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友谊在当代“无足轻重”?

#有一段话我还想再发一遍。因为我觉得这对于人生很重要。

如果朋友之间不能一起干事业,那么朋友最多只能停留在友谊这个层次,多半甚至会慢慢淡漠,而无法上升到理想这个高度。唯有将朋友之间的命运通过共同的事业以最勇敢最无私最真诚的合作去挖掘人性最光辉的一面,消减人性最卑劣的一面,才能在恒久的博弈中巩固这种伟大的友谊和至高的理想。

婚姻和恋爱关系未必天然比朋友关系/友谊更牢固。但事实上,大多数婚姻比朋友关系更牢固。其根本原因就是,人们天然把家庭的幸福生活当做共同的理想和事业去奋斗,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是如此自然,如此约定俗成,以至于几乎没有人去反思和质疑这种“自然”的合理性,用康德的话说,爱情和亲子情具有“先验性”,而朋友之间不可能具有这种“先验性”,这是很根本的差异。

并不是说,友谊天然比爱情/婚姻低级,而是说,正是由于天然地缺乏共同理想,友谊事实上更不牢固,也更脆弱。友谊是先天不足的。

人人都约定俗成地知道自己为了家庭,伴侣和孩子,要努力工作挣钱,甚至付出生命,他们以自己生命意义的高度去设想和对待爱情,亲子情,家庭和婚姻,而几乎没有人会这样设想和对待朋友或友谊。

这还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哪怕有少部分人把朋友看得很重,为朋友肝脑涂地,可别人并不先入为主地,自然地认为应该重视友谊,这样其他人就会薄情的态度对待这些“把朋友看得很重的人”,久而久之,人心就凉了,就没有人愿意为朋友肝脑涂地。有几个人愿意当“那种傻子”呢?

而任何关系,只要有了共同的事业和理想,哪怕没有友谊,也会比友谊更牢固。比如一个警察局里的警察,其深度合作,交流和信任的关系之深也比朋友之间合作/交流/信任深多了。

之所以现代人的友谊不牢固。

就是由于交友的目的不一样。

往深入讲,这种“不一样”的背后反映的是古典精神和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巨大差异。

古典人会“士为知己者死”,为朋友兄弟两肋插刀,古代极为常见的杀身成仁,为朋友肝脑涂地,而“士为知己者死”这种言行在当代极为罕见,因为古代是一个基层自组织极其发达的时代,人们要抱团,团结,结社,或者利用宗族关系,对抗极端恶劣的环境,而当代社会却是一个原子化的社会,环境大为改善,基本抽掉了自组织的必要条件,国家力量大大扩张,又抽掉了自组织的充分条件。古代比现代更野蛮得多,而现代却要比古代受到国家更深程度的统治。

当代国家以古代国家无法想象的深度和广度,统治着一切。

古人交友为了奋斗共同的事业,抗衡共同的风险,对抗共同的敌人,追求共同的理想。

而现代人交友,在资本主义主导一切,国家力量极大扩张,消费主义深刻影响和海内承平已久的情况下,只停留在酒肉朋友的阶段。

你和某某人是朋友,只是由于你们一起玩。

这又怎么可能长久?

一起做事,一切建设,一起抵抗风险,哪怕是一起破坏某种力量,都能深化友谊。

你想想你和同学/朋友之间一起做的事,除却一起创业或一起办某种组织以外,还有什么?

唱歌?看电影?吃饭?一起旅游?

拜托,这些都是属于“一起玩”的范畴。

这样的友谊能够牢固才怪。

这不怪任何人,“友谊可有可无”,这只是我们这个国家力量极大扩张,社会日益原子化的时代特有的时代烙印。

“只有圣贤和恶魔,只有最保守的和最先锋的人,可以超越时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友谊在当代“无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