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人的学习方法和建议
IT 人的学习方法论-1 学习的方向
IT——是一个需要活到老,
学到老的行当。
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
技术领域的革新和提高每天都在发生,这使得 IT 领域的工作者必须
不断的学习,才能紧跟技术的脚步。与此同时,IT 人大多都是“热爱
学习”的好同志,IT 的细分领域非常广泛,从 CPU 电路设计到 Phot
oShop 磨皮大法,无一不是 IT 人感兴趣而希望学习的东西。在外部
“摩尔定律”和内心“求知欲望”的双重推动下,IT 人在学习之路“上下
而求索”。然而,我们仍旧面临很多困惑,“学什么”、“怎么学”、“学
了有什么用”,不断的陷入一些学习误区,感觉学习的非常辛苦,但
是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却提高的非常有限。在“IT 人的学习方法论中,
我会跟大家共同探讨一些技术学习方面的误区,IT 知识学习的要点
和建议。
心法与招式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庄老
先生的意思是,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
求无限的知识,必定会把自己给累死。有人说这句话是读书无用论的
经典诠释,而我觉得,针对 IT 领域知识的学习,这个描述再恰当不
过了。我们需要对所学的知识有个选择,绝对不能采取“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的死磕到底态度,而是要选择去学那些比较用得上的,
而放弃那些不太可能用上的。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讨论的是关于“学
什么”的问题。
1 / 31
每个人都有自己工作的领域,需要的知识结构也不一样,但是事
情总是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
对于 IT 的学习来说,
把握“心法与招式”
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所谓心法,就是理论基础知识,是底层的原理性知识,是那些跟
特定的厂家无关的跨平台共性知识;
所谓招式,
就是应用层面的技能,
配置、操作和调试的步骤,跟具体的软件或者硬件紧密关联的特殊知
识。IT 行业的工作领域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在知识的学习上,都存
在心法与招式的区别,比如说:
IT 工作领域
心法
招式
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
系统管理员
活动目录下 DNS 的配置
程序的结构和执行原理 SendMail 系统的架设和管理
目录服务,Web,邮件等系统的基本知识 用 PHP 与 MySQL 架设电子商务网站
纠错排错的思路和技能 TCP/IP;RFC
设计人员
特定网管软件的使用
一些网络诊断工具
SQL Server 或者 MySQL 的操作
SQL 查询语句和编程 与特定编程平台相关的数据库指令
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平台的结合
图形美工
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 关系型数据库的原理和设计
数据库管理员
路由器的具体配置命令
网络设计和规划能力
网络管理员
Windows 的集群配置
特定数据库产品的维护或者调优
色彩的原理 “PhotoShop”磨皮大法等
颜色搭配的技巧 Flash 动画制作或者编程
设计能力和表现能力 DreamWaver 网页设计
可能大家已经应注意到了,我之前说的是“把握心法与招式的平
衡”,其实关键一点在于平衡。IT 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行当,既没
有独立于应用的理论,也没有缺乏理论支持的应用。从学习的角度来
说,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为支持。如何做到平衡?我尝试从一个 I
T 人的成长和学习路径说起:
1)菜鸟上路。
2 / 31
这是在校学生和刚毕业 1-2 年的 IT 人所经历的一个阶段。概括
地说,就是“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想学,精力旺盛,求知欲超强”的一
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牢记这两句话:“学以致用”和“兴趣是最
好的老师”。在校学生往往对老师讲授的“心法”类基础知识毫无兴趣
(过不了多久就会后悔,没办法,人总是在不断后悔中成长的),而
对书店中诸如“21 天精通 XXX 技术”这一类的“招式”充满激情。
这一
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需要把握一个度,切忌在应用层面涉猎过多,
浅尝辄止。可以在兴趣的导向下涉足一些领域,做一些“招式”的学习
和实践,但是需要时刻牢记,不要为“招式”上的小有成就而沾沾自喜
和止步不前,
而是需要通过这样的学习和实践来明确自己擅长的方向
和领域。菜鸟上路以“招式”的学习为主,通过学习、收获、反馈和
思考,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自己找出擅长的方向。找到方向了,
菜鸟才真的上路了。
2)初出茅庐。
在开始工作的头两三年,处在一个初出茅庐的阶段。不同于学校
的象牙塔环境,在工作中,有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有实际操作中的
