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催化下,毫末智行这款产品为何能推动自动配送商业化加速?

作者 | 曾响铃

文 | 响铃说(xiangling0815)

无人配送车千里驰援上海,配合分拣员、基层社区工作人员为市民运送物资,以无接触配送的方式最大程度减少人员暴露在外的风险,在疫情阴霾下缓解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题……

在上海这场抗疫斗争中,自动驾驶技术和产品无疑得到了一次面向饱和舆论的积极自我展现,成为自动驾驶落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推动自动驾驶走向经历各种挑战的真实场景。

不仅如此,最近,末端物流自动配送领域,还出现了突破性的10万元档产品——4月19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唯一聚焦AI自动驾驶技术的盛宴2022HAOMO AI DAY活动上,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发表了主题演讲,除了展示其企业的最新战略、技术、产品进展,还发布了称为“第二代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定价12.88万元的产品——小魔驼2.0。

疫情催化下,毫末智行这款产品为何能推动自动配送商业化加速?_第1张图片

张凯称,希望小魔驼2.0的推出“能够进一步加速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规模化商用的行业进程”,可以看到,价格下探到十万元档是自动配送试图走向规模化的努力,一个价格策略或成为自动配送商业化全面加速的扳机,而有自动驾驶技术企业正在站出来想要成为那个扣响扳机的人。

无论如何,在疫情催化下,自动配送车商业化加速的各项条件已经具备,定价策略的突破,或让自动配送车在自动驾驶领域率先走向全面落地。

多重因素蓄积能量后,自动配送商业化还差一个扣响扳机的动作

自动驾驶要实现有效的、快速的商业化,存在5个必要条件,构成了一个典型的“五边形”矩阵:

疫情催化下,毫末智行这款产品为何能推动自动配送商业化加速?_第2张图片

接受度,反映从自动驾驶采购方到最终使用者对前沿技术的心智认可程度;

可用性,反映自动驾驶产品本身是否能够契合场景需要,包括技术完善度和产品功能、体验等;

需求量,是商业化的市场基础;

供给力,意味着能够即时响应市场需求、提供商业化所需要的产品供给能力;

经济性,是自动驾驶产品商业模式成立的前提,让产品本身满足企业对效益的追求从而走向全面落地。

自动驾驶数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了5个维度缺一不可,只有变成各维度都得高分的“五边形战士”,商业化才能加速实现。

而到目前为止,在疫情的催化下,自动驾驶商业化的“五边形”已经完成了四个维度的准备。

1、“接受度”,抗疫过程的广泛应用击穿从客户到用户的全面市场认知

应用自动驾驶的企业不信任、最终享受自动驾驶服务的大众广泛质疑,是自动驾驶作为一种前沿创新领域所面临的普遍尴尬,在舆论放大镜下,任何的不足都容易被攻击,如同一道城墙横亘在自动驾驶面前。

而上海疫情期间自动配送车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次认知的全面击穿。

从2019年底开始,自动配送车就开始了各地“试验”、“测验”的过程,2020年疫情伊始自动配送车就以尝试的态度投入各地使用,至2021年5月,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发布全国首个自动配送车管理实施细则,颁发了自动配送车车身编码。

而这次在上海,有毫末、美团、京东、阿里、白犀牛、新石器多家主要的自动配送车参与了抗疫,截至4月15日,仅美团方面的数据就显示,自动配送车配送单量就已经突破6万单(件)。

疫情催化下,毫末智行这款产品为何能推动自动配送商业化加速?_第3张图片

上海自动配送车大量投入使用,是从“实验”到“实用”的一次跳跃,让厂商们看到了全面落地而非个别尝试的可能性,尤其是大量订单的有效履行,也破除了诸如“无人车不能上楼”带来的质疑——用户习惯随现实的技术和手段也在改变,末端物流自动配送可以取代人力,拥有明朗的商业前景。

而对最终享受自动配送的用户来说,那些在各种信息频道获得的只言片语,被眼前实际的产品体验所替代,便捷的、低风险的操作过程增加了大众的信心,推动普遍的心智认可形成,扫除了终端消费者层面的障碍。

2、“可用性”,自动配送突破L4级无人驾驶到达全新的能力平台

最首先的可用性,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尤其是L4级别的无人驾驶技术正在自动配送车这里走向现实。

在上海参与抗疫的产品,例如美团“魔袋20”以及毫末智行的“小魔驼”都具备了L4级别无人驾驶能力,帮助这些产品能够克服上海尤其是那些老城区的复杂路况。此次毫末智行新发布的小魔驼2.0,作为“进阶版本”,更是覆盖城市开放道路中低速全路况,针对混行、拥堵等复杂交通场景进行性能调优,使订单妥投快人一步。

然后,是产品的功能和体验。经过多年的发展,自动配送车已经客观上建立了一套行业可以共同参与的制造标准,包括大算力平台、车规级硬件、大货箱、长续航、智能交互等(各厂商的实现程度不一),让商业化产品有了标准化的行业共识。以小魔驼2.0为例,毫末智行宣称的“产品配置”,就包括搭载了车规级感知套件,ICU3.0大算力计算平台,可定制600L超大载货空间的货箱;支持快速换电功能,单次换电可实现100km的真实续航里程;智能语音、触摸等多模式交互等。

3、“需求量”,创新变革下末端物流环节积累高强度“买压”

