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写作(一)怎么让写作促成结果

一、职场写作三原则

导向行动

用户意识

默认公开

二、导向行动 

 首先一定要清楚写文的目的是什么,传递有价值的信息。 

 公式写法:导向行动=起止时间+执行动作+赏罚结果。

所有的文体都能导向行动。

有的文体本身就带有明确的行动指令。比如通知、邮件、会议纪要,把指令写清楚就可以了。

有些文体其实是需要对方给出资源。比如简历需要 HR 给面试机会,方案需要领导支持我的措施,申请需要领导审批,这一类文体当然就更难一些。

 凡是行动,必有起止。

我们来看一个具体场景:你是一个大型商场的招商负责人,要发招商启事。下面这两种写法,你觉得哪一种更容易让人来联系你呢?

A 本招商长期有效

B 招商截止日期2021年6月29日24:00

凡是执行,必有结果。

明确了执行动作的重要性,执行动作应该怎么才能交付呢?咱们千万别拐弯抹角。职场不是谈恋爱,要有什么,就直接说,尽量不要让别人猜。写执行动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尽量少用修饰性的词语,少用形容词。

凡是结果,必有赏罚。

假设你是建筑工程项目的负责人,你的工作是代表施工方和甲方协调项目工作。有一次你在开挖地下室,挖开之后才发现,完了,地下埋的不是正常的泥土,而是掩埋了很久的垃圾。面对这种情况,普通的施工方案肯定行不通了,得赶紧修改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要更改,可不光是一个项目负责人自己就能决定的,必须得让甲方确认才行。但是工期很紧张,拖一天就是一天的成本。那这个确认你应该怎么写才能催着甲方尽快通过呢?

我们来看一下这两种写法,哪一种效果更好。

A 请于6月22日24:00前确认设计修改。

B 请于6月22日24:00前确认设计修改。如延迟确认,现场会面临挖掘机空等、人员空闲等问题。

这个B选项厉害了,一句话就戳到甲方痛点上:可得赶紧确认啊,确认晚了,那边的挖掘机、人员都在干等着,钱咱得照样付,这花的可是咱的钱。这就是在展示“不行动”会带来什么负面效果,可以换来对方的行动力

总结:

第一,时间起止符合标准,写得精确;
第二,用祈使句说清楚行动标准;
第三,赏罚结果要有明确的正向、负向激励,来推动别人的执行

三、用户意识  

 只有你的用户能按照你的期待行动,这才是一次成功的职场写作。那要怎么带着用户意识去写作呢?需要你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我的用户是谁?他的需求是什么?
第二,我的用户理解我的意图吗?他理解起来有什么难点吗?
第三,按照我的要求去行动,他会遇到什么障碍吗?

 1.你的用户是谁?

写会议纪要,参会人就是你的用户,他们需要按照会议纪要的内容,去推进会后工作。

写工作计划,你的领导就是你的用户,因为他得按照你的计划去指导你的工作

职场写作务必得有准心,这个准心就是你的用户。职场写作不需要你面面俱到,但你得实时校正,不能够偏离你用户的需求。

用户意识=踩油门+清路障

2.踩油门

踩油门的第一个技巧:要事优先

第一招是“要事优先”,重要的事要放到开头写,别憋在后面。理由很简单,职场上用户看你文章的心态,可不是逐字逐句欣赏,而是想尽快找到跟自己相关的信息

年终述职很典型:

我是董青青,来自河南郑州,1985年生,女。

担任宇宙公司营销中心总监三年,过去曾在一线门店担任数据库后端工程师四年,深入了解一线工作。

现在我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制定营销计划,拉齐销售动作。......

回到用户的角度想想,台下坐的是谁?是评判你今年工作成绩的人,是评判明年要不要晋升你的人,那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不是你是哪里人,而是你去年的工作表现,你的能力如何。

我是董青青,现提出申请竞聘市场部总经理一职。我是一位会写代码的运营总监,
我的特点是能从数据视角,产品化地设计营销方案。
我擅长根据数据制定营销策略,明确产品定位。

我曾带领团队在单个季度拿下950万销售额,130%完成当季利润目标;
我制定的营销计划,在一线门店启用后,提升了20%的业绩。......