磨练,也有来自同事及“师傅”的指导。对于所从事的工作,往往会经
历新奇-〉挑战-〉得心应手-〉逐渐厌倦这样的一个“心路历程”。在
公司里,“三人心,必有我师”,跟周围同事和资深员工的交流,会使
“招式”方面的应用技能快速提高,
甚至在某各领域达到独当一面的成
果。某各领域应用和操作水平的独当一面,并不代表整体技术能力的
综合水平。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在联系到实际应用的前提下,对所工
3 / 31
作领域的“心法”类知识做一个深入的理论学习甚至是补课。
系统管理
员这时应该把《操作系统原理》翻出来仔细的读一读,网络管理员应
该看《TCP/IP 协议》,这样才能触类旁通,对具体工作有更好的指
导。
初出茅庐阶段以“心法”的学习为主,
这样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技术道路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3)小试牛刀。
再工作几年,你的名片上可能已经印着“高级工程师”甚至“技术
主管”的头衔,此时切忌在你熟悉的领域“自扫门前雪”,“坐井观天”。
IT 是一个需要综合知识的领域,此时不妨学些一些自己不熟悉,但
是却跟自己目前或者未来的工作有关的平台或者系统,
多做一些实践
操作,做一些试验,动动手。论语上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IT 人也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工作小有成就后,要学习一
些新的“招式”,让自己时刻保持良好的状态,坚决避免思路和操作
能力的僵化。
4)游刃有余。
此时你可能已经是“首席工程师”,“技术总监”或“架构师”。对于
技术方面的问题,往往在公司内有着“一语定乾坤”的决定性能力。而
这一阶段的学习要求往往也更高,不仅要打破平台的限制,也要站在
更高的高度,从“集成”的角度出发,把各个 IT 领域联系在一起,需
要有总揽全局的能力和视野。此时,初出茅庐时学习的“心法”(提高
你的能力),和小试牛刀阶段不断补充的“招式”(开阔你的视野),
都将在这个阶段厚积薄发。
此时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特定领域的一
4 / 31
招一式,而是要融会贯通,把“各门各派”的心法为我所用,总结提炼
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决断能力。
5)手中无剑。
这是一个你我都在追求的状态。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一生用过
五种不同的剑,分别为无名利剑、紫薇软剑、玄铁重剑、木剑乃至无
剑。这五种不同的剑,事实上代表了独孤求败剑学的五个不同境界。
“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说的是在积累、经验和知识上
的深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如应对。
从这个简单的成长学习路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IT 领域的
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现辅相承的,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很好的平衡。
这样才能把握好学习的“度”,不再只是的×××大海迷失方向。
5 / 31
IT 人的学习方法论-2 学习的误区
一些常见的学习方法误区
1)资料导向型
现在就停止阅读这篇文章,打开“你的电脑”,看看一你的硬盘上
是否一个名为“XX 资料”的文件夹,我相信,这里面一定保存着大量
你精心收集的电脑教程、电子书、培训材料、课程视频等等。我敢打
赌,绝大多数的 IT 人都会在自己的电脑上保存一个或者几个这样的
文件夹,其中内容往往经过精心分类,数量在几 GB 甚至几十 GB 之
巨。请再扭头看一看你的书架,你所购买的各类计算机书籍、杂志,
是否已经把书架堆满了?你买的书籍种类,是否已经涵盖了从编程、
Windows 管理、Unix/Linux 一直到美工和 PhotoShop?
这是很多人都会经历的一个“资料导向型”的学习误区。
你现在可
以仔细统计一下,你电脑中的资料和书架上的书籍,有多少是从来没
有看过的?有多少是看过超过 1/3 的?又有多少是真正看完并且对
你的技术和工作产生了实质性帮助的?
我这里想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有效学习时间”,意思是说在学习
所花费的所有时间中,对自己掌握新知识、大脑思考和学习新技术、
动手操作并且积累经验直接有关的时间。回顾我们的学习习惯,当开
始一项新知识或者新技术的学习时,
我们往往是从买书和在网上收集
资料开始,据我统计,在学习时,我们有 50%时间在收集资料、3
0%时间在整理资料、20%时间在翻看资料!也许这样的数字有些
6 / 31
夸张,但是你可以回顾一些自己最近的学习过程,看一看是否满足这
样的 80/20 分布,统计一下自己的“有效学习时间”是多少。
“有效学习时间”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你的学习结果和效率。有的
人在 IT 行业沉浮多年,涉猎领域广泛,电子版的资料和各类的图书
“汗牛充栋”,但是常常觉得自己非常迷茫,很多技术都不够精通和深
入。这时,需要从学习的基本效率和学习的有效时间上反思一下了。
保存在硬盘和书架上的并不能直接成为你的能力,不是硬盘有多大,
知识就有多丰富;也不是书架有多高,技术就有多牛。你需要大量的
“有效学习时间”,把这些转化为自己的积累。我说的语言可能非常直
白,甚至不给人留面子,但却说的是一个朴实的道理。
2)似懂非懂型
这种类型,换句话说,就是不求甚解。一些 IT 的概念和产品,
