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寿命周期保障”是美军提出的一种保障理念,是指在装备的寿命周期内对装备保障问题实施的“从摇篮到坟墓”的“全寿命综合产品保障”(简称“综合保障”),以经济有效的方式保证装备达到最佳的战备完好性水平。
美军认为综合保障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充分保障装备的战备状态,而且是执行经济可承受性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途径。这种全寿命保障机制使装备的要求、采办和保障实现了一体化管理。
如上图所示,综合保障业务贯穿产品全寿命周期,从前到后依次包括:用户需求(包括综合保障需求)、系统工程、通用质量特性设计(可靠性设计分析、维修性设计分析、保障性设计分析、测试性设计分析、安全性设计分析及环境适应性设计分析)、保障资源研制与保障包交付(技术资料、备件、保障设备、训练保障、人力人员、IT资源、包装贮运、保障设施、保障方案、设计接口)、多层级的服务保障(使用保障、维修保障、技术保障、供应保障等)和持续改进。
综合保障涉及多个专业和工作项目,且各专业之间数据关联密切,因此需要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对装备全寿命周期综合保障业务和数据进行规范,从而实现装备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各专业业务和数据的无缝衔接,实现装备全寿命周期的保障。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认识到综合保障的重要性,并且也制订了相关的标准,包括《GJB 3872-99装备综合保障通用要求》、《GJB 1371-1992 装备保障性分析》、《GJB 3837 -99装备保障性分析记录》、《GJB 6600装备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GJB 4355-2002 备件供应规划要求》、《GJB2961-97修理级别分析》、《GJB 1391-2006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指南》、《GJB1378A-2007装备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等标准规范,但是由于这些标准缺乏顶层规划,且发布时间都比较早,在型号的落实上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目前国外综合保障标准主要分为美标体系和欧标体系,由于美军对综合保障重要性认识较早,因此美军综合保障相关标准制订较早,且覆盖面较广,上述提到的我国大部分综合保障标准都是参照美军标编制。但是,美军标也存在上述跟国军标类似的问题,标准缺乏统一规划,不成体系,导致标准之间数据交换困难。
欧标体系是由ASD (Aero-Space and Defense IndustriesAssociation of Europe,欧洲航宇和防务工业协会)组织编制并发布的,ASD最初成立时包括欧洲20个国家的32家行业协会,成员公司超过800家。
2003年ASD与AIA(AerospaceIndustries Association of America,美国航宇工业协会)签订协议,共同开发和维护S1000D标准(采用公共源数据库的技术出版物国际标准)。2007年,ATA(AirTransport Association of America,美国航空运输协会)也加入,并签订协议,将S1000D扩展到民航。2010年,AIA和ASD签订协议,联合开发通用/互用的综合保障系列国际标准,即ASD S系列综合保障标准的原型,并由两个组织的成员组成了ILS标准委员会,总体规划并陆续发布了S系列ILS(Integrated Logistics Support,国内一般称作“综合保障”)标准。
由于S系列ILS标准是ASD和AIA共同编制,参与人员多为欧美主要航空、航天、国防工业单位的综合保障专家,结合型号的经验编制而成,因此该系列标准可操作性强、适用性强,目前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在欧美多个联合研制的重点型号中得到了应用。
◉ S系列ILS标准架构
S系列ILS标准是由SX000i、S1000D、S2000M、S3000L、S4000P、S5000F、S6000T、SX001G、SX002D、SX003X、SX004G、SX0005I等已发布和编制中的标准组成的综合保障标准体系,各标准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 S系列ILS标准内容简介
S系列ILS标准覆盖了装备全寿命周期保障主要工作环节或专业,各标准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International guide for the use of the S-SeriesIntegrated Logistic Support (ILS) specifications,S系列ILS标准应用指南。包含:S系列ILS标准的总体框架介绍、ILS标准应用、ILS标准的管理、术语、缩略语及简写和标准术语对比等内容,最新版本为2019年发布的V1.2版。
—International specification for technicalpublications using a common source database,基于公共源数据库的技术出版物国际标准。包含:编制流程、编制、信息管理、发布、交付和使用、信息处理、SNS,信息码和学习码、术语、缩略语及简写等内容,最新版本为2019年发布的V5.0版。
