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导学单

【知识要点】

1.主要内容

本文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课文以轻快、优美的语言详细地写出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园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无拘无束;祖父又是那么宽厚仁爱;尤其是童年的“我”,在这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地生活着。

2.生字词

要求会认的字

蚱、晃、啃、樱、蚌、割、嘟、倭、啰、逛

要求会写的字

蝴、蚂、蚱、嗡、樱、拔、瞎、铲、锄、割、承、拴、瓢、逛

3.认识下列事物(图片)

榆树、蚌壳、狗尾草、芒针、倭瓜

4.课文结构

(1—3自然段)  “我”童年的花园。

(4—15自然段) “我”童年的乐园。

(16—17自然段)“我”童年自由的园子。

(18—20自然段)“我”在园中舒服地睡觉。

5.精彩句段解析。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蜜蜂则嗡嗡地飞着……不动了。

这是一个富有童话般色彩的花园。作者不仅着眼于小昆虫的色彩—— “白、黄、红、金、绿”,还聚焦蜜蜂的动作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可见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大花园。

(2)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这句话中的“明晃晃”一词,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课文中这样的词很多,如蜜蜂是“胖乎乎、圆滚滚”的,这些词语富有感情色彩,写出了“我”对眼前事物的喜爱。

(3)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生机和活力。

【课堂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hú dié  xiā nào  mà zha  chǎn dì

(      )    (      )    (      )    (      )

gē  cǎo  shuān zhù  chéng dān

(      )    (      )            (      ) 

xián  guàng

(      )

2. 用“√”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锄头杆(gān  gǎn) 

下种(zhǒng zhòng)

明晃晃(huǎng  huàng)

溜(liù  liū)平     

结(jiē  jié) 黄瓜   

蚌(bèng  bàng)壳

3.选择“ABB”式词语填空,体会叠词的韵律美。       

    明晃晃    胖乎乎    圆滚滚    毛嘟嘟    蓝悠悠

天空(      )的,又高又远,花园里边(      )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的狗尾草惹人喜爱,蜜蜂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      ),(      ),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3遍以上)。

2.积累描写快乐、充满生机的相关词语。(分别不少于3个)

【资源拓展】

1.作者相关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县人。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市第一女中读书,开始爱好文学和绘画。1930年,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开始过流浪生活。1932年到达上海,与鲁迅相识,来往密切。1933年写了《跋涉》、《旋风》等短篇小说。1935年她的代表作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这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它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1936年去日本养病,写了短篇小说 《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孤独的生活》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写了散文集《旷野里的呼喊》。后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她于1940年去香港,抱病勤奋写作,完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作品。1942年因患肺病逝世于香港。

她的作品还有《马伯乐》、《小城三月》,短篇集《牛车上》《朦胧的期待》等。1958年出版了《萧红选集》。

2.作品相关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茅盾称这部作品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答案解析】

1.略

2. gǎn  zhǒng huǎng  liū  jiē  bàng

3. 蓝悠悠    明晃晃  毛嘟嘟    胖乎乎    圆滚滚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二课导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