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越来越没钱的1个细节,越早明白越好

作者 | 临公子

01

收到一条私信,大致是:

临公子,我三本环境工程毕业后在一家小公司做硬件维护(亲戚介绍),工资还行就是上班实在无聊,弄硬件也不是我喜欢的,弄得很迷茫,不知道是不是后面都是这种状态?

父母亲戚朋友都说现在找工作那么难,一份工资不错又不算太忙的工作不知道多少人想要。道理我懂可就是觉得上班难受。

上班是不是真的只要工资不错、还有空余时间就不错?人生真的要这样一直过下去?

这类问题我不是偶尔收到,隔三差五就有人问。

我先不说现在找到一份“工资不错、还有空余时间”的工作有多难,突然有个感触:

一份工作哪怕工资不错,但如果你很反感,它大概率也是一份糟糕的工作。

糟糕在于,它将持续性地消耗你的能量。

你一天天地被上班折磨得心灰意冷,到了撑不下去的那天,草草离职。这种情况只要来个两三次,你必然将陷入自我怀疑中,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不快乐。

想做得久、做得快乐,就一定要远离内耗你的工作。

02

不夸张地说,内耗足以拖垮一个人。

群体心理学里有个词叫“内耗效应”,指人们因社会或部门内部因不协调/矛盾造成的资源消耗,产生的负效应现象。

这点放在人身上也是一样的啊。

长期迷茫、优柔寡断、没事瞎想……他们暗戳戳地吞噬着你的精力,让你变得疲惫不堪。现在人上班外压已经够大了,再来一箩筐内耗,你说怎么积极得起来?

主要体现在这3个方面。

1、想没必要想的事

我对一件事很难接受:同个问题,向我抱怨3次以上而没采取任何行动。

你说领导吹毛求疵,设定的KPI像不要钱似的随便写,可你有找他沟通过不?

你说想做副业想写作想拍视频,可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可你有试过不?网络上资源那么多有去看过不?

有一种典型的内耗叫做“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很多事情你想是想不出个所以然的,做or不做,完全两样。而有没有采取行动,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

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说过一句提神醒脑的话:

“与采取行动相比,无所事事地原地等待更让人心烦意乱。因为在徒劳的等待中,人们会有失去掌控力的感觉。”

我这么说吧,如果你面前有两座山头,不知道该打哪边,那就尽快做出决定采取行动,万一攻错了山头,那赶紧去攻另一座。

最错误的行为只有一种:一直站在两座山中间举棋不定。

纠结拧巴+优柔寡断就像巨大的黑洞,严重消耗着人的精力。

2、做不喜欢的事

很长一段时间,我总觉得什么热情啊内驱啊,都太虚了,做事干就完了呗!

后来发现,不对啊,没它们你根本没动力了干下去。

我之前做视频,有阵子看到一些up主做的视频流量很不错,就试着也做同个话题,可我并不喜欢那个话题、不认可那个观点、也不想用那种表达方式,结果导致:我从写文案、录音、剪辑整个过程都挺痛苦。

视频发布后,我甚至希望没人看到。

也算是得偿所愿吧,视频浏览量确实很差。

退一步想,要是那个视频的数据很好,那又会如何呢?我很可能接着做这类话题,每做一次心理就抵触一次,纯粹为了数据而做,热情被消耗殆尽,直到在数据不理想的那天立马停手。

无法自洽,这是做事的大忌。

你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接受,强扭的瓜不甜啊,自然一肚子苦水。

这就是为什么我常说,单纯为了挣钱的事最好别做。做成了,虽然结果符合预期,过程难受;没做成,那更郁闷了,结果+过程都不好受,你说亏不亏?

3、听没必要的话

包含两种意思。

一个是被别人的话语影响情绪,过度在意外界的评价。

一看到负面言论就情绪低落,认为自己这里不好那里不行。万一碰到一些不怀好意、恶意攻击你的人,更是分分钟濒临崩溃。

另一个是被别人的意见扰乱判断。

我有个读者在事业单位做行政,每天写报告、写文档、整理材料,他做得都快吐了,偏偏除了他以外的所有人,包括父母、同学、同事、朋友,都告诉他要珍惜这份“好工作”,搞得他无比凌乱:怎么肥四?难道是我错觉?

我们生活的圈子具有同质化,你每天会与许多差不多想法、差不多状态的人接触,久而久之,自己也会变成差不多的样子。

当你没有能力分析、无法判断对错时,他人的建议就占据上风,于是,你不知不觉地活在了别人的话语中。03

那么,如何降低内耗?

从我个人经验和亲自验证过的情况看,以下3个方法对降低内耗挺管用。

首先,了解并接受自己。

是不是喜欢做?

是不是擅长做?

做这件事的过程是不是让你很愉悦?

先不说有多大热情,至少不能太反感对吧。我身边有许多程序员同事,有些人其实并不喜欢敲代码,只是喜欢这份还不错的薪酬,导致他们无心持续自我学习,一遇到挫折困难就很不耐烦,偶尔加班都觉得是“浪费时间”。

副业也是如此。

不少读者说,临公子,我也想靠写作赚钱,可写作实在太难坚持了咋办呀?

这么说吧,当一件事你必须拼命坚持才能进行下去,说明这件事或许并不适合你。

我利用业余时间码字,前面两年几乎没什么收入,但能让我持续写下来的是我本身很喜欢这件事,自然愿意为之付出。如果我只是想“哎呀怎么回报这么少”“什么时候能靠它赚大钱”,早就停手了。

想做好一件事必然是辛苦的,最好的状态就是乐在其中。

其次,对不确定保持乐观。

张一鸣写过一篇文章,他再面试了2000多人后,观察到混得好的人的共同特性之一就是这点。

之前的双减政策,让大量教育行业的从业者面临被裁员、劝退、降薪的窘境,有人发私信和我说,他连续失眠了两周,自己工作了十几年,现在被这行业彻底毁了,想不通为什么国家下手这么狠。

其实,这世上每天都会发生无数不确定性的事。哪怕我们考虑得再周密,也难免遇到几只黑天鹅。

悲观的人是什么样的呢?

他们沉溺于挫败中,冥思苦想原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到底做错了什么。

乐观的人是什么样的呢?

他们会尽快接受现状,着手尝试其他可能性,相信未来一切都有转机。

纠结无法改变的现实将无止境地消耗你的能量,原本你有80%的精力用在行动上,过度焦虑和担忧用掉了你30%的脑力,立马降低了你的行动力,你说亏不亏?

最后,适当降低预期。

我非常喜欢也经常说的一句话: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我今年开始做一件事:每天记录1件自己做得不错的事,这是从《小狗钱钱》里的“成功日记”学来的。刚开始连续好几天,我一件事都写不出来,满脑子都是我哪里做得不好、哪里做得不行。

但这是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

本来么,做成一件事的主观+客观因素实在太多,不是一个人拼命努力就能顺理成章实现的对吧。

退一步,每天有一两个地方做得可圈可点,那就值得庆贺了呀,毕竟累积个365天也是一件大事。

这世上又不是只有成功or失败这两种结局。

学会与自己做朋友,而不是对着心中的真实小人儿龇牙咧嘴。

放松一些,积极一些,多一点行动,少一点内耗,你会开始发现,那些原本让你恐惧及怀疑的事情,也开始变得柔和分明。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人越来越没钱的1个细节,越早明白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