述职要论证的是,今年的工作完成得怎么样?如果是竞聘,我们就得论证,我为什么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岗位。

职场写作里的“要事”一般就两类:结论,或者是行动。我们在写作之前,可以先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如果对方没有时间看这篇文章,只有时间看一段话,我必须得让他知道的那个信息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来写作,你就能够知道什么是“要事”了。

踩油门的第二个技巧:划出重点

 划重点就是在加速传递关键信息,把关键信息传递给用户。

比如,我们写会议通知的时间、地点,就是关键信息,可以加粗,另起一行,别人就能一眼抓到这个重要信息。

第一,给文章加小标题

第二,加上方括号,提取关键词

第三,其他方法:下划线、加粗、高亮

踩油门的第三个技巧:给模板和示范 

 3.清路障

清路障的第一个技巧:消除歧义

之所以是歧义,一定是我们写的时候没有意识到的问题,那我们只能去找它会在哪儿高频出现。我给你总结了两种歧义的高发区:

第一,相对信息。什么是相对信息?相对的时间、地点、称呼,这些容易变化的信息都容易产生歧义。

比如你要说下周三,你写“下周三”就不如写“2022 年 2 月 16 日周三”来得准确。比如你要说3楼会议室,就不如你写“305 会议室”,来得准确。要说新同事小王,你就不如写“新同事王进步”,来得准确。

第二,形容性的词汇。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是形容性的词汇。

体育老师是最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你想想,一般体育老师是怎么下指令的?不是说“大家站整齐!”怎么做才叫“整齐”呢?人群当中的你肯定是蒙的。你的体育老师会这么说:“以抬头为基准,两臂向前平举向前看齐。”你只要干了这个动作,队伍自然就整齐了。

我们工作当中其实也经常犯类似的问题:

这件事要得很急,你快点做。

急有多急?快得多快?这些都是抽象的感受。那好的写法应该是什么?

这件事很紧急,我希望你今天15:00前给到,可以吗?

对方就有了明确的执行标准。给其他人交代工作的时候,这也是我们经常容易犯类似错误的时候,稍不注意就容易扯皮。

清路障的第二个技巧:消除顾虑

 对方可能已经明白了该怎么干,但是他干这件事可能会给他带来新的麻烦,所以它行动起来有所顾虑。怎么办呢?

我们来说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很多企业为了内部培训的培训质量,都会在培训通知里面加上这么一句话:

所有参与者,培训期间都要关上电脑和手机专心听课。

但是培训现场还是会看到很多人都拿着电脑和手机在处理工作,为什么他们不能按照要求去完成行动呢?是因为参加培训的人不知道有这条行动要求吗?大家肯定都知道。但是培训是在办公时间,万一来了事,我没有及时回应,怎么办?

 清路障的第三个技巧:减少协作

 看一个案例,宇宙公司的一次部门会上,运营部门负责人王总就跟董青青说:

我有个朋友对你们新研发的这个产品很感兴趣,你给我发一点你们的产品资料,我帮你们牵线。

董青青很高兴,回去就把产品的文档压缩,打了个包,微信发给了王总,加上了一句话:

王总,这个是产品资料,感谢!

结果,王总回复了一句“收到”,就再也没有下文了。董青青心想“王总您这也不靠谱”,你想想这件事问题出在哪了?是王总忙忘了吗?董青青是不是该去催他?