一方面,宏观统计数据显示,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从2011年的9.4亿人逐年减少至2020年的8.8亿人,此外,中国邮政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快递员中从业经历在3年以下的占比为61%,流动率高,而2021年 4月人社部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100个‘最短缺’职业排行”中,快递员位列第八名。

另一方面,末端物流的潜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有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快递+即时物流)末端配送潜在市场规模已达3000亿元。

种种因素下,末端物流企业通过降本增效、优化运营、缓解劳动力不足来契合庞大市场的需要就成为一种必要,“自动配送+”在各种场景下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美团、京东、顺丰、阿里等企业已经对自动配送车积累了高强度的“买压”,迫切等待合适的产品。

再加上上海疫情期间自动配送车的积极表现,让很多企业意识到了这件事本身还带有的社会价值,非市场考量方面的需求也在提升,这种“买压”还在持续扩大。

疫情催化下,毫末智行这款产品为何能推动自动配送商业化加速?_第4张图片

4、“供给力”,资源长期积累后量产能力全面启动

阻挠自动驾驶商业化的还有供给端的生产能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来,大部分的自动驾驶设备的生产都处在有限的测试机、工程机层面,出于对市场前景缺乏充分的信心,以及各方面商业化条件的不具备,量产能力一直止步不前。

而现在,在自动配送车这里,大规模量产的条件已经具备,且有厂商已经准备好大规模落地的生产力量。

例如,参与上海抗疫的美团“魔袋20”与毫末智行“小魔驼”都来自毫末智行位于保定的自动配送车生产基地。从HAOMO AI DAY公开的资料看,本年度毫末智行全面升级了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的生产基地,升级后的生产车间占地1万平米,可实现年产1万台的无人配送车的产能目标。新生产线依据“柔性化+定制化”的理念进行设计,符合客户要求的定制化需求,可以实现小批量试制以及规模化的量产。

总的看来,“五边形”中的四个维度已经具备并不断抬升“分值”中,自动配送的商业化只差最后的“经济性”。

事实上,经济性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自动配送的商业模式是否可行——作为一种替代人力的技术手段,如果产品的成本无法做到比人力更低,那么一切的维度准备都是徒劳的,上海疫情对自动配送车客观上的推进也将“撞墙”,商业化将走不下去。

而经济性,就是要解决自动配送的“等人效”成本阈值问题,让自动配送车成本追平并逐步小于人工成本,市场需要一个扣响扳机的动作。这时候,定价10万元档产品的推出,就在让行业蓄积的能量可以由一个价格策略倾泻而出,补齐商业化五个闭环要素的最后一个。

菜鸟物流曾披露一线城市7000元/月难招快递员、京东物流一线员工平均综合成本已接近11万元/年、对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完善正在不断抬升联网平台的履约成本……自动配送车走向“经济性”已经成为行业的普遍期待。以北京一个快递小哥一年10万到12万的薪资为参照,12万8的价格加上各种维护费用,或有可能让企业在两年内实现人工成本的对齐,后续一台自动配送车将持续产生效益。

如果说抗疫在认知层面推了自动配送车一把,那么合理的价格策略就是在把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的大规模商用化从理论推进到了实现。

自动配送先于Robotaxi进入日常生活,自动驾驶商业化“节奏”已现

按速度、载物或载人、商用或乘用区分,自动驾驶存在着多个领域,而回过头来看,不管什么领域,只要具备了“五边形”各条件,商业化就能走向加速。

而很显然,以末端物流自动配送为代表,低速、载物、商用打头阵率先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五边形”,作为对比,以Robotaxi为代表的高速、载人、乘用自动驾驶领域,还有诸多维度未能得到满足,例如客户与用户的心智认可度还不够,例如大规模量产能力还不具备,例如价格仍然过于高昂难以落地,等等。

各领域的无人驾驶技术都有着近乎相同起跑线,但它们完成“五边形”各维度的时间有先后,尤其是在“经济性”这一商业化加速的关键标志上,昂贵的硬件价格让Robotaxi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疫情催化下,毫末智行这款产品为何能推动自动配送商业化加速?_第5张图片

反观自动配送车,以拿出10万元档价格策略的小魔驼2.0为例,在感知系统上不断优化节约成本,例如采用比Robotaxi所采用的激光雷达价格更亲和的视觉感知系统来实现自动驾驶并不断优化演进,又例如整体车载计算器直接节约一两万的成本,这些都让自动配送车的成本不断逼近并最终越过“等人效”阈值。

现在,这些优化也在乘用车上也在不断落地,来代替过去的Robotaxi解决方案,让高速、载人、乘用领域的自动驾驶也能更快走向“等人效”的阈值。

可以看到,自动配送将比Robotaxi更早进入人们日常生活,一个低速、载物、商用打头阵,高速、载人、乘用逐步跟上的自动驾驶全局商业化路径正在形成。

在经过了长时间蓄积力量的长跑后,未来2-3年自动配送将经历一场全面落地前的短跑,在此期间,Robotaxi等领域的自动驾驶也将逐步完成自己的商业化“五边形”——自动驾驶将形成不同领域有先后而又相互参照的整体节奏,有了这样可预见的节奏,行业将既不盲目乐观,也更加不用悲观。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响铃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啸奖评委;

3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中国经营报》《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报刊、杂志特约评论员;

5钛媒体、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闻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腾讯全媒派荣誉导师、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你可能感兴趣的:(财经,毫末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