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天文学家用许多方法来测量哈勃常数(银河系外星系的视向速度与距离的比例),测得的数值都很不一样,其测定值的分歧在于不同的方法给出的距离不一致,即银河系内距离指标的标定不确定;另外不同星系之间由于化学成分、年龄、演化经历的不同,距离指标和绝对星等之间的关系就不会一致。
在望远镜里遥远的星系看起来太小了,即便是整个星系团也只能看得见一个小亮斑,无法分辨里面的造父变星(高光度周期性脉动变星,其亮度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因此这种“标准烛光”就不再好用了,必须寻找到一种新的“大灯泡”:比一个星系的光还要亮,就算在宇宙边缘也能看的非常真切;这把量天尺就是1a型超新星,最终NASA确定了哈勃常数,参考的就是1a型超新星。
有了这把可靠的量天尺,科学家们就开始了一项观测计划:搜寻大红移超新星,看看宇宙深处有没有超新星爆炸。因为光穿越宇宙也要花时间,越是遥远的天体就越古老,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这些天体小时候的样子,那么我们就可以分析出宇宙早期的天体演化情况。一顿操作下来,科学家们发现了几十个1a型超新星,他们的红移量也都很大,说明退行的速度很快。科学家们分析了数据,结果傻眼了: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前面我们说过如果宇宙物质够多,那么宇宙的曲率很大,会造成宇宙封闭(球面,黎曼几何),最终宇宙会收缩回1个点;要是宇宙里的物质稀少,那么宇宙就是平直(欧式几何)或马鞍形(罗氏几何),这两种宇宙是开放的,虽然膨胀会减慢,但永远不会减到0;但起码是个减速的过程。那现在观测到的加速是怎么回事?到底是哪个王八蛋给宇宙提供了能量,导致了宇宙加速膨胀?
一定是有种东西在支撑着宇宙的加速膨胀,我们之前一直不知道它的存在,类似于暗物质;但是这种东西与暗物质的作用力相反,它存在一股相斥的力而非引力。“暗能量”由于相互之间是相斥的,所以它们不会聚集在一起,而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宇宙空间,那么就接近于常数的样子。大家立刻想起来爱因斯坦的宇宙常数,好像还跟暗能量挺符合的。
但又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发现暗能量的密度并不会随着宇宙空间的膨胀而减小。正因为如此, 70亿年前宇宙物质的引力大于暗能量的排斥力,宇宙膨胀速度是在减弱的,物质能抱团形成恒星系、星系团;但在70亿年后暗能量的排斥力大于引力,宇宙开始加速膨胀。暗能量随着宇宙空间的膨胀而增加,那岂不是不满足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我们前面有讨论了随着空间的膨胀,光会出现红移的现象,当年哈勃以为是恒星的加速运动导致的(类似声波),后来才确定是由于宇宙空间本身的膨胀导致光波变长。我们知道光子的能量同频率成正比,频率越高光粒子的能量越高,宇宙大爆炸时光子的频率很高,达到了可见光范围(400~700纳米),那时的宇宙光芒万丈,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而到了现在宇宙背景辐射波长是7.35厘米,宇宙背景温度只有2.73K。那这些消失的光子能量到哪里去了呢?所以有人一看,这不是对上了么?光子给宇宙空间做功转化成了暗能量。
这就是21世纪物理学的两朵乌云:暗物质与暗能量。暗能量占宇宙总量的73%,暗物质约占23%、普通物质仅约占4%,而人类在宇宙中可观测到的各种星际物质、星体、恒星、星团、星云、类星体、星系等的总和只占宇宙总质量的2%。
人类现在还能观测到宇宙的97%星系的空间膨胀速度已经大于光速(大于光速,不满足狭义相对论?非也),就是说现在宇宙97%的星系发出来的光已经永远不可能达到地球了,与地球彻底断了因果关系,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它们几十亿年前发出来的光。而且不断有星系与地球的远离速度超过光速,到几十亿年后,智慧生命只能看到本星系团的恒星,到时他们就会认为宇宙就是本星系团大小,再也没办法看到宇宙的全部面貌,另外由于空间膨胀导致的光波红移,可能需要架起地球大小的探测器才能检测到宇宙背景辐射;那时的他们将无从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本质。所以我们生活在宇宙的这个时期,能看到宇宙全貌并推测出宇宙大爆炸的模型,是何等的幸运。(参考自:吴京平-柔软的宇宙)
共模电感器(Common mode Choke):以铁氧体为磁芯的共模干扰抑制器件,它由两个尺寸相同,匝数相同的线圈对称地绕制在同一个铁氧体环形磁芯上,形成一个四端器件,要对于共模信号呈现出大电感具有抑制作用,而对于差模信号呈现出很小的漏电感几乎不起作用。
工作原理:流过共模电流时磁环中的磁通相互叠加,从而具有相当大的电感量,对共模电流起到抑制作用,而当两线圈流过差模电流时,磁环中的磁通相互抵消,几乎没有电感量,所以差模电流可以无衰减地通过。
那共模抑制的具体原理是什么呢?