王总可能是挺忙,但是董青青打包压缩文件发给王总,这个做法非常不合适。王总无论是自己看还是传给别人看,都很麻烦,不方便他进行协作。那在这个环节里面,王总本来是牵个线,如果这件事需要他投入非常多的精力,王总自然就没有行动的意愿了。

她可以给王总发一段信息,有这么三层意思:

第一,简单的产品介绍。
第二,合作的对接方式,包括流程和联系人。
第三,告诉王总“王总上面两段信息你可以直接发给客户就可以了,感谢”。

尽可能减少对方的协作动作

 在相对复杂的行动面前,不要给对方提太多要求,而是要想办法减轻对方的负担,给他清路障,让他能够更简单地行动起来。

把简单留给用户,把复杂留给自己。复杂,不是指字多字少,而是行动的复杂程度。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减轻对方的行动负担,消除歧义也好,消除顾虑也好,减少协作动作也好。这些都是用户意识的体现。

总结:

第一,如果想尽快落实行动,心里就得装着你的用户。时时校准,保证自己写的内容没有跑偏。

第二,针对用户没有听懂的问题,可以踩油门,让用户第一眼就知道我们想让他干什么。

第三,如果用户听懂了,但还是没有办法去行动,我们要给他清路障,想想我们还可以帮他做什么,降低对方的行动门槛。

三、默认公开

无论你的写作对象是谁,有多小众、多私密,你都要把它当作有可能会被公开。

我们来看几个场景你就理解了:

你想升职,要给领导写一封邮件,这封邮件可能会被转给大老板、人力,甚至会在会议上被传阅;
你写了一份会议纪要,可能半年之后,其他的部门要展开同类工作,还会想要参考你这份纪要。

你看,职场的特性就是高度协作,再加上互联网的传播性,文档一旦发出去,我们没有办法控制它会被谁看到。
所以不管你愿不愿意,当他们看到了你的文档,就已经成为了你的用户。

它提醒我们什么是默认公开:任何你觉得不能够发到网上的文字,就绝对不要出现在你职场写作的文章里。

这其实就是写作的特点,白纸黑字是你写下的,它很有可能就会成为证据。你看,其实再私人的写作都可能被公开。

默认公开=经得起扩散+经得起时间。

我们的职场写作,只要能经得起这两种考验,就能符合默认公开原则的要求了。怎么理解呢?

第一,如果这篇文章被扩散了,被公开了,其他看到的人会怎么看待?他会不会感觉到被冒犯?
第二,如果这篇文章经过很长时间,人们再看,还能不能正确理解

默认公开是你得默认,只要是工作的文档,就可能溢出你原本设定的用户。

同样一句话,放到不同的场景里,意思可能就变了。

你天然就得假设传播是可能会被断章取义的。

那么,针对外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符合默认公开的原则呢?给你三个方法。

方法01:检查

第一个方法就是检查。

举个例子。董项目完成了,主动给领导发了一封单独的复盘邮件,领导看了也很满意,就把这封私发的邮件转给了全组人,让大家都学习学习。

结果组内的何看到邮件就不高兴了,问题出在哪儿了呢?这是因为这个项目中,何其实帮了董很大的忙。但是董在邮件里没有提到他,就觉得董在独揽功劳。董其实也不是故意不提的,她原本觉得这是私下发给领导的,就只提及了自己的工作。她没有意识到,还得考虑万一公开了,别人看到是什么感受。

如果董知道在发邮件之前检查一下,问问自己:这封邮件,如果别人看见了会不会挑刺?会不会有误解?就能避免这场风波。

所以咱们得提醒自己,千万别觉得默认公开离自己很远,咱们就抱有侥幸心理,这件事就在我们身边。好,说完了第一个方法“检查”。

方法02:永远保持正面情绪

写职场文章时,不能带负面情绪,负面的问题也可以尝试中性表达。

举个例子,某公司就有这么一个市场专员,发微信控诉乙方团队,结果乙方同事转手就把截图发给自己领导。甲乙双方领导见面的时候,一起看了这张截图,甲方领导当场就下不来台。就算甲方占尽了理由,但是只要你在宣泄负面情绪,你就显得不职业,有理也不占理了。

同样的道理,你觉得公司内部的同事不配合你,你能在周报里吐槽吗?当然不行。先不说,你有可能直接把对方整个部门都得罪了,你还向公司其他人传递了一个信号:你的情绪不够稳定,职业性不够成熟。那未来其他部门要合作的时候,可能也不会主动找到你。