—INTERNATIONAL SPECIFICATION FOR MATERIALMANAGEMENT INTEGRATED DATA PROCESSING,物料管理及综合数据处理国际标准。包括:初始供应、备件清单、供应链、信息交换、数据字典及定义、缩略语和参考文件等内容,最新版本为2017年发布的V6.1版。
—International procedure specification forLogistics Support Analysis LSA,LSA(保障性分析)国际标准。包括:LSA业务流程、LSA中的技术状态管理、影响设计、人因分析、LSA中的FMEA/FMECA结果、损伤和特殊事件分析、使用保障分析、计划性维修工作分析、修理级别分析、维修任务分析、软件保障分析、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报废分析、使用阶段LSA、处理、与其他ASD标准的交互、数据模型、数据交换、术语、缩略语和简写、数据元素列表,最新版本为2014年发布的V1.1版。
—International specification for developingand continuously improving preventive maintenance,预防性维修任务确定及优化国际标准。包括:确定预计性维修任务需求(PMTR)、预防性维修任务需求优化、S4000P接口、数据模型和数据交换、术语、缩略语和简写、示例,最新版本为2018年发布的V2.0版。
—International specification for in-servicedata feedback使用阶段数据反馈国际标准。包括:使用阶段数据反馈业务流程、可靠性、可用性、维修性、能力和测试性分析所需的反馈数据、维修分析所需数据的反馈、安全性数据的反馈、供应保障数据的反馈、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数据的反馈、质保分析所需数据的反馈、产品健康和使用状态监测所需的反馈数据、报废管理所需数据的反馈、综合编队管理所需数据的反馈、技术状态管理所需数据的反馈、服务合同管理所需数据的反馈、未定义信息的反馈、数据模型、数据交换、数据元素列表、S5000F的剪裁与基于S5000F的合同、不同应用场景的数据需求、术语、缩略语和简写等内容,最新版本为2016年发布的V1.0版。
—International specification for traininganalysis and design,培训分析和设计的国际标准,目前该标准尚在编制中,预计2020年一季度发布V1.0版。
- Glossary for the S-Series ILS specifications,S系列ILS标准术语,对S系列ILS标准中出现的术语进行统一介绍,该标准最新版本为2015年发布的V1.1版。
- Common Data Model for the S-Series ILSspecifications,S系列ILS标准的公共数据模型,对多个S系列ILS标准中共用的数据元素进行介绍,该标准最新版本为2015年发布的V1.1版。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UML) model reader’sguidance, UML(统一建模语言)模型读者指南,用于指导用户理解S系列标准中的UML模型,以保证理解一致,该标准最新版本为2016年发布的V1.1版。
-Implementer’s guide for the S‐Series messaging schemas,S系列标准信息模型实施指南,用于指导如何基于XML模型实现S系列ILS标准数据的管理和以及标准之间数据的交换,该标准最新版本为2017年发布的V1.0版。
◉ S系列ILS标准目标
编制S系列的ILS标准,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 S系列ILS标准的价值
S系列ILS标准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单个标准层面,更主要的是提供了一套标准体系。S系列ILS标准目前已经得到了全球认可,原因如下:
通过应用S系列ILS标准,可以减少项目管理费用及相关的IT工具建设费用。
标准全面,并可有效降低项目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S系列ILS标准是一套面向未来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当前国内装备寿命周期保障方面缺乏全面的、体系化的标准,且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装备寿命周期内综合保障各专业自身数据标准化、流程标准化,以及各专业之间的数据一致性、互用性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装备综合保障水平提升的瓶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在型号的综合保障工作中,借鉴S系列ILS标准,并结合我国装备寿命周期保障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或借鉴S系列ILS标准的思路,形成各单位或型号的综合保障标准规范,保证装备的全寿命周期的综合保障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数据规范统一管理,从而提升装备保障水平,提高装备使用可用度,降低装备寿命周期费用。
注:
本文所包含的文字、图片等内容,均为原创或授权转载。未经《智慧企业之路》书面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企业之路》XX年第X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读者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