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什么是驱动:
设备分类:
驱动认知:
字符设备驱动工作原理
字符设备、字符设备驱动与用户空间访问该设备的程序三者之间的关系
驱动程序开发步骤
基于驱动框架的代码开发
驱动模块代码编译和测试
加载内核驱动
驱动就是对底层硬件设备的操作进行封装,并向上层提供函数接口。
linux系统将设备分为3类:字符设备、块设备、网络设备。
用户态:
内核态:
补充:
每个系统调用都对应一个系统调用号,而系统调用号就对应内核中的相应处理函数。
所有系统调用都是通过中断0x80来触发的。
使用系统调用时,通过eax 寄存器将系统调用号传递到内核,系统调用的入参通过ebx、ecx……依次传递到内核
和函数一样,系统调用的返回值保存在eax中,所有要从eax中取出
字符设备驱动工作原理在linux的世界里一切皆文件,所有的硬件设备操作到应用层都会被抽象成文件的操作。我们知道如果应用层要访问硬件设备,它必定要调用到硬件对应的驱动程序。Linux内核有那么多驱动程序,应用怎么才能精确的调用到底层的驱动程序呢?
补充:
在Linux文件系统中,每个文件都用一个
struct inode
结构体来描述,这个结构体记录了这个文件的所有信息,例如文件类型,访问权限等。在linux操作系统中,每个驱动程序在应用层的
/dev
目录或者其他如/sys
目录下都会有一个文件与之对应。在linux操作系统中, 每个驱动程序都有一个设备号。
在linux操作系统中,每打开一次文件,Linux操作系统会在VFS层分配一个
struct file
结构体来描述打开的文件。
(1) 当open函数打开设备文件时,可以根据设备文件对应的struct inode结构体描述的信息,可以知道接下来要操作的设备类型(字符设备还是块设备),还会分配一个struct file结构体。
(2) 根据struct inode结构体里面记录的设备号,可以找到对应的驱动程序。这里以字符设备为例。在Linux操作系统中每个字符设备都有一个struct cdev结构体。此结构体描述了字符设备所有信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字符设备的操作函数接口。
(3) 找到struct cdev结构体后,linux内核就会将struct cdev结构体所在的内存空间首地址记录在struct inode结构体i_cdev成员中,将struct cdev结构体中的记录的函数操作接口地址记录在struct file结构体的f_ops成员中。
(4) 任务完成,VFS层会给应用返回一个文件描述符(fd)。这个fd是和struct file结构体对应的。接下来上层应用程序就可以通过fd找到struct file,然后在struct file找到操作字符设备的函数接口file_operation了。
其中,cdev_init和cdev_add在驱动程序的入口函数中就已经被调用,分别完成字符设备与file_operation函数操作接口的绑定,和将字符驱动注册到内核的工作。
如图,在Linux内核中使用cdev结构体来描述字符设备,通过其成员dev_t来定义设备号(分为主、次设备号)以确定字符设备的唯一性。通过其成员file_operations来定义字符设备驱动提供给VFS的接口函数,如常见的open()、read()、write()等。
在Linux字符设备驱动中,模块加载函数通过register_chrdev_region( ) 或alloc_chrdev_region( )来静态或者动态获取设备号,通过cdev_init( )建立cdev与file_operations之间的连接,通过cdev_add( )向系统添加一个cdev以完成注册。模块卸载函数通过cdev_del( )来注销cdev,通过unregister_chrdev_region( )来释放设备号。
用户空间访问该设备的程序通过Linux系统调用,如open( )、read( )、write( ),来“调用”file_operations来定义字符设备驱动提供给VFS的接口函数。
Linux 内核就是由各种驱动组成的,内核源码中有大约 85%是各种驱动程序的代码。内核中驱动程序种类齐全,可以在同类驱动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以符合具体单板。
编写驱动程序的难点并不是硬件的具体操作,而是弄清楚现有驱动程序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加入这个硬件。
一般来说,编写一个 linux 设备驱动程序的大致流程如下:
下面就以一个简单的字符设备驱动框架代码来进行驱动程序的开发、编译等。
上层调用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void main()
{
int fd,data;
fd = open("/dev/pin4",O_RDWR);
if(fd<0){
printf("open fail\n");
perror("reson:");
}
else{
printf("open success\n");
}
fd=write(fd,'1',1);
}
驱动框架代码
#include //file_operations声明
#include //module_init module_exit声明
#include //__init __exit 宏定义声明
#include //class devise声明
#include //copy_from_user 的头文件
#include //设备号 dev_t 类型声明
#include //ioremap iounmap的头文件
static struct class *pin4_class;
static struct device *pin4_class_dev;
static dev_t devno; //设备号
static int major = 231; //主设备号
static int minor = 0; //次设备号
static char *module_name = "pin4"; //模块名
//led_open函数
static int pin4_open(struct inode *inode,struct file *file)
{
printk("pin4_open\n"); //内核的打印函数和printf类似
return 0;
}
//led_write函数
static ssize_t pin4_write(struct file *file,const char __user *buf,size_t count, loff_t *ppos)
{