往往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粗略的翻译一下书,心里也许就知道个十之
八九了。可是,IT 技术和产品往往是跟特殊的环境和场景相关联的,
懂得概念,并不见得能够在应用上融会贯通。有些朋友看书非常快,
不留意书中的细节,只是圂囵吞枣,一目十行,把一些大概的知识点
和概念记住了,就以为已经掌握了。
我写的这些误区,其实很多都是自己经历过的。以“似懂非懂型”
这个举个例子,我讲一个我自己经历过的故事。刚毕业的时候在微软
的技术支持部门工作,起初是负责 Office/Outlook 产品的支持,后
来逐渐开始接触 Exchange Server。当时书看了不少,各种试验没
少做,客户的问题也能大概的解决。后来曾经有一个机会,去面试 E
7 / 31
xchange 产品的高端技术职位,本以为自己对这个产品已经非常熟
悉,可是没想到被真正的专家一再考问,很多细节立刻变得模糊,对
一些自己以为非常清楚的模块也没有办法说的太深入。
我想大家也许
都有这样的经历,认为自己已经懂了,或者觉得这些不太重要,但是
就是这些似懂非懂,
或者你忽略的地方,
在某个特殊时候会跳出来找
你的麻烦。“出来混得,迟早要还”,这真是至理名言阿。似懂非懂,
归根结底还是不懂。
因此,如果你认定要学好一门技术,就要抱着打破沙锅问到底决
心,不给自己的知识结构上留下漏洞。 资料导向型这个误区说的是
学习要有足够的效率,
要把握“有效学习时间”,
似懂非懂型这个误区,
就是说学习的结果和质量,花费了足够的有效学习时间,必须保证产
出的结果是一个过硬的,经得住检验的知识结构。
3)丢西瓜捡芝麻型
前面说了学习需要建立一个“经得住检验的知识结构”,
这并不等
于你需要对所学技术或者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都烂熟于心。
过于关注细
节,就犯了“丢西瓜捡芝麻”的错误了。有些人学 Linux,要对每个命
令的参数都仔仔细细的背下来,有的人做 Windows 的网络管理,却
非要花时间搞明白活动目录的数据库结构,甚至有人曾发 email 给
我,说决心要把 Exhcange 的 Database 接口和物理结构给反向工
程出来。
想想前一篇 blog 中我引用庄子的话吧,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
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在这些细节问题上死磕,无异与浪费生
8 / 31
命啊。话又说回来,到底如何定义西瓜和芝麻?学习,到底需要学到
什么样的深度?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难以把握的问题。
我们在前一篇
blog 讨论了“心法”和“招式”,在具体的一项技术或者产品的学习过
程中,如何定义“西瓜”和“芝麻”呢?我是这样理解的:
西瓜,就是宏观层面的概念、方法、最佳实践,一些短期之内不
会随着产品的变化而变化的知识;
一些可以活学活用,
体现产品设计
思想的理念;它可以是一些技术细节,前提是掌握这些细节是会对产
品的设计、优化或者故障排除等方面发挥作用的。
芝麻,
往往是一些需要机械性记忆的信息,
或者一些被厂商封装在“黑
盒”中的部分。把 Linux 的命令悉数的背诵下来,并不能让你成为专
家, 反向工程厂商的“黑盒”,也只会做一些徒劳无益的努力。
读到这里,可能读者对“芝麻”和底层原理这类“心法”级别的学习
会产生混淆,深入地探究一个系统的内部,难道不是提高技术能力的
方法嘛?其实,
这是有区别的。
我前文所提到的底层原理这类“心法”
级别的知识,
是指独立于任何厂商产品的理论知识,
是放之四海皆准
的真理,
是现在、
未来,
当前版本和以后 N+1 版本都用得着的知识;
而我说的“芝麻”,
是指特定产品的细节和被厂商有意封装底层部分,
是那种今天学完,明天就过期作废的东西。比如说,学 Windows,
你可以看操作系统的教材来获得“心法”,这样的知识,即使微软出了
Windows 3000,你也用得上;但是如果你去反向工程 ntoskrnl.e
xe,即使搞出了一个所以然,只要微软发一个 Service Pack,你掌
9 / 31
握所有的东西就都变了,你也就陷入了丢西瓜捡芝麻的误区了。不知
道我这样,是不是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了。:-)
下篇预告:
一些有关“怎么学”的建议
首先需要明确方向,
否则即使学习方法再高效,
也不免南辕北辙,
背离自己的目标。关于学习方向的讨论,请参见之前的一篇文章。下
面我来重点说一说有关“怎么学”的建议。
1)如何查找和利用资源
2)关于买书和读书
3)论坛的作用和提问的艺术
4)自学和 On Job Training 的区别(如何从他人学习)
5)学会喜欢英文和利用英文
10 / 31
IT 人的学习方法论-3 高效学习的建议
一些有关“怎么学”的建议
首先需要明确方向,
否则即使学习方法再高效,
也不免南辕北辙,
背离自己的目标。关于学习方向的讨论,请参见之前的一篇文章。下
面我来重点说一说有关“怎么学”的建议。
IT 技术,不是一个通过“闭关修炼”就能练成绝世武功的学科,
在学习的过程中,
除了主观上的刻苦努力之外,
还需要讲究正确方法。
我下面所写的几点,其实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思路,就是---学习需
要“不断地与高手过招”。IT 技术的时效性和应用性非常强,你的学
习资源、环境、平台,都需要“与时俱进”,都需要能够“代表先进生
产力”,这样的学习,才能够使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达到事半功倍
之效果。
有人可能会疑问,我身处二线城市、工作是三流单位,毕业在四
流学校,“学习的资源、环境、平台”都非常的普通,如何做到像我说
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其实事在人为,
我们需要学会寻找可以帮
