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刀熊说说
文|刀熊
1.什么是研究问题
今天说说选题。说选题之前先铺垫两个问题。
在讲data collection的时候我提到我们通常可以把research分成empirical research和conceptual research,这是依据研究是不是data based而分类的。而如果从研究的目的这个维度来分类,通常可以把social research大体分为这么三种:exploratory study, descriptive study, explanatory study.
这三个类型的研究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一般根据研究者对话题的了解程度以及该领域已经研究到的程度为依据而决定需要选择做哪种study. 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话说假如你想去外太空研究为什么外星人的哲学体系跟地球人的哲学体系的不同,这可能是你特别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因为你从小就喜欢UFO以及哲学,于是就想把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作为你的研究题目。我们先避开这个问题的可操作性不谈,这个研究题目首先会有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有没有外星人?第二个问题是外星人是不是也有思想和有他们的哲学体系?这两个问题如果你还不确定就没法问你想问的这个问题,因为“为什么外星人的哲学体系跟地球人的哲学体系的不同”这个问题是一个explanaory study,而explanatory study是建立在已经不需要做exploratory study和descriptive study的基础上的,比如这个问题可能别的学者已经有很多研究了对于有外星人这件事达成了共识,或者你有充足的信息看见别人也做过相似研究但是sample不够大或者measurement 不够reliable, 但至少让你能够有设计和执行一个explanatory study的依据和文献基础。
简单来说,Exploratory study (探索性研究) 是去弄清楚"what problem to study?"; Descriptive study(描述性研究)是弄清楚"how to describe the problem?", 而explanatory study (解释性研究)是回答“how to explain the problem?".
探索性研究一般是最先期的研究。适用于某个还没有清晰定义过的问题,或者用于去探索有没有进行下一步研究的必要,为接下来的研究铺路。比如我想研究国内大学老师的绩效评估体系,我首先需要大体了解一下国内大学是不是用绩效评估体系?有多少学校用?使用评估体系的决定权是在校级层面、院级层面、还是系里面?大体了解之后我才能够进行Descriptive study。
描述性研究就是描述一个现象,但还没有涉及到解释这种现象。比如我要回答中国18-45岁的男性数量有多少,一个省有多少个企业,一个学校的老师学生配比是什么,这些都是一个descriptive study,都只是在describe而没有explain. 那么什么时候才算explain呢?
解释性研究一般涉及到两个或以上变量。比如我要研究一个地区的GDP与该地区小学平均的教师学生配比之间的关系,这就是explanatory study,我在试图用GDP这个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 来解释教师学生配比这个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你可能会问,如果在这个研究的初期我想了解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教师学生比例,那么这是个探索性研究还是解释性研究呢?答案是这是个exploratory study, 因为你的目的是在项目研究的先期来explore一下大概可能都有哪些因素,然而当你真的需要回答是否某几个因素就确实跟dependent variable 有关联的时候,你需要使用explanatory的方法。
通常来讲,exploratory and descriptive study这两种类型多用qualitative methods; 而explanatory study由于要解释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多用quantitative methods,通过检验一定规模的sample来实现。说完了研究目的的分类我们再来看什么是 Research Question.
Research Question 不是论文题目,不同于论文的Topic,也不是所谓文章的 theme, 而是你在一个研究中非常具体问到的问题。比如你做一个research总有个目的,就跟出门总有原因一样。Research question是非常具体的清楚描述你这个research/paper所打算回答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在一篇empirical paper里面,通常需要在文章开头的部分清楚的说出来自己这个研究到底是要回答什么问题,research question的陈述有时候是结合literature review介绍出来的,有时候是在literature review之后的部分陈述出来的,但一般都是前后呼应:"正是因为某个领域对某个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所以我们需要bridge the gap研究这个问题,因此我这个paper 的research question是...".