printk("pin4_write\n");
return 0;
}
static struct file_operations pin4_fops = {
.owner = THIS_MODULE,
.open = pin4_open,
.write = pin4_write,
};
int __init pin4_drv_init(void) //真实驱动入口
{
int ret;
devno = MKDEV(major, minor); //创建设备号
ret = register_chrdev(major, module_name, &pin4_fops); //注册驱动 告诉内核,把这个驱动加入到内核驱动的链表中
pin4_class=class_create(THIS_MODULE, "myfirstdemo"); //用代码在dev自动生成设备
pin4_class_dev =device_create(pin4_class, NULL, devno, NULL, module_name); //创建设备文件
return 0;
}
void __exit pin4_drv_exit(void)
{
device_destroy(pin4_class, devno);
class_destroy(pin4_class);
unregister_chrdev(major, module_name); //卸载驱动
}
module_init(pin4_drv_init); //入口,内核加载该驱动(insmod)的时候,这个宏被使用
module_exit(pin4_drv_exit);
MODULE_LICENSE("GPL v2");
上面说过驱动开发的重点难点在于读懂框架代码,在里面进行设备的添加和修改,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这个框架逻辑。
驱动框架设计流程
1. 确定主设备号
2. 定义结构体 类型 file_operations
3. 实现对应的 drv_open/drv_read/drv_write 等函数,填入 file_operations 结构体
4. 实现驱动入口:安装驱动程序时,就会去调用这个入口函数,执行工作: ① 把 file_operations 结构体告诉内核:注册驱动程序register_chrdev.
② 创建类class_create.
③ 创建设备device_create.
5. 实现出口:卸载驱动程序时,就会去调用这个出口函数,执行工作: ① 把 file_operations 结构体从内核注销:unregister_chrdev.
② 销毁类class_create.
③ 销毁设备结点device_destroy.
6. 其他完善:GPL协议、入口加载
1、确定主设备、变量定义
static struct class *pin4_class;
static struct device *pin4_class_dev;
static dev_t devno; //设备号
static int major = 231; //主设备号
static int minor = 0; //次设备号
static char *module_name = "pin4"; //模块名
2、定义file_operations结构体,加载到内核驱动链表中
这是Linux内核中的file_operations 结构体
根据上层调用函数定义结构体成员
static struct file_operations pin4_fops = {
.owner = THIS_MODULE,
.open = pin4_open,
.write = pin4_write,
.read = pin4_read,
};
3、实现结构体成员pin4_read等函数
static int pin4_read(struct file *file, char __user *buf, size_t count, loff_t *ppos)
{
printk("pin4_read\n");
return 0;
}
//led_open函数
static int pin4_open(struct inode *inode,struct file *file)
{
printk("pin4_open\n"); //内核的打印函数和printf类似
return 0;
}
//led_write函数
static ssize_t pin4_write(struct file *file,const char __user *buf,size_t count, loff_t *ppos)
{
printk("pin4_write\n");
return 0;
}
4、驱动入口
int __init pin4_drv_init(void) //真实驱动入口
{
int ret;
devno = MKDEV(major, minor); //创建设备号
ret = register_chrdev(major, module_name, &pin4_fops); //注册驱动 告诉内核,把这个驱动加入到内核驱动的链表中
pin4_class=class_create(THIS_MODULE, "myfirstdemo");//由代码在dev自动生成设备
pin4_class_dev =device_create(pin4_class, NULL, devno, NULL, module_name); //创建设备文件
return 0;
}
其中pin4_class=class_create(THIS_MODULE, "myfirstdemo");//由代码在dev自动生成设备,除此之外还可以手动生成设备,在dev目录下 sudo mknod +设备名字 +设备类型(c表示字符设备驱动) +主设备号+次设备号。
5、出口
void __exit pin4_drv_exit(void)
{
device_destroy(pin4_class, devno);
class_destroy(pin4_class);
unregister_chrdev(major, module_name); //卸载驱动
}
6、GPI协议,入口加载,出口加载
module_init(pin4_drv_init); //入口,内核加载该驱动(insmod)的时候,这个宏被使用
module_exit(pin4_drv_exit);
MODULE_LICENSE("GPL v2");
编译阶段
驱动模块代码编译(模块的编译需要配置过的内核源码,编译、连接后生成的内核模块后缀为.ko
,编译过程首先会到内核源码目录下,读取顶层的Makefile文件,然后再返回模块源码所在目录。)
#include //file_operations声明
#include //module_init module_exit声明
