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一种是描述组成它的软硬件;另一种是将其视为为分布式应用提供基础服务的联网设施来描述。其实,第一种角度,是从它的组成来描述,第二种角度是从它的功能来描述。
所有这些连接进因特网的设备被称为主机(host) 或者 端系统(end system)。
端系统通过通信链路(communication link) 和 分组交换机(packet switch) 连接到一起。
当一台端系统要向另一台端系统发送数据时,发送端系统将数据分段,并为每段加上首部字节(一些必要信息),由此形成的信息包(数据包)用计算机网络的术语来说称为分组(packet)。
分组交换机从它的一条入通信链路接受到达的分组,并从它的一条出通信链路转发该分组。分组交换机主要的类型是路由器(router) 和 链路层交换机(link layer switch)。
端系统通过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 接入因特网。
与因特网相连的端系统提供了一个套接字接口(socket interface),该接口规定了运行程序在一个端系统上的程序请求因特网基础设施向运行在另一个端系统上的特定目的程序交付数据的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提供API发送和接受数据。
协议(protocol):定义了在两个或多个通信实体之间交换保温的格式和顺序,以及报文发送或接收一条报文或其他事件所采取的动作。
通过协议,才方便让所有不同的端系统,不同的CPU,不同的操作系统以同一种方式进行网络通信。
端系统,位于因特网的边缘因此得名。端系统也成为主机,容纳(即运行)应用程序,主机又被进一步分为客户端和服务端。
接入网是指将端系统物理连接到其边缘路由器(edge router) 的网络。
边缘路由器是端系统到任何其他远程端系统的路径上的第一台路由器。
家庭接入
企业(或家庭)接入
广域无线接入
比特从源到目的地传输时,通过一系列“发射器 - 接收器” 对,对于每个发射器-接收器对,通过一种**物理媒体(physical medium)**传电磁波或光脉冲来发送该比特。
具体有
导引型媒体(guided media)
:电波沿着固体媒体前行
非导引型媒体(unguided media)
:电波在空气或外层空间中传播
网络核心即为由互联端系统的分组交换机和链路构成的网状网络
通过网络链路和交换机移动数据有两种基本方法: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在各种网络应用中,端系统彼此交换报文(message),为了从源端系统向目的端系统发送一个报文,源将长报文划分为较小的数据段,称之为分组(packet),每个分组都通过通信链路和分组交换机传送。
一些重要概念:
存储转发传输
排队时延和分组丢失
路由转发表和路由选择协议
在电路交换网络中,在端系统通信会话期间,交换机会预留端系统间通信路径上的相关资源(缓存,链路传输速率),即先建立连接,然后通信;
电路交换网络中的复用
时分复用(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TDM):是指将时间划分为固定区间的帧,每个帧则又被划分为固定数量的时间空隙;当网络需要建立一条连接时,网络将在每个帧中为该连接指定一个时隙;在该时隙内,链路用来传输该链接的数据;
频分复用(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将频率域划分为频段,然后将频段分配给连接;此频段被用来专门传输链接的数据。该频段的宽度成为带宽。
分组交换的优点:
分组交换的缺点:
电路交换的优点:
电路交换的缺点:
趋势是朝着分组交换的方向发展。
时延:
传输和传播的区别
丢包
吞吐量
计算机网络采用分层的体系结构,分层的体系结构因为提供模块化而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时也易于服务实现的多样性:某一层对其上一层提供服务,同时它可以利用下一层提供的服务。只要对上提供的服务和对下利用的服务没有变化,其层内部的实现并不会对系统结构产生影响;对于大而复杂且需要不断更新的系统来说,改变服务的实现而不影响系统其他组件是分层模式的另一个重要优点。
一个协议层可以使用软硬件实现,同时某个协议层的不同部分常常位于网络组件的各部分。协议分层具有概念化和结构化的优点。模块化使得更新系统组件更为容易。但是分层也有其缺点,就是功能上的冗余,比如许多协议栈针对链路和端到端两种情况都提供了差错恢复功能。第二种潜在的缺点就是某层的功能可能需要仅在其它层才出现的信息。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应用层
运输层
网络层
链路层
应用层
运输层
网络层
链路层
物理层
在每一层,一个分组具有两种类型的字段:首部宇段和有效载荷字段 (payload field) 有效载荷通常是来自上层的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