助自己的巨人,下面的建议一定会对你有帮助。
1)如何查找和利用资源
百度和 Google,应该是大家首要的信息来源。但是,这些来源
都是被动的,搜索引擎不会自动的把好东西送到你面前,它的前提是
你自己必须知道关键字。另外,还有一些渠道,是可以主动地把最新
的信息推送给你的,比如 Blog,比如 RSS 订阅等等 Web2.0 的沟
通方式。对于被动的搜索,要掌握好方法,提高效率。对于主动性的
11 / 31
信息获取,要选择最权威最高端的信息来源。这样才能让自己站在巨
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如果你读过前一篇文章,已经认识到了“资料导向型”的误区,就
应该不会被搜索引擎和海量的信息所左右。
百度和 Google 都有相应
的高级查询指令,你需要好好的掌握这些,提高自己的效率。对于主
动性的信息来源,选择你所在领域的最顶尖公司、研究机构、专家群
体,订阅他们的 Newsletter,读他们的 Blog,访问他们的论坛,订
RSS,长期的关注这些信息,并且思考这些信息背后所传递的技术趋
势和思想。
现在大家接触的信息量非常大,对于海量的信息,一种处理方法
是泛读,目的是帮助自己获取新知,把握大方向,知道世界上发生了
什么,不至于落伍;另一种处理方法,就是精读,深入地了解来龙去
脉,必要时再去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把这部分内容融入到自己的知
识体系中。
2)关于买书和读书
书不在多,而在于精。一本书的成本不在于它的售价,而在于你
读这本书所花的时间(机会成本)。完整的读完一本书,通常需要两
周到一个月的时间,对于你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好书会给你带来超值
的回报,令你茅塞顿开;而平庸的书,仅仅是给你留下了一个模糊的
印象而已,过不了多久就全忘了。
买书要买高手写的书。分享一些个人买书的小技巧。我买书的时
候,一般选择署名为“某某-著”的书,而对一些“某某-主编”或者“某
12 / 31
某-编译”的书敬而远之。
一本书的作者,
越少越好。
一个人写一本书,
跟十个人写一本书,效果是截然相反的。一本好书,是作者观点和思
考的结晶,
读这样的书,
也就是一个与高手进行“面对面”交流的过程,
是一个了解高手思维和思想方法的过程。
不要买太多操作技能型的书。一方面这类书籍良莠不齐,另一方
面,对于一项技术或者产品的操作,最直接最权威的,就是厂商发布
的帮助文档和白皮书。购买太多这类大部头的“XXX 操作大全”,会
占用你大量的时间成本,得不偿失。提高技能,除了读书,另一个重
要的方式就是做实验,这个我在后面的章节会详细的写。
另外我想再多说一句的就是关于翻译过来的外版书籍。
目前出版界的
翻译质量参差不齐,读这一类的书,可以先看一看网上的读者评论,
对于翻译的实在不靠谱的书,宁可去读原版。还是那句话,一本书的
成本不在于它的售价,而在于你读这本书所花的时间(机会成本)。
你买一本翻译质量太差的书,
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猜测译者的意图之
上,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对学习和读书过程中思维的连贯性也大受影
响。
3)论坛的作用和提问的艺术
论坛是一个“获得”与“给予”的地方。在论坛上花时间,要多看精
华,少发水贴;提问要提得简明扼要,易于解答;回贴要回的清清楚
楚,
把好人做到底。
论坛之中藏龙卧虎,
是一个与高手过招的好地方。
一些建议:
13 / 31
首先是关于提问。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只有把你的问题问出来
了,才能得到别人的指点。但是,不要不经过大脑就提问,提问的目
的是获得启发,而不是解决现有的困境。一个好的问题是可回答的、
有延伸性、有启发性的;不好的问题则过于关注细节、跟特定环境相
关,
没有代表性,
也无法回答。
提出一个好的问题,
会吸引他人解答,
并引起一系列的讨论,这对开阔自己的思路,获得新的观点和想法,
都是大有好处的。
第二是关于交流,论坛中每一个 ID 背后,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
人。这是结交同道中人的好地方,不妨经常维持一些线上交流和线下
活动,对进入特定的技术圈子,了解业界的情况,甚至找工作,都大
有好处。
第三是有交流就有收获,在索取的同时,也别忘了奉献。心存感
激,帮助他人。不仅是在论坛中应该坚持的习惯,也是为人处事的一
个原则。
第四是控制时间。不要被论坛中的积分和等级所左右,不要花太
多的时间,以至于顾此失彼,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
4)自学和 On Job Training 的区别(如何从他人学习)
自学是比较辛苦的。首先是不要自学那些自己眼前用不着,今后
也不一定用得着的偏门技术,
这一点在之前讨论“学什么”的文章中已
经有所涉及,不再赘述。自学要避免“看书-做题-上机”这样的中学生
式的循环,而是要与人交流。IT 技术归根结底还是为人服务的,你
14 / 31
可以与这个技术的用户交流,看看他们想要的是什么;你可以与懂行
的高手交流,看看人家的想法。
所谓 On Job Training,就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自己工作
需要的技术,我们通常叫“赶鸭子上架”。有机会被赶上架的鸭子是
幸福的,因为你身边有大量的学习资源可以参考,有高手可以请教。
不管是自学,还是 On Job Training,都需要懂得如何从他人
身上学习。有些时候,高手一句话,抵得上你看一个星期的书。因此
要调整好心态,
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态度,
杜绝“文人相轻”的恶习,
善用“提问的艺术”,多给自己争取与高手过招的机会。要学会关注细
节,
高手的一句话,
一个想法,