我们在research process 那篇文章里说过一篇学术文章最常见的几个组成部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只给你两分钟的时间让你对你的项目做一个elevator speech,你不可能每一部分都介绍,你会选择说什么呢?对于有经验的researcher来说一定会说的就是research question. 你研究什么问题总要跟别人说清楚,否则别人怎么可能理解后面介绍的measurement, data collection, 和data analysis呢?对于一个项目,一篇research paper, 或者一个research presentation 也是这样的。如果文章中只是说明大体研究领域而没有明确提出研究问题,就像火车站发车只说是往东开但不告诉乘客会去哪个火车站。研究问题不应该是在数据收集好了之后甚至data analysis出来之后才有的,而应该是在最最开始research development的时候就想好的,这个研究问题应该是搜索和阅读了很多相似话题的literature之后才最终设计出来的,应该尽可能具体,尽可能严谨陈述。
说完了三种目的的research 分类和什么是research question, 我们终于可以谈如何选题了。
我们通常需要为研究选题大概有这么几种情况:为期末论文选题,为本科、硕士、或博士毕业论文选题,或者专门为了发表一篇学术文章而进行选题。这几种情况大概国内和美国都差不多,区别是美国大学里社科类的课程要求写term paper的频率要比国内大学更高一些,而到了博士生的课几乎门门课都要求交一个term paper。此外,教授要求的term paper对research 的质量也比国内会更高一些(基于我个人的经验),也就是说,哪怕是对本科生,教授要你交的term paper一般是一篇research paper,它不同于essay,不同于synthesis(虽然essay 和synthesis也是两种常见的美国大学生作业形式),而应该是一篇基于scientific research的方法写出来的论文。这里就涉及到几个research paper 最基本的特点:语言严谨,结构规矩,方法规范。例如,新手写research paper最常犯的问题常常是文章里里面有好多个“I": "I think this research topic is highly important"; "because I feel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didn't touch on this topic adequately, I decide to further study it..."; "based on my experience, this means the sample size is big enough...". 虽然qualitative study有时也会出现类似的语言, 但大多数社科类论文的语言是尽量趋于objective, scientific, and rigorous, 所以你很少看见学术论文把"我“放在文章里,因为这显得不客观不准确不专业。
(顺便说一句,美国大学里要求学生写term paper其实是一件特别务实的事---美国的教育真的很务实,我几乎从没做过“没用”的作业。比如social science的博士生之所以要写很多term paper是因为大多数social science 的Ph.D. program本身就是为了培养researcher 或者faculty而设立的,你将来谋生就是靠design research, conduct research和写research paper, 所以term paper就成了重要的learning outcomes. 而对于本科生和硕士生而言,写term paper是为了培养scientific research 视角,培养严谨理性的思维方式,和练习灵活运用所学知识。Term paper绝不应该是为了完成而完成的作业,它是非常有效的learning tool.)
OK,说回来,无论是为了哪种目的,在考虑选题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呢?网上这方面英文的资源有很多,大多数美国高校的 library 或者writing center都会提供一些视频或者handouts来帮助学生确定研究主题以便顺利完成term paper和research project,总体来说主题都差不多, 以下使用的是来自 Vanderbilt University Writing Center的一份checklist:
1. Is the research question something I/others care about? Is it arguable? 这是最基本的两个问题,如果我想研究我家羊毛猴(我家猫)每天眨几次眼睛,这就不是一个好的research question, 第一, why do I care about it? 这个研究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被人需要?第二,这不是个arguable的question,你从早到晚盯着它数眨眼睛的次数就得出来了,没什么可研究的是不是?我们直觉上都能感觉到这不是个很值得研究的research question (虽然也许大规模研究猫的眨眼次数在生物学上是有意义的。。),而不值得研究的具体原因则是第一 nobody cares, 第二 not arguable.
