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子迷失在撒哈拉

像题目的组合一样,是个偶然。

国庆回家,随身带了一本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让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一共七天里,我竟然能够坚持6天都在读书,实在难得,而只有在那时那刻,我深刻体悟一句话:读书使人自由。

大概在第三天的时候,《撒哈拉的故事》读完,已然没有了逃避现实的武器。发现读书真是一件难得的美事,可以让你面对外界嘈杂闭上耳朵。第三天等不及天黑,就钻入书店再买一本《孽子》,早已仰慕很久,掏钱的当下却是因为足够厚,足以慰藉剩余的四天假期。

她为了我的回家,自己放了自己的假,每时每刻看着我,赤热的眼神表达她的思念,却不知早已灼伤我,并且散发出恶臭的欲望。她不懂掩饰,我也没必要掩盖我的不适。既然不能对抗,逃避总可以吧。我能感谢老天的就是,她是个文盲。而我还有书。

她盯着的每刻,我都投入新的故事,无论是荒芜、战乱的撒哈拉,还是阴雨绵绵的中央公园,都是能够暂时放置我心灵的地方,都是可以逃避现实的港湾,我有一种报复的快感,我徜徉在作者的世界里,也是专属于我自己的世界里,与她无关。

我相信多年以后,我仍旧忘不了《撒哈拉的故事》与《孽子》,有一个初秋,它让我这名孽子,回归了撒哈拉,给予了我短暂的宁静。也让我看清楚了她的本来面目。

《撒哈拉的故事》听说了很久,大概在高中的时候,看过前几篇,没想在今年才把整个故事看完。看书有时候是冥冥注定,没能读到,大概的原因不过是还不到读它的最佳时机。而最幸运的,不过是你出现在最对的时刻,透过你看到最真实的自己。

这才是一本书能够给予一个读者最好的意义吧。

在撒哈拉,那个安静、辽阔、荒芜、战乱的地方,那个遥远、模糊的旧梦,曾经有过自己的所有情感与情绪,你曾经认为的最最无所依凭的时刻与地点,却成为日后每每追忆的心动,曾经最脆弱的地方成为如今最坚强的堡垒。年少时,我们曾经无法接受的事实成为当下继续的初衷。

本以为,天地之间只有自己的孤独,却是我之所以为我的特质。如果不是这样,我又如何走到现在,现在又如何走到将来。从而,走出自己的撒哈拉,成为孽子。而孽子,不再是一个贬义词。

《孽子》身负盛名,情感压抑,底色灰凉,但是最终给了一个令人释然的结局。世间为人子女者,谁敢说自己不是孽子?

你以为事事躬亲便是好孩子么?你以为光宗耀祖便是好儿孙么?同理,你以为孽子是孽子么?孽子的核心是子。孽子是一种父子关系,即使有错,错的未必是儿子,或是父亲,错的也可能是社会,是观众。

如果是巧合,可能巧在这个初秋读了《孽子》,巧在二十多年的积累,《孽子》成为最后一根稻草,巧在有些泪水与情感,集中迸发不可收拾,一蹴而就。我做出了决定。

或许明年,或许将来,我都会感谢自己,正式成为一名孽子,走出自己人生的撒哈拉。主动选择自己的路。感谢那个秋日,一本《孽子》,一句支持,几道犀利目光,促成新的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孽子迷失在撒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