1. 所谓共模信号是两个幅度相等、相位相同的信号;如下图所示,对于差模信号(I1和I2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同),那么I1和I2产生的磁力线的方向相同,且当I1 = I2且电流反向相同时,穿过磁芯的磁力线为两倍,对于共模电感器来说,其电感量就为L+M
——共模信号一般来自电网,共模信号会影响电路板的正常工作,也会以传导干扰(CE)的形式干扰周围环境。
2. 如下图所示,磁力线方向可以根据万能的右手螺旋法则获得,当共模线圈中流过相同方向电流时,I1和I2所产生的磁力线方向相同(如下右图所示),穿过磁芯的磁力线就会被叠加,对于共模电感其来说其电感量也越大;
——Φ = B*S,共模电流产生的磁通量方向相同,所以磁通量变大,L = NΦ/I,对于线圈1来说I1电流对应I1+I2= 2*I1的磁通量,所以电感量加倍了。
3. 所谓差模信号是两个幅度相等、相位相反的信号;如下图所示,对于差模信号(I1和I2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I1和I2产生的磁力线的方向相反,且当I1 = I2且电流反向相反时,穿过磁芯的磁力线为0(两个线圈完全对称),对于共模电感器来说,其电感量就为0。
——这正是电源输入接口使用共模电感器的原因,电源电流输入和GND电流输出,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共模电感器对电源正常工作的电流没有任何作用。另外,关于差模和共模的概念,后续《信号完整性》具体分析。
4. 共模电感器的模型如下图所示,如果共模信号的频率太高,那么输入和输出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将对磁芯产生旁路的作用,从而降低共模电感的有效性。
——共模电感的应用是有频率限制范围的,只能抑制某频段内的共模噪声。
设计共模电感器时,我们需要考虑符合如下原则:
1. 电路正常工作状态下的额定电流,不会达到共模电感器的磁饱和状态;
——一旦达到磁饱和状态,共模电感就失去了对噪声的抑制能力。
2. 高频阻抗足够大(自谐振点要高),且有一定的频宽,且对工作频率信号电流阻抗较小;
——如果应用于输入电源的共模噪声滤波,其最高频率为30MHz以下(CE)。
3. 温度系数要小;
4. 直流阻抗(Rdc)要尽量小;
——虽然要对共模信号抑制,但对差模信号的损耗要越小越好,例如对于输入电源共模电感器应用,电源和GND线是差模信号,共模电感器的RDC越大,那么损耗越大。
5. 电感值稳定,感应电感量尽量大;
6. 绕阻之间绝缘性能满足安规要求;
——共模电感一般用于对外接口(电源接口、信号接口等),会接触到高压冲击信号,所以其绝缘性能必须满足安规要求,避免共模电感器损坏。
7. 线圈尽可能单层绕制,减小线圈寄生电容,增强线圈对瞬时过压承受能力。
——线圈间寄生电容越大,共模电感器越容易通过电容被击穿,大能量浪涌电压穿透共模电感器传递到电路内部,从而起不到共模防护的作用。
磁环是一个环状的导磁体,是电子电路中常用的抗干扰元件,对于高频噪声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一般使用铁氧体材料制成,是损耗式滤波器,主要用于抑制线缆上的传导干扰;其工作原理是:在不同的频率下有不同的阻抗特性:在低频时阻抗很小,当信号频率升高磁环表现的损耗急剧升高。
——从对磁环的描述来看,其工作原理与磁珠非常类似:都是利用磁芯涡流损耗,来损耗线路中的高频信号噪声。
如下图所示,磁环与其它电感器件有非常明显的不同——它与电路之间没有电气连接,只是一个单纯的磁芯。所以我们也能猜出,磁环并不是用在单板电路中,而是用于设备线缆上:将电源线、信号线(网线/电话线/DVI线等等)绕在磁环上,避免EMI干扰。