2. Is the research question a new spin on the old idea, or does it solve a problem?这个问题是问为什么需要做这个研究,你的研究问题是能够为已知的理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能有助于解决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还是可以弥补此前研究在方法上的不足?一篇好的学术文章一定是非常善于强调自己的significance and contribution,而且紧密结合着已有文献来强调。
3. Is it two broad or too narrow? 这就有意思了, 对于刚开始做research的同学来说尤其困难。先说个我自己的故事,我读博第三年的时候完成了comprehensive exam 终于可以开始准备博士论文了,我当时已经知道自己大概就是做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和social network这一块,硕士2年和博士前两年都是在积累这一块内容,于是林林总总写了一份proposal出来递给我导师说,喏,这就是我博士毕业论文要问的问题,我可以开始动手了吗?我导师认真看了半天抬起头满脸堆笑的说,哈,你这个research question够你在咱们学校再呆10年了。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10年都不够,我当时的research question问的是为什么非营利组织要合作以及如何提高组织间合作的effectiveness?我当时觉得这个题目没什么问题啊,难道不值得研究嘛?对literature 没有贡献吗?我导师说"you go back to the literature and narrow it down", 给我的具体指示是针对"非营利组织为什么要合作“以及”哪些因素影响合作的effectiveness” 这两个题目列出 literature review table (我会在讲文献综述的时候具体讲怎么做literature review table)。我反反复复做了几个月的文献综述,发现研究这两个题目的文章真是浩!如!烟!海! 也就是说,这两个我设立的research question实在是太general了,我必须让它更具体才有它的价值,我不可能在一篇博士论文里解释整个领域最关键的big questions,我只能找出这一大篇森林里的一个piece然后深入地钻研下去。
然而,极端具体的research question也是不合适的,来看下面几个例子:
这三个research question里第一个问题就是"too broad", 问“为什么鸡会过马路呢?”----你能研究的了所有世界上的鸡吗?第二个问题"too narrow" 而且not arguable, 问“2014年2月6日在某地某条街有多少只鸡过马路呢?” 这问题问的太具体太窄,没什么好研究的。第三个则比较适中,问“有哪些环境因素导致了2014年1月至2月之间某地出现鸡过马路的现象?”, not too broad, not too narrow.
把research question修改到适中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我们都是从一个比较大的圈圈开始,说我就想做这个圈里的东西,然而在读文献的过程中发现这圈里面很多地方早都被别人挖过,你要是想挖就要不断narrow down 你要关注的小圈子,最后才能深挖出泉水来。research question的不断调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必要的调整会为此后data collection和analysis节省大量的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多花时间修改出一个好的research question比什么都重要。
4. Is the research question researchable within the given time frame and location?如果你在国内,你要是想研究美国的鸡为什么过马路,不是不可以,而是有很多难度;如果你的任务是写一篇节课论文,你的research question就不应该需要用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回答;如果你是写博士论文,就要考虑何时能毕业、论文题目是否太大,是否更适合全职faculty来做而不适合希望尽快毕业的博士生来做。这要求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梦想牵回现实,down to the earth地考虑自己的时间和资源够不够完成想研究的问题。
5. What information is needed? 为了回答你的research question你需要哪些信息呢?谁来给提供这些信息?网上和图书馆的资源足够吗?有足够多的学术期刊讨论相关问题吗?你要做data collection的话能找到考察对象吗?有人有问题的答案吗?要访谈或者调研的对象联系得上吗?The information you can access should meet your needs to answer the research question.
以上说了五点在确定选题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一问自己的问题,下面继续说哪些具体方法和工具可以帮我们找到选题的灵感。
2.如何寻找选题的灵感
我们继续来聊research的源头:选题。 上两篇文章介绍了社科研究的不同目的划分和哪几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自己的research question是不是好问题,那说到底,研究者的选题灵感到哪里去找,又有什么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新的idea呢?