甚至打命令做实验时候的一个小习惯,
可能都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观察-思考-总结-提问,按照这样的顺
序来向高手学习。
5)看书与做实验
实验是必须要做的。做实验要讲究效率,有一套自己的工具和平
台,不要每次都从下载软件,安装 Windows Server 或者搭建开发
平台开始。要搞清楚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想法、测试可行性,还
是仅仅把书上的步骤跑一遍。
我不建议跟着书本上已有的试验或者步
骤来做,书上已经把实验的步骤和结果都写清楚了,自己再做一遍,
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收获。
我建议自己给自己提出需求,
像做一个小项
目一样,设计一个实验并且实现之。做大实验比做小实验收获要大,
做实验可以“左右互博”,左手提出要求,右手来实施,自己模拟真
实的企业场景,可以把复杂的要求简单化,去掉表面的东西,只留核
15 / 31
心的,让自己通过实验来实现。这其实非常有趣,也是技术的乐趣之
所在。
其实,企业里面,在给客户做项目的时候,也经常会先做这样的
概念验证和可行性分析试验,我们叫做 PoC(Proof of Concept)。
其实,
这个关键是 Concept,
找对 Concept 了,
不管试验成功与否,
都是大有收获的。这个 Concept,可以是当前最新的一些技术的应
用,或者顶尖公司推出的解决方案中的核心思想,或者国外流行的一
些趋势等等。你把这些东西拿来,去掉表面的东西,把它的核心看清
楚了,然后自己做一个实验去实现它,这个过程中,你可能还会遇到
很多问题,请教很多高手,或者查阅很多资料,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
与高手过招的机会吗?这不比看一本“XXX 操作大全”要有效得多
吗?
6)学会喜欢英文和利用英文
大量的创新理念、新观点、新技术发源于西方,英语是获得这些
观点的第一渠道。计算机英语并不难,只是一个习惯的问题。一定要
养成读英语的习惯。心理学家们研究过,养成一个习惯,你只需要短
短的 21 天时间,关键是要坚持。也许英语有词汇量的问题,需要积
累和更多的时间,那么好吧,给自己 50 天时间,坚持再坚持,我敢
跟你打赌,到第 51 天,你会发现看英语的技术资料也不过如此。5
0 天的坚持换来一个受益终生的习惯,值得。
16 / 31
7)当老师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好办法
你怎么知道自己对一项技术或者产品已经掌握了?很简单,
当一
次老师。给你的朋友,同事,论坛里的网友,上一节课。如果你能清
晰地把这个知识教会别人,能够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甚至在教书的
过程中灵感闪现,对技术的理解更进一层。那么,就学的八九不离十
了。其实,举办一些这样的小规模讲课和交流活动,是技术圈子结识
朋友,传递知识的好办法。
小结一下,学习的平台很重要,周围的环境很重要。不要闭门造
车,要与高手过招。其实,就这么简单。
17 / 31
IT 人的学习方法论-4 一些重要的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获得观点的能力
我们已经谈过了学什么,学习的误区和怎么学的问题。学习的目
标和结果之一,就是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其中,对于 IT 人来
说,有两种能力非常重要,一种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种是获得观
点的能力。
先说独立思考。目前的各类 IT 媒体、网站、博客很多,大量的
信息扑面而来,
很多人被一些“流行的”、“大众的”、“别人都在做的”、
“看上去很酷”的观点或者行为所左右,做一些盲目的事情。举一些身
边的例子:
*)考证热潮---XX 公司的认证通过后是金饭碗,看了别人的学习和
考试历程后,立刻热血沸腾,义无反顾地加入考证大军。
*)
排错能力差---只知道按照手册操作,
不知道故障出现后如何抽丝
剥茧的解决它。
*)盲目的技术崇拜---前些年 C++热,市面上大量的 C++图书,
于是乎认定 C++是学编程的不二法门,一头扎进去就出不来了。
*)盲目的偶像崇拜---看了 XX 大牛发的 XYZ 技术学习笔记和心路
历程后,立刻也如法炮制,毫不犹豫地跟进。
独立思考很重要,可以让你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够可以审
时度势,把握好大局。如何做到独立思考,你需要:
18 / 31
1)积累。见多才能识广,读万卷书,行×××路,有了一定的积
累,看问题和思考也会随着更加的深入。
2)你需要开始思考。不要做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要停下来想想
为什么。从对方的角度想为什么,自己的角度想为什么,从全局的角
度想为什么。
把独立思考作为一种习惯,
每当你感觉自己即将头脑发
热时,请提醒自己静下心来,多思考一些为什么。
3)要了解自己,知己才能知彼。独立思考的独立二字,是基于
人的自我认识的前提下的。所以你一定要了解自己,才能够把自己跟
周围独立开来,
才可能进行独立的思考。
照一照镜子,
从自己的性格、
习惯、能力、经历、环境等等全方位的给自己画一个像。
有个叫 Allen Galbraith 的老外总结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十
个窍门,经过独立思考后,我觉得挺靠谱的,引用如下:
*)有疑问就发问。不要害怕问问题,即便是别人都没问过的问题
*)经验比权威更重要。如果有专家、权威人士要让你相信什么和你
的实际经验向抵触的东西,不要被他们吓倒。
*)理解对方的意图。别人找你谈话的意图是什么?他们对你所说的
话有没有什么背后的原因?