不光情绪要正面,在正式文件里最好也不要出现负面意义的词汇。

方法03:缩小对象

为什么文字公开了就容易引发争议呢?因为人群扩大了,大家的信息、背景、立场、观点是不一样的,那争议就是必然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写作者可以主动缩小文章用户,锁定到一类具体的人身上。比如,你的员工、你的粉丝、特定顾客,明确了一类人群,明确这群咱们还是有可能达成共识的对象,这也就是明确了落笔的分寸,就更好把握了

对后人:经得起时间

 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未来可能还有其他人要查阅我们写的文件,这个时候写作内容就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把后人也作为用户考虑进来。那谁算是后人呢?所有需要事后查阅这封文件的人,都算是后人。

比如,你写了一封会议纪要,其实是写给现场参会的人看。但是过了两个星期,有新同事来了,他跟这件事也相关,可能需要查阅会议纪要,那他就是这篇纪要的后人。

方法01:绝对信息

第一个方法,不要写相对信息,尽量都写绝对信息。

时间这么一个容易过时的信息。如果我们写“周三”,那可能到了下周我就不知道你指的是上周的周三还是这周的周三。但如果我们要求大家写的是“2022 年 3 月 7 号20:00”,它就是一个绝对信息,只有绝对信息才能穿越时间也不变形。

称呼,也是一个职场里特别要注意的信息。比如,董青青,今年你写的抬头是董老师,明年可能就是董总了。那你写“董老师”指的是谁呢?不如带上她的名字,也可以带上称谓“董青青老师”,这样的表达就是准确的。

第一,给绝对时间,不是给相对时间。我建议,所有正式文件的时间写作,都要细化到年月日计时,最好用 
24 小时计时法。比如“2022 年 3 月 3 日19:00”,这就是一个标准的计时方式。

第二,给相对完整的地址,不要只给个关键词。不要只说东三环,而要说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我前两天
刚刚在微信上收到一个名片,地址只写了区,问题是我连他在哪个城市都不知道。

第三,提到人的时候,要写具体的真实的人名。不要写“小王”“陈总”这样的代号或者是职称。

第四,在提到具体的事的时候,最好用全称,而不要用缩写。比如小鱼会议系统就不要缩写成“小鱼”,
不然可能其他人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方法02:标签意识

 第二个方法:打标签,我们写东西时,值得养成标签意识。

什么叫标签意识?就是在容易检索的地方给关键词。比如,写一封邮件,你可以在主题里打标签,因为主题特别容易被检索到。

有一套统一的命名方式,我们会用“文件名+版本+时间+修改人”这样的命名方式来管理。不管这个稿件中间经过了多少人的修改,修改了多少轮,都不会乱。

所以我们给文件命名,发邮件,往群里发关键信息的时候,都值得有标签意识来管理住这些信息,让它容易被检索到。

总结一下,什么是默认公开?写作的时候不能只想着第一用户,还得经得起两类考验。

第一是来自外人的考验,要经得起范围上的扩散。
第二是来自后人的考验,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保证后人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意思还能不变形。
考虑外人的时候,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个文件发到网上会不会有问题?
考虑后人的时候,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后人来查阅,他能不能正确的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

四、怎么写得又快又好,使命必达?

 职场写作的三原则导向行动、用户意识和默认公开。这是我们职场写作的三把标尺,能给写作内容划定边界、找到方向、规避风险。但是在写作过程当中往往还是很痛苦的。

怎么写得又快又好,使命必达?清单体。它是职场写作的大杀器,更是一个写作的快捷方式,能让我们快速逃出传统写作的困局。

清单体=列条目+涟漪结构

1.列条目

举个案例:

董小小在群里汇报工作,“下周要考察的那家培训机构,调研结果是什么?”董小小就赶紧写了两三百字,挺详细的,发到了群里。结果大领导半天看了没有回应。我们来看一下她是怎么写的:

职场写作(一)怎么让写作促成结果_第1张图片

 如果我们也用清单体来改写一下,可以怎么写呢?

