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日三餐说起

虽是租在城郊,但平日上下班,地铁站这附近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吃饭的地方也不少。只是随着春节越来越近,已然变得冷冷清清,从一家店挂出“回家过年,暂停营业!”,到整整一片地区黑灯瞎火,也不过一两天的事情。

好在,还有一家店亮着灯,营着业。虽然是卖米线和烤串的,好歹也能对付一晚。等待店家制作的过程中,思绪一飞,开始思考自己那边的饮食变迁过程。

之前有写过一篇关于外公的拙作,大抵是说外公经常吃过早饭就出去打牌,有时甚至连午饭也不回来吃,一打就是一夜。有朋友就说,午饭应该改成晚饭,毕竟是打了一宿牌。

我也只能带着“笑着哭”的表情回复说,我们那时候都不吃晚餐的。

是的,小时候我们村是不吃晚餐的。一日两餐都是饭,包子馒头也有,但都是上午11点左右买给嘴馋的孩子吃的。早餐大概在八九点,有孩子上小学的会稍早;午餐则是在下午两三点,若是逢上请人耕田、插秧,或者修房砌屋,则会提前到十二点左右。偶尔,家里晚上会包点馄饨,或者买两块米豆腐煮着吃,但只是偶尔,近乎于无。

从一日两餐改为一日三餐,学校是主要推动者。因为在村里读小学,那时候学校也没提供午餐,中午买个包子,或者放学回家吃。后来学校要求必须在学校吃饭,依稀记得是与学生患肠胃病有关。

学校是十二点钟吃饭,家里是两三点钟吃饭,隔得太近,我们一群孩子放学回家,胃口大的,回家就能端着大菜碗吃一碗,胃口小的,下午倒是到处疯玩,不叫肚饿,到了晚上却又到处找吃的,所以又不得不再做。

时间一长,就逐渐变成了一日三餐,早餐时间不变,午餐提前到一两点,晚餐大抵是在六七点。三餐基本都是饭,晚餐偶尔会煮点馄饨,下点粉面,米豆腐却是随着卖米豆腐的老爷爷老去、离开,基本见不到了……

思绪刚收回,热腾腾的米线正好上桌,真香。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一日三餐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