#include //__init __exit 宏定义声明
#include //class devise声明
#include //copy_from_user 的头文件
#include //设备号 dev_t 类型声明
#include //ioremap iounmap的头文件
static struct class *pin4_class;
static struct device *pin4_class_dev;
static dev_t devno; //设备号
static int major = 231; //主设备号
static int minor = 0; //次设备号
static char *module_name = "pin4"; //模块名
static int pin4_read(struct file *file, char __user *buf, size_t count, loff_t *ppos)
{
printk("pin4_read\n");
return 0;
}
//led_open函数
static int pin4_open(struct inode *inode,struct file *file)
{
printk("pin4_open\n"); //内核的打印函数和printf类似
return 0;
}
//led_write函数
static ssize_t pin4_write(struct file *file,const char __user *buf,size_t count, loff_t *ppos)
{
printk("pin4_write\n");
return 0;
}
static struct file_operations pin4_fops = {
.owner = THIS_MODULE,
.open = pin4_open,
.write = pin4_write,
.read = pin4_read,
};
int __init pin4_drv_init(void) //真实驱动入口
{
int ret;
devno = MKDEV(major, minor); //创建设备号
ret = register_chrdev(major, module_name, &pin4_fops); //注册驱动 告诉内
核,把这个驱动加入到内核驱动的链表中
pin4_class=class_create(THIS_MODULE, "myfirstdemo"); //用代码
在dev自动生成设备
return 0;
}
void __exit pin4_drv_exit(void)
{
device_destroy(pin4_class, devno);
class_destroy(pin4_class);
unregister_chrdev(major, module_name); //卸载驱动
}
module_init(pin4_drv_init); //入口,内核加载该驱动(insmod)的时候,这个宏被使>用
module_exit(pin4_drv_exit);
MODULE_LICENSE("GPL v2");
将该驱动代码拷贝到 linux-rpi-4.14.y/drivers/char 目录下 文件中(也可选择设备目录下其它文件)
修改该文件夹下Makefile(驱动代码放到哪个目录,就修改该目录下的Makefile),将上面的代码编译生成模块,文件内容如下图所示:(-y表示编译进内核,-m表示生成驱动模块,CONFIG_表示是根据config生成的),所以只需要将obj-m += pin4drive.o
添加到Makefile中即可。
回到linux-rpi-4.14.y/编译驱动文件
使用指令: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 KERNEL=kernel7 make modules
进行编译生成驱动模块。
编译生成驱动模块会生成以下几个文件:
.o的文件是object文件,.ko是kernel object,与.o的区别在于其多了一些sections,比如.modinfo。.modinfo section是由kernel source里的modpost工具生成的,包括MODULE_AUTHOR, MODULE_DESCRIPTION, MODULE_LICENSE, device ID table以及模块依赖关系等等。 depmod 工具根据.modinfo section生成modules.dep, modules.*map等文件,以便modprobe更方便的加载模块。
编译过程中,经历了这样的步骤:先进入Linux内核所在的目录,并编译出pin4drive.o文件,运行MODPOST会生成临时的pin4drive.mod.c文件,而后根据此文件编译出pin4drive.mod.o,之后连接pin4drive.o和pin4drive.mod.o文件得到模块目标文件pin4drive.ko,最后离开Linux内核所在的目录。
将生成的.ko
文件发送给树莓派:scp pin4drive.ko [email protected]:/home/pi
将pin4test.c (上层调用代码) 进行 交叉编译后发送给树莓派,就可以看到pi目录下存在发送过来的.ko文件
和pin4test
这两个文件,
sudo insmod pin4drive.ko
加载内核驱动(相当于通过insmod调用了module_init这个宏,然后将整个结构体加载到驱动链表中) 加载完成后就可以在dev
下面看到名字为pin4
的设备驱动(这个和驱动代码里面static char *module_name="pin4"; //模块名这行代码有关),设备号也和代码里面相关。
lsmod
查看系统的驱动模块,执行上层代码,赋予权限
查看内核打印的信息,
dmesg |grep pin4
如下图所示:表示驱动调用成功
在装完驱动后可以使用指令:sudo rmmod +驱动名(不需要写ko)
将驱动卸载。
调用流程:
我们上层空间的open去查找dev下的驱动(文件名),文件名背后包含了驱动的主设备号和次设备号,此时用户open触发一个系统调用,系统调用经过vfs(虚拟文件系统),vfs根据文件名背后的设备号去调用sys_open去判断,找到内核中驱动链表的驱动位置,再去调用驱动里面自己的dev_open函数
为什么生成驱动模块需要在虚拟机上生成?树莓派不行吗?
生成驱动模块需要编译环境(linux源码并且编译,需要下载和系统版本相同的Linux内核源代码),也可以在树莓派上面编译,但在树莓派里编译,效率会很低,要非常久。这篇文章有讲树莓派驱动的本地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