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烦恼:气度这玩意儿是强求不出来的

洪武像

明太祖晚年依传统准备将皇位传给嫡长子朱标,按说太子虽性格柔弱一些但也德才兼备,深得被老朱杀剩下的大臣拥戴。可惜朱太子有这命没这福,还没等到登基就薨了。

既然薨了,就得再换人,心痛也解决不了问题。可是皇二子三子皆不成器,老四朱棣到是武功赫赫,征讨安邦,威服四夷,开国功劳甚大,最初就有大臣提议立贤不立长。但是太祖没听他们的,老子也说过,一个国家要想稳定和谐就不要不尚贤。一旦尚了贤,争执就多了起来,因为贤这玩意儿是没有严格评判标准的。

立朱标是论据历朝传统来的,现在皇长子薨了,再绕过老二老三立下面的某位弟弟,有点儿说不过去,其它儿子也会不服,势必兄弟相争,皇家大忌。加上太祖觉得现已四海升平,更加需要文治,老四的赫赫武功在北平守边疆能发挥更大作用。另外,可能还有爱屋及乌的心理,干脆把大位传给了皇长孙朱允炆,这倒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至少表面上看起来一切又重新走上了正轨,谁知这才是烦恼的开始。

据说太子朱标生前和兄弟们关系都还不错,朱允炆也是叔叔们看着长大的,彼此关系也都很好。叔叔们都爱逗小侄子玩,从小到大打打闹闹的事情肯定少不了。现在情况发生了一点细微的变化,以前朱标本身是老大哥,兄弟们一向来习惯了尊敬长兄,做太子接大位也是大家心里早就有底的事情,顺理成章没什么问题。可是现在小侄子忽然变成了皇太孙,以前可以大声喊狗蛋,现在一律得恭敬地称殿下,这事情就不一样了。不仅各位叔叔们不习惯,朱允炆自己恐怕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和叔叔们相处才好。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因为很难改变。

有一次,朱元璋亲眼看见老四朱棣和往常一样和皇太孙在宫里打打闹闹没个样子,更严重的是居然还把皇太孙搞哭了。气得老朱当场翻脸,这没大没小的成何体统?朱棣肯定心里也不服气,叔侄俩一向这么闹着玩呢,至于发这么大火吗?积怨是不是从这一刻开始的,谁也不好说,人心天难测。但朱元璋此时肯定意识到了这是个麻烦,心里头更加坚定要找到处理办法。削藩?夺权?一直到驾崩都没有想出个万全之策。

话说有一天,朱元璋带着皇太孙和老四阅兵,看着大明将士衣甲鲜明,步伍整肃,战鼓擂动,万马奔腾。朱元璋龙颜甚悦,豪兴大发,应景随口出了个上联给叔侄俩:

风吹马尾千条线!

皇太孙地位尊崇当然得先开声,朱允炆想了半天,嗫嗫嚅嚅应了个下联:

雨打羊毛一片毡。

朱元璋眉头一皱,说:窝囊!然后看着朱棣。

燕王上前回答:

日照龙鳞万点金!

朱元璋不自主地点头称赞:好!很好!有气魄。

随后看着这叔侄,叹了口气,感觉索然,淡淡地说了句:回去吧。默默走下阅兵台,登上龙辇回宫。

公元1398年,朱元璋终究还是带着些许无奈和不舍驾崩了,朱允炆登基,史称建文帝。次年,建文元年,燕王发动“靖难之役”,四年不到攻下应天,面南称帝,史称成祖。建文不知所终。

古语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虽然同是朱元璋的帝王血脉,各人气度胆识确实不一样。看来,格局和出身关系似乎不大,至少不完全是天生的。

气度,是格局的外在表现。所谓霸气外露,藏都藏不住,往往一句话,一首诗就能体现出来。就像陈奂生进城,半夜发高烧被县委书记送去医院打针再送到招待所住高标准房间。原本,前台看这老农民是书记亲自派车送来的,以为有啥特殊身份,热情得不得了,待聊到缴费5元时陈奂生喊了一句:我是半夜开始住进来的呀……这下好了,前台立马就换成扑克脸,知道眼前这位不是个什么人物,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朱元璋的烦恼:气度这玩意儿是强求不出来的)