*)不要觉得你必须随大流。
*)相信自己的感觉。如果你觉得不对头,很可能真的有什么不对的
地方。
*)保持冷静。保持冷静和客观可以让你头脑更清醒。
*)积累事实。事实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
19 / 31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每个事物都有其多面性,尝试从不同的角
度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设身处地。了解对方的处境才能更好的了解对方的想法。
*)勇敢。鼓励自己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不要害怕,经过磨练才能成
长。
这十条里面,我选几个来说一说:保持冷静是我们尤其缺乏的,
不要头脑发热;
了解对方的意图,
需要你换位思考;
相信自己的感觉,
前提是你必须认识自己,否则没感觉。(您在读我的博客时,也不妨
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一些观点,哪些对
我是有帮助的,哪些观点可能还不够成熟,等等)
我们再说说获得观点的能力。不要等着别人把“十大诀窍”“六大
趋势”写好了放在你面前,你需要自己获得这些观点。在独立思考的
基础之上,你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汇总提炼成为自己的观点,进而
用来影响他人。中学写议论文的时候,老师常教我们要善于“提炼观
点”,这是一种洞察力,一种深入事物或问题的能力。如何才能“获得
观点”?你需要:
1)基础扎实。厚积才能薄发,武林高手从来都是先积累了浑厚
的内力,然后才可能一夜之间练成绝世武功的(参考张无忌练习乾坤
大那多)。所以话又绕回我第一篇文章写的内容了,基础知识真的很
重要。搞 Windows 的一定要懂操作系统、搞开发的一定要熟算法、
搞网络的必须把协议倒背如流。
20 / 31
2)善于总结。总结可以使你摆脱皮毛,抓住要领。有些时候表
面的东西很复杂,比如一些产品,功能狂多,架构暴复杂。这个时候
你需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总结提炼之。透过现象看本质。
你可以不会一门技术,但是拥有“获得观点”的能力,其实也就代
表“打通任都二脉”了。你可以自信的对别人说:“这项技术我现在不
熟悉,
但是请给我一个很短的时间,
我看一下之后,
告诉你我的想法”。
这句话传达了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你学一样陌生东西很快可以抓
住要点,第二、你马上能把所学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想法来与人交流。
(有点像慕容复同学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阿,呵呵,我大概武侠片
看得太多了)
21 / 31
IT 人的学习方法论-5 也谈 IT 的创新
也谈 IT 的创新
Innovation 是一个有魔力的词汇。很多 IT 公司的使命和愿景
中,就把创新放在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国外的顶尖的商学院,已经
把“商业创新”作为一门课程向 MBA 学生讲授,从企业战略、组织结
构、人事激励等层次来驱动企业的全方位创新。这是一门非常系统化
和复杂的理论。今天,我们只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来谈一谈如何把创
新作为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目标。
创新是信息技术得以发展的根本,不管是网管,还是研发,做 I
T 的人,都要以创新作为自己的目标。“创新”这个词是美籍奥地利经
济学家 Schumpeter 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1912 年!)一书中提
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他把创新活动归结为五种形式:
1)生产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技术或新工艺;
3)开拓新市场;
4)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5)实行新的企业组织方式或管理方法。
Schumpeter 老先生在写这段话的时候,还没有计算机,也没
有 IT 行业。
创新在 IT 行业体现在软硬件技术的进步,
也更体现在对
满足用户需求,挖掘用户需求这些方面。
22 / 31
有关创新的一些误区
1)创新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创新停留在口头是
没有用的,创新一定是缜密的思考加上敏锐的把握机会的结果。因此
我之前非常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这样可以使你不仅是一个信息和
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成为想法和观点的创造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
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2)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的进步和推进。这里还包括商业模式
创新,对用户需求的挖掘,甚至是“创造一个新的市场”。比如最近火
爆的“开心网”,我相信它的后台技术并不是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
它的成功在于对用户内心深处的需求的满足。IT 行业已经有太多的
技术发明创造,但是真正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绝大多数都是站在用
户需求的角度出发的创新。(Schumpeter 创新形式的第三种:开拓
新市场)
3)创新并不等于发明,你很难从无到有的创造一个新的东西。
技术的演进有它的规律,
