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上海

步行上海

& 初识上海

第一次到上海,大约是在1999年春末夏初,现在想来都是好笑和惊奇,撕开了我一个小土妞看世界的视野。

到现在能依稀记起的南京街商店里琳琅满目的衣服,盛不下我这典型的北方身材,虽然自己那时只有105斤,那价格也是我只能讪讪得看。

第一次看到现做的冰激凌,几扭几转就出来了一个漂亮的花花,两个吃货的节奏是难以抵制内心的欲望,在小姐姐嗲声嗲气的说“鸭子味滴!”中,我们在懵懵的疑惑中付了8元钱,一人托着一个吃了起来,“嗯~应该是椰子味滴!”虽然那时也没见过椰子,也不知道那椰子究竟什么味道。

我们住闸北区很偏的一个地方,晚上我们几个人倒腾了好几次公交车,又步行了一段距离,才到了热闹的外滩,对岸那高高耸立的东方明珠变换着不同的颜色,身后一排欧式风格的建筑连同那高楼大厦披上了迷幻的霓虹灯。

那时候感觉上海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

& 再到上海

世博会签证

看到上面的图片,是不是有熟悉的感觉,翻腾一下自己家的抽屉,说不定也有一本。

2010年夏季,不到上海就好像与社会脱节一样,就像生命中缺失了什么,有种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机遇感,大家在同一个时间段不约而同的涌向了世博会,本来就人口密度大的上海变得更加拥挤了。

这次住得更远,直接住到了萧山,据说上海的酒店都爆满。每天早晨早早的起来,坐上一段时间的大巴车,在各会馆开馆前赶到,先预约上比较热门的会馆,然后在附近人员比较少、展厅比较小的会馆转悠,拿着那个签证盖章,最后都转糊涂了,不知道是什么国家的展厅了。晚上闭馆前就开始排队出去了,孩子们凑在一起就开始看彼此签证上花花绿绿的章,似乎消除了一天不断排队的疲劳。

对于各国的会馆展厅印象所剩寥寥无几,不同国的面孔,不同的标志性的展示,走马观花似的浏览,只是满足了自己内心贪婪,附着于面的肤浅被时光流转。只有在入管漫长的等待中,漫不经心的看着不知道哪国的姑娘和小伙子穿着别具特色的民族服装,欢快的载歌载舞,那大约是他们的民族舞吧,被他们的情绪带动着,在灼阳下站立也变得别有生趣。

这次乘坐电梯登上了东方明珠的第二个珠珠,好像是一人一百元,最高的那个小珠珠没舍得上去,一人要三百。一刻也不敢撒开儿子的手,主要是感觉人密不透风,一转身就会在人堆中找不到。挤了半天,牵着儿子才到了临窗边上,可以眺望一下上海的高楼大厦,有了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有了短暂的歇息。

那时候感觉全世界的人都涌向了上海,好拥挤,好拥挤。

& 又到上海

丹桂

新冠病毒断断续续,今年10月下旬来到了上海,刚到两天,安定的疫情就又来了一个小波浪,我们就囤囿在酒店,不再出门。

因为疫情不能外出走动,只是一早一晚到住所傍边的公园里溜达。与其说是公园,更是社区的活动场所,面积不是很大,里面曲曲折折的小路很多,有高有低,有上有下,有内有外,有桥有水,有竹有林,有花有草,像一个静寂舒闲的港湾,外圈高高大大的树木和藤蔓,隔开了人世间的繁杂和世俗。人与人不特意,很少面碰面,都在自己移动的位置上各自安好,互不打扰。在有些角落也偶尔传出轻柔的音乐,一排人在悠闲的打着太极,很安静,安静的我们不好意思大声讲话。运动场地那边偶有谈话,也很少听到连续不断的长谈。公园外面也经常出现有三两个结伴跑步的,也是安安静静的。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没有发现随处可见的广场舞,没有激昂高亢的音乐,没有热情似火的舞娘。

小路

在公园中漫步,有一种花香沁人心脾,花朵很小,开的很密实,香味很浓郁,嗅起来很舒服。桂花分为金桂、银桂、丹桂,丹桂最常见,红中带黄,黄中带红,花儿呈丹橘色,在绿叶丛中发出悠悠的花香,看起来很低调,也很漂亮,她的内敛,手机无法完全记录她的美丽。

