,认识了一帮有意思的朋友。
净时间的投入,让自己获得新的技能。如果回到6个月前,我想象不到我能完成这样的工程。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概括时间管理:日拱一卒,水滴石穿。
TMtask的地址是www.ladouban.com/task,目前需要邀请注册,邀请码可以用8936618910422913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