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段义孚先生之思:人的力量

上午聆听专家们的观点,感受着一种力量从地理世界里升出来:人的力量!

段先生说:人文主义地理学,能使我们有效地思考某些问题,这些问题迫使我们思考人的成长,并有一种紧迫感,因为作为个体,我们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十分短暂。

从何而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地之间的关系,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

我是谁,这本书为何而写?回家记为何而写?浪漫主义地理学为何而写?恋地情结为何而写?这些书应该都有指向性,我没有读过,至今只读了段先生文字不过百页,但是他的书会一直放在心上,列为必读书目。

叶教授说:人文不是一个专业领域,而是一种先天的造化,后天的修养,必须的精神,根本的价值。走出狭隘,自足自省,值得深入琢磨。

张教授阐释的“实验写作”,始终保持思想的活力和创新;开拓一种面向个体环境体验提供意义指南的地理学第三领域(因果论、目的论、意义指南);承认与发现作为个体的人的现实地位,并重构其知识地位。

成功抓住了一个地方的本质的区域地理,是一项艺术工作。对一个区域的生动描述可能是人文主义地理学者的最高成就,但艺术上的成功却是没有止境的。

汤老师说:地方是通过人的感知产生的,空间是通过人的感知结构化的,地理知识不能独立于知者而存在。


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1.地理学科学的是“地”中的“理”,其实是“人”在地中感知、思考而悟到的理。

学生看到区域为什么陌生?因为我们从未提到过地方感是感知而来的。区域地理教学一直走的是“区域里的知识”这条线,然而,真正想学会区域地理,是学习者把自己当做区域中的一份子,从而感知其中的环境特点以及系列问题的认知。

真实情境,代入感很强。从地图区域到真实情境中的区域,感知有差异。而这样的差异溯源而上,就是“区域,是人的地方感的一种显现”。


2.实验写作中的活力、开拓、意义

锻炼思维活力、基于体验提供意义指南的开拓、承认个体人的现实地位,重构知识地位。张教授的话反复看了好几遍。这让我想到论文的作用,我们为什么读论文或者专业类的书籍?

它带给我们的就是活力、开拓、意义。尤其是基于实证的土壤,进行的研究、提出的论点、持续的探索,富有深意。


3.地方感的意义

汤老师说恋地情结让我们从大地的描述中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地方感更多关乎地理意义的生成。

人与地之间的关系,不用宏论“人地协调观”,单说每一个个体的地方感,那是更浓郁的区域认知,专属于每个人的认知基础。

区域特征、人地关系、地域文化,当我们带着“地方感”去思考这些问题,视角转换中,认知和体悟都发生了变化。


汤老师经常说,“人”的事儿,先前觉得对,不知道为什么对。今天听完系列讲座。人文地理的事儿,就是人带着感情认识地的事儿。

改变思维,仔细琢磨,寻人文地理更多的妙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追思段义孚先生之思: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