& 关于邱小姐

小姑娘们看到随处可见的桂花,就忍不住撸几把放在方便兜里,准备着做些女孩子们喜欢做的事情。邱小姐不动声色的看着,有一搭没一搭的说:“我是不敢采这桂花的,不知道打没打农药。我都是在我们小区桂花树下铺上一个布单,轻轻摇枝,等桂花落下收好。自己买了一套仪器,洗净蒸馏,有一套很复杂了程序的,然后做茶点,做桂花水,做桂花茶……”

感觉这里可以放只猫

这次对上海的了解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不能不说的邱小姐。邱小姐看起来不到五十的年纪,从她有意无意的谈话间,透露出她以前是外企的管理人员,现在已退休,实际年龄得五十五岁多了,经常参加一些讲解的志愿活动。她长得很精致,也很耐看,波浪形的烫发从身后看就像一朵盛开的花朵,一袭长裙,外罩一个外搭,拉长了她的身材,遮掩了她微微突出的小腹,打扮的不着痕迹,有点发嗲的普通话很有女人味。

说到桂花,到了十月一直没开,今年以为过了时节就嗅不到桂花香了,没想前几天降温,冷了一段时间,结果桂花就开了,你们来了,天就又暖了起来,原来桂花的开放不仅和季节有关,更是和温度有关的。邱小姐的娓娓道来,不急不躁,平稳中带着起起伏伏的平平仄仄,在似乎聊家常中把信息分享出来。

她的朋友在崇明岛有套房子,也有自己的产业,他很少在朋友圈推销自己的产品,常常分享村内的趣事,东家的有机水果熟了,口味就是不一般,西家自然喂养的猪宰了,可以吃到原生态的猪肉,南家没有任何添加剂纯手工制作的糕点出炉了,北家的种植蔬菜可以采摘了……谁家的东西都分享,还配上精美的图片,常常因为他的分享,朋友,朋友的朋友会涌向崇明岛,带动了整个村的生产,经营和销售,他们顺便看了他的产业,拍照分享,无形之中给他做了宣传,他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同时他也成为了村里最受欢迎的居民。他身上一定有很多人的影子,无为而为,同搭平台,共赢互利。

天际

有人说在上海人眼里只有上海人和外地人,哪里有几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大部分来自江浙、宁波等一带,上海之所以成为国际大都市,就是有足够的包容度和接纳度,只要有本事就可以在上海立足。邱小姐说她家的小孩住在家中,衣食无忧,也不会担心住房,难免就不够勤奋和辛苦,没有积极向上拼搏的动力,外地的孩子更懂得珍惜,更积极努力,各有各的好。

说到上海,自然而然就会说到杜月笙,曾经威震一方上海大佬,他起家于削苹果皮,邱小姐家孩子小的时候,上海还有多人从事这种工作,经常给他买一个苹果,都是削好的,单独包装的,从外面看就是一个完整的苹果,到家打开,抖开就是削好的苹果。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过如此精致的包装,如此精湛的技术,我想一定存在的。杜月笙作为小弟有自己的第一桶金1000大洋时,先到削苹果的场所,把自己手下所欠的外债一笔还清,开始置办家业。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其实内心格局大了,才可以承载下更多的人,更多的事。据说他的后代都生活非常不错,所有的一切发生和存在从来没有凭白无辜的。

& 后续

在家还没出发时,就有人说上海是一个无烟城市,我特意嘱咐同行的大哥,不要随意抽烟,因为抽烟罚款,那颗烟就抽大发了,嘴里说着,心里也嘀咕着:上海是如何做到无烟?

11月1日万圣节,上海迪士尼乐园面对疫情,精准防疫,标准程序,上海速度,悄默声息都做到位了,都做好了,除了专业队伍的付出和奉献,这也不乏每位市民的高度配合,从容淡定,这才是面对病毒该有的样子,这才是见过世面人的样子。

这也似乎回答了上海如何做到无烟城市,说实话在上海五天,除了看到同行的大哥抽烟,没看到第二人,这就是上海人的自律。

乘坐飞机过来的酒瓶

这次出行上海,只有一次航班的时程,感觉距离近了,没有到处去看,却似乎感觉到了上海的温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印象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