——我们经常能看到计算机、通信设备(栗子,无线路由器)或则家用电器(液晶电视、机顶盒等)的电源线及其它线缆上串着一个“鼓包”,这其实就是电线内置的磁环。
磁环的磁芯材料有很多种:镍锌铁氧体磁环,锰锌铁氧体磁环,铁粉芯磁环,铁硅铝磁环,高磁通磁粉芯磁环,铁镍钼磁粉芯磁环,非晶磁环等。
磁环的特性与磁珠类似,锰锌磁环特性曲线如下图所示:1MHz时磁导率下降到1000,1.05MHz时电感消失,同时损耗因子在1MHz时急剧上升,电阻特性(涡流损耗)逐渐明显;阻抗频率曲线在电感消失的频点出现最大值。
1. 低频段阻抗主要由电感的感抗构成:电阻很小,电磁干扰主要通过反射抑制,器件呈现低损耗高Q特性电感;此时容易造成在低频段谐振,可能出现干扰增强现象;
——电感L与寄生电容C,在高Q情况下容易造成LC振荡,具体“开关电源”章节分析。
2. 高频段阻抗主要由电阻构成:随着频率升高,磁芯磁导率降低,导致电感量减小,感抗成分减小,而电阻成分增加(涡轮损耗);电磁干扰被吸收并转化成热能的形式耗散掉;
3. 磁环安装在靠近干扰源的地方,对于输入输出电路,尽量靠近屏蔽壳进出口处。
的确,磁环与磁珠的整体特性非常接近,但是它们之间的应用场景又完全不同,那我们应该在什么情况下选择怎样的磁环呢?
1. 首先需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
1, 磁环的频率-阻抗特性和被滤波电路的干扰特性;
——如果被滤波电路的EMI频段与磁环涡流损耗频段不同,那么磁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 外观上选择:尽量长,尽量厚,内径尽量小,电感量尽量小的磁环,及磁环越长越好,孔径与所穿电缆结合越紧密越好;
——磁环尽量长、尽量厚、内径尽量小(线缆结合紧密):线缆的磁力线尽量多的穿过磁环,高频噪声能量尽可能多的消耗在磁环内;电感量尽量小:避免对正常信号的影响,以及低频振荡。
2. 绕线匝数越多,抑制低频干扰效果越好,而高频噪声抑制较弱;当干扰频带较宽时,可以套上两个磁环,绕不同匝数,用于抑制不同频段噪声;
——磁环存在寄生电容,该寄生电容与电感并联,遇到高频干扰信号时,寄生电容将磁环的电感短路失去作用;所以一般低频干扰,绕2~3砸,高频干扰不能绕砸,选用长一点的磁环。
3. 通过磁环的电流大小正比于磁环的体积,两者失调容易造成磁饱和,降低元件性能;避免失效的方法是将两根线(V+/V-)同时穿过一个磁环;
——类似共模电感器的工作原理,起到共模抑制的作用。
4. 抑制高频干扰信号时,选择镍锌铁氧体;反之使用锰锌铁氧体。
——镍锌铁氧体的高频特性优于锰锌铁氧体。具体参考器件规格资料参数。
1. 磁环与共模电感器:磁环多用于EMC传导发射(CE)测试,或电源线上瞬态干扰的抑制;共模电感器用于PCB板的差分信号,以滤除共模干扰;
2. 磁环与磁铁:
1, 两者磁性都是硬磁(永磁),主要成分是铁、钴、镍等;磁铁一般用于扬声器,磁疗,核磁共振和发电机上;磁环用于电子产品的抗干扰和滤波;
——硬磁材料又称为永磁材料:是指那些难以磁化,且除去外场以后,仍能保留高的剩余磁化强度的材料。
2, 磁铁有两极:N极,S极;磁环没有极性。
3. 磁环与磁珠:磁环与磁珠的主要成分都是铁氧体,两者不同点在于:磁环与电源/信号线无直接电气连接。
4. 磁环与电感器:电感器主要是将能量储存起来,其磁芯一般采用镍锌铁氧体或锰锌铁氧体等材料,区别在于磁环具有高损耗系数,把高频能量通过涡流转换成热能,从而抑制高频信号通过。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知乎“牧神园地”专栏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