职场写作(一)怎么让写作促成结果_第2张图片

如何把一大段的文字拆成一条条合理的清单体呢?重要的就是一条只写一件事

 第一,清单体的形式是一条一条的,每一条内容都是独立的。
第二,一条清单不要太长,一般也就不超过三四句话,不超过一百个字。太长就不叫清单体了。
第三,一条清单就说一件事,可以是一个核心动作,可以是一个观点,可以是看问题的一个角度。如果维度变了,就要另起一条。
第四,如果同一条清单提到两个不同的行动,就可以把它拆成两条。

清单体的原则就是:宁愿多写几条,也不要一条包含好几层意思,看也看不明白。

 按照这样的格式来写:每一条清单,都用“标题+核心意思”的格式来。

但是怎么起小标题呢?

第一,小标题可以是一组关键词。比如上述案例,学术背景、招生对象等等。

第二,小标题可以是同一个结构的短语。比如,

1.扩大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简化预算编制,下放预算调剂权。扩大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在人才类和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中推行经费包干制。



2.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项目承担单位要确保每个项目配有相对固定的科研财务助理,所需人力成本费用可通过项目经费等渠道统筹解决。

第三,小标题可以格式一致。这也是一个很明确的加分项。工整的格式,朗朗上口,而且能降低用户的理解负担。八个字里,有四个字是一样的,那我只用看不一样的字,我就能够更快速地理解每一段想要说什么,理解上一段和下一段有什么关联,有什么区别。

2.涟漪结构·

涟漪结构翻译到具体清单里面,分别是什么?有四层:

第一层,这是最重要的,应该放什么呢?导向行动,用户最关心的就是“你需要我干什么”。

说完行动之后,他第二关心的是什么呢?是你的观点。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让他做这件事呢?所以紧接着,就要把我们对这件事的态度、主张、观点摆出来。

第三重要的是什么?是事实。有了观点,紧接着用户心里会有什么问题?你能证明你的观点吗?有什么样的事实在支撑这个观点呢?

在职场写作里面,涟漪结构就是金字塔原则的实操版,我们在写汇报、方案、总结的时候,就套用涟漪结构,填空就行。

很多大V写卖货文章的时候,其实特别爱用这样的顺序,它跟涟漪结构完全是反过来的。我举个例子,你看看是不是这样:

开头,开篇很宏大,“所谓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都不知道从哪开始扯起了。
第二,开始摆事实,历史上有多少大事证明这个事有多重要。
第三,开始总结,谈谈观点。我们生活最重要的还是要享受。
最后,享受生活这么重要,你应该怎么做呢?来买我一斤桃子。

职场写作最重要的是以用户为核心,以用户的行动为核心,这才能促成他的行动。

第一,我要给你推荐一个特别好吃的水果,很不一样,它叫铁皮柿子。
第二,放观点:它是现在市场上最流行的西红柿,很贵,但是很好吃。
第三,用事实来证明,一斤 20 多块,确实有点贵,但好在它口感独特,七分酸三分甜。这是马上用具体的事实来支撑我们的观点。
第四,可以扯一点闲篇。这个柿子目前种植困难,良品率不高,最近几年也不会降价。

 对于喜欢吃西红柿的人来说,看到第二条可能就想下单了。所以写作的时候,只要你想快点让对方有行动,那就应该按照涟漪结构来排序。

但是真写起来其实我们还有一个难关,就是区分事实和观点,很多同学可能都会在这犯难。我从刘润老师那儿看到要一个很好记的口诀,你只要记住,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口诀是:“观点无对错,事实有真假。

各级政府的官方文件,正文都是清单体。其实越是大型的公务类的组织文章,或者越是面向公众的正式文体,就越要用清单体的底层结构,因为你要协作的人太多了,我们得靠准确、清晰的文章,才有可能调动更大范围的用户的共识。

其实在很多文章中,只需要做一点小变形,就能快速地把清单体用上。比如,开头和结尾的部分还是用一般文体的惯用写法,但是在正文的部分用清单体;或者,我们在自然段落上,再加一层小标题,点明段落的主旨。如果你不放心直接用阿拉伯数字的1234,你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让清单体更好地融合进你现在的写作环境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项目管理工具,职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