在选择创新方向时,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避免“眼高手低”。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那个号称使用汉字编程
的“某语言”。
创新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发明,
不仅仅要求在技术上突破,
更需要切合实际,有“市场”。“技术上的与众不同的聪明劲(创造性)
不等于技术创新”。
4)现代社会,信息行业的创新不是“闭关修炼”就可以“参透”的。
闭关修炼七七四十九天,
能开发出超越 Windows 的操作系统嘛?不
能,七七四十九年也做不到。这不在于时间长短和技术强弱,而是在
23 / 31
于创新需要一个外部环境。这个外部环境给你提供技术的趋势、客户
的需求,甚至经济、文化等等综合性的信息,没有这些,自能是孤芳
自赏。
IT 创新的来源和建议
1)西方的成功经验,全球智慧结合中国特色。现在是全球化的
时代,
我们不能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样带有殖民地色彩的偏执思
想,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 IT 技术领域,我国跟西方世界的差距。
从 CPU 设计到互联网应用,无一不是发源和发展于西方国家,认识
到差距,才能真正的开始创新,而不是满足于“闭门造车”的快乐。学
习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
这也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就个人实践而言,
还是眼界和境界的问题,见识越广,自然思考越深入。但我们还在研
发手写输入板时,也许微软的研究院正在测试下一代的“自然用户界
面”;但我们还在奋力追赶大型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时,“云计算”的概
念已经走出实验室,投入生产应用。你也许无法复制国外成功经验,
但是知道别人在干什么,会为你指明方向,少走弯路。
2)关注 Disruptive Technology。Disruptive Technology
(破坏性技术)是相对于 Sustaining Technology(维持性技术)而言
的,比如数码相机对于胶片相机,比如光盘对于软驱,比如 ADSL
对于 56K Modem。前者的出现,注定会让后者成为明日黄花。真
正的 Disruptive Technology,在它产生破坏性作用之前,也许只
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新玩意,能否“吹尽黄沙始见金”,就看你的眼力和
24 / 31
洞察力了,我承认我唐僧,但我还要重复,眼界和境界真的很重要,
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阿弥陀佛。。。
3)创新需要 N+1,百尺竿头,才能更进一步。N+1 是我自己
发明的创新定律,N 是指 NEW,代表新的东西。只有对“西方列强”
新兴的技术了解了、掌握了、思考了、消化了,才可能通过努力在这
些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有的时候,创新就是那么关键的一小步。N
EW 的东西就在你的身边,每年各大顶尖公司的技术大会,都是获得
新思想新观点的绝好机会,比如 IBM 开发者大会、Google Devel
oper Day、微软的 TechEd、MIX 和 PDC,Oracle 的全球技术与
应用大会,等等,都不应错过。即使不亲身前往,也要把握其传递的
核心思想。
4)拥抱变化,每一次变化,都蕴含了创新的机会,不要墨守陈
规,偏于安稳。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5)创新需要联系实际,需求是创新的源头。不要为了技术而技
术,要从应用的角度出发。
6)大学校园是创新的摇篮,环境很重要,思维需要激荡。如果
你是一个在校的大学生,那你真是生在了一个幸福的年代,不要抱怨
老师水平不好,不要抱怨学校没有名气,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了。从
大环境上来说,至少你不用像我老爸一样被发配上山下乡,有互联网
帮助你了解天下,有各类顶级企业围绕在高校的周围(即使大外企没
有围绕到你的学校,
你也可以自己倒贴上去) 每年的大学生挑战杯、

ACM、微软的创新杯、IBM 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Google 中国大
25 / 31
学生创新设计大赛等等等等,
有很多创新的大门向你打开,
你需要的,
只是走进去。这些都是开阔眼界,提升自己,与高手过招的好机会,
参与进去,全身心投入,想不“创新”,都难啊。
关于创新,还有两个很重要的主题,一个是从创新到创业,另一
个是山寨式创新。这两个今天就不展开了,留待日后深入的挖掘。创
新是一个很大的题目,
我自己感觉今天这 2 千多字写得有些散,
但是
我厚着脸皮说一句,其实还是形散神不散,我始终在传递一个重要的
理念:眼界和境界真的很重要,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与高手过
招。。。
26 / 31
IT 人的学习方法论-6 IT 专家成长的十个学习的建议
IT 专家成长的十个学习的建议(上)
成长路上的十个学习建议,算是对 IT 人学习方法论这个系列的
一个小结吧。在之前的 5 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学习的方向、误区、
建议,应该培养的能力和如何进行技术创新。下面这些建议,都是可
以落到实处的“回家作业”,
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
选择和应用。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出来混得,迟早要还”,双基是关键,选择你需要的内容,制定
一个小计划和达到的目标,补一补这方面的课。这里关键是要搞清楚
“需要补什么”、“明确计划”和“目标是什么”。不要盲目的恶补理论知
识,
搞清楚哪些东西是对自己今后的长远发展有帮助的,
实在看不清
方向,
可以请教一些前辈,
然后把他们的反馈经过你自己的独立思考
以后,来确定自己缺什么。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给自己制
定一个计划,