我自己的经验是以下几种方式通常是不容错过的有效办法:
1.Your interest is the best driver. Everything starts with your interest. 你的研究问题一定一定要配合你的个人学术兴趣。兴趣这件事往小了说是帮你克服研究中重重困难,顺利完成论文或研究项目的兴奋剂; 往大了说,人生短暂,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枯燥而让你痛苦的事情上?既然你有选择,就要选择让你想起来有兴奋感,有好奇心,有冲动想知道答案的学术问题。这样的问题常常是来自于你自己从前的某些独特的个人经历,比如你的一次非洲交流活动让你开始关注非洲的志愿者行动,或者你在某公司的实习经历让你开始关注员工激励问题,或者你父母都是教师所以你从小耳濡目染对教育制度的革新。 说到这一点,顺便想到了美国社科类博士生里经常有工作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人重返graduate school来做学术, 他们的一个大优势就是非常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来读博士和到底想研究什么, 这来自他们多年工作和生活积累的兴趣和灵感。要知道作为一个研究者,正是因为你的不同和有趣才造就了你学术产品的不同和有趣。"Know theself (认识你自己) "这句箴言真是处处适用。
那如果我不知道自己的学术兴趣在哪怎么办?表急,人人都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中国学生相比美国学生更难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想也正常,我们从小吃大锅饭吃惯了,习惯了做“应该做的事” ,习惯了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忽然有一天发现千军万马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四散而去,没有了领队没有了统一目的地,我们需要自己来找工具探路和寻找目的地了。这种时候有点迷茫是再正常不过的,要给自己一些时间,有耐心也有信心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术领域。读博士的同学可以充分利用前两年的博士时光来探索和建立自己的兴趣。以下是几个具体的方法。
2. Literature, literature, literature…文献是一片巨大的宝藏,不神秘没多么高深,是前辈们留给你的宝贵财产。所谓文献其实就是跟你一样对某个领域发生兴趣的人对某些问题做了研究之后,认认真真严严谨谨地记录了他们做研究的步骤,方法和发现。你想啊,如果没有这些文献,你如何能如此详尽地学习到这些高人的方法和成果呢?你如何能如此系统地了解比你早出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前辈们的思考和反思呢?你更不可能如此方便地获取如此数量浩大,内容丰富的领域知识。现代科技的发展又让我们获取这些资源极其容易,如果你在美国,每个高校都有Google Scholar免费使用和下载文献,你不仅可以随便输入一个关键词看看有没有人研究过或者有多少个人研究过,你还可以点击每篇文章的“Related Articles" 和 "Cited by"去查看类似的其他文章。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研究什么其实是因为我们读的东西太少。我们要有"input"才能有“output", 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灵感都是基于经历和现有知识的,你看得越多想得越多,new ideas也会越多,也越知道自己感兴趣什么不感兴趣什么。所以我当年在博士论文初期最常听到我导师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 "go back to the literature..." 好多好多你现在的困难和问题,在读到了一定数量的文献之后都会迎刃而解,不再是困难和问题。
3.Academic conference. 学术会议绝对是刚入门的学者获取research ideas最重要的手段,如果你已经读了两年以上博士或者对某个领域发生了进一步的研究兴趣,你一定要考虑尽快参加该领域的学术会议,去看看别人在做什么,整个领域在关注什么。基于我个人的经验,美国的学术会议非常务实,非常高效,非常有助于学者之间互动和产生新的想法。换个角度去想,你不仅在学术会议上听到的是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该领域高手的最新研究和最新关注重点,你还能大大节省自己阅读literature的时间,因为要知道,好的学术会议上的presentation,其实很快就会变成top journal上面必须要读的学术论文,而在学术会议上researcher 们不得不把自己持续研究了几年、写了二三十页的一篇学术文章用15到20分钟的时间凝练地讲给在场的观众听,所以你听到的都是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而同时你还能看到活的作者,一睹作者本人的风采。学术会议上组织者会按照论文内容把presentation分成不同的panel从而方便不同关注点的参会者,每个panel一般4-5篇文章,你可以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听到一个panel上四五个相关主题的研究,如果一天去听4个不同的panel,算下来,三天的时间你就能听到近50个研究,还能在现场听到senior scholar之间的问答、对于共同关注问题的讨论、对于不同方法和思路的切磋等等。所以你说,这是不是个了解某个领域的最快最有效方式呢?