时刻记住我之前说的“有效学习时间”,
不要三天找资料、
两天买书、最后一天随便翻翻,要沉下去。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
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应用、协助创新,不是为了科学理论
研究。应该知道选择、取舍,知道自己学到什么程度可以停一停了。
这些“度”的把握都很微妙,没人能帮你,全靠你的独立思考。
2)提问和从他人学习
在提问中激发灵感,在讨论中获得思想。与他人的交流,不要局
限在为了解决特定的一个技术难题或者问题。不要把别人当成你的
27 / 31
“技术支持工程师”,
用开放式的问题来获得他人给你指定的方向和启
发。技术人员要学会谦虚,我经常在一些技术论坛看到“文人相轻”
的景象,讨论中谁也不服谁,互相拆台。计算机技术本身就是一门开
放的学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大家都是被技术魅力的吸引所
走到一起来的,学会拥有一个包容的心态,你的收获就会更大,严于
律己,宽以待人。
3)善于总结
建议你多使用 PowerPoint 和 OneNotes,如果你对微软的 Of
fice 产品不感冒,那就算拿一本记事本来也好。总结是思考和积累的
一种方法,
把你学会的东西记录在 OneNotes,
长期养成这样的习惯,
会慢慢的积累很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做一些笔记,把自己的想
法记录下来,把想法发展为看法,形成你独特的观点。网上经常有人
发一些学习笔记,这是非常好的习惯,帮助自己,也帮到了他人。总
结要简单,
抓住要领。
可以尝试一下,
如果写了一份 4000 字的笔记,
试着让自己把它缩减到只有 100 字,看看是否还能够传达你想传达
的信息。总结就是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抓住要领和关键。
4)博采众长
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就好比一个圆球,知识越多,你这个圆球所接
触到的未知世界的面积也就越大,也就越发知道自己缺少什么。丰富
知识的范围,把圆球画的更大。看看自己行业以外的东西,看看你公
司的经营战略,看看世界上的流行趋势,甚至看看中国的 5000 年历
28 / 31
史文明,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千万不要沉醉在技术的世界自我陶醉,
坐井观天。
5)与高手过招
与高手过招的目的是找到自己的短处。
你要瞪大眼睛寻找自己身
边的高手,虚心的学习,聪明的提问,坦诚的交流,不断地总结,没
有人会把你拒之门外。
下期预告:
IT 专家成长的十个学习的建议(下)
6)站在巨人的肩旁上
7)三人行,必有我师
8)勿在浮沙筑高台
9)实践出真知
10)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29 / 31
IT 专家成长的十个学习的建议(下)
6)站在巨人的肩旁上
牛顿在 1676 年的一封信中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那
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与高手过招”,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
流。而“站在巨人的肩旁上”,是关于“一个平台”的选择,也就是一个
关于“起点”的选择。每个人的现实情况可能各不相同,但是从长远的
成功来看,一定要选择高起点。宁为凤尾,不做鸡头,好的平台,比
如大学、公司等等,可以让你看的更远,有更多的机会、选择和自由
度。在刚步入工作岗位时,不要仅仅考虑物质的收入,有些大公司的
薪水也许并不高,但是工作一段时间后,给你带来的眼界提升,是多
少钱都买不来的,这会使你变得与众不同。如果你有走出国门的海外
工作机会,更不能轻言放弃,“读万卷书,行×××路”,这会给你带来
更多的经历和自信。
7)三人行,必有我师
谦虚使人进步。一些技术论坛上最常见的就是谁也不服谁的争
吵,“老子技术天下第一”,决容不得他人的质疑。真正的高手,是敢
于坦然地说“我不知道”并虚心请教的人。
不要文人相轻,
要心胸宽广,
与人为善,要学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8)勿在浮沙筑高台
不要满足于一时的微小成就,山外有山,这个世界每一秒钟都在
进步,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拒绝浮躁。
第一次看到“勿在浮沙筑高台”,
是在 2001 年读侯捷老师的《深入浅出 MFC》的时候,短短的 7 个
30 / 31
字,道出了浮躁的后果。在学习的路上,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急于求
成,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为人处世,深度决定了高度。
9)实践出真知
光把书看懂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能应用。动口不如动手。要创
造性地做一些实验,
动手实验不仅仅是为了看看 XX 软件的功能是不
是像说明书上写的那样,这是软件测试人员的工作,你不应该按照说
明书来实验。在理解技术和产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制造一些需求,
并用技术来解决它,这样的一个过程,才能收获最大。
10)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到你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时,就不会再迷茫和浮躁。
没人能帮助你寻找这个答案,
只有靠自己的摸索和不断地总结,
再一
次次否定自己的过程中成长。
有关学习的连载就到这里告一段落了。知易行难,我说的都是一
些非常容易理解的观点,根本上来说,学习还是一个需要刻苦努力的
过程,恰当的方法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要有所成就,其实归根结底还
是两个字——努力!
31 /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