以下是2016年ARNOVA年会议(美国非营利组织研究最大学术年会)和 Academy of Management (美国管理学年会)一部分panel的主题,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From 2016 ARNOVA Annual Conference Program Book:
From 2016 AOM Annual Conference Program Book:
4. Your course papers. 第三个research idea的重要来源是我们在gruaduate school上课的时候不得不写的课程结课论文。尤其对于美国社科类博士生来说,基本上前两年的每门课都要写一篇结课论文,差不多占整个课程30%左右的分数,最后一节课还要模仿学术会议做一次presentation来defend自己的research。其实这些结课论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我们逐渐了解在某个领域内自己的兴趣,积累素材和思考,从而能为自己构建出一个更大的专业领域。教授们也知道学生们不可能一进来就知道自己要一门心思研究什么,即使有的学生知道,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也很可能发生一些变化。而博士生前两年的课程一方面能帮学生了解某个学科内那几个最重要的sub-field,另一方面能为你将来focus在一个具体领域做准备。我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就是源于两门课上的两篇term paper,为了写这些paper就需要读文献、找research question、设计研究过程,最终以此为基础才有了dissertation的题目。所以如果你还处在博士前两年上课的时间,建议充分利用每一门课的结课论文来发展和建立自己的研究兴趣,不要浪费任何一门课上的term paper。
5.Learn from practitioners. 这一点可能基于学科性质会有所不同,但是对于我们管理领域这样一个实践性学科来说,跟practitioner(从业者)学习和交流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research idea来源。原因很简单,管理本来就是一件需要身体力行的事,你就算坐而论道说得天花乱坠,与实践脱节的话研究出来的东西也大概会是毫无价值。搞理论的学者可能自己没有过做管理者,但可以经常跟做管理的人沟通和交流来了解管理中的困惑、组织中的困难、新型有效的管理方法、新技术可能对现有管理体制带来的挑战等等。毕竟学术理论是来自于实践最终又为了指导实践,对于像管理学这样的学科来说跟从业者的交流就显得更加重要。跟从业者接触当然有很多不同方式,比如参加学术会议就会遇见很多practitioner可以做交流,做实地访谈的时候也是难得的机会可以了解组织和管理者的需求,此外生活中如果你留心也会在不同场合遇见很多相关的practitioner可以聊天交流。
6.Learn from your peers/colleagues. 读graduate school之所以能有效地为我们接下来的学术研究铺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不仅会耳濡目染在教授们每日探讨科研和学术进展的氛围中,你更有一群跟你一样努力奋斗日日精进的小伙伴,这些小伙伴在几年之后可能都会成为美国各大高校的assistant professor或者该学科的学术新秀,他们是你这几年学习中难得的成长陪伴和交流资源。如果运气好碰上一个比较cohesive的cohort, 你们有很多机会一起谈论各自最近的新领悟,读到了哪些好文章,对哪个题目发生了兴趣,最近参加了什么学术会议等等,你一个人的单一信息源就扩展出很多的触角,你了解的学科话题就多了很多维度,你的research ideas当然也就有了更宽阔的发展空间。比如课上听别人的发言,看其他人的结课论文选题和class presentation,跟一起做RA的同学闲聊,这些都是从peers处得到灵感的机会。
7. Learn from your students. 最后这一点适用于有teaching机会的博士生们。Teaching和research在美国高校被看做是相辅相成的两件事,最理想的情况是,你教的课程正好是你的研究方向,你既可以把自己的研究特长施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时又可以在课堂上找到很多接下来research的新灵感。比如一个班如果有20个学生,这20个学生会写出20个不同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结课论文,每篇论文都会至少涉及到5篇以上的文献综述,你不可能读过所有这些文献,很多时候学生作业会让你发现几篇最新的学术文章,一个新奇有趣的研究视角,甚至可以跟学生一起把小论文发展成一篇可以投寄的学术文章。所以不要小看teaching的过程,“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
以上是我个人体验到的几个较有效的寻找研究灵感的方法,总结来说,research interest的建立和培养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开放的学习心态,需要多听多看别人的research, 需要既对外界保持开放的系统又能反过身来安心打造属于自己的学术世界,看得越多做的越多,吸引力法则也就慢慢发生作用,同事里、学生中或学术会议上认识的有共同兴趣的学者会主动找你合作,你的雪球会越滚越大,一个又一个研究项目的开题就也变得水到渠成,你就告别了需要主动刻意去寻找研究问题的阶段。
这么说来,寻找研究灵感的高阶,也许是不用再去刻意寻找吧。
*随附 “论文写作系列文献PUBLISHING IN AMJ—PART 1 、优秀范文”可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下载*
1.“ FROM THE EDITORS PUBLISHING IN AMJ—PART 1: TOPIC CHOIC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1, Vol. 54, No. 3, 432–435.
2. Project Customization and the Supplier Revenue–Cost Dilemmas: The Critical Roles of Supplier–Customer Coordination
Yonggui Wang, Jongkuk Lee, Er (Eric) Fang, & Shuang Ma. Journal of Marketing. Jan 2017, Vol. 81